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探析(6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探析(6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探析(6篇)

第一篇:高效率中学语文课堂

一、课前五分钟思维扩展活动

我国中小学普遍采用预备铃预备上课的方式,预备铃一响学生应立刻回到教室做好下一节课的准备。但是学生往往更多的是留恋下课时间,有的学生预备铃响了仍然依依不舍、拖拖拉拉,无法进入状态。在这种情形下如果老师立刻进入上课状态,学生沉浸在下课的娱乐活动中,无法调整思绪,半堂课时间都浪费在调整状态上,教学效率大大降低,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慢慢也会打折。笔者倡导课前五分钟的思维扩展活动实际上是将学生从娱乐状态向学习状态进行过渡,有了这个过渡阶段学生可以将注意力很快地转移到语文学习上来,同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课前五分钟的活动形式可以花样翻新:演讲、故事、朗诵、即兴评述,甚至可以就当天的新闻,将焦点访谈等节目搬到课堂上,形式丰富多样,学生兴趣盎然。从心理学上来看,中学生内心最深处的需求是表达交流和被倾听、被肯定,课前五分钟的思维扩展活动给了学生这样一个机会和时间来表现自我,增强自信心,同时还有拓宽知识面的作用。笔者实践这个活动一个学期后收到的成果非常明显,学生由对语文无感慢慢变得喜欢语文课。教育是一个持续发展的事业,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的学生,新时期学生思维更加发散,网络等媒体的普及让学生每天接收大量的新鲜事物,他们思维活跃,想法多种多样,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只会禁锢他们的思想,打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教育过程中,能力的培养远比知识点的掌握更加重要。因此,教师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习惯。语文是一门一通百通的课程,需要灵感和悟性。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学生从中悟到技巧,那比教师主动去教、学生被动接受要有效率的多。学生自己编写教案的过程是他们自我思考学习过程中重点和难点的过程。学生可以不必拘泥于原教材和固定格式,按照自己的理解用新的形式将结构整理好。教案写好之后,老师可以检阅,对于一些缺漏跟学生讨论,查漏补缺。有特别出彩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角色互换,让学生也过一回讲台瘾。在学生讲课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其他学生勇于提问,讲课的学生要对其他学生的提问一一作出解答,这样促使学生反复研究教材,查找资料,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二、舞台剧进课堂,剧本的编演让语文课学以致用

中学语文教学材料中很多课文,例如《雷雨》《欧也妮葛朗台》等都可以改编成剧本,语文教师可以将语文课堂的形式更加开放和大胆一些,将舞台剧搬进课堂。学生通力合作一部部舞台剧,从剧本的编写到角色的分配以及表演过程,表演之后的讨论整个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所谓“学以致用”就是指学到的知识要会运用,知识才能发挥作用,否则知识只是一些文字的堆叠。我国提倡素质教育,这种多彩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全方位锻炼能力,也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最好的回应。编演课本剧对学生学好语文、对他们全面发展大有裨益。它是“大语文”教育观的具体活动形式之一,是口头表达能力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之一,更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而且剧本的改编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深刻的了解,对课文中表达的情感有深刻的感知。想象力、执行力、文字功底、口语表达能力、肢体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情感的培养等各种能力都在一台舞台剧的创作和表演中得到锻炼。笔者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甚至有学生发挥想象力,将大话西游式的语言形式带入《鸿门宴》的表演中,推陈出新,整个表演过程中,学生在笑声中将课文内容熟记于心,甚至课后大家都在积极讨论,又推出了更多的表演方案,这种思维和想象力的创新式训练是传统语文课堂不可能达到的效果。高效的语文课堂并不是指教师要更加提炼教学内容,也不是单纯地要求学生提高听课效率。而是教师应该花费心思在教学形式上。用更加适合现代学生的课堂形式来迎合学生的学习,培养学习兴趣。语文课可以是充满笑声的,可以是沉入阅读世界的,可以是热烈讨论的,可以是写与演相结合的,更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的。打造一个高效率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语文课的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利用语文课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其终身受益,这是目前中学生语文教学应该着重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作者:许显英 单位: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第五中学

第二篇:自主学习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一、自主学习的内涵

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学习的思想已逐步被专家学者所认可,自主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程目标,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有很多细节值得探讨和研究,首先要理解自主学习的内涵。自主学习活动就是让学生自己监督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学习过程,让学生从“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的转变,自我设定学习目标、自我制定学习计划和内容、自己激发学习动机,主动构建有利于学习的环境。自主学习强调主观能动性,具体可分为三个过程:①学习活动的计划和安排;②学习活动的实施、调节与修正;③学习活动效果的监督和评价。通过长期的自主学习活动,可以反映三个方面的含义:①学习者自我控制能力,反映了学生的态度和能力;②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科学性选择;③综合反映学习者的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行为和能力。

