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论文(5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学语文教学论文(5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5篇)

第一篇:中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一、在诵读中感知自然美

教材中有许多描写美丽的自然风光的作品,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社戏》等,还有许许多多的古诗词。读这些文章中所描述的美丽的风景,在今天空气污染严重、雾霾重重的环境下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中的美景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碧水蓝天、绿叶红花。诵读课文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反复诵读课文可以感知文中的美丽景色。例如,《春》中作者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美景,抒发了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诵读这篇散文,学生会发现其语言的美、情感的美。《春》在描写景色时运用了大量的叠词,既生动又亲切,把作者对春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如在描写春草时,“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一句中就连用了三个叠音词,“偷偷的”“嫩嫩的”“绿绿的”形象地写出了初春万物潜滋暗长的形态和小草刚长出地面时的颜色及娇嫩的样子,让人感到春草的可爱。在文中,作者还恰当地运用了比喻和拟人。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并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如“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作者用三个比喻性排比句式,说明春天是新鲜、美丽、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作者希望人们踏着春天的步伐去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又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也有美丽景色的描写,“碧绿的菜畦”“高大的桑树”“紫红的桑葚”“光滑的石井栏”等构成了一幅百草园的美景图。这里不仅有好吃的,还有好玩的、好听的,读来细想这里的确是孩子们的乐园。

二、在想象中感受意境美

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说:“现实的世界是有限度的,想象的世界是无涯际的。”的确如此,想象作为形象思维的一种方式,在感悟文章意境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学中,教师要开启学生的这种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大胆合理地想象,把有限的文字想象成无边无际的美的意境。意境给人的美是无穷无尽的,也是缤纷多彩的。例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个表面写景实为抒情的句子,就有深邃的意境。我让学生反复读这首诗,体悟这两句的意思,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李白,友人孟浩然和自己在江边挥手告别,登上小船,小船张帆远行,越飘越远,然而诗人仍然站在江边,望着友人越走越远,渐渐地只能看见远处的蓝天和滚滚东去的江水。这时候,学生会把感情寄托在流水之中,整个画面显得苍茫空阔,诗人的情感则感人至深。这样,写景见情,寓情于景,做到了情景交融,使人读了以后不禁产生想象,感受到无穷的余韵。当然,学生想象出的意境不尽相同,但学生都能感受到美的情境,受到美的熏陶。

三、在赏析中体会情感美

课本中这些文质兼美的范文之所以能够千古流传,不仅仅是因为描写了美丽的景色,更重要的是其凝聚了作者的深厚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这些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体会、感受、理解这些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受到感染,提高其审美水平。如《有月亮的晚上》一文,语言平实,记叙、描写都很朴素,并且所记之事也无波折,事情极其平常,但其所表现出的师生之间的情谊却真实感人,使人产生美好的感觉。在教学“踏月上学”一节时,我着重让学生阅读描写路上美丽景致的段落,让学生感受到月夜景色衬托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室伴读”一节中,我着重让学生分析天真淳朴的情态和教师对学生亲切的态度,感受师生的心情美。在“高歌散学”一节,学生感兴趣的是美丽的歌声和学生对教师的美好的感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一直引导学生去感知、理解文中的各种美的事物和情感,并且引领学生感受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但被大家忽略的美好的情感。又如朱自清的《背影》,语言和表现的情感都很朴素,所描写的场面也很平常,并且没有一点美景,从表面很难看出这篇散文美在何处。在教学过程中,我联系生活实际,先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离开家门来到学校时,父母说了哪些话,给他们准备了什么东西,是用怎样的眼神送他们离开家门的,等等。然后,我又讲了我上大学那年秋天的早晨父亲为我扛着被褥送我上车的亲身感受。学生带着这样的体会再去读课文,自然很容易体会到作者字里行间对父亲的爱,虽然语言是平淡无奇的,但感情是真挚的。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因此教师不能把审美教育当成是课堂的“调味剂”,当成是吸引学生的“特技”,而是必须认真彻底地使审美教育进行下去。因为语文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人文性就包含情感、意志和思想观念,因此语文教学就包含对学生的情感和思想的教育,就是要通过这些充满正能量的文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都应在自己的教学设计里给审美教育留出足够的空间。

