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论文(10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论文(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论文(10篇)

第一篇:中学语文教学学生心理素质研究

1放眼长远,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组成部分

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有着心理健康教育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更应把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作为重要任务,使之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语文学科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不同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语文是将古今鲜活的事例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分清善恶美丑,以古今贤能为榜样,在对作品的学习中感悟借鉴。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有正确认识,正确评价,更好的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面对挫折;保持自尊、自信、自爱、自强的状态;对学习投入极大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更有效地创造价值。

2就地取材,利用语文教材进行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是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性格、健康的情绪情感和健全的意志品质。健康情绪情感与良好性格的培养。性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最为密切,养成良好的性格对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良好的性格对健康的人际关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鸿门宴》中一代枭雄项羽,灭秦势如破竹,但终因骄傲自大,刚愎自用,功败垂成;《赤壁之战》中猜忌多疑的曹操,正是被人抓住了性格弱点,落得大军被烧的结局;《孙膑与庞涓》中满腹才学但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庞涓,最终成为反面教材。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心胸宽广,不与人计较,廉颇也能知错改正,负荆请罪,两人成就历史佳话。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要有意识将性格情绪对人的影响指出来,让学生懂得健康情绪情感与良好性格对人生的影响。健全的意志品质培养。在学习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时,教师要让学生深入理解有业、敬业、乐业之必要,认识到敬业乐业是人类合理的生活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责任心”与“兴趣”。读《傅雷家书》,要让学生细细体会一个父亲的关心体贴,对挫折要有正确的认知和对挫折的耐受力及挫折的排解力,面对挫折要学会坚强。在学习《过零丁洋》等诗文时,要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3研讨交流,在主题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指在交往过程中所结成的心理关系。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有助于自我完善、心理保健及促进社会协调。教师要多设置主题活动,设置研讨交流环节。课内小组交流。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设置问题。如“刘邦在鸿门宴中为什么能死里逃生”(《鸿门宴》),“时传祥精神在当代是否还有意义”(《寻找时传祥》),“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穆公退兵的”(《烛之武退秦师》)。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学会认识自己、欣赏别人,展示自己。在研讨交流中感悟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正确对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会虚心倾听,学会反思,勇于发表不同意见,对不同于己见者不讽刺、不挖苦,要让学生知道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学会在交流中探索,在探索中求证。课外实践活动。利用周六日和寒暑假,为学生布置社会实践作业。有独立学习完成的,也有小组集体完成的。如学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爱这土地》等课文,以“爱祖国”或“爱家乡”为主题布置手抄报作业,让学生感受祖国和家乡的变化;又如“我爱老照片”主题手抄报,让学生在搜集老照片时感受成长的快乐,感恩父母和家人;布置“寻找那些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物品”主题活动,让学生感受时代的变迁。课内外主题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在研讨交流中对自我有了正确的认识,增强了自信,增强了学习的乐趣。

4重视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学语文离不开阅读,而阅读可以预防心理疾病,保护心理健康。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及时地向学生提供合适的读物,让?阅读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其人格,调养其精神,帮助其健康成长。古埃及的图书馆是人类早期图书馆的杰出代表,收藏大量医学图书。著名的底比斯城神庙图书馆,门口上方镌刻着“治疗灵魂之地”,图书馆员被称为“生命之宫的文臣”。我国汉代大学者刘向也说过:“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在教学中教师要定期布置阅读作业,充分利用选修教材和语文读本,在此基础上向课外延伸。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可以比较阅读《宫之奇谏假道》《邹忌讽齐王纳谏》《邵公谏厉王止谤》,让学生知道虚心听取他人意见的好处和刚愎自用的危害。特别是一些传记作品,如读本中《怀李叔同先生》《王选的选择》《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等,阅读这些作品,就如同与大师对话,受到人文精神的感染和熏陶。在阅读中使学生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5总结

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一样,都应该关注高中教育的共同价值,关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心理素质。

作者:陈桂花 单位:河北省怀来县沙城中学

第二篇: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一、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传统教学观念难以根除。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感悟和体验,然而传统的教学观念对语文学科的本质定义有偏差,只是一味地将概念式的结论和结果灌输给学生,面向的是考试考点,而没有在学生脑海中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忽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学生由于缺乏自身的感悟和体验,很难对语文学科产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死板,缺乏灵活性。

目前使用最多的还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教师过分依赖教辅用书,在课前就做了充分的教案准备,并在课堂上严格按照教案的流程来进行,这使得原本内容丰富的教材内容变得空洞无味,课堂气氛也会比较沉闷,根本就没有趣味性。这种死板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课改要求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新课改提倡的是学习自主式和合作探究式,然而也有教师生怕学生学到的东西太少,从而抓紧课堂时间进行讲解灌输,没有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这种教学方式下的教学效果往往也是不尽人意的。

(三)作文课指导空洞。

众所周知,作文课是语文学习中的一大重点,同时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所在,怎样才能让学生写出水平较高的作文,这是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作文课重在指导,然而,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各类文体的写法、固定格式和文章中心思想,框架性的指导是比较空洞的,而且有了太多的限制性,学生完全按照老师给出的框架,把自己的内容“填”进去就构成了一篇文章,虽然主题明确,结构完整,但是作文的内容却空洞乏味。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般来说,学生阅历较浅,生活经验不足,很难在作文中表达出对于生活的感悟,完全是凭借自身的想象力来完成作文,这样的作文内容上自然就会很空洞,缺少时间活动的他们,很浅析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吉林省长春市第五十八中学何允江难写出对实际生活的感悟。

二、初中语文教学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最直接途径,把握好课堂教学,能让语文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的课堂教学了,因此,我们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培养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所谓情景教学模式,指的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堂氛围,借助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听觉或者视觉上的教学情景。或者设计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游戏环节,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方式。