二、自主学习的特点

1.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关于课程教学的观点是“教任何功课的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不教……”,可见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要通过建立自主学习课堂,积极改变原有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且富有个性的学习方式。

2.自主学习的创造性。

自主学习的创造性是自主学习的本质也是灵魂,是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结果。自主学习也是一种创造性学习,学生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应用知识、学习新的知识,重组新的知识结构,为创新能力培养打下基础。

3.自主学习的相对性。

自主学习不是绝对地、封闭式地学习,而是经常需要与人交流沟通的过程。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自主学习的程度也不同。对于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在此基础重新构建知识体系,这时不需要或很少与人交流沟通。但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或原有知识的创新型学习,就必须要多和专业人员交流沟通,这将大大有助于自主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

自主学习主要强调自学能力的培养,包括注意力、观察与分析能力、想象和记忆能力,具体表现为兴趣、意志、信心和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概括起来有以下两点:

1.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理论知识基础是实践能力发展的前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高低与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很大关系,即理论知识厚度决定了实践高度。自主学习要能将理论知识的升华与实践能力的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才能激发更大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从而去探寻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因此,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不能仅仅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实践能力的提高,要学与用相结合。

2.独立学习与老师指导。

自主学习不是孤立的独立学习过程,而是不断与人交流的过程,特别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相应知识点的独立自主学习,更好地结合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老师引导为辅,这样可以更大程度地提高自主学习效率,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独立学习与老师指导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属于认知和非认知因素之间的关系,当学习某个知识点时,具备一定的认知水平是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而认识水平的提高又依赖于非认知因素参与,如老师指导等。这就要求老师具有更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充分发挥指导作用,正如“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需有一桶水”的比喻。

四、课堂中贯彻自主学习的策略

1.把握时机,设置教学。

教学时互动的过程,是学生与课本的对话,是与老师的互动,所以学生对语文课文有浓厚兴趣,身心处于兴奋状态,发现知识与个人的生活经验相关时,能对教师充满信任时,那是提高学习效果最好的时期。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把握住这个时机,确立学生能达到的目标和要求,能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经验,设置教学,为学生创立一个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

2.精心设计,预习导入。

很多学生都没有自主预习的习惯,要想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必须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预习指导,笔者每天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要达到三个层次:①读通,就是能扫除文中生字词的障碍,弄懂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能够在不错字、不漏字、不添字、不重复的情况下读好文章,读顺文章。②读懂,能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③读出文章的中心,这是最高的层次,学生在前两次读的基础上,能抓住重点语句,体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文章的中心思想,这个层次不要求全部达到,量力而行。设计预习导入是引导学生知道怎样的自主学习,从中领悟自主学习的方法。

3.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笔者在以往听公开课和观摩课中,常常会发现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是有序的思考、回答,基本不会出现意外的情况。但这是授课教师在教学前担心学生出现七嘴八舌的现象而预先设计好的问题,可能答案也预先给了学生,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单一了,嘴巴被堵上了,思维也就会被堵上了,七嘴八舌的时候正是学生思维活跃的时候,笔者认为可以给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尊重学生的个性,给他们一个平等交流的好机会。这样才能面向全体,不至于把学生训练成单一的机器。给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到民主和谐。

4.自主提问、解决问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提出问题,说明他积极思考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主动的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再给予适当的引导,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当学生思维阻塞时,适当引导。教师要鼓励学生不要拘泥书本知识,不要追求统一的答案,启发学生从不同方面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自读、自问、自悟、自解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自主的去尝试、探究体会问题的本质,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5.质疑问难,培养创新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允许学生质疑问难,即使是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因为学生的思维就是一闪的念头,往往一闪的念头就是灵感的火花,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有独到的见解,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当今的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寻找知识的泉眼,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为将来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6.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在电脑、计算机和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学生的课余生活越来越丰富、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宽、自主学习的平台越来越好。学生如果能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这一广阔的平台,会大大促进其自主学习效率。由于网络中存在着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因此我们必须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正确引导,让他们在正确的方向下开展自主学习。具体措施如下:①设置自主学习内容:这个内容的设置应该较为宽泛,是一个较为大的范围,要有趣味性、知识的综合性和创新性。②独立寻求解决方案:学生以自主学习内容为题,独立寻求多种解决方案,并依据一定的目标,选择出最佳的解决方案。③学生之间交流: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视角,所给出的最佳解决方案也有所差别,因此让学生之间对自主学习成果进行交流,有助于他们思想碰撞、发现不足、弥补差距。④学生与老师交流:这个环节主要是学生将自己自主学习成果汇报给老师,老师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客观性点评,并与学生深入探讨哪些地方存在不足,以此促进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改革的继续深入,以教师为主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将逐步转为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学习。同时,自主学习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是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重大转变,我们要遵循教育规律,真正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钱宝科 单位:安徽省明光市第三中学

