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学语文教学探析论文(8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中学语文教学学生问题意识培养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分析。
据调查,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低。“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原因就是学生缺乏问题意识。《语文课程标准》一直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却始终“甩”不开教师,没有教师学生不能自己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在课后的学习过程中也不能自主提出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在课内外没有强烈的自主“提问”意识呢?细分析有如下两种原因:
(一)学生问题意识比较薄弱
中学生问题意识差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只有老师的提问没有学生的提问,学生处于不敢问状态;另一方面是在中学语文课堂上,虽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通过自主探索或与其他学生合作交流来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但这也仅仅局限于教师所提的问题,而很多学生根本没有想过自己提出问题,也想不到提什么样问题。
(二)学生没有摆脱“唯书”“唯上”的桎梏
学生缺乏问题意识,还有个原因是没有放开手脚,没有摆脱“唯书”“唯上”的桎梏。大多数中学生都有“不敢”思想。即首先不敢质疑古人,认为古人说的都是正确的,不敢对既有的观点提出质疑;其次是不敢质疑名家,认为名家说的都是好的,为此,不敢提出与名家相悖的看法;再次是不敢质疑老师,在他们看来,老师说的都是对的,不敢课前、课中与课后同老师争论。导致学生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三)教师缺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等。有时老师只图完成教学任务,总怕耽误自己的上课时间,更怕影响自己的教学成绩,根本就没有给学生提出问题的空间和时间,一旦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生怕节外生枝,打乱自己的步骤,影响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就对学生的问题不作任何“纠缠”,让学生紧紧跟着自己的“步伐”走。很少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样很难养成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习惯。
二、培养中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
(一)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问预习
预习应当有明确的目的,不能无的放矢,否则学生如置花丛,迷失方向,最终不知所云。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点的规律布置一些难易适中的问题,让学生进行预习,以便形成对知识点的大致了解,节省课堂时间。如在课文《鸿门宴》中,让学生先了解一些那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让学生带着“项羽为什么最后会放走刘邦”这个问题去预习,非常有助于学生对刘邦和项羽两位主人公性格形象的了解,让老师在教学中事倍功办。
(二)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设置教学问题。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的语文教师要想成功上好每一节课。关键在于如何根据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的设置教学问题。教学问题设置好了,可以充分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反之,如果问题设置不好,就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学生只能被动接收,整个课堂死气沉沉,老师教无兴趣,学生学也无兴趣,何谈教学效果。如《谈生命》一文,教师可抓住文章的第一句话“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提出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三个问题:(1)“是什么”,和“像什么”,只是一字之差,意义有什么不同?(2)作者认为生命像什么?你认为作者的比喻贴切吗?(3)受到作者的启发,你认为生命还像什么?等一系列问题。为此,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设置一些让学生有一种阅读期待的问题,从而激发起学生通过阅读探究问题的强烈愿望。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就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总结
总之,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不能很好地设置问题,吸引学生的参与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度,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为此,我们语文老师必须在课堂上清晰把握学生的思维脉络,抓住契机,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作者:刘慧 单位:贵州省瓮安县第四中学
第二篇:中学语文教学合作探究式学习