语文教学不能像其它的理科类学科,要注重学生的感悟和体会,在语文课堂指导中,要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并且结合自身体会,这样会大大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在作文课的指导中,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践体会,教师要能把学生引进生活,让学生去发现生活,感受生活,用自己生活中的实践感受去写作文,这样,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才会更加实际,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

(三)建立平等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也是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因素,应该营造出一个轻松、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对于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也是有促进作用的。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必须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而不是让学生产生惧怕心理,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激情,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敢于和老师进行探讨交流,学生可以把老师当做朋友,跟教师进行互动、交流、探讨,更容易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平等的师生关系也有利于学生与教师达成共同学习的氛围。

三、结语

总之,我们一定要重视中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加强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找出更多、更好的方法来应对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积极性,把传统的教学模式变得灵活有用,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

作者:何允江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第五十八中学

第三篇: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探究

一、坚持因材施教

素质教育,提倡因材施教的方法。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二、以学生为主的讨论、研究教学方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各自见解从而互相启发、探讨问题的方法,可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钻研问题的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民主教学思想。研究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觉研究的方式,借以掌握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一种有效教法,它突破了传统教法重教轻学的局限,体现了现代教学思想的转变。

三、情境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在现代教育培养全面型人才理论指导下创新的教学方法。强调要进行情感教育,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充分发掘语文课的教育功能。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交融互渗于作品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之中,形成主观情思和客观景物相统一的审美境界,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操,进而使学生思维水平不断提高。

四、广泛阅读,大量背诵

学习语文,就是掌握和运用语言。只有通过大量的背诵来积累语文知识,才能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从量变达到质变。实行课程改革以来教材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加大了朗读和背诵的力度。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表现在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大大提高,充分说明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语文教学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全面的过程,

五、总结

上述几种教学方法,虽然在以往的教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还应努力探索适应素质教育的切实可行的新方法,以便逐渐形成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

作者:齐生辉 单位:河北省冀州市南午村镇中学

第四篇:中学语文教学合作学习浅议

一、合作学习的意义

合作学习在带来学习方式转变的同时,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合作学习变革了传统师生授受的单向教学方式,同时它也避免了集体教学中出现的一部分后进生由于被冷落而处于“旁观”位置的被动学习状况。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是多方向的,它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合作活动中来,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能够意识到自己是具有明确责任分工的学习者。通过合作学习,进而可以培养学生成为其个体生活中的主体,社会生活中的主体。

2.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合作学习中,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知识,彼此沟通情感,它为学生的言语实践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情境,从而可以更进一步让学生掌握语言这一交际工具,为自己形成熟练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奠定基础。同时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各抒己见,形成对文本的一个多元理解的格局。当然这种理解是建立在原作原意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所作的合理解读,是学生与作者进行的一场自由对话。同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拓展了思路,开阔了视野,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而然得到了提高。

3.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合作学习中,个人目标与小组学习目标是一致的,小组成员之间合作的好坏往往决定了小组学习的成败。小组成员之间在互帮互助下积极主动地展开学习,互相了解,互相接受,互相支持,逐步地形成团体意识和大局意识,妥善地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学会倾听和包容。在语文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互相帮助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学生有了更多锻炼的机会,这不仅进一步活跃了课堂教学活动的整体氛围,也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4.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支撑教育大厦的基石。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总是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而在合作学习中,师生不再是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不再是“权威”,学生从被动转化为主动,教师发自内心地去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人情感和意志。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课堂教学氛围是愉快的,融洽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不是专制的,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师生之间互相学习,可以更好地促进双方的共同进步。

二、实践探索

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思维是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跳脱出来的,实现了现代中学语文教学的革新。然而,中学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为此,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要使合作学习真正取得理想效果,教育工作者还需不断努力,不断探索。

(一)存在问题

1.合作流于形式。

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缺乏对合作学习的内涵的理解,把合作学习与小组讨论画上了等号。因此在课堂上,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就开始让同学进行讨论。几分钟后合作结束,教师开始检查学习结果,而合作的结果往往却不能令人满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没有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地分工,也没有指导学生如何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更没有监控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活动,造成的结果是小组成员之间各自为政,没有互动,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学生的实际学习效率低下。因此一节课下来,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但课堂气氛热烈的背后却是学生思维的“浅化”,学生并没有真正学到东西。而在一些公开课中,这种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更为常见。

2.学生参与度不均。

在一个班级中,总有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和所谓的后进生,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合作技能和教师分组的不合理,因此导致在很多的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出现不均衡的现象,其表现之一是学生不愿合作。当老师布置了任务后,部分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不做事,或是做其他事,好像自己是一个“局外人”。究其原因主要是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环境造成了其不愿与人合作的心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学生参与度不均衡的另一表现是每次踊跃发言的都是那么几个学生,这些个别学生都是优等生,大部分学生“沉默寡言”。由于学生的学情各不相同,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处于优势地位,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成为合作学习的附属品。

3.合作学习内容不当。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做到胸中自有丘壑,那就是合作学习不是围绕着所有的教学内容来开展。而事实上,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一有问题,不论合不合适,都要学生进行讨论,从而使课堂教学发生“混乱”。一些没有难度的问题,比如简单的知识和概念性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或者只要翻开书本就可以找到答案,教师却硬要合作,这样的小组讨论没有任何意义并且浪费了时间。而有的问题又难度过大,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并没有能力去解决。例如文言文的语法知识,把这样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只会导致整个课堂气氛沉闷,教学节奏拖沓。

(二)几点建议

除了以上所述,在中学语文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还会出现很多其他的问题,比如,缺乏合作的时间、评价方式单一等。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能够发现问题并努力改进不足之处。笔者根据所提出的问题来简单谈谈相关的几点建议。

