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构建高效课堂(共10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语文构建高效课堂(共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初中语文构建高效课堂(共10篇)

第一篇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黑板、粉笔就是教师教学的全部工具,教师只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要求学生进行机械的记忆和背诵。当前,许多语文教师仍然沿用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忽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每天照本宣科。这种单一、陈旧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与渴望,长此以往,学生还会逐渐失去语文学习的兴趣,甚至放弃学习语文,对于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有着很深的影响。

2.教师的能力素质不高

教师的能力素质对于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至关重要的,能力素质高的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更多的课外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但是在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的知识有限,不能及时的为学生扩展知识。有些语文教师意识到转变教学方式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缺乏控制和驾驭的能力,使得语文课堂出现混乱,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果。除此之外,部分语文教师工作态度不认真,不仔细研究课文,准备教学内容,语文课堂上完全是应付学生,学生的能力素质很难形成。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

1.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要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实现良好的语文教学效果就要转变教学理念,转变教师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教师只起到辅助和指点的作用。新的教学观念要求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由学生自主进行学习,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把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热情,提高学生参与性和主动性,这既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有助于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2.合理的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兴趣才会愿意学,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对外界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导入新课,利用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快速的投入到语文教学中来,为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提供必要的条件。例如《斑羚飞渡》这节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故事情境,星期天,一个男人带着他的母亲、妻子和可爱的儿子去公园划船。可出现了意外,船翻了,所有人都落入了水中。这家人中只有这个男人会游泳,而他的能力只能救一个人。那么他应该救谁?为什么?有学生会认为应该先救儿子,因为儿子是这个家庭的未来。还有学生认为应该先救母亲,因为母亲养育了他。这个故事里面包含了一个人类的难题,究竟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斑羚飞渡》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能够找到想要的答案。通过一定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尽快的投入到语文学习中。

3.高效课堂提问

在语文教学中,提问是必不可少的,可是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彼此了解的重要途径,要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高效的提问是必需的,教师在提问时应具有一定的层次性,由易到难,由简到深,带领学生逐步深入文章,通过问题加强对文章知识和内容的理解,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这节课时,学生预习课文后,教师进行提问:从标题上看,文本主要写的人物是谁?从内容上看,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吗?于勒虽然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但是于勒这个人物在文中又无处不在。从文中寻找信息谈谈你的理解。课文中,我们看到是盼、赶、赞、骂、躲于勒,而从小说上看却是赶、盼、赞、骂、躲于勒,为什么安排这样的情节:(1)为什么将“赶于勒”以插叙方式安排?(2)为什么要安排船上相遇呢?如果设计成于勒来过几次信,再以写信告知其不幸落魄可以吗?为什么?通过问题的不断深入,使学生逐渐对文章进行深入的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把握文章。

4.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

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多媒体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初中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自身优势,为学生播放与语文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动画等,通过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利用生动、形象的图片、动画加深学生对语文教学的理解,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努力提高教师的能力素质

教师的能力素质对学生影响是十分巨大的,能力素质高的教师可以在教学时为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讲解更多的语文技巧,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为了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讲课技能、把控班级的能力,促进语文教学顺利开展。同时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使语文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总结

语文教学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就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素质以及教学的方式方法,使语文课堂教学真正实现高效。

作者:尚晓玉 单位:望城区黄金中学

第二篇

一、故事导入,兴趣引导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很多教师提到课文外的典故和背景故事时,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兴趣往往都被快速吸引,显得积极性非常高。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好学生的这一听课特性,那么无疑能够更好地导入课文,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如下的导语内容:“同学们,我们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先来讲一个关于作者安徒生的小故事。安徒生有一次去参加一个舞会。一位漂亮的小姐对安徒生产生了好感,于是热情地走到安徒生面前与他交谈起来。她向安徒生询问:‘先生,我这件衣服漂亮吗?您喜不喜欢?’安徒生只是淡淡地回应道:‘不是特别喜欢。’小姐随即反问道:‘那您认为我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才能显得好看呢?’同学们觉得安徒生会做怎样的回答呢?他开口说道:‘皇帝的新装。’”学生们之前都预习过课文,听到这样故事都会不禁被逗乐,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之后又将课文导入做好,学生们更好进入学习状态。这种导入方式充分的结合了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对故事的爱好与好奇,在故事之中就被不知不觉的引入到课堂内容之中,使学生在兴趣中更好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二、情境导入,引人入胜