一、以生为本贯穿合作探究式学习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现代教育是以开放性教育为实质和核心的,注重生本意识,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学习活动是发展学生心智、健全学生人格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更新观念,转换角色。教师不能凌驾于学生之上,要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要走进学生心灵,倾听学生心声。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的课堂教学已经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是与学生一起理解、辨识、分享、提高的互动过程。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个体发展的促进者。新的课程标准不再过分地看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而重视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重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课程的功能也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而是关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相信自我的能力,树立学习的信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评价自我,及时发现自我的进步,会不断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从而激发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二、科学分组保障合作探究式学习
要切实开展好合作学习,前提是要科学地划分学习小组。学期初,就要把学生学习小组的建立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坚持“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划分原则,根据班级人数,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每组人数4~6人。同时要求每小组必须给自己的小组命名并确定宣传口号,以彰显小组个性,团结小组成员。当实施一段时间后,学习方式基本熟练,成员间比较默契,可以尝试轮值组长制,以培养每一位学生的组织和学习能力。对于小组的成员,原则上不随意更换和调整,以保持小组的相对稳定性,便于开展评价与竞争。
三、创设情境实施合作探究式学习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合作探究学习的使用范围十分广泛,无论是单纯的字词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还是综合性学习中,合作探究都是很好的学习方式。但合作探究方式的应用,也需要一定的学习情境,只有恰如其分地使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而生成的,学生以自己的视野与心灵解读文本时,可能会形成一些“问题”,这种问题往往是成人难以想象的。此刻正是运用合作探究学习的最佳时机。
四、合理分工促进合作探究式学习
小组是由不同的成员组成的,个体的责任与付出决定着合作活动的开展情况。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是“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因此既要关注学习小组的发展,更要关注成员个体的发展。在合作中要有明确合理的分工,每个成员必须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并且做到责任到人,人尽其责,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强烈的凝聚力和内驱力。但是有些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没有安排和协调成员的分工,分工合作学习的效果也因此受到了影响。
五、有效评价鼓励合作探究式学习
评价是任何学习方式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评价是为了掌握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以及素质发展状况,以便于反思和改进教学过程与学习活动,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能否用好评价机制,是小组合作成效高低的关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表扬,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特别是当学生回答出现错误时,教师一定要慎重评价,对虽有错误但又富有创新的结论,在指出错误的同时,也要给予鼓励,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评价必须伴随在合作探究学习活动过程中,而不能仅仅在学习活动结束后进行。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课堂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评价。同时评价要注意客观性原则,使学生在挫折中吸取教训,明确努力方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六、总结
总之,合作探究式学习是素质教育背景下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以此为主要特点的课堂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愿广大语文教师积极投身于新课改之中,不断创新与实验,不断反思与改进,不断提高与成功,实现语文学科教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终极目标。课改之路任重而道远,课改之路充满艰辛与快乐。
作者:田士军 单位:济南高新区孙村中学
第三篇:中学语文教学隐性课程实施策略
一、隐性课程与语文课程相结合的独特性质
语文是一门集基础性、综合性、人文性的课程,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对教育高度的要求,人们也开始关注“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学习好语文,不仅是一种语言的交流,也是学习其他科目的良好前提。不仅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家的文化背景,而且对学生个人素养的提高至关重要。所以,这种文化的传授与延伸,需要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在这种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学习与发掘中,更好地去探究语文的魅力。
二、隐性课程对中学语文有着重要的意义
根据隐性课程的分类,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以实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主要方面:
1.塑造良好的环境和学风。
作为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是属于可预设的隐性课程范畴。那么,如何合理地规划与设置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比如,在教室和楼道的墙壁上,会看到一些名言名句,这是学校为了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的方法。但对学生而言,他们没有办法感同身受。那么,是否可以对这些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呢?比如,分享学生的励志故事,树立贴近生活的学习榜样,了解身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有益的学习方法。不仅可以满足学生想要争取荣耀、积极向上的心,而且,也可以激励其他学生去学习、模仿,努力成为更加优秀的人。充分利用墙壁的空白处,来发挥其教育与引导意义。其次,就是充分利用教室黑板报,除了展示同学的书法、绘画之外。也可以展示他们近期的学习进程,学生可以自己去制定这学期想达到的目标,不断鼓励自己一步一步去落实自己的计划。外部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从内部而言,良好的学风也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形成呢?首先,建立同一个学习目标是非常关键的。这个目标的制定在于教师与学生的配合。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中,一共有六个单元,教师应分别为每个单元设立独立的学习目标。比如,背诵篇目的内容,欣赏名家优秀诗文,萌生阅读作品的兴趣、感受作品中的形象、体会丰富的情感、深刻的寓言,等等。其次,学习方法的恰当使用,对于语文知识的教与学,仅仅采用读、背的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在海师附中的实验班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被引入到语文教学中。学生可以三五人形成一个小组,对课堂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并回答。比如,在讲到《童趣》这篇课文时,围绕“写景”的句子为中心进行小组讨论的方式来思考,学生可以从景物的布局以及写作动静结合的特点来回答问题。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但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精神,而且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和把握问题的要点。在不断地配合与实践下,学生逐渐学会对语文知识进行探究的方法,产生探究的兴趣,形成整体良好的学风。
2.语文教师对隐性课程的准备。
要对学生进行“隐性课程”的教学,教师的个人素质与魅力是隐性课程成功达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比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我们知道的是诗歌为我们呈现出了一番美好的田园风光。但“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是与陶渊明的官场生活有关,不阅读和收集相关的资料,我们就不知道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也不知道他在官场生活中经历了怎样的挫折,这些都是需要老师自己去精心准备与提炼的。其次,就是语文教师的语言素养,这对学生也有着很重要的示范作用。比如,语文老师的语言评价对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和兴趣有着直接的关系。以海师附中实验(2)班语文老师,朱远舵老师的《使至塞上》为例。在初步感知这一环节中,会对学生阅读诗歌时所要把握的停顿、节奏、情感基调,分别进行纠正与训练,并鼓励学生去大胆读。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时,她说:“今天,我们就把机会留给其他同学,让他们多展现自己,不要害怕,自信一些。”在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时,学生的回答有理解错误、不完整的,老师并没有打击学生,而是告诉她,注意贴近诗句去理解。学会去紧扣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孤烟直”、“落日圆”等,鼓励学生多去表达他们的想法。所以,教师在传授内容的同时,更多的是给予学生书本知识背后语文能力的提升,结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去引导学生,这要求教师不仅有丰厚的知识储备,教师日积月累的语文修养也是必不可少的。
3.课外活动的开展是对隐性课程的延伸。
课外活动的开展,是学生之间知识与整体能力的提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课外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学生间的更多的交流。每周五,海师附中会举行“学生读书报告会”。这一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养成阅读和分析文本的好习惯。学生展示出自己PPT,对书中精彩的字句、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和赏析。比如,很多学生喜欢余华的《活着》,小说中的“我”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听他讲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在讲解过后,听课的学生,会对他讲的内容进行提问,不断地以这样交流、合作、探究的学习的方式对文学作品进行讨论与欣赏。这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有着日益显著的效果。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了进一步的升华,学生获得了属于自己的情感体验。
三、总结
总之,显性课程固然重要,但是隐性课程会给学生语文能力带来“质”的飞跃。两者之间的结合与互补,不仅会让语文课堂的学习更加富有趣味和知识性,而且对学生长足的学习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隐性课程的特点可能在短时间内体现不出来,但教师所带给学生的教学方式和隐性课程准备,会为学生未来的个人素质和学习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作者:江丽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第四篇: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探究