1.合理分组是前提。

合作小组的建立是语文合作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科学合理的分组,对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起着积极的作用。目前在大多数中学里,教室规模较大,学生人数也比较多,这给小组合作学习带来了种种不便。因此作为教师,应尽量利用有限条件,根据实际情况,组建好学习小组。教师可以根据班级授课制中学生位置比较固定的特点组建学习小组,遵循就近原则将同桌或前后桌的学生分成一组,这样的分组不“劳师动众”,也比较符合大多数中学的实际情况。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平时对学生座位的安排上要做个有心人,注意组内成员的差别和组间的无差别。组内成员的差别即同一个小组内的成员在学习成绩、能力、性格等方面应该是有差异的而且是互补的,组间的无差别即小组与小组之间的水平应是相同的,这样的话,小组之间的竞争才公平公正。此外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小组内的成员进行角色分工,如小组长、发言人等。合理的角色分配能让学生的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2.问题合适是关键。

选择恰当的问题是提高合作学习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适合小组合作交流呢?笔者认为中学语文合作学习中问题的设置应围绕课程标准、教学的重难点来选择和设计。首先设置的问题要难度适中,有一定的挑战性,即不会太浅让人一眼便知,又不会太难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只要小组成员间通过讨论就能够解决问题。这主要是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即“跳一跳,摘果子”。例如在学习《孔乙己》时,教师可以提问:文末的“大约”和“的确”矛盾吗?学生通过合作不难发现“大约”和“的确”并不矛盾,因为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中,孔乙己是活不下去的。其次设置的问题应是开放性的问题,即答案不唯一,具有一定的探索和讨论价值。例如,在学习《鸿门宴》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刘邦和项羽的人生对你的启迪。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热烈讨论,学生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讨论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调控要发挥。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常常出现两个极端:一是“该出手时不出手”。教师置身于合作之外,整个课堂处于混乱状态,学生放任自流。二是“该放手时不放手”。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不顾具体的学情,对合作学习的过程控制过多。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实际上,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时都会出现不确定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教育机智和适当的调控能力。笔者认为,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有事可做,并且知道该怎么做,即当学生开始交流后,教师应观察各个小组的合作情况。同时,教师可以适当地进入到个别小组中,对还不怎么清楚合作内容的小组,再次复述任务的内容;对意见不能统一而产生矛盾的小组及时进行指导。当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还会出现其他情况,但不管是什么情况,作为语文教师都应保持冷静,沉着应对,真正成为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协调者、合作者。

三、结语

从五四时期顾镜明、陈启天所设计的合作学习程序到20世纪80年代上海育才中学实行的“小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高。对中学生来说,合作学习不仅促进了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学生的智商、情商、性格方面的培养以及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去进行合作学习,因为在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只有学会合作,才能更好地促进个体的发展,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真正意义上的回归。虽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需要完善的地方,但笔者相信,只要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研究探索,合作学习这朵教改之花一定会在中学语文教学这片土壤中傲然绽放。

作者:王露 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

第五篇:中学语文教学目标教学探究

一、目标教学实施的依据

目前我国的目标教学是在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和“掌握学习策略”教育方针的指导下,按照已定的教学目标和各种测试来完成各阶段教学任务,从而开发学生的智力,启迪学生的思维。中学语文目标教学就是按照一个目标(明确的教学目标),三个评价(诊断性、形成性、终结性评价),最终实行科学的教育评价,以此来达成学生不需要教为目的,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各项智力。