第三篇:中学语文课堂自主合作探究

一、课堂教学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新课标的提出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潜能,并在教学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自主发展。对教师来说,“教”学生是为了能够达到“不教”的目的,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讨,找到学习的方法,形成终身教育的思想观念和能力,这种教育模式,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学生因为个体差异和认识水平的不同,学习方式有所不同,通过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可以从整体入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样不但节约了师资,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整体发展需要。

二、各种教育教学模式利弊分析

以以下四种教学模式为例:第一,山东杜郎口“三三六”自主学习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第二,江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第三,山东即墨二十八中“和谐互助”型课堂教学模式;第四,近年来,在国内外教育界备受关注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这一新型教学组织模式。经过几年的探索、效仿、质疑、反思,越来越多的人们对各种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从顶礼膜拜到口诛笔伐再到回归理性的思考,应该肯定的是无论哪一种课堂教学模式,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就归根结底是符合当地教育生态的必然,而“生本”的教学模式就是最符合教育生态的模式,因此,无论哪种模式,都万变不离其宗,主要目的还是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特别是语文这门学科。我个人认为语文学科是一门很特殊的学科,语文不是和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学科并列的学科,语文学习和掌握的是母语,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贯穿一切、渗透在一切学科中,语文这门科目训练的是对一切文明符号的理解力和创新力,注重的就是积累和运用,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最应该探索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方法,而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模式无疑是最有效的选择。

三、中学语文课堂中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活动开展方法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都要将学生视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进行调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中体会到学科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先肯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意义。首先,教师要控制自己的教学行为,认识到什么时候要讲、什么时候不要讲。对于学生已经懂得的知识,教师没有必要重复讲解。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掌握的知识,教师也不需要讲解。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可以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学会放手。对于重要的问题,教师也要进行适当的讲解,给学生留下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的机会。其次,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给学生留下自主合作学习的时间。一节科学的语文课堂,应当有一半时间是由学生支配的,让学生去思考、去交流、去总结,促进学生活跃起来,有利于课堂氛围的轻松。比如在讲解《狼》的时候,考虑到故事情节较为简单,教师可以在课堂教育开始阶段,就题目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对于狼的了解。之后,给学生十分钟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基础知识,并发现自己的问题。促进学生交流,以生生互动或者师生互动的方法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学生有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权利与时间,才能享受到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的乐趣。

(二)创造有效机会,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给学生创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机会。当代中学语文课堂应当是开放的、民主的,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应当得到教师的尊重。真正的合作探究学习,是多个学生与多个学生之间的合作,而不是教师与单个学生的合作,或者一个学生与多个学生的合作。在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自由合作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中选择自己想要合作的对象,根据自己的需求去选择合作学习的方法,选择在他们学习水平看来的难点作为探究学习的内容。学生感受到教师给予的自由,会有一种被尊重感,课堂氛围会因此变得轻松,教学手段的应用更加灵活。比如在讲解《紫藤萝瀑布》的时候,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地方进行阅读,根据自己的喜爱选择朗读或者默读等阅读方式。在布置课堂作业时,根据学生划定的范围去留作业,给学生创造自主合作学习的机会。教师可以利用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去开发一处家乡的美景,从而促进语文学习探究力度的加大。

(三)培养学生能力,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开展,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以及探究学习能力。中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尊重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课堂中大胆进行提问,肯定学生提问的勇气。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会遇到多种问题,一些学生可以快速解决,一些问题则需要探究找到答案。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起解决问题的信心,更要传授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像在讲解《伤仲永》的时候,一些学生对于文章的主旨不太明确,这时,教师要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疑问,并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去解决问题,在合作中进行探究,在探究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活动也同其他事物一样具有两面性,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践的需求去利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论,开展教学活动。将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活动加以落实,打破传统教育体制的限制,是促进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成效提升的举措。当代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及学校的具体情况,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活动,促进我国中学语文教育事业的进步。