1.中学语文在语文教学方法上的含义及其特征
1.1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的内涵
在有关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的内涵这一问题上,国内外的学者和专家分别根据不同的思考方式和思考角度,给出了有关教学方法上不同的定义和意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个人都有其不同的见解和想法,就目前来看主要可以分成三种观点:
(1)教学方法指的是一种为了达到教学的目的进而形成的,为了实现教学内容从而开始运用教学手段来进行完成目标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方法需要师生之间共同来进行和努力。
(2)为了完成一个既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任务,老师与学生之间共同采取的一个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其中包括了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的方法。
(3)教学方法是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的收获学习知识而出现的一种教学手段,为了使学生更好的配合老师而形成的一种方式方法。
1.2中学语文的语文教学方法和语文教学特征
在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特征中,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特点:
(1)依存性:
即在语文教学中教学方法不能够脱离语文教学进行独立的存在。教学方法会受到各种不同的语文教学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的。在进行语文教学方法讨论时,首先要确立教学目的,同时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时,还需要有着一定的语文教学理论。最后,语文不同于其他的学科,语文更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同时要了解老师的授课形式和授课风格等。因此,在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上具有相对较强的依存性,这种特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既不能主观随意的进行改动和设计,更不能进行机械性的效仿。
(2)灵活性:
即语文教学在教学方法中、在教学的运用上都具有较大的伸缩性,—“教无定法”。无论是哪一种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都处在一种既有优点也有缺点的状态中,没有所谓的绝对好或绝对坏的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学方法的灵活性,要求语文任课教师在选用教学方法时,需要采用与其相对应的灵活的态度,既可以继承一些还存在生命力的古老的教学方法,同时又可以模仿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的同时适合于我们的教学方法,更重要是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并且遵照教育教学原理,同时结合实际出发,别出心裁地创造和设计出新的语文教学方法来。
2.关于中学语文在语文教学方法的策略优化
2.1理念上的策略
有关中学语文教学在理念上的策略,首先就需要在对于教学方法的认识上由客体走向主体,即需要注重学生是教学方法的主体的地位,同时需要老师关注学生的自我意识以及学生的创造性。同时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也应该进行多元性和综合性的构建,在确保理论基础不变的前提下,将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由单一、封闭逐渐变成多样、开放,同时需要将最初的传递接受式的教学方法变成由主向以引导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授课和教学。根据目前我国在新课程的改变中,需要对于教学方法的转变进行重点研究,需要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并且对于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进行特别的强调。
2.2行动上的策略
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除了要继承我国在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教学方法,并且对其赋予出具有现代的教学的理念方式以外。也需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并且需要结合目前的汉语文的教学规律,同时力求创新。既要依据目前的实际性的语文教学,同时又要对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灵活多变、优化性的组合。
作者:雷蕾 单位:庄浪县水洛中学
第五篇:中学语文体验教学缺失及对策
一、中学语文体验教学的含义
体验是一种被激活了的经验,是主体心灵与外部世界沟通的一种知识场。在体验中,主体主要通过想象、移情、神思、感悟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交融、撞击,激活己有经验,并产生新的经验。最后,又使经验内化为自我的感悟,使感悟到的东西成为个性化的知识经验。在体验的过程中,主体往往融“我”入境,物我两忘,达到主客观的沟通与默契,进而使认识得到升华,产生超越。中学的语文教学富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所以注重初中语文教学中体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在一定的熏陶感染下进行自我教育,同时也帮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学会自我认知。中学语文体验教学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对知识的共同感受,使学生在内心的感受及亲身经历中完成中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及对语文学习的认知能力。