二、中学语文教学实施目标教学的具体方法及运用

首先,必须按照客观规律科学制订教学目标。科学确立教学目标对于任何一节课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指出了教学的主攻方向,规定了一整节课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学习层次水平及教学的深广度,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活动的依据之一和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因而语文教师应该认真研读教学大纲,深入钻研语文教材,制订出各个阶段、各个单元、各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比如制订中学语文课文《题临安邸》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两首古诗的教学目标,可以根据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来准确定位教学目标:1、参照教材注释,结合古典诗词的学习要点,理解两首古诗的大致意思;2、反复诵读,通过体悟与想象,感受诗歌的意蕴,受到心灵的滋养;3、对比两首古诗,初步感受诗歌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找出两首诗歌之间的联系,深刻体会诗人的情感;这三个教学目标都是围绕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来设定的,三个目标层层递进。第一个目标旨在让学生掌握古诗的字词,疏通文意,侧重“知识与能力”;第二个目标旨在通过诵读让学生体悟古诗的意味,侧重“过程与方法”;第三个目标旨在挖掘诗歌的深刻意蕴,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侧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时,语文教师制订教学目标还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的知识储备、心理和技能等各方面存在个体的差异,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水平和实际需要,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从而真正实现最终的目标。第二,在学习新知识前必须对上节课知识进行测评。在学生学习新的知识之前,语文教师应该对上节课的重点难点知识进行测评,看看学生是否具备了接受新知识的基础和能力。对上节课知识进行测评是每节课的课时目标能否实现的前提保证。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说:“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保持学生的注意,这对于学生积极地学习新知识是很有帮助的。”比如在讲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林黛玉进贾府》时,语文教师应该在第一节课就已经将曹雪芹与《红楼梦》的相关文学常识及主要人物跟学生们介绍了,那么在进行第二节课的具体内容的讲解时,就可以测评学生们对曹雪芹写作的相关背景,《红楼梦》的相关人物等一系列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才能更加深入分析《林黛玉进贾府》中相关人物的语言、性格及人物关系等,这样才能充分保证第二节课的课时目标的成功实现。第三,通过各种形式的导入充分展示教学目标。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教师在开始一项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之前都应该采用形式多样的导入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引导学生做好认知准备和心理准备,采用恰当的方式让学生明白课时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有目的地去听课,这对于教学目标的完成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学习的认知,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应该学习什么内容,学习到什么程度,如何学,最后要取得什么样的学习效果,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教学中出现漫无目的的现象。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有一篇文言文《狼》,这是一篇传统篇目,很多学生在学习之前通过各种课外阅读已经了解或知道故事的大致内容和寓意,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来教授这篇文章,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为了积累文言知识,体会生活哲理,深入理解蒲松龄《聊斋志异》的意图,教师可以采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导入,回忆与狼有关的成语、故事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之后再学习课文内容。第四,通过优化教学过程来实施达标教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围绕教学目标来“教”,设计整个教学活动的最终落脚点都在目标上;学生围绕教学目标来“学”,自觉地把教学目标转化为自己的学习目标,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不是被迫无奈地学习。这就充分体现了优化的教学过程。课堂教学中如果没有把“教”的最优化与“学”的最优化相应地融合在一起,只注意教师教授的最优化,而忽视了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就达不到学习的最优化和教学的最有效。优化的教学过程极大地讲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有效融合在一起,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学生的学习更有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比如在教学《诗经》的创作手法时,“赋”“比”“兴”是比较难理解的知识点,而且这一知识点又在学习其他的古体诗中经常碰到,因此语文教师就必须讲透,并且还能让学生从其他诗歌的学习中能灵活运用。教师如果仅仅是照本宣科,直接讲解什么是“赋”、什么是“比”、什么是“兴”,学生不仅难以理解,同时又感到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寓教于乐,化枯燥为生动呢?此时,语文教师可以引用现代比较容易理解的现象或知识进行具体生动的举例。比如,在讲解什么是“赋”、什么是“兴”时可以引入学生熟悉的流行歌曲。“赋”的实际含义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在跟学生讲清楚后,我们可以引入大家熟悉的《小芳》这首歌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跟学生说明这种直接描写就是古代所说的“赋”。在讲解“兴”时,可以引入大家耳熟能详的《纤夫的爱》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跟学生说明了“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用通俗的解法阐释艰涩难懂知识的方法,积极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第五,通过不同形式的训练来进行教学目标的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有没有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技能必须要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训练来检测。语文教学大纲也对目标的达成有具体的要求,就是要评估和考试。我们知道,目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求反馈评价教学效果。如何反馈和评价,那就要依托一定的检测形式来进行,这就必须要进行训练,训练是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提升的过程,也是对教师教学成果的一种检测。比如,可以让学生完成随堂训练题;要求学生快速高效地完成当堂作业,而且教师必须尽可能地当堂指正,以便及时反馈矫正学生作业中的问题。比如在学习《找春天》一课时,语文老师要适时检测学生的仿写能力,让学生仿照“柳树抽出嫩绿的枝条,那是春天的头发吧?”“小鸟叽叽喳喳,那是春天的歌声吧?”语句,仿照进行拟人化描写。各种检测方法都要根据每个单元、每篇课文不同的特点和具体文体来进行,而不能千遍一律。最后,通过矫正小结来有效评价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否已经达成,通过不同形式的检测,教师一定要当堂予以矫正。对于检测中反映出的问题,语文教师一定要找出问题的根源,并且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是共性的还是个性的,从而可以有针对性的去解决。同时,语文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对照课时教学目标,将一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提炼、浓缩,让学生自己看看学习目标完成了没有。没有完成的目标,教师就要及时补救。补救的方法可以根据不用的教学内容和没有完成教学目标的学生人数而不同。比如在讲授《羚羊木雕》这篇课文时,语文教师已经按照教学目标完成了所有内容的讲解,学生好像通过学习课文也已经弄懂了文章的中心意思,但是通过小结发现学生对人物的情感把握得不够准确,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模糊思想。语文教师就可以立即进行补救,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到课文内容里面去,学生读完之后就可以充分体会到“我”的委屈,妈妈的严厉生硬,爸爸的世故圆滑,奶奶的爱莫能助以及万芳对朋友的一片真心等等。语文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对人物的理解组织一场辩论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深刻体会人物的情感。通过这些补救措施,学生对课文主题思想及人物情感理解更为深刻、透彻,为这篇课文的讲授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三、中学语文教学实施目标教学的正确方向

1、有计划地组织引导语文教师和教育工作

者学习关于目标教学的实际理论,学习已经成功实施目标教学的中学的经验。我国教育界接触和学习布卢姆的目标教学理论时间较晚,大部分中学语文教师对此并不熟悉,因此对布卢姆的目标教学理论要深入细致系统地学习,并将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真正做到融会贯通。比如目标教学理论中的学习方法的基本要素及程度;教育评价的方式;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的划分等等。同时,其他中学可以借鉴一些已经尝试改革并取得成功的中学的经验,这样以来参加目标教学的学校和教师才能更清楚如何具体实施目标教学,才能真正掌握目标教学的实质和实施的实际意义,从而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改革中去。

2、科学制订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指南针,也是评价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依据。因此目标的制订是否正确与科学非常关键。正确制订语文教学目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能促进学生特性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信念、理想、思想等,语文教学应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这与现代教育理念也是相吻合的。二是要具有思想性。目标教学不能只注重学生语文的知识和技能,而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赋予的思想教育意义。语文课堂应该既要教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同时还要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因此语文教学目标必须包含丰富的思想内容。三是要具有科学性。语文教学目标的制订应该紧扣语文教材和语文课程的总目标,熟悉掌握每个阶段学生的特点和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都应落实到教材的知识点上去,这样才能真正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四是要具有可操作性。教学目标的制订不能只是纯粹的理论,而是要具有实践意义的可操作性,并且还必须有可实施的内容,否则教学就成了空洞的说教。五是必须要有序。任何教学都是从易到难、由浅入深逐步深入,目标教学也不例外。目标教学理论有关的从知识到能力的训练与学生的学习规律是相吻合的。六是必须具有可检测性。教学目标除了可以有效指导课堂教学外,还能反过来检验课堂教学实施得成功与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各种测验进行检验,这样可以进行信息反馈矫正。