作者:胡明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第四篇:优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思考

一、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转变教学观念

观念一经形成,在人的头脑中往往根深蒂固,很难一下子改变。教学观念也是如此。教育工作者要彻底改变教学观念,非经艰难曲折之过程不可,有时甚至还会出现反复。因此,教师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课堂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使课堂教学不断得到优化。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片面注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搞“满堂灌”,一讲到底,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成为被动接收知识的容器。其结果,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昏昏欲睡,以致学习效率极低,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发展。新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以生为本,多为学生着想,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习惯、创造性以及个体差异和个性需求,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生动活泼地学习,以收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而在课堂,教师的角色是组织引导者和启发引导者,而不是“主宰者”。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方法,形成技能技巧,发展健康个性,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因此,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要相互合作,平等交流。为此,课堂教学结构就要有所变化,教学程式和方法就要有所创新。譬如,成立学习小组,就某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探究,然后每组推举代表发言,最后师生点评;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等等。需要强调的是,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而且要与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相适应,切忌过易或过难,否则将失去提问和思考的意义。除此之外,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深入思考,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常常见到一些老师缺乏耐心,急于求成。一个问题提出后,连续叫几个学生回答都答不对,或者与“参考答案”出入较大,这时,老师担心这样下去会影响教学进度,完不成教学任务,于是情急之下,索性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记下来。其实,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宽容,别追求完美,对学生答案中的合理部分,要充分肯定,因为它毕竟是学生思考出来的,从课堂教学效果的角度看,学生开动脑筋说出来的远比老师讲出来的好。教师的教学观念是否转变,就此可见一斑。而这也是课堂教学是否优化的关键。当然也有教师不自觉地走回头路的例子。记得有一次,笔者听一位教师上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这位教师的教学基本功非常扎实,语言动听,善于启发学生思考,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先是配乐朗诵,学生单独朗读,集体朗读,感悟体会,接着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然后让学生思考词作描写了哪些意象,是怎么写的,景物有何特点,写这些景物表达了什么情感,最后让学生探究“从全词看‘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中的‘那人’是谁?”也许是这位老师太激动,也许是他急于把自己的答案拿出来与学生分享,反正不经学生思考,他就随口说出了答案。我真替他惋惜,这是令人遗憾的“败笔”,是美中不足!这堂课本是一堂优秀课,简直无可挑剔,但这样处理却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其实,最后这个问题问得好,很有探究价值,而且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把握得好的话,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进行多向发散思维的能力,而现在在老师的口中,答案却成了唯一的“一个”。这个例子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旧的习惯势力还非常强大,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中转变观念是多么的不容易!

二、优化课堂教学的标志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优化课堂教学,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参与一系列教学活动,动脑、动口、动手,真正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不沉闷,不冷场,师生良性互动,配合默契。课堂教学活动常见的形式有:①学生单独回答问题。这是用得最普遍的一种,有助于集中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但要注意提问的角度须切合学生的实际,否则把一个学生难住了,不利于下一环节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②集体回答问题。这种形式在强调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兴趣、调节课堂气氛时采用,但不宜过多,尤其是一些简单的问题,要尽量避免大家一起回答。③分小组讨论。教师给每个小组分配任务,小组成员合作学习,共同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有利于学生增强团队意识,培养团结合作精神。④交流点评。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互相交流思考的成果,互相质疑,求同存异。这对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有益,同时对独立人格、批判精神的培养也有帮助。⑤辩论。意见出现分歧,通过辩论,分辨是非。在此过程中,思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都会得到提高。⑥朗读。分个体朗读和集体朗读。通过朗读,既可解决“读”的问题,又可体味情感,加深对文章(作品)的理解。⑦写答案。可在稿纸上写,也可在黑板上写。能有效训练学生正确书写、规范答题的能力,当然对学生学会组织语言和运用语言,也是有好处的。⑧写短文(片段)。可提供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也可根据作文要求,让学生写其中的某一段。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组织材料的能力有明显的效果。⑨编讲故事。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⑩表演情景剧。根据作品提供的情景,学生参与演绎作品的故事,兴趣很浓。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的表现欲,过一把表演的瘾;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长期被压抑的个性得到彰显。还可通过表演,让学生对作品有不同的解读,从而使他们的创造性得到极大的发挥。学习课文,就不同的文体而言,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形式应有所不同。写景抒情类作品,适宜于有感情地朗读和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叙事类作品,单独提问、分角色表演比较合适。论说类文章,宜采用辩论和交流点评相结合的方式。说明类文章,提问和小组讨论可交错进行。值得一提的是,一堂课学生活动的形式切忌单一,多种活动交相辉映,课堂才有生气,才有活力。当然,课堂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服务于教学目标,着眼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只是玩些花拳绣腿,不叫“优化课堂教学”,这样的课也不能称之为“优质课”。