由于平时的生活与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具有很大的差别,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为学生创设出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情境,便于学生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就能够融入课文内容之中,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先给学生听一些贝多芬所创作的音乐,伴随着音乐声,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贝多芬:贝多芬在28岁时就已经患了耳疾,听不见声音,其绝大部分的作品都是在患有耳疾之后创作的。在表演时虽然台下的观众给予了热烈的掌声,但是他却听不到。即使如此,贝多芬还是依然坚持音乐创作,与病魔顽强的斗争,给世人留下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通过这种情境导入的教学模式,就能够把学生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来,在不自觉中就学到了很多知识。

三、激趣导入,简化知识

课文的标题是我们学习时最先了解的东西,它往往是课文内容的精华所在。导入也可以从题目入手,让学生们寻找新颖生动的东西。例如,在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将题目故意写成“走两步”。学生们看到会立即向教师纠正道:“老师,题目应该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师可以向学生说:“走了一步再走一步不就等于是走了两步吗?作者写这么多字的题目被我三个字就写完了,大家看我写的这个题目是不是更好呢?”学生们回答道:“不是。”教师说道:“那好,大家请认真学习这篇课文,在课文中寻找作者这样命名课文的原因吧。”这样的导入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寻找到课文的主旨,即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要轻言放弃而是要一步一步地去解决。通过这种问题式的激趣导入,能够将原本深奥的哲理变得更容易使学生们明白了。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设计导入环节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把导入的目标放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及快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从而使学生更快的进入学习状态。语文教师可以使用多种多样的导入方式,但是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情况而定,融会贯通,使学生能够真正的通过课堂导入学会自主、合作与探究,在课堂导入中学会更多的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提高课堂效率与增加课堂实用性的目的。

作者:王? 单位:大庆市世纪阳光学校

第三篇

一、重视朗读,渲染课堂气氛

学生在进行课堂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应按照文章体裁就语音、语调、语速等给予一定程度的指导。有些文章需要具备非常饱满的感情,声音柔缓,比如朱自清先生所写的著名文章《春》,需要用欢快的语调轻缓地读;有些文章需要用慷慨激昂的语调,比如所写的《泌园春•雪》这篇文章在朗读过程中需要把革命家心忧天下的磅礴气势表达出来。朗读能够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学生一边朗读一边在脑海中描绘生动而形象的画面。

学生在全身心投入地朗读过程中在脑海里会呈现文章中所描绘的人与物,让学生感悟文章中所描绘的澎湃之美或者安静之美,从而让学生对这篇文章回味悠长。在朗读过程中进一步增强语感,进而发现更多问题。语感指的是在文章语境中感知词语的内涵、用法以及节奏等。学生通过一遍遍的朗读,总结语言表达有何规律,慢慢培养自身正确使用语言的习惯。初中生在语言运用方面还有所欠缺,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比较容易读错或用错的词语并及时进行纠正。这样,便能使学生加深对该词语的印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放慢节奏,由学生掌握教学节奏

语文教学堪称一门艺术,既然是艺术就得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艺术之美,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语速、语调都会对学生的听课效率造成一定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中按照文章讲述的内容有针对性地采用适当的声调和语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可以慷慨激昂,有时可以娓娓叙述,有时可以抑扬顿挫,有时又会声情并茂。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在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中达到心灵的共鸣。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教学大纲,教师应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不能一概而论,对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教学节奏应稍微加快一点,让这些学生能够“吃得好”,而对那些学习稍微靠后的学生,教学节奏应稍微放慢,难度也要适当降低,让他们能够“吃得饱”。这有利于所有学生共同发展。