3、要根据教学目标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避免模式化倾向。

在中学语文课堂上,目标教学往往有一个基本模式,即“制订目标、展示目标、实施目标、检测目标、补救达标”。有些语文老师由于自身对目标教学的实质了解不透彻,导致在教学过程中照搬照套,单纯地把目标教学理解为对目标的解答,结果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与目标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在谈到教育目标分类时布卢姆曾特别指出:“要注意的是,我们不打算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联系的方式或教师所用的各种不同的教学材料进行分类……我们分类的对象是那些要求达到的行为。作为某种教学单元结果的个体行为、思维或体验方式。”他还认为,“教学的任务就是要找到使学生掌握所学学科的手段……并且探求能使最大部分学生达到这种掌握的方法与材料。”目标教学的模式只是作为教学的参考,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达成教学目标。如果用一成不变的模式进行每篇课文的讲解,不仅学生会失去学习兴趣,语文教师也会丧失教学的主动性和思考性,对教与学的双方都是不利的。

4、目标教学要紧密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来进行。

中学语文教材的篇目都是经过千挑万选而形成的,里面的篇目都是名篇佳作,无不倾注着作者的真挚情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高雅的审美情趣、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深刻感受文章的思想情感和审美内涵,进而入境、入情,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和领悟。这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特点。很多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时,过于注重知识层面的传授而忽略了情感的启发。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说将目标教学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三部分。如果课堂教学变成了灌输知识的地方而忽略了学生情感体验,课堂教学无疑会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就会失去语文学习的兴趣,语文学习就不能达到入情、悟道。因此在实施语文目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将知识与情感有机结合起来。

5、要及时查漏补缺,确保大部分学生都能随机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每个学生的认知程度、理解程度都各不一样,学习的基础也都各异,要确保大部分学生都能达成教学目标,就要及时查漏补缺。因此,语文教师及时运用知识测试的方法来检测学生目标的完成情况,通过测试了解哪些学生没能及时掌握教学目标的相关知识,这时就要集体或个别地针对没有理解的知识点或遗漏的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布卢姆的目标教学认为,在学习中出现差生,原因在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班级全体学生进行教学时,因为每个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不一致,总会有学生由于对新知识没有及时理解掌握而出现失误,这样的失误如果没有及时纠正,在接受新一轮的知识过程中又会出现更多更大的失误,势必影响到再次深入学习,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形成学习障碍和心理障碍,慢慢地就出现了差生这个群体。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及时地查漏补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预防大量差生的出现,真正实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常璐 单位: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

第六篇: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发散思维应用

一、学生思维能力不足的具体表现

1.思维方式太过单一。

思维方式太过单一是当前学生作文写作出现的最主要的问题,受学生认知水平与知识层面的限制,学生在进行作文写作的时候,往往按照固有的思维模式来选择作文的切入点与内容,导致作文千篇一律,毫无新意。为了应对考试,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常常把审题与写作速度当做作文教学的重点,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作文写作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无法深入剖析问题的本质,从侧面、反面思考问题的意识比较淡薄。同时,学生思维狭隘、缺乏思维变通与应变能力也是作文立意扁平化的原因之一。2.屈服于教师或专家权威。权威思维定势是指学生在教师或专家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一种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总是按照教师或专家曾经给过的写作思路来进行作文写作,导致作文与作文范例雷同,令人产生视觉疲劳。在作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喜欢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进行作文写作,当学生的作文与自己的想法不相吻合的时候,就否定学生的作文内容与写作方式,长此以往,就会打击到学生的创新作文内容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

3.作文写作陷入求异的误区。

在倡导作文要凸显自己的写作特色的观念,作文写作陷入求异的误区是学生追求作文写作新意的一种极端,区别于作文写作千篇一律的现象,学生作文写作较有特色是学生突破传统写作思维的一种体现。但是,求异不等于标新立异,许多学生为了让自己的作文显得与众不同,将与作文题目无关的东西搬进作文中来,导致作文偏题的情况严重。作文写作陷入求异的误区是学生作文写作四维的一大进步,如果把握不好这个度就会出现另一个作文写作的问题,如何避免作文毫无新意和求异误差是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二、发散思维在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1.多向思维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多向发散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不能只认准一条路,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灵活运用思维方式,这也是发散思维的一般形式。多向思维发散将结几个问题与几种事物放在一起思考,体现了现象和空间的并列性,可以看到,多向发散思维的思维方向是由一个中心发散而成,在其思维过程中形成了横向发散和纵向发散两种类型。顾名思义,纵向思维发散是指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对事物进行深入的剖析,应用到语文作文教学中就是学生将题目或材料作为基础进行文章写作。在此过程中,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对题目或材料进行拓展,比如“我的时间”这个作文题目,学生乍看之下会以为是对我的时间做一个概述,通过分析学生可以想到顺着题目的意思来立意,比如写自己对时间的感悟、时间与我们的生活又有什么关系、时间与对于我们的人生发展有何意义等。多个思维角度最终使“我的时间”这一题目的写作范围更加广泛,在文体上也可以选择记叙文或者议论文。横向思维发散相对于纵向思维发散来说,可以突破给出的题目或材料的限制,从而充分联想到其他事物来进行作文写作,具有无序性、范围广和不能被预测的特征。比如“玫瑰与刺”这一作文题目,学生可以联想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等美好的事情,也可以联想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国带来的负面影响等,在切合题意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文章的宽度与广度。

2.逆向思维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逆向思维是指打破常规思维的限制,从事物的反方向思索问题,语文作文教学应用逆向思维要对所给的作文题目与材料进行反向思考来进行作文写作。逆向思维指导下的作文写作不仅可以使文章独具一格,新颖独特,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对其今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通常情况下,逆向思维发散从题目或材料中提取的观点针对性都比较强,能够引发阅读者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思考。比如,有这样一段作文材料:某地铁上人流众多,每天人们乘着这趟地铁上班、下班,垃圾在地铁上随处可见,大家都在抱怨为什么这趟地铁上的环境这么差。作文要求从这段材料中立意,许多学生写到乘车人的环境保护意识比较差,随处乱扔垃圾,也有学生写到可以提高所有人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大家共同为保护这趟地铁的环境做出努力。如果能够抓住“垃圾在地铁上随处可见”这一关键性语句,可以反过来思考人们为什么会乱扔垃圾,可以想到地铁上没有垃圾桶,于是文章的立意就可以从地铁上的垃圾桶设置出发,以小见大,使文章不落俗套。