三、优化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费时耗力,效率低下,学生读说听写等基本能力未得到很好发展,思维能力未得到相应提高,人文素养未得到全面培养,问题的症结就在课堂。优化课堂教学,就是要采取积极手段,调整课堂结构,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随着语文课改的深入进行,在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不少教师进行过有益的探索,他们的许多经验值得笔者借鉴。

(一)注重启发学生合作探究文本的社会价值,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一位老师上科普文《寂静的春天》,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后,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要学生分析课文写了什么和怎么写,而是要求学生联系当今所处生活环境,想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创作的意图是什么?这篇文章对我们今天有什么意义?学生在课堂展开热烈讨论,各抒己见,最后达成三点共识:1、揭示人类滥用化学药物杀死昆虫给大自然带来的危害;2、表达对滥用化学药物导致大自然疯狂报复的忧虑;3、呼吁人们停止滥用化学药物,保护生态平衡。这样的一堂课,学生收获很多,不仅学到了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受到了一次很好的环保教育。课后,这位老师还布置作业,要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实地调查广州郊区一些农村农民种地使用农药的情况,并写成调查报告。这样,就使学生跳出学校的小课堂,进入到社会的大课堂,进一步加深了对环保的认识。

(二)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

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老师让学生设身处地,体味风破茅屋,大雨倾注,诗人杜甫“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然后启发学生认识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现出来的诗人崇高的思想境界。经过一番思考,很多学生都表示,诗人推己及人,由自己的痛苦推知天下寒士所遭受的痛苦,表达对天下寒士的关心,实在难能可贵,这种为他人着想的精神值得今天每一个学子学习。学生在学会鉴赏古诗思想情感的同时,还受到了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所以说这样的课也是优质、高效的。然而,也有不成功的案例。一位老师上《孔雀东南飞》,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后,让学生即兴改编成独幕话剧在课堂上表演,应该说这几个学生有一定的表演天赋,对剧情的理解也到位,可遗憾的是,现场气氛太热烈,说笑调侃的台词太多,欢快有余悲愤不足,而教师又没有及时出面矫正,以致演成了“搞笑剧”,揭露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罪恶这一严肃的主题被表现“歪”了。这样的课堂虽说学生都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但不能说是有效的,因为它与教学目标相背离。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由此看来,并不是课堂越热闹,教学就越高效,课堂教学就“优化”了。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课堂“偏离题意”,吵吵闹闹,处于失控状态,课堂变得无序,混乱不堪,学生不但学不到任何东西,还会养成自由散漫、不守纪律的坏习惯,这样的课是无效的,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因此,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正确引导、适时调控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必须自始至终主导教学活动的节奏,维护好课堂教学秩序,而不能放任自流。“演员”何时上下场,说些什么,怎么说,想要达到什么目的……都要精心设计,巧作安排,如此这般,才能真正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优化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多样的

毋庸讳言,优化课堂教学的方式具有多样性,某一地区某一学校的成功经验只可合理借鉴,不可在另一地区另一学校简单复制,随意模仿。这是由学校教育的基本规律所决定的。教学是由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受教育者的特点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教育者的知识、能力、特长、个性不同,受教育者的生活环境、知识基础、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动机需求不同,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也会有所不同,生搬硬套显然行不通。因此,各地各学校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努力探索适合校情、教情、学情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师的最终目标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实现这一目标有益的事,都要大胆尝试。同时,要取宽容的态度,允许多种课堂教学方式并存,而不能搞一刀切,硬性要求整齐划一。须知,百花齐放,才可迎来我国中学语文教学万紫千红的春天。