二、中学语文体验教学中的缺失表现
1、师生之间缺乏主体性的交往环节
在体验教学中,注重的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对话,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师生双方都作为教育主体来达成教学目的。而在现实的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很多环节都缺乏这种互动效果,只是简单的传承授与受的关系,中学语文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方,往往在教学活动中只注重单方面的个人感受,而忽视了学生在接受知识过程中的思维意识,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中学语文的过程中忽视自身的主体地位,从而逐渐失去自主学习的动力及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生命性体验环节
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主要是帮助学生激发自身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及对学习的自主意识,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从而获得精神层面的满足。而在现实的教学进程中,教育者往往并没有真正落实好突出生命性的体验教学,没有完全将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及生活感知传递给学生,在对知识学习过程中也仅仅是简单的说教,这种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淡忘,缩小了学生的认知和生活空间。
三、中学语文体验教学的实现对策
1、实现教育主体的亲历性中学语文体验教学是在教育活
动中能够使学生以自身来完成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及感悟,通过自身的亲身经历的体验进行知识的认证。所以在进行中学语文体验教学活动时,要使体验过程与教学任务相一致,使学生主体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完成内化与外化的相统一。在中学语文的体验教学活动中,突出教育主体双方的亲历性能够使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更加主动、使其情感体验更加真实、并且有助于自身认知与行为方式的统一。因此强调亲历性是实现中学语文体验教学的重要实现途径。
2、实现中学语文教学的创造性
中学语文体验教学是体现教育主体双方的自身的自由与创造的过程,在进行体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以教师为创造主体,将课程设计与授课环节的设计充分突出创造性的原则,使学生在接受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具有积极性;另一方面要以学生为创造主体,将自身接受教育与知识的心灵打开,敞开式地接受教育者所安排的课程与传授的知识,使学习过程更加自主化。在中学语文体验教学过程中,能够使教育双方在一定的角色塑造过程中更加自信、更加乐于进行自我完善,使教学活动更加富于创造性。
3、实现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性
体验教学要求整个教学活动的环节都体现着情感体验的内涵,在进行中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根据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进行课程任务的安排,在体验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实现教育主体双方的逐渐进步。例如在语文体验教学开始之前,要进行知识的充分准备,并且对教学内容要进行理解,以便能够以自身的认知进行知识的传授,在体验教学开始时,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状态进行合理的课程调整,在阶段性的体验教学结束时要做好经验的分析总结。
四、总结
总之,实现中学语文的体验教学,有助于帮助教育主体双方找到自身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且根据经验来不断总结进步,从而使体验教育真正能够深入到中学语文的课程中去,不断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进步。
作者:方亚霜 单位:福建龙海市第四中学
第六篇:中学语文问题教学研究
一、语文问题教学的背景
问题教学是以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疑问和设问中萌发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优良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问题教学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语言是人脑进行思维活动的物质前提,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他学科能有效学习的基础。新课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探究能力、审美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
二、语文问题教学的现状问题教学
在语文中的运用是一个革新,才刚刚起步,缺乏可操性和借鉴性,问题日益突出。问题意识是问题教学的核心,它是以学生为本,把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引导学生探索问题,合作解决问题。虽然问题教学已经进入课堂,但是由于老师学生对它的认识模糊,仅仅停留于形式,往往收效甚微,达不到理想的教育目标。其主要问题体现在设置问题的数量,问题的难易程度,问题的贴合度这样几个方面。
(一)设置问题的数量。
老师在学习过程中采用过多的问答方式,过多占用了学生思考、感受、理解、整合记忆的时间,会导致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机会,致使学生会一直处于混沌状态,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老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注重问题精练化,精简化。
(二)设置问题的难易程度。