3.聚合思维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聚合思维是指立意的时候,经过反复思考寻找最佳的立意方向,使立意更有深度,聚合思维适用于立意范围比较大的题目。当文章的切入点不明确的时候学生就可以发散聚合思维,寻求各个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层层聚焦,总结和历练自己联想到的立意,从中选择出与题意最切合的立意。比如在对“压力”这个题目进行立意的时候,可以看出压力这个题目的范围非常大,首先就从自己最先想到的立意来思考,如人的压力,然后把人的压力再细分,可以分为工作压力、学习压力和精神压力等,最后再一次选择一个角度,假设选择学习压力这个角度的话,就可以从高中生的学习压力这个立意来写。聚合思维发散使作文题目的立意更加具体,实际上是一种化大为小的作文立意办法。

三、总结

从多向思维、逆向思维和聚合思维这三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突破传统语文作文教学的局限性,改变学生作文写作的思维模式,使学生的作文体现其个性。需要注意的是,强调作文体现学生个性并不是指作文要违背写作原则,只有让学生的作文体现积极向上的观点才是语文作文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如何将发散思维应用到语文作文教学当中,相关教育工作者还有很长的一段路程要走。

作者:宋立群 单位:浙江宁波鄞州区东吴中学

第七篇:中学语文启发式教学浅析

1运用启发式应该抓住学科自身特色

我们知道,从语文学科的性质来看,语文是语言的交际工具,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而对学生来讲,它所起到的是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学生写作实践中,则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形成学生的个性品质,培养学生的特长。因此,利用启发式教学应从这一科的自身特色出发,把启发的重点放在对“人”的心智培养和对语文的感悟力上,要打破过去那种单纯地让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而付出努力的惯例。所以,启发性的教学怎样“启发”固然重要,而“启发”什么则更为重要。语文教材的内容中有很多思想教育的素材。如爱国方面的《黄河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等,那磅礴的气势,那雄浑的气概,还用教师去宣讲如何去爱国么,只要教师在授课时能满怀激情,充满了爱国情感,自然会感染到学生的,这就是渗透,还有亲情方面的如《纸船》、《背影》等,革命英雄方面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海燕》等,这需要教师首先体会到文章蕴含的情感,并被它深深地打动,才能在教学中流露出来,从而感染学生,这说起来好像很容易,但做起来不一定容易,因为这些文章虽然很好,但毕竟我们很多老师已经教过很多遍,产生一种麻木之感,教不出激情,感染不了学生,怎么办,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思想教育放在重要位置,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利用好这些宝贵的教育资源。

2启发式的适用也有其具体要求

我们知道,中学语文的要求是这样界定的:学生的语文能力,最具体地表现在听、说、读、写几种能力上,除此之外,还应该表现在认识、联想、思维能力和道德、情感、美德能力上。因此,提高语文水平,不仅要提高听、说、读、写几种能力水平,还应该包括提高认识、联想、思维等智力因素和道德、情感、美德等非智力因素的能力水平。概括地说,提高语文水平,实际上是一个全面提高语文素质的问题。由上可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启发式是有一定的原则要求的。那么,在具体教学中如何正确把握这些要求,我认为最主要的是考虑教法的问题。只有在教法上创新,寻找最佳途径,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3“启发式“教学的具体作法

启发式教学法以单元宏观为序列,以课文微观为主体,在活动教学中以教师的启发为主导,既注重学生的自学与创造,又注重教师的导读与激发,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步骤:

3.1教师导读激发

这是指在单元教学的开端,即单元基础知识的学习中,教师一定要发挥主导作用,以激发为主要手段,从设疑人手,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变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基本概念原理为主动地探讨发现新知,获得乐趣,设疑时宜精不宜多,抓住最主要的问题深入地研究带动整个单元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从而举一反三,事半功倍。例如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训练“诗歌朗读”,就学习的基础知识主要安排了诗歌的“节奏”和“用韵”。教学时,教师可抓住“诗的节奏”进行导读,可以在学生对音乐节奏比较熟悉的基础上把诗的节奏和音乐的节奏相联系,以加深对诗的节奏的认识,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把握节奏的诗歌朗诵,从而把课文和单元基础知识结合起来,不致空洞,激发的效果也就很显著,学生既动了脑,也动了手,动了口,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3.2教师启读、精讲

所谓“启读”主要指启发学生学会阅读,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精讲主要指在阅读教学中一要精选,二是精讲,通过对课文的最精练的讲解,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最充分地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把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精讲过程要注意完整性、精练性、实效性,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有的放矢,把课文与单元教学相结合。这一阶段,教师引导还要注意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3学生的理解精练

这个过程是在前两个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生进行消化吸收的过程。学生精练的载体主要是“课后练习”和“单元练习”,这一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对难点给以适当的点拨,对学生的理解巩固进行验收即可。

3.4教师评价及学生创造

这一阶段是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转化为技能技巧的阶段,特别有利于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从而也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读和写的关系来看,它体现在写作训练上,写是读的目的,写是读的质的飞跃。另外,从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角度来看,写是最能实现这一目的要求的。一是写本身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二是常言道“文如其人”,从某一角度可以看出学生个性的质的发展状况,写作训练时,指导学生恰当及时地评价,使其收到更好的效果。

4“启发式”教学的特点

以上分析说明:总结启发式教学法,可以看出它有如下特点: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充分发挥教师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既是活动教学,也是启发教学;以阅读为基础,以写作为要求,体现听、说、读、写结合的教学特色。以单元教学为客观整体,以单篇文章为微观文体,既注重单元教学,又使教学过程程序化。总之,启发式教学可以打破过去那种单纯地让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而付出努力的惯例,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作者:谷峰 单位:秦皇岛市海港区教育局招生办公室委员会