作者:黄朝亮 单位: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

第五篇:偏远山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探讨

一、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众所周知,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其知识结构主要有三部分:广泛而深厚的文化素养,扎实、系统、精深的语文教学专业知识,全面准确的心理科学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仅具有语文教学知识,还需要更为广博的其他学科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够做到得心应手,触类旁通。随着大改革和新时期的到来,偏远山区的学生更需要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教师,那种古板、单一的教学方式方法已不适应现在的教育发展需求。所以,教师必须使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丰富起来,要有一个饱满的精神、良好的外在形象,举止穿着得体,充满深厚的文化气息,把一个全新的面貌形象展示给学生,就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学生容易产生信任感和崇拜感,使其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有了这种思维定势,教师就会像磁铁一样时刻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对所教授的知识产生浓厚兴趣,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启迪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思考力和创造力。这一切都与教师广博的知识背景和自身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既要有教也要有学才能完成,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更为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这就要求教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其积极性,调动学生的热情。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就能够建立良好的平等师生关系,使学生更加热爱、尊重、信任老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也有助于学生建立自信、自立、自强的信念,发掘他们的无限潜力。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中和老师平等自由地交流,没有拘束地学习,才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努力解决问题。其次,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兴趣与动机等一系列心理需要进行课堂教授活动,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活跃的心理环境,这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部心理品质,这种品质是推动学生进行积极、主动、持久自主学习的重要动力。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使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学习,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最后,在课堂的讲授中要运用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教学,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基本已经普及,在偏远山区的教师要积极认真学习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好多媒体能够将生硬无趣的教学过程变得有声有色,变无声为有声,变抽象为形象,这样的图像、声音相结合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能够事半功倍,更好地激发山区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能够大大加强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与记忆,提升了学生的感官刺激,拓展了思维能力,发散了空间想象能力,降低了学生的认知难度,变难为易,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三、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长期以来,我国偏远山区的语文教学是灌输性、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只注重了“教”,而忽略了“学”,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单边教学过程。这种教学方式在课堂中是老师“一手包办”,从每个生词到作文,都是老师一手包办,学生只是听从,机械地执行,没有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的思维受到很大束缚,个性也得不到张扬。在现代综合素质教育中,我们一定要转变这种传统的授课模式,打破这个樊笼。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学习和钻研新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学习。教师也应该学习和借鉴发达地区优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转变为适合偏远山区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和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四、加强和其他学科的结合

在当代教育大改革和新形势的教学要求下,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结合是必然的。语文课是一门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工具课程,现代化信息爆炸式的发展,要求我们每一个社会公民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能够适应时展的需求,就必须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而语文教学就担当了这个重要的社会重任。新课程教学标准中明确指出良好的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石,也是学生将来能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石,是终身学习的基础保障。在新的语文课本中,语文与历史、地理、生物、自然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确实如此,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尤其是历史、地理、政治、美术和音乐等,在知识体系上存在许多内在联系,它们相辅相成亦相互制约;而当前,这种联系和沟通还在不断加强。中学语文教学着重培养学生能够适应快速化发展的社会需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同时语文教学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以便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很好地应用现代化技术处理现代化信息能力。而初中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一是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同时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活动中,必须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渗透与结合,体现学科之间的协同效应,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这是语文教学当前一个重要的任务。当代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素质教育也要求要“以人为本”。所以,我们应当拆除语文自身的壁垒和它与其他学科之间的隔断,立足语文课基础,综合各学科资源,加强与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建立一种和各学科适度渗透的语文教学,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从而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当然,应该注意的是: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渗透,并不意味着语文学科本性的丧失。不管我们涉及哪个学科,采用什么形式和手段,都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五、结语

总之,偏远山区的语文教学面临着很多挑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而且要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其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使其充满无穷的求知欲。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能够掌握主动性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习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做人的道理,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和具有高度主人翁的责任感。

作者:惠炳煜 单位: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胡川中学

第六篇:中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风格分析

一、内部因素

教师主观影响语言风格形成的因素称为内部因素。每个特级教师的个性特征、知识结构、思想修养、职业态度和成长经历的不同都是影响风格形成的内部因素,并且每个教师对课堂语言风格追求的内在动力也有差别,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时表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其内部因素具体包括:

(一)教师的个性特征

教师的个性特征包括气质、能力和性格,对于形成不同的语言风格都有直接的影响,特级教师语言风格的形成受到了自身气质的影响,并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把它表现出来。于漪老师正直、敏捷、纯洁、真诚和厚道的个性品质,她胸襟开阔和性格开朗的个性特征,她对教育事业无限的爱和孜孜不倦的追求,用最自然、最真实的语言,表达最有情感的思想,它用真心、真情、真意书写自己的教育人生。余映潮老师作为语文教学研究员,发表了文章数篇,并有自己的创新教学理念,从中可以看出余老师潜心钻研教学、用心教好语文,让每一位学生能爱上祖国优美的语言和文字。他一丝不苟、认真细致的个性特征和勤恳踏实的做事风格,使他的课堂语言严谨简练、富于优美、善于启发。李镇西老师热情、豁达、积极、质朴的个性品质,是他最真实的写照。他把学生视为与自己平等,没有高高在上,只有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朋友,他这种充满宽容和民主的个性,正与他提出的语文民主教育不谋而合,课堂语言也渗透着这种思想。魏书生老师爽朗、乐观、积极和热情真挚的性格特征,造就他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一次他接收媒体采访时说到:“在平常中品尝人生的快乐,找到自己施展才能的舞台,发现自己学习研究的方向,那你不就是一个天天快乐的人吗?可能因为如此吧,我让人家觉得奇怪:那么小的事他却能做得快快乐乐。”所以他是快乐的教师,他是“平常且快乐的魏书生”。他在上课时总带着这种阳光的心态,面对每一个学生。

(二)教师的知识结构

语文特级教师在课堂上,扎实的语言功底、旁征博引的能力、信手拈来的语言都源他们具备精湛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同时还掌握了一些必要的相关学科知识。翻看特级教师的理论著作,深刻感受到他们对语文学科知识掌握扎实,熟悉现代汉语、文字学和词汇学,学习修辞学和逻辑学的知识,运用语言学、美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在课堂语言表达中。特级教师良好的知识素养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将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只有将内部语言转化才能为学生所感知和感受。这种转化的过程既表现出特级教师的语言能力,又可以锻炼和提高语言表达,在完善中逐步形成语言风格。

(三)教师的思想修养

教师的言语表达是言语主体的内心表达,无不显示着教师的思想。俗话说“舌头是心灵的翻译家”,言为心声。于漪老师说:“语言的闪光来自于思想的深邃,语言的慷慨来自于胸中感情的激荡。”语言的魅力来自深邃思想,思想的修养对语言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思想是语言的灵魂,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闪光的语言能使思想升华,感情净化,语言宝库随之充实起来,是语言风格形成的有益因素。

(四)教师的职业态度

教师的积极的职业态度是语文特级教师形成自己课堂语言风格的重要因素,必须要有积极的职业态度———“乐教”的精神,只有把教学作为一种艺术性的事业来追求,教师乐观地对待各种挑战,尽情施展其才,乐享创造性的成就感。教师就会在教学实践中渐渐形成自己独具个性的语言风格。于漪老师身为基础教育战线上的一名普通教师,深深地认识到,奉献是教师的天职,教师既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人生理想。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师爱应该超越亲子之爱、友人之爱,因为包蕴了崇高的使命和责任,教师只有自己的事业,爱自己的学生,才能在爱的教育中收获理想。就是她的这种爱渗透在思想中,才会逐渐形成真情灵动的语言风格。余映潮老师热爱语文教育事业,他扎扎实实地做学问,勤勤恳恳地干事业,坚持燃烧自己创造激情,余老师在教育工作中的态度是:尽心尽力,幸福感是源自对工作的热爱。李镇西老师最初没有想过去教书,一心想成为一名作家实现自己的文学梦。在大学实习期间逐渐爱上这个职业,源自一种发自内心的爱。他发现学生们的内心世界单纯、真诚和质朴,他被感动和感染,并热衷于教育事业。李镇西老师告诉我们,教师要追求幸福的心境,就要做一名“享受型”教师,把工作当作享受,用心来爱自己的事业和学生。正是他的这种积极的职业态度和个性品质,塑造了他的朴实亲切的语言风格。魏书生老师最初为了当一名教师曾放弃招工进城的机会,放弃当厂级领导的机会,后来虽然当了教务处主任、校长、教育局局长等职,但一直没有放弃过任课的机会。让他认为教学是一份能够给人双倍幸福的事业,可见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特级教师们在课堂上,总把学生当成他们的朋友,举手投足间渗透着对学生深深的爱。他们用抒情的语言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用启发诱导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用朴素真诚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灵;用妙趣横生的语言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语文,享受知识的乐趣。正是那种无限的热爱,对教育事业默默地奉献,他们才会翻越一个又一个人生的高峰,成为所有语文教师学习的榜样和典范。