作者:贾悦之 单位:河北省隆尧县固城中学

第二篇:中学语文教材现代诗歌教学

一、语言诵读

《新课标》要求“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诗歌则是最佳载体。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诗歌则是语言的最高形式。因此首先应该从诗歌的语言入手,感悟诗歌的语言之美。汉字具有独特的音韵之美,而诗歌又尤其适合诵读。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所谓诵读,既是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也是帮助学生培养语感的最佳方法之一。因此在现代诗歌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反复诵读,读出感情,读出气势,读出意蕴。教师要指导学生诵读。首先是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因为字正腔圆是诵读的前提。其次要富有节奏感。在各种文学体式中,诗最强调韵律性,而汉语特有的音韵之美,加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如《再别康桥》极富音乐美,在对康桥的一唱三叹中笼罩着哀愁与惆怅,指导学生准确诵读重音与节奏,读出诗歌的语气。诗歌的语气主要依靠语调来表现,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通过交相起伏的语调节奏来加深表现诗歌情感与意境的再创造。如《少年歌》表现为活泼可爱、清纯朴素的生命活力与激情,语气应是激越、活泼且极富有动感的;《夜》表现夜晚的幽静美好,语气应是平和而舒缓的。

二、意境品悟

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跳跃性的结构来反映生活和抒发情感的文学体裁,这一特点决定了诗歌必然具有韵味无穷的审美空间,即意境的营构。诗歌的意境,重在品悟。对意境的品悟,首先是对其意象的深嚼与细品。如《夜》中的“河水悄悄注入梦乡辕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辕夜莺的歌声沉寂了辕长脚秧鸡不再欢嚷”,四个意象“河水”“松林”“夜莺”“长脚秧鸡”与白天的喧闹相对,组构了一个静谧、安详的意境。同时,意境的品悟离不开想象与联想,因此应指导学生在诗歌意境的基础上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如《再别康桥》中,诗人以“云彩”“金柳”“夕阳”“柔波”“青草”“星辉”“夏虫”等自然意象来表现康桥之美,同时又赋予康桥以一种依依惜别的情感,“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还有一种对美好人生和未来的向往与期待:“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三、情感体验

以往对现代诗歌的教学模式是解题、释词、译句、总结四部曲,分解诗歌整体,学生无法体验整体情感。《新课标》对学生的阅读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诗和主体的心灵存在同构关系,诗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直接体现作者的思想情感,有强烈的情感性和对生活最本真、内里的启示性。我们可以通过诵读、品味,让学生理解诗歌意境,体验到诗人的独特情感,与作者产生共情进而在心灵层面进行对话。学生才能深刻领悟和吸收诗歌的丰富的精神内核。如教学《天上的街市》,可用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为文化背景,同时以《迢迢牵牛星》进行对比分析,两者都是指向远隔天河而相望的悲剧爱情的情感体验;而《天上的街市》却想象着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宁静闲适的生活体验,一扫以往的悲凉情感,创造性地赋予新时代的理想豪情。在教学艾青《我爱这土地》时,要让学生深入体验诗人面对这片灾难深重的土地依然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浓情,体验诗人对苦难祖国无边的大爱。同时可以与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进行比较阅读和体验,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感和责任感。

四、文化传承

语文作为人文学科,虽然具有工具性,但更重要的是其人文性。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现代诗歌都是名家名篇,负载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素养及人文精神,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传承优秀的人文思想,正视并批判其落后性的一面,建构健康、积极的文化心理结构。目前在应试教育体制内,教育目标远离了人文性,唯分数是从,尤其在实行工资绩效与学生成绩挂钩后,更是变本加厉,将教育育人的根本目的抛掷,令人痛心疾首。“立人”才是教育的本源与根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在现代诗歌教学中,同样要把诗歌中所蕴含的优秀的思想文化让学生理解领悟并传承下去。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而且要使学生逐步拥有向真、向善、向美的品格和情怀,更加积极地把握现实、热爱生活、感悟生命价值,培养他们成为具有责任感、使命感以及高尚情趣的独立的人。

作者:唐建伟 单位:湖南省冷水江市明礼中学

第三篇:中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

一、中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度,现代诗歌的发展虽然历时很短,但我国这种诗兴精神仍永放光辉。在这样一个诗兴的国度,我们的学生现在的诗歌写作能力越来越差,对现代诗歌态度冷淡,欣赏不懂蕴含的意味。而教师由于受高考指挥棒和课时等因素的影响,对现代汉语诗歌的教学就显得格外随便,一堂课三言两语几首诗就草草而过。失去了老师的有效引导,学生对现代汉语诗歌的学习兴趣自然不高。教师怕教,学生怕学,形成这样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外国诗歌很少入编教材