三、善用多媒体,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多媒体现已发展成语文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时,因为年龄比较小,阅历不多,对很多文章还不能理解得十分透彻,这时教师借助于多媒体把原本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化,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这样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能更加深刻。然而教师教学也不能过多依赖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应秉承“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应多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文章情境,使其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能使教师教学更加成功,极大地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要有选择性,不是所有的课堂都得用,要按照文章内容来决定运不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语文学习的外延进一步扩大了。语文学习不再像以前一样只局限在语文课本与语文课堂中。相反,语文课本与语文课堂只能算作一个引子,教师应利用这些有限的资源向学生灌输无限的知识。教师在制作语文课件时,要尽可能从多个角度去查阅资料,将这些资料的精华融入课件当中。教师把以前课堂上没办法表达出来的东西利用多媒体呈现出来,在有限的课堂上尽可能开发学生的思维,让整堂课更具含金量。这样,不但可以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四、幽默趣味,课堂上讲究语言艺术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擅于使用较为幽默的语言,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把那些比较幽默的文章串联起来,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温习之前所学的内容,还能使其感悟到原来幽默如此简单。要善于积累具有幽默意味的素材,比如笑话、视频以及小品等。生活是幽默的真正源泉,教师应懂得从生活中挖掘幽默素材,让幽默为语文教学提供服务。幽默能够体现语文教师的聪明与智慧,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始终使用较为幽默的语言,不但能够缓解学生的压力,使其消化吸收更多的知识,从而进一步开拓学生思维,发挥其创造力,而且也能使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收获激情与活力。幽默需要按照教学内容来合理安排,在语文课堂上运用较为幽默的语言目的是使教学更加成功,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但是幽默运用要掌握好度,幽默的使用应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从而开动脑筋的作用。此外,教师还应找准使用幽默的时机,千万不能为了使语文课堂充满欢声笑语而无所顾忌地滥用幽默。

作者:张玉美 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六中

第四篇

一、初中语文生态课堂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

1.初中语文生态课堂应该具备整体性

整体性也是一个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之一。埃德加莫兰认为:“人们不仅不能把部分孤立于整体,而且也不能使各个部分互相孤立。”所以,初中语文生态课堂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既包括老师和学生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包括老师学生加上构成这个课堂其他物品和环境构成的一个整体。

2.初中语文生态课堂应该具备开放性

语文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所以,初中语文的生态课堂应该具备开放性。要实现这种开放性,老师开展教学不能局限于教室,可以带同学们到教室以外的地方进行语文的学习,比如体会大自然或者一些社会人文文化等等。其次,初中语文生态课堂中的老师和学生都应该是开放的,在上课的过程当中,老师和学生都要打开自己的心扉,用心和彼此交流,创建一个真正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最后,在教学的内容上也应该是开放的。老师进行教学的内容也不应该仅仅是教材当中的内容,更应该包括生活、价值观等等方面的内容。

3.初中语文生态课堂应该具备共生性

“共生”是生命体在进化过程中的共同特征,也是人类最文明、最具现代意识的合作关系和生活方式。在初中语文的生态课堂当中,他们是一个共同体,这样的一个共同体当中,每一个个体都拥有自己的优势,都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特点,他们在这个生态课堂当中应该是民主的、平等的。因此这个生态课堂应该具备一种共生性。

二、构建初中语文生态课堂的策略分析

1.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传统教学中,中学的语文课堂以传授基础知识为目的,衡量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就是以进行多少知识的灌输为标准,这和新课改当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性的培养上大相径庭。而生态课堂则在这方面有了很好的改善,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在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上都有全面的提升,能够实现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学习方式方面,学生也转变了传统的被迫接收,变成了自主学习的方式。

2.重视导学的作用,让学生学会自主体验

要构建初中语文的生态课堂,就要突出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主体作用。老师在进行引导的过程当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情感、意愿和需求,在这之后再引导学生完成对语文知识的自主学习。学生进行语文的自主学习当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课堂的预习,老师要教给学生在预习时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和完成什么任务,那么学生在进行预习之后就能参照老师给出的内容进行自主体验,体验自己的预习是否到位,进行了自主体验这个过程之后,学生们在课堂上就能够进行充分的讨论,展示自己自主学习的成果,从而营造了生动、和谐的课堂气氛。

3.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互相交流、合作探究的精神

初中语文生态课堂的建设,师生之间的彼此交流、合作探究的精神是课堂的支柱精神所在。上一个策略当中讲到了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的过程,对于预习成果的检验,老师就要给予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们对于自己的预习结果进行交流,探究在预习的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有更进一步了解的目的。这一部分可以这么进行:

3.1通过老师的引导,成立小组进行探究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经典文章,以初中生的水平来说,即使是成绩很好的学生,在预习之后也不能很到位、很具体的认识。老师在布置过预习任务之后,在课堂上就可以进行对这篇文章的交流和进行预习经验的分享。老师可以随机的把同学们分成不同的小组,不同小组分别说出在预习的时候遇到的问题,并获得了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比如喜欢某一段文字,喜欢一些表达方法的原因等等。这时候老师只起一个简单的引导作用就可以了,剩下的时间就可以交给学生了,学生们彼此的关系比较亲密,交流起来也更容易敞开心扉。老师时不时的给出一定的点评和纠正。这样的合作是自然和谐的,也是具有很高的课堂效率的。

3.2老师帮助学生进行重难点的突破

小组合作交流后,学生们自己就可以得到较全面的认识基本的知识,这个时候需要帮助学生对于文章有更深入的了解,由于许多学生对于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并不是很明确,老师就要通过训练对同学们进行重点的强化。重难点的界定,并不是指以参考教参上的为准,老师还应该从学生们掌握的实际情况入手,总结在小组讨论的时候大家都解决不了的疑点难点进行重点讲解。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由浅入深,较全面的认识和掌握。

4.在评价方式上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生态课堂的教学,在评价方式上也一定要与众不同。老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评价的内容要参考学生的兴趣、动手能力、努力程度大小以及创新的精神等,评价时也不能只靠老师个人的评价,还可以是同学之间互相评价,或成立小组,小组互相评价,然后将老师评价的结果和学生之间的评价结果综合起来。这样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才是真正的生态课堂。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课堂当中进行生态课堂的建设,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也存在着很多需要改进的策略,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的老师们应该为此进行不断的研究和尝试。

作者:肖玉荣 单位:浙江省余姚市三七市镇中学

第五篇

一、思考——细心预设,虚实有度

《怀疑与学问》是八年级上册的一篇传统课文。学习该文的时候,学生已经接受了一年多的培养,形成了主动按照语文学习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学习的习惯,较强的自学能力使他们的速读达500字每分钟,理解度达60%以上。本文是初中阶段的第一篇议论文,这一入门学习,影响着学生今后对议论文的态度。介于以上两点,我在设计中,除让学生按常规进行预习外,还要求学生先行搜集议论文的相关文体知识,包括议论文三要素、论证方法、基本结构和语言特征等;在课堂上,我的行进思路是:①展示预习成果;②说明什么叫分论点;③寻找论点和分论点;④概括寻找论点的方法;⑤画文章结构图;⑥提出问题,展开合作交流;⑦分析各分论点的论证方法;⑧归纳总结;⑨拓展延伸。我打算自己要讲的内容有:②④⑧⑨,其余的都由学生去做,自己最多是点到为止地参与,如多给予鼓励性评价,在学生讨论出现瓶颈的时候稍作点拨等。大量的留白,让学生有了能力发挥的余地,激励的点评,使他们品味到了更多学习的甜头,两节课结束后,学生不仅圆满完成了学习目标,还对下一篇议论文的学习充满了期待和信心。

二、探究——合作讨论,注重实效

合作探究是课改后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不但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在教学实践中扎实高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能力。有些教师将这一环节当作公开课的酒旗般招摇,让听课教师只见热闹,不见实效,导致招来一些非议。但我还是以为它是有实在意义的,只要深得其味,便会明白,这一环节的运用,可简单,可专业。通常我首先会在班上营造一个人人参与的氛围之后,才开始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简单地安排一个小组长,负责提醒轮次、组织讨论等,组长可以轮流做。为了降低游离率,也可以将小组内的每一个人,都安排一定的工作,如组长、记录员、材料搜集员、材料整理员、发言人等。但我觉得,关键还是要拉住学生的心,只要心在人便在,否则,再用什么形式绑架身体,也只有一个样子,人在曹营心一样会在汉。因此我强调的是,在合作之前,学生一定要先学会自学课文,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人人做好了这一点,合作讨论自然会有实效。