(五)教师的成长经历

于漪老师自幼爱读书,在中小学的时候十分幸运碰见了好老师,数学老师讲述概念之清晰,推理之严密,有效地训练了她的逻辑思维能力,语文老师用悦耳的家乡话朗诵诗词,富于音乐性,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地朗诵和讲解,她受到了深深地感染,对她语言的表达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做一名深受学生尊敬和欢迎的好老师”,在许多优秀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下,她立下了这样的志愿。于漪老师在每一次的教学中都非常注重语言的表达,有意识地规范语言,努力做到吐字准确,声音响亮,语句完整,语言精练,“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力求让语言优美生动。正是由于从小受到老师的影响,根据自身个性,才会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余映潮老师作为语文教学研究员,是以研究员的身份切入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他50岁才走上展示课堂教学艺术的讲台,具他自己说“我的教学实践基本上是业余的”,他牺牲业余时间研究了无数个教例之后才对语文的课堂教学有了深切的体会,并勇敢地走上讲台。在他的成长经历中,一项活动一直陪伴着他,那就是“把玩儿教材”,勇于提炼教学实践中的规律,然后写下来,再反思再实践。余映潮老师发表文章数篇,并有自己的创新教学理念,他不断深入研究语文教学,其中在三个方面堪称一流,即一流的教研工作,一流的论文写作,一流的教学艺术。曾被张定远先生誉为“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的领军人物”。从中可以看出就是余老师这种潜心钻研教学、用心教好语文的精神,真正诠释了如何教语文。正是他这种认真、严谨、创新的态度,对语言的发展是有积极影响的。李镇西老师作为从基层一步步走出来的教师,怀着爱心、怀着梦想抒写自己的教育诗篇。他崇拜一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李老师被他所写的教育手记深深地吸引,真挚而充沛的感情,朴素而深刻的思想,平易而精彩的语言,李老师被深深地吸引并对他以后的教学语言产生了积极地影响。李镇西老师的语文民主教育思想吸收了中外教育史上的民主教育思想的养分,是结合语文教育的特点所提出的。那种宽容、平等、和蔼可亲的个性,正与他提出的语文民主教育不谋而合,课堂语言也渗透着这种思想,表现出对学生主体心灵自由的尊重和爱护。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赞誉李镇西是“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魏书生老师上过山、下过乡和当政工干部的经历,培养了他务实的能力和吃苦的生活态度,当过工人,时期遭受过批判,但这些都没有把它击垮,而他那种豁达、坚强、乐观的精神品质为他从事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他多次向领导申请到学校当老师,最后如愿以偿。在教学中,他平等对待学生,面对优等生培养他们的凝聚力,面对差生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能力,魏老师引导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魏老师不断展开的语文教学研究,而且成果涌现,逐步被大家熟知,他开始在全国讲公开课,做报告,传递自己的教育思想。他专注语文教学,善于班级管理,课堂上讲课时精力充沛、挥洒自如、旁征博引,对班级管理则是别出心裁,颇有心得,无论是讲课、做报告还是与学生谈心,他非常注意语言表达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二、外部因素

四位特教教师都有受到时代背景、身边老师的耳濡目染、工作性质、专家建议和教学环境的影响,是促使他们课堂语言风格逐步形成的重要外部因素。于漪老师在读书的时候就被自己语文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课方式深深地吸引,大学时代的方令儒教授的课教得一清如水,委婉动听,长时间的耳濡目染对她语言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地影响。工作后,她的语文教研组长是一个功底深厚,讲话要言不烦的老者,对她上课的点评从语言、板书和讲解上提出的建议非常触动她,因此她不断研究语文教学,锤炼教学语言。此外,当时所处的年代和那种充满爱国的情怀对她语言风格的形成也有影响。余映潮老师作为一名语文教研员,由于工作性质的缘故,他对书面文字的表达更需要精炼和准确,所以对课堂语言的表达也格外言简意赅。他对语文教学艺术的研究颇有成果,比如语言教学艺术、朗读教学艺术等都对语言的要求既要规范、得体,又要讲求教学方式的艺术性。这些都对余映潮老师语言风格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外部影响。李镇西老师刚刚当步入教师这个行业时,他“拜师”学习如何教语文,悉心领会其教育思想和带班艺术。乐于请教,包括向一些知名的教育专家请教。一次李老师执教的《荷塘月色》课堂实录被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看到后,她便从李镇西老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艺术上提出了建议,对此李镇西老师受到了很大的启示。魏书生老师教授的学生有好有差,如何在班级管理和语文教学中体现民主和平等,在语言表达上又不失幽默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他提出“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课堂上有学生表现出不和谐时,他会随着教学环境和语言环境的变化,用风趣幽默的言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实现在风趣幽默中解决问题,活跃气氛,让学生快乐学习语文,这也是他快乐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者:范星佑 单位:遵义师范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