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设置问题,这也考察了老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程度。设置的问题太浅显或者过难,都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所以老师要“量力而为”。老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要适当提高问题的趣味指数。因为有趣的问题会极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设置问题的贴合度。
老师为学生授课之前,事先进行备课。老师所要提出的问题也是事先设计好的,具体流程也由老师来把控,所以说这些问题的拥有者还是老师,并不是学生。老师这样设计的问题没有张力,思维强度小,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效果不大。所以老师要引导学生自己提出贴合自身的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三、语文问题教学的策略
(一)启发式教学策略。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孔子提出的教育理论,学生在积极思考一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又难以解决,导致学生陷入矛盾的心理状态,这个时候老师应该给予学生思考方向、思考方法上的指导和适当的启发,然后让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二)创建问题情境教学。
要想学生对知识有更充分的理解,最好是让学生还原到现实生活环境中体验和感受。老师可以运用优美的语言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生动的描述,带领学生进入情境,激发他们的内心感受,产生共鸣。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创建问题情境的方式逐渐多元化。计算机和图片辅助教学,带来动静结合,立体平面相交叉的视觉感受,在这种良好氛围的感染下,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创建柔和的问题教学环境。
传统的、沉闷的教学环境压制着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专注于树立自身权威,学生只好隐藏心中的疑问。老师在新的教学环境中要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抛开思想包袱,消除畏惧心理,给予学生肯定。在教育过程中,老师可以刻意露短,然后印发学生的质疑,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另外也要加强师生互动问答,自由讨论交流,把更多的空间、时间留给学生,增强学生自主探索能力。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美国人占绝大多数。美国人善于创新,他们相信任何问题都没有绝对统一的答案。老师也应该具备这种思想观念,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元化地看待问题。
四、语文问题教学的意义
(一)通过问题教学,培养了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明确了学生的学习目标。
在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二)通过问题教学,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问题意识在学生大脑中逐渐形成,促使他们不断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通过问题教学,培养了学生合作与分享、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克服畏难情绪,然后独立思考,集体合作。学生的一系列改变都会给他们带来愉悦感和成就感,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五、总结
思考来源于问题,创新同样也来源于问题。语文问题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式,它切实有效地启发了学生思维,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未来的教学之路富有挑战也充满光明,教育工作者理应充满信心,大胆实践。
作者:李薇薇 单位:江苏省徐州市沛县朱寨中学
第七篇: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研究
一、从生活出发
作文是一个学生文学积累和情感的体现,学生在作文中所描述的食物以及表达的情感都是以其生活为原型的。因此,在中学作文的教学中,注重教学内容与生活的结合,注重教学形式的生活化是十分有必要的。作文的生活化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学生要有一个见微知著的眼睛才能发现生活并通过语言的组织将其观点反应到作文中去。令作文生活化就需要学生在生活中有意识的对身边所发生的大小事物留心。培养学生写周记的习惯是帮助学生将生活融入文章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可以对学生设立周记,并及时的对周记进行点评,帮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用文字记录生活的习惯,久而久之学生在习作时就能下笔如有神了。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有方向对学生进行训练,如让学生对某一个场景如学生放学后争先恐后挤向食堂这一场景进行描写等。当学生抱着一个关心生活的心态对面对生活时,生活就能够给与学生无限的灵感。如高考作文题目《与你为邻》。这一命题要求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与你为邻,“你”是谁呢?我们知道,邻有靠近的意思,通过生活的积累学生不难联想到我们的同桌、我们的邻居、我们的同学,这些在我们身边的人给我们带来的影响,这是,命题中的“你”也就不这么抽象了。如上海高考题目“他们”。他可以是我们身边的任何一群人,你的老师、你的同学、你的朋友、你的父母,甚至是一群陌生人,只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生活稍加留心就能在写作的时候言之有物。
二、关心时事
