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对文修辞手法中学语文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对文的涵义
“对文”这个词本身就含有“相对为文”、“对举”等意思。“对”是“相对应”或“相对称”的意思;“文”指的是“文字”,也就是词或词组。“对文”是指在相同或相近的语法结构中,处于相对应位置上的词或词组。“对”“文”连起来作为一种修辞或训诂使用时指在相同或相近的语法结构中,处于相对应位置的词或词组,意义相同相似或相反,意义相同比相反更常用。古人行文忌用语重出,在遇到上下文有重复的词语出现时,往往用近义词或同义词来替换。古人或称作“错综为文”。运用这种修辞手法能使语言凝练传神,富于变化,增强表现力。利用这种同义词替换的特点,可以据已知的词来推断未知的词义,有时虽然不能解释的很准确,但至少可以弄清楚释词义的大致范围。这对我们学生理解文言文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对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举例分析
在语文教学中,笔者发现有很多文学作品中都运用到了“对文”这种修辞手法,当然以文言文居多,还有相当多的现代文中运用的成语用了“对文”这种修辞手法,如张洁的《我的四季》中的“怨天尤人”和“幸灾乐祸”。
(一)“对文”在中学语文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举例分析
1《.庄子•秋水》:“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课文注解将“少”解为“小看”,将“轻”解为“轻视”。其实,这二者并没有什么差别,小看就是轻视,避复而已。?
2.苏洵《六国论》:“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弥”与“愈”意义相同,都是“更加”的意思。
(二)“对文”在中学语文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举例分析
教材中现代文里也有“对文”这种修辞的出现。而且很多现代文中运用的成语运用了“对文”。
1.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尤其是其中的精彩语句:“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其中“骄傲”和“自豪”意思相近,但用词有变化,这种修辞方法就是“对文”。
2.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山也虚无,林也缥缈”。“虚无”和“缥缈”很明显在这里是一个意思,运用了“对文”。
三、“对文”在高考中的举例分析
江西省语文自主命题的翻译题有一句是: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分析:此句中的“急”有急躁、紧急、急速、紧、迫切等义,到底应取哪一个呢?其实上面没有一个适合,那么“急”到底该怎么翻译呢?如果学生知道这句存在古汉语修辞中的“对文”现象,根据下文的“宽”是“宽松”之义,很快可得出“急”是“严厉、严猛、严酷”之义。可见,了解古汉语修辞方面的知识很重要,很实用。
四、成语中“对文”的举例分析
我们先来看下面这个成语:“文过饰非”:文、饰:掩饰;过、非:错误。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这个成语是高考成语的比较难的,有单个字的解释,也有整体的解释。“文过饰非”等成语平时学生很少接触到,教师用普通方法单纯地讲解,让学生记忆是需要学生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的,而且时间一长效果又会打折扣。如果让学生记住这些成语都是运用了“对文”的修辞手法,那么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就能记住这些成语中单个字的解释和整体的解释。运用了“对文”的成语还有很多,比如“阳奉阴违”“除旧布新“”避重就轻”“删繁就简”等等。希望以上研究能使“对文”这种修辞手法为广大中学教师和学生所熟悉,并能使广大中学教师和学生在语文教学和学习中充分应用。
作者:纪玉霞 单位:青岛市城阳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