第八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研究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评价语言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产生的一种瞬时的、即时的带有激励、总结、导向的评价语言。

(二)课堂教学评价语言

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的一种口头的陈述。

(三)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教师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以更加积极的状态学习,并且学生乐意接受、表示赞同的一些积极的评价语言。

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综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语言缺乏鼓动性

广大教师对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评价缺乏研究,不了解课堂教学评价的一般原理和要求,大多没有掌握较为科学、严谨的评价方法。评价项目及其权重的确定也具有较强的随意性。教师的评价语言太随意,就是教师没有考虑到评价的实质性的目的,学生麻木地接受评价,学习的兴趣却一点儿没有提高,却在逐渐消退。

(二)评价语言单调、贫乏

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中的语言大多是“很好”、“真棒”、“太厉害了”、“不错”、“你真了不起”、“太好了”等等,这些语言都太过于简单,虽说对于学生的表现进行了肯定,但是很模糊,学生根本不知道哪里做得好。(1)评价语言缺少启发性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中的语言并没有一点启发性,没有达到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维的效果,也没有引导学生去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从而使得学生的理解不够透彻。(2)评价语言缺乏感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只是纯粹的形式性的语言,没有带有任何的情感,使得学生感受不到教师的真诚与关心,这样就会让学生难以接受教师的评价,从而使得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质量变差,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三、对建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综合评价体系的建议

(一)有声评价与无声评价相结合

美国的心理学家艾伯特说过:“信息效果=7%的文字+38%的声音+35%的动作。”所以说,无声评价语言与有声评价语言的地位是不相伯仲的。首先,无声评价语言能够引起学生们的注意,使学生能够有意识地去思考有声评价语言的内涵;其次,在有声评价语言中伴随无声评价语言,能够使学生同时获得有声评价的信息与生动形象的评价;最后,无声评价语言的延伸即是有声评价语言,在一些特殊的场景下,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以及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先用无声评价语言做出相应的判断,随之加以含蓄的语言进行有声评价。

(二)重视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运用效果

在评价后观察效果是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宗旨,也是课堂教学评价语言最为薄弱的环节。因此,中学语文教师要在运用课堂教学评价语言时把重点转移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如何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上面去,接着就是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的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运用效果,发现自己的不足与优势,寻找更加合适的方式去进行评价。

(三)自我反思,提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质量

反思对于提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语言质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教师的学习途径之一就是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总会有失误,不可能做到非常完美的地步,所以说,在课后的自我评价是十分重要的。主动收集有关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各种信息,通过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客观评价,从中分析出自己评价语言的优点、缺点、特色以及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而反思自己该运用怎样的方法去提升自己的评价语言的质量,从而在自我反思中提升课堂教学语言评价的语言质量。

四、总结

本文通过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综合评价体系进行研究,通过对掌握的资料、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并且提出科学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建议,提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质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状态更佳。

作者:许文杉 单位: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柳南中学

第九篇:中学语文教学人文素养有效渗透

一、利用现成的语文教材

(1)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文学积淀,提升人文素养。

人文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人文意境的感染与创造性思维的启示。通过学习经典文本,使学生在原有思想、认识水平上迸发出渗透自身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新思维。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把对‘学’的关注转向对‘人’的关注,着眼于知识与能力、智慧与精神的同步建构。通过教学使学生对文本内涵理解、体悟,特别是对蕴含其中的人文情怀有了感同身受的认识后,才会不由自主产生认同心理。如巴金的《小狗包弟》中作者以巨大的勇气对自我心灵的剖析与忏悔,《最后一课》中所凝聚的真挚师生情和朴素的爱国之情……无不激发学生自身情感的翻腾。再入教材中海伦凯勒、贝多芬不愿向命运低头的顽强的生命意识,鲁滨逊只身流落荒岛而艰难求生的强烈生存意识,这些在不知不觉中丰富了学生自身的文学积淀,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气质。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运用课文中一个个形象、场景,发掘课文中所具有的信念、道德、情操等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如学习苏武“北海牧羊十九载”的民族气节,苏轼“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自若旷达,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信念等,在教学中设置一个个完整的轮廓,创造一个个思想品德教育层次,树立一个个可供效仿的楷模。

(2)多读、熟读、感知人文知识,积淀人文情怀。

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是学生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在引导学生充分领悟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后,还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和研读,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感受人文情怀的滋养。如讲李白的《将进酒》时,引导学生把自己当做一位充满激情的表演者,声情并茂的朗读,读出李白那“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与豪气,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巴金说过:“文学的目的就是使人变得更加美好”,“语文教材中大量的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文质兼美,富有时代内涵和文化气息,应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其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独特价值”。因此通过阅读教学,挖掘作品中的文化内涵,注重教学内容的人文性,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例如:读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诗歌中,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空灵与淡泊;读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领略诗人的旷达豪放……

(3)联系延伸,使之扩展。

语文课堂中的学生是一个个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蕴含着生命潜能的人,教学应使学生能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交流,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获得独特的生命体验和独特的情感理解。如讲完史铁生《我与地坛》后,我要求学生回忆自己父母供养自己的艰辛,并取一两个表现父母爱子女的最令自己感动的镜头写一个片断,写完后在班上交流。有的写父母为供养子女读书被迫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挣钱的离别情景;有的写父母打了自己后深深自责,向自己认错的情景……篇篇都饱含深情,文中明显地体现出一个孩子对父母的理解。

二、迁移培养——写作教学

写作是心灵历程的点滴记录,是学生情感的宣泄地,是塑造健康人格历练手段。教师的作文课教学,应该是启发学生把自己内心情感和对生活的认识、感悟行之于文的过程,同时让他们明白写作是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1、在作文训练中贯穿人文情怀教育