中学生我们祖国未来,是我们的希望。培养其爱国爱社会的伟大情操是我们中学教师无法推卸之责任。在中学作文中体现学生对社会热点的关心,体现出学生对时事的想法是中学作文中的加分项目。培养学生对时事保持一颗关注的心是十分重要的。按时对学生播放新闻,如下午放学后为学生播放中央新闻,是培养学生对时事关心的有效方法之一。另外,在班级里建立书报栏,按时用班费购买一些杂志也是让学生关心时事的一个良好方法之一。教师可以领导学生写一些时评,通过写时评培养学生关心时事的好习惯以及充分表达自己观点和想法的良好学习习惯。如当年的感动中国事迹、当年的社会热评等,教师都可以帮助学生有意识的对这些时事进行积累,同时教师还应该对该时事进行一个时评,帮助学生明辨是非。通过对时事进行积累,学生在写作时就能将相应的时事运用到作文当中,通过教师的教育和学生自我思考的培养,学生在写作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的深度和广度都能得到较大的提高。如高考题目《绿色生活》就该题目,学生可以就当前的环境问题进行一个探讨,同时也可以将问题升华至社会和生活层面对社会的贪污腐败现象进行披露等。学生对时事的关心可以帮助学生在作文中体现其思想,为学生的作文增添色彩。
三、提高学生的阅读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积累对于学生的写作时十分重要的。只有有一个相对丰富的阅读积累学生才能在写作时做到下笔如有神。同时,阅读积累是一个可以润色学生文笔,丰富学生思想内容的重要方法。因此,在对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同时,教师还应该努力的帮助学生提高其阅读积累量。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积累的重点。其中课外阅读包括了杂志、报刊的阅读,以及各类散文小说的阅读等。杂志和报刊的阅读旨在提高学生对时事的了解,帮助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关注时事的有心人,而对散文和小说的阅读则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和文化素养,真正的提高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读书笔记以及读书交流是提高学生阅读积累的有效方式,教师可以定期的安排学生进行读书交流以丰富其阅读量,同时通过读书笔记的记录来将阅读所得来的信息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可以有效的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进行培养。
四、总结
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时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教师应该积极对教学方法进行探究和改革以寻找出一个更能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好方法。
作者:李玉林 单位:江西省瑞金市第二中学
第八篇:中学语文教学黑板板书与多媒体课件展示利与弊
一、序言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教育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发达地区的好多学校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而在一些农村学校还保留了传统的黑板板书。对中学语文教学而言,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使用,使黑板这个传统的教学工具可能成为一种摆设,粉笔和黑板擦也将渐渐地失去它们真正的用途。实践证明,任何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设施都有它本身的不可替代性,而且利用黑板板书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很多年了。黑板板书为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大帮助,它的作用在短时期内是不可能被多媒体课件所能替代的。如今多媒体课件占绝对的优势,传统黑板板书受到了一定影响。本文就这个问题做了一些分析,使广大一线教师能有所借鉴,合理地将两者结合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
二、黑板板书
所谓板书,就是用粉笔在黑板上书写,但作为教师专业用语,“板书”往往有特定的含义,它不仅是指粉笔字,而且还包括整个黑板板书的设计。这既能体现内容的条理性,也符合教学需要的纲领性要求等。同时,漂亮的粉笔字是板书的基础,要设计好板书,先要练好粉笔字,这也是对所有教师最基本的要求。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在我国很多不发达的乡镇中小学和农村中学还没有涉及到多媒体教学设备。代课老师对于上课内容除了要通过声音来传达信息,另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就是黑板板书。
(一)示范与引导作用
虽然多媒体能使课堂容量变大而且能够很直观地展示课堂内容,但灵活性大不如黑板板书,特别是对于年龄大的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忽然出现了新的想法,如果使用黑板板书就可以直接写出来,既可以保存思维火花又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而如果使用多媒体那就要先修改课件内容,这对于多媒体使用不熟悉的教师来说确实是比较麻烦的,既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又极有可能造成老师、学生的思维中断。其次,黑板板书还可以引起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汉字是中国特有的体现中国人气质和胸襟的标志,只有在写的过程中才能体会中国汉字的精气神。电脑上的字虽然也方正,但是汉字特有的那种气质和美感总稍逊色于黑板板书,针对每个人来说,电脑上的汉字是一个无差异化的标准化汉字,不能体现每个人的风格,甚至人的品性。所以教师写的一手好字,极漂亮的板书,无形当中会给学生写字和识字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这不仅能够激起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和学习语文的热情,更能激起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情。最后,语文教师书写黑板板书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这既能够帮助学生欣赏中国汉字的魅力所在,也能提升他们的审美水平。黑板板书一定程度上也能体现一个教师的素质,包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等;而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这些素质必不可少。
(二)黑板板书的人文性