从初、高中语文教材入编的现代诗歌来看,外国诗歌所占比例非常小,被入编的几首诗还被列为选讲部分。而选讲部分无论是诗歌还是阅读课文都不在考试范围之内。很多教师就钻了这个空子,对现代诗歌的教学往往草草了之,外国的现代诗歌比起我国的现代诗歌更加处于边缘地位了。其实,外国现代诗歌有很多优秀作品可以入选,那些诺贝尔文学奖的得奖之作,就可以适当的编入我们的教材,以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外国现代诗歌。

(二)选材范围太窄,题材多拘于政治化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现代诗歌选材多选于五六十年代,近当代的诗歌几乎是绝迹的。入编的这些诗歌,其显著特点就是思想价值大于艺术价值。歌颂祖国、歌颂新时代成了五六十年代抒情诗歌的主题。我们不能否认政治意义的诗歌有其重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尤其对于中学生——“三观”尚未成熟的孩子们,更起到了重要的启蒙意义。因此,在诗歌的选材上,我们应该扩大现代诗歌的选材范围,让诗歌题材多样化,多选取最有秀的的篇目,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学习兴趣。

(三)所选篇目与学生的喜好有偏差

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现代诗歌与我们学生的喜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教材中更多的是政治化、诗歌文字优美化,而我们的学生多喜欢哲理类诗歌和浪漫类诗歌。哲理类诗歌是作者本身从自己的经历和审美追求中所领悟到的一种高度概括和凝聚的人生体验,带有很强的辨证法思想及启迪意义。自主学习源于兴趣,入选教材的现代诗歌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适当的调整,让学生们以自身兴趣去更好更自觉的接近现代诗歌,了解现代诗歌,最后爱上现代诗歌。

(四)教师教学手法存在的问题

语文教师由于缺乏专业诗歌理论指导往往对现代诗歌的赏析困惑重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放任自学”的态度,让学生自主研习。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得不到有效指导时,往往会知难而退,对现代诗歌就会越来越不感兴趣。这种情况就是一种由教师引起的恶性循环。教师应该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们去探寻诗歌的思想内涵及人文情怀。如此,学生自然会对现代诗歌产生兴趣,并愿意尝试创作出一些简单的现代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二、教材中现代诗歌的改革构想

(一)现代诗歌选编标准要合理

我们不应该只拘泥于一些学生耳熟能详的诗歌,可以选取一些新鲜并有深度的诗歌,这样也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思考能力。其次是我们的选篇范围应该放大一些,不能只拘泥于政治诗和我国的现代诗歌,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选编的诗歌才能让学生自愿地去学习。

(二)增加读诗、写诗和鉴赏诗歌的知识

在我国市场上,新诗选本和解读书也不少,但大多质量不高,首先它们对新诗的解读还是当做训诂,给它解词、断句,归纳主题思想和教育意义,完全不相信读者的想象力、感受力、思考力和创造力,把诗歌的审美功能放在了最次要的位置。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呼吁现代诗歌理论家和现代诗人应当为中学现代诗歌教学服务,多做一些现代诗歌普及工作,有意识地为中学语文教师服务,解决他们的“现代诗歌无法教”的难题,多为中学语文教师和学生普及一些读诗、写诗和鉴赏诗歌的知识。诗歌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感悟人生能力和文学书写能力,还可以使学生逐步走向真善美,感悟生活,热爱生活。我们虽不能说“不学诗,无以言”,但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却是必然的。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诗歌教学,要让诗歌教育充分发挥其陶心养性、提高人文素养与教化作用。

作者:陈媛媛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第四篇:农村心理健康教育中学语文教学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和重要性

1.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是一种对内部环境有安全感对外部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感的一种状态。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可以让我们的思想活动符合日常行为规范,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积极乐观,能正确冷静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让自己变得自信成熟,促使我们拥有独立健康的人格。

2.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竞争如此激烈,而健康的心理状态,可以让我们更好的适应外界的各种变化,让我们正确地做人做事,具有良好的社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的语文实践

1.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的现状

由于地域的差异,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的发展,主要现状有两点:第一,教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先驱,受行业间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差异的影响,存在心理不平衡的现象,疏于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同时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有限,所以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重塑价值观,同时由学校组织有针对性的《教育心理学》等讲座,提升教师水平。第二,由于大多数农村贫穷落后,大多数的农村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心理状态显得尤为重要。