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生活,使作文过程成为丰富多彩的生命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地去感悟、思考。或许一声贴心温暖的安慰、一句振奋人心的鼓励、一次善意的批评、一个温柔的眼神……都可以激起心头情感的涟漪,让人无限的感动,从而激发学生对亲人的感恩、对朋友的信任、对弱者的同情……成功后的喜悦和欣慰、失意时的犹豫与悲伤、苦难中的迷茫与彷徨,无不让人有所思考,有所顿悟:以平静和谦逊面对成功,以冷静和思索面对失意,以旷达和进取面对苦难……

2、在作文评语中体现人文关怀

作文评语,实在是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所触及的,不仅仅是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还融合着对鲜活生命的关注,对稚嫩灵魂的雕塑。作文评语,是教师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窗口,是师生间多方面沟通、反馈的有效途径。我在作文批改中,对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学生用不同的要求和标准进行指导。对于写作上的优等生,以点拨构思立意为主;对于中等生,贵在从布局谋篇和选词用语方面具体指导,每学期辅导他们改出几篇佳作;对于差生,每一次作文要用“放大镜”和“显微镜”去寻找他们作文中的闪光点,并予以充分的肯定,帮助他们树立写作的信心。人文性的评语要像知心姐姐的聊天,字里行间中充满浓浓的情感,内容个性鲜明,使学生在解读评语中感受到老师的引导、教育、关心和爱护。通过饱蘸感情语句,使学生懂得无论自己的写作水平怎样,自己的点滴进步老师都时刻关注着、期待着。当学生每次写作后都期待教师的评语时,那评语的作用就不只是修改作文本身了,更重要的是改变了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由“亲其师”进而“信其道”了。可见,这种教育是对于受教育者心理上施行一种确定的、有目的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身心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德。”

三、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

营造生动活泼的人性课堂,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让学生在文化活动中彰显个性,发挥创意,为学生提供追求真善美的条件,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1、结合地域历史文化,营造人文课堂

古城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自古人杰地灵,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地方性的教材资源值得挖掘使用。从秦始皇到大唐盛世,从阿房宫到大明宫,从地宫舍利“法门寺”到八大奇迹之一“兵马俑”,从李白、杜甫到杨虎城、李仪祉等等,璀璨夺目,无不可以成为辅助课堂教学的绝好素材。如讲解《阿房宫赋》,为了加深同学们对文章主题的把握,可以把学生分4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了解和搜集资料,组内同学根据自身情况必须有人去阿房宫遗址公园参观,最后组内整合小组成员的资料。这样,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体验了与秦始皇和楚霸王相关的历史故事,自己对于历史人物的解读会更具人文性。

2、开展系列具有人文内涵的活动

人文情怀的课堂,应该让语文活起来,让单靠文字串起来的文本变得鲜活、生动。课堂上可以编演课本剧,延续课本故事情节,开展辩论演讲比赛,也可以把一些诗文配乐朗诵、对古诗词编唱等等。如课余时间开展“读书月活动”“家乡民俗之意义”“文化沙龙”等交流讨论。通过这些活动,激活学生思维,张扬学生个性,锻炼学生思考探究和口语表达的能力。加强人文素养教育,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要给予极大的人文关怀。李镇西说: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要培养学生的高素质,教师的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

四、总结

总之,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文本、作者,各种语文活动,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辨别,对生活、自然的情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并由此迸发出的激情、生命的活力、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坚强不屈的意志力,为青少年走向社会人生提供一种深广的人格支撑。

作者:樊星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第十篇:中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探究

一、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育现状

(一)学生古诗文阅读功底薄弱

文言文无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一定程度上讲,文言文的教学、学习质量,直接影响传统文化的教育。所以,文言文在当前语文课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文言文本身的艰涩难懂,青少年学生对佶屈聱牙的句子,生僻古奥的词语都有一定的抵触心理。这造成学生的文言学习兴趣较低,也影响了传统文化的教育。

(二)语言文字的背叛与创新

网络的普及和发展,让网络语言成为人们的一种重要交流工具。互联网改变着世界,促进着人类文化的发展,也影响语言文字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了青少年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今天的青少年很少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用方块汉字传承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正面临断链的危险。

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对策

(一)夯实古诗文基础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具有传统文化教育的自觉。在构建初中语文课堂的实践中,应该自然融进传统文化内容,从而演绎语文课堂的精彩。在内容选择上,传统经典作品是集文学、哲学、历史于一体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博爱思想的传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学生要学会推己及人。据此来说,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选择应该从对人的终身发展、对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来“放出眼光”,谨慎选择适合学生消化的传统文化教学内容。

(二)鼓励传统文化写作素材积累

在写作中,所涉及到的传统文化知识较多,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有意识积累相关素材,从而起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效果。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后,中学语文学科,形式了新的“课标”和“教材”结构。在“三维目标”的教学要求下,不管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注重“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等内容和形式。教师就应该按照教材编写的固有模式,通过资源的整合,把有关“传统文化内容”分类归纳在一起,然后有目的地进行地重点讲解,从而使之积累和积淀了文化传统的素材,就为其写作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挖掘课文的传统文化精髓

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古文是一个重要领域。现代文中同样有传统文化的精髓。比方说,曹文轩《孤独之旅》一课,文章讲解的是杜小康的性格特征和成长过程。文章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人物的心情,创造了氛围,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可以说,孤独之旅其实就是成长之旅。杜小康的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文章告诉我们: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本文中所体现出的坚韧、执着、勇敢,其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性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现代文的讲解,一样可以推动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

三、总结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担负着民族文化传承的任务,它深深地渗透着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语文学科性质决定了教学中理应贯注文化精神。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精神,使中学生能够认识到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有益的养分,最终找到自己正确的人生目标。

作者:宋军旗 单位:山东省汶上县南旺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