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农村初中学生语文学习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探讨农村初中学生语文学习,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探讨农村初中学生语文学习

一、“另类导人”——入境

有经验的老师,是非常重视导课的,导课的方法多种多样,不拘形式,可因时因地而定,以下几种方法可以一试:

(一)故事激趣

农村学生脑海藏书量没有城市孩子脑海藏书量丰富,因此,以生动的故事或是深含哲理的故事作导语极能唤起农村学生的注意。例如教读《热爱生命》,用讲故事的方法讲述:三百多年前,在英国,有一位传奇式的人物鲁宾孙他从小就很顽皮,长大后,不听父亲劝阻,出海经商去贩卖黑奴,在海上,遭遇了狂风巨浪。一人流落到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在岛上,他与自然斗争,以顽强的意志生存了下来,最后终于成了一位大富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英国小说家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节选的《热爱生命》。笔者认为,这样的方式学生会很乐意去学习的。

(二)疑问诱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求知欲往往是从疑问引起的。因此,对故事性强的记叙文或条理清晰的议论文,可以尽力设置疑点,提出问题,制造悬念。如教学《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沙漠是奇妙的,知道她也会说话吗?想知道她都说了些什么吗?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竺可桢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这个导语的好处就是巧设疑问,引起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优化“正课”过程——控境

教学过程是师生合作、共同参与、教学相长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通常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调控“正课”课堂:

(一)优化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教者如何抓住中心,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内完成新课的教学,是把握这一环节的关键。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学生再自己独立尝试探索新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然后再适当点拨,或引导学生再探究,寻找到结论,发展智能。这样,课堂教学过程由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强行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转化为教师积极启发诱导,学生主动获取探究的过程,努力构建了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也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合作为主线,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标教学理念。学生乐于参加到学习的活动中来,真正达到了“我要学”的学习境界。

(二)优化评价

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多方面为学生创造条件,增强学生的成就动机,成功的体验会增强学生的成就动机,因此,在教学中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例如:在教学中,充分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多给予鼓励。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以安全感和成就感。像作文中,一个好标题,一个好词语,一处好的引用等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使之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对于那些讨厌语文学科、学习有些掉队、存在着不同程度自卑心理的学生。更需要鼓励。课堂上可以把一些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也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产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形象激趣——融境

(一)以画激趣

用欣赏图画和自己画图的方式可以调动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林中小溪》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运用这种“以画激趣”的方法,让几个“不会又不敢”的学生当众随着作者的游览路线“作画”,用琅琅入口的阅读点拔帮助学生完成了一幅“林中小溪图”,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读懂了“我的梦魂萦绕的时刻翩然而至,停了下来,原来大地上最后一名的我,最先进入了百花争艳的世界”这句话的意思。

(二)媒体激趣

如教学高尔基的《海燕》时,可用多媒体展现气势拼搏奋斗的海燕、波涛汹涌的大海,让学生充分理解、体会海燕的无畏、拼搏。在教学《蓝蓝的威尼斯》时,可用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带到威尼斯,亲眼目睹“开门见水”的威尼斯美景和别具一格的独孔拱桥、公朵拉、圣马可广场和圣马可教堂的各种图片。在多媒体创设中,学生对课文情境就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消除了对文章的陌生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演讲激趣

通过演讲课本剧和小品等方式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讲《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时,根据课文内容编成小剧本,指定几名学生上课时演讲,一下子活跃了气氛,进而又结合表演的情景分析文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再如《北京申奥陈述发言两篇》、《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讲》等课文,都可以通过演讲的形式展示课文情节。讲《两小儿辩日》一文时,把他设计成小品让几个学生演,不仅调动了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到了“孔子谦虚谨慎及用全面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的重要。

四、结语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透彻、迅捷、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2]。”一个语文老师如果能够根据学科的特点,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兴趣,并能正确地运用它,就能使学生有效地获得更高的学习语文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