2.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语文教学的渗透方法

首先,语文教学内容中包含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中学语文课本上包含了丰富的大家名篇,而这些大家的优秀的人格,为学生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例如,通过学习王勃的《滕王阁序》,里面的一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就教给学生不要因为贫穷而放弃自己的理想,应该更加坚韧地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培养学生们面对困难不退缩的品质。其次,中学语文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用自己的热情来照亮学生们的理想之窗,努力营造和谐的学习气氛。中学时代是学生心理形成的重要阶段,我们不能单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我们更要去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价值、情感和态度。我们要对学生进行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使他们树立具有正能量的心理状态。同时,我们还可以开展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活动。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让学生按顺序,在每节课开始的头三分钟进行自主命题的演讲。这样不但丰富了语文课堂内容,更增加了学生们的自信心同时也展示了学生们的才华。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大家一起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组织辩论赛等,在辩论中,让学生们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和独立思考意识。

三、结语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事关学生们的终身发展,我们要不断进行总结和创新,结合心理健康的标准,通过语文教学的不同方式进行渗透。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中,才能使学生们拥有健康的处事态度和积极的心理状态,成为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才。

作者:郭成云 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丹阳中学

第五篇:中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

一、通过让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词句来进行德育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遵循“文以载道”“文道统一”的教学原则,在语言文字的训练、句段篇章的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语言文字是学生表达思想的工具,文章又是思想交流的载体,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选准角度,认真钻研教材,将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充分挖掘出来,其次要寻求与语言文字最佳契合点,如对一些重点的词语或者是能够揭示出文章的中心思想的句子,进行必要的点拨和推敲,从推敲文字中悟出其中的道理。例如,在教学《过秦论》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采用听读、朗读或者是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让他们反复的斟酌课文的词句,感受文章的语言力量,体会文章的论述严谨与周密性,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追求知识、探求道理的精神。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反复去诵读课文,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的讨论等形式,让他们自发地去读、去想、去思考、去说、去写,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与理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开展感情活动

学生的感情因素是非常丰富的,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它特定的思想内容与写作形式,还有独特的感情色彩。一篇文章中的感情因素也是非常丰富的,但是有一种统贯全篇的基本情调,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基调。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掌握好这种基调,根据教材的情感因素来规定教学的情感性质,在教学过程中控制好课堂的气氛,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情感体验,进而使其情感得到升华。比如,在教学《龟虽寿》这首诗时,需要学生用心去品味诗人曹操的壮志情怀,这个时候的课堂氛围也应该是澎湃激昂且积极向上的。与之相反的是,在教学《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时,文章中描写史铁生先生的双腿瘫痪,作者不理解母爱的深厚表现出了任性行为时,课堂的气氛应该是深沉痛心的,这些都是需要掌握的基调,只有掌握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教学时才会游刃有余。因此,教师要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进行德育渗透,将教材中隐含着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既能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美德,又能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既能够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又能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

三、在课外进行德育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除了课堂教学这一途径外,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将德育理念渗透在活动当中。比如,我们可以开展专题讲座、作文比赛或者演讲比赛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把德育理念渗透到各种健康有益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教师在课前或者是课后都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比较优秀的书籍目录,组织学生去阅读,让他们多看、多读一些优秀的课外书,然后再结合自身的阅读写一些读后感,让学生通过阅读优秀的书籍接受一些健康的理念和教育。此外,教师也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关于“爱国主义百部影片”或者是“综艺大观”等电影或者是电视节目,组织学生看一些新闻,然后再让他们谈一下自己的体会,让学生及时了解全球的地理风貌和社会信息及历史文化,关注国内外经济政治的最新发展动态,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都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让学生接受德育的熏陶。此外,语文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德育,这些活动的开展都能够起到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心灵的作用。

四、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因素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可以渗透德育理念,这是培养学生德育的一个有效的途径。教师可以根据作文题目指导学生去写,例如,让学生写一篇最佩服的同学或者老师,写作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认真的观察得出谁是自己最佩服的人,这个人有哪些优点,并通过对比分析认真反省自身的缺点,学习他人的优良品质。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内容也是很丰富的,在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方面需要从现实生活中摄取,把身边发生的一些真实事情编织成自己的语言写入到作文当中,去领悟生活的真谛,逐渐提高学生鉴赏生活的能力。加强德育渗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与推进,教师在语文教学时,应将德育渗透在教学活动当中,让学生在接受语文知识洗礼的同时,也接受德育的熏陶。教师也要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教师还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时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能够自觉地把道德认识转化为自己的言行。

作者:曹军丽 单位:河北省平乡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