写在黑板上的字要比电脑打出来的字更富有感情,教师使用黑板板书比使用多媒体课件更能体现出人性或者说温暖。语文课堂本身要给学生展现的就是人文关怀,而这种关怀不单单是老师对课文的分析和讲解,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领悟课文的人文气息,这种关怀甚至还可以体现在语文老师课堂教学行为本身给学生带来的人文关怀上,黑板板书甚至让语文课堂变得更诗意化。
三、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是利用媒体手段对课堂教学中的某个片段、某个重点训练内容进行辅助教学的一种知识传播载体。它是多媒体技术的集成,利用文字、声音、图像、图形、动画及影像等多媒体素材将创作人的创意融为一体,形成具有良好交互性的计算机辅助课堂多媒体课件。和黑板板书相比,多媒体课件特性有以下几个方面:容量大。据统计,一张650MB容量的光盘,相当于是16开的书65000页,静止图像10000张。教师利用这些容量可以大大地增加教学内容的容量。动态性。多媒体课件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它可以随着教师的思想而变动,所以说教师需要哪页上的内容,直接点击即可,比翻书的速度要快得多。重复利用性。现在大多数学校实施小班教学,一个语文教师要带至少两个班级的课。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语文老师在每个班级都要在黑板上写板书,这造成劳动的重复性。多媒体课件具有重复利用性,可以帮助教师减少一些重复性的工作,增加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纯文字型课件可把课前备好的内容都反映在屏幕上,只要借助鼠标动一下,想要的东西就会直接呈现;图片展示型课件是图片占主导地位的课件,由图片来传达上课内容,直观形象化地让学生理解比较难懂的、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视频播放型课件是教师事前找到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本视频,通过视频的播放起到对知识点讲解的作用。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由于多媒体技术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多媒体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教学扩大了学生学习知识的信息量,由于课堂时间限制和教学任务的多样化要求教师既要讲授新课,又要回顾旧的知识,还要指导学生练习,教师既不能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板书上,也不能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让学生领悟知识。这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学生所获取的信息量不仅有限,而且其获取的信息多是文字性的、口头的、平面的,多媒体教学则弥补了传统教学的这些不足。采用多种视听手段和技术,用幻灯片、图像、影像等多种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这扩大了学生学习知识的信息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节省了教师板书的时间,使教师集中精力讲课,而且使学生获取的信息更加形象化、立体化,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在学习《戏曲大舞台》时,教师就可以提前找好相关的戏曲资料或者名家的戏曲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戏曲的魅力和大家的风范,这样要比单凭教师口头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二)多媒体教学中的不足
1.剥夺学生的思考空间
语文老师只要用心设计多媒体课件,包括所展示的信息和声音图片的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很好地为语文课堂服务。但是如果运用不合理反倒是帮了倒忙。比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月光下的荷塘,月色朦胧,幽香弥漫,荷叶田田,流水脉脉,愁思淡淡,犹如小提琴上的梦幻曲,令人遐思不已。如果教师用画面展示其景物,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因为朱自清先生笔下流溢出的是情思之美、意境之美,而不仅仅是真真实实的月色下的荷塘美景的画面。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有时运用课件不当,就会限制和阻碍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感受。所以语文教师需要认真适度细心地去设计多媒体课件。
2.导致学生注意力的分散
比如,在教学《斑羚飞渡》这篇课文时笔者做了羚羊飞渡的Flash,本想让学生通过斑羚飞渡的过程感受羚羊为了赢得种族生存机会而做出的伟大举动,但是效果却恰恰相反,学生全部关注了动画,而对笔者的初衷却没有领悟到位。所以在图片和声音利用上一定要适度,以防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三)在其它学科中的应用
当然在其它学科上多媒体也是有好处的。比如数学课上老师可以制作课件使课堂容量变大,数学课老师板书解题的过程对学生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写过程,学生的思维就会跟着老师走,如果遇到难题可能解题过程比较麻烦,会花费很多时间要老师去板演,这样一节课可能就会少讲很多题并且完不成本课时所制定的目标,如果教师采用多媒体提前把大题难题的板演过程制作成课件,上课需要时放出来,学生能直观看到板演过程,这样不仅节省了老师手写的时间,同时也能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但是理科性学科教学都有黑板板书的必要,如果学生看不到教师亲笔书写,看不到教师是怎样画坐标或抛物线、示意图,这也是一种遗憾。
四、对语文教学的建议
对于多媒体展示,不能一味地排斥,也不可以完全依赖。在教学使用当中,一方面要发挥它的优势,比如,可以让学生很直观地欣赏到优美的画面和较多的文本;同时也要注意尽量避免多媒体展示丰富的内容之后所产生的依赖性,把一些没有必要的内容也罗列出来,这样做既没有重点,也容易让学生产生无趣感,从而使课堂教学效率下降。
五、总结
总之,不管是多媒体展示还是黑板板书都是为教学服务的,两者各有所长,多媒体可以让课堂内容变得丰富多彩,生动形象;黑板板书不仅具有灵活性,还可以提升老师的魅力。笔者相信只要教师合理利用,并且以一个客观的态度去对待两者,互补各自的不足,发挥各自的优点,在教学过程中,找到使两者有机融合的方法和策略,就能够使两者更好地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服务。
作者:李倩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