《夏天的旋律》是七下的一篇散文,七年级学生对散文的认知还很肤浅,缺少生活阅历,思想比较幼稚,他们常分不清散文和记叙文,没有掌握阅读散文的方法,对于没有故事的比较散的散文,就是束手无策,但经过一学期的引导,他们已经学会了一些预习和提问的方法,因此,对本文他们是有很多问题要问的。于是在教学中,我在欣赏名家朗读,学生自己美读之后,简单系统地介绍了一下二十四节气,便让学生自主学习,整理问题,接着组内讨论,组长发言、提问,班里解决,教师引导解决疑难。虽然是将大量时间留给学生进行探究,但在学生尚未完全具备合作交流能力的时候,教师还需要时时点提,将小组探讨的时间掌控得紧些,主要的讨论放在全班进行,研究时要经常性地小结思路。如“春天还未来得及用花环打个句号,夏天就用滚滚的雷声另起一行了。”这句话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写?这种问题假使之前讲过,这时便可以让学生回答,若没讲过,或讲过学生尚未掌握,教师便可以直接讲述:“其实,这就是一道赏析题,赏析的方式可以从修辞入手,可以从词语入手,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法,赏析方式是‘把……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特点。放在本句就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季节变化的快速。”然后再让学生找几句拟人句加以巩固。

三、规律——深入内在,寻求根本

任何一种学习都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语文积累的含义不是学生学一点得一点,而是他们能够将所学的每一点,都串联成为大语文中的有机因子,使学生在学完三年后,能对语文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认知。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基于教材的学习,向深处挖掘语文的内在规律,并使之成为一种习惯。这正如女性的保养一般,不仅要在皮肤表面上作文章,更要重视让内在本质的调理成为常态。初中语文有一张立体的知识网,在教学时,教师每上到一个知识点,便要将之纳入网中,点明其位置,让学生逐渐构建起这语文大厦的根基。同时还应将运用的方法归结为1、2、3、4的步骤,或固定的表述句式,或总括选择,便于他们理解和掌握——于是知识和能力便同步运作起来。上散文《事事关心》,我课前设计了几个关键问题,在学生提问后进行了补充,对每一个问题的解答,我都会或引导或讲述,将问题的解答思路一一剖析。

如第十段第一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回答这个问题,要考虑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内容上的,所有的句子都直接或间接地指向中心,所以要逐层将“句子——中介1——中介2——中心”这样一个思路说清楚,如果中介是分论点、段落的中心句,也可能只止步于此;二是结构上的,结构上的作用分三个位置:开头(引出下文、总领下文、交代背景、铺垫、点明中心、设置悬念等)、中间(承上启下、小结上文、引出下文、照应开头、点题等)、结尾(总结全文、强调中心、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发人深思、照应开头、照应标题等)。文章中间的结论性短句或短自然段,都要考虑过渡作用。于是本句的答案很快便出来了:内容上后半句是本段的中心句,全段论证的是“只强调政治不努力读书”的错误,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以“或者”为界,前句小结上文,后句引出下文。另外,描写性或记叙性的句子,可以按照这样的格式回答:本句运用了方法,描写了景色(写出了内容),表现(烘托、渲染)了中心(心情、思想、哲理等)。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不厌其烦地花大量时间来为学生做这样的事,因为掌握了以上方法,学生感觉到最难的阅读题,便简化成了选择题或填空题,而且有了思路,他们也能够学着举一反三,自己以类似的方法,在看到参考答案后,借助网络查询,总结出其他的解题方式。

四、创新——有效运用,推陈出新

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养成,都是为了运用。因此教学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通常都是拓展、延伸,可以是联系生活式的延伸,抓住课文的主要情感、哲理等,将其迁移至学生的具体生活中,用亲身体验解读抽象的道理和情感。如《舌战群儒》的结尾,设计成让学生结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谈谈自己得到的启发。可以是比较阅读式的拓展,给学生阅读同一作者的其他文章,或其他作者的同内容(同名)文章,又或在主题上、手法上形成对比的文章,比较个中的异同。如学习诗歌《我们和青春对话》,课堂教学结束之前,让学生自己朗读搜集到的与青春有关的诗,与本诗作比较,从情感、写法、语言等多方面,点评其中的同和异,准确读出情感。也可以使用作业的方式进行升华,课内的简单些,课外的规模大一点,打印短文,推荐长文都是不错的选择。我还会要求学生模仿测试卷中的阅读练习,对自己所读过的课外读物出题,投机取巧的学生常会选择自己会做的题型来出,而那些老实的学生,则会亦步亦趋学着试卷一题题出,结果自己也做不出来,便会拿到教室里问这个问那个,被同学打诨,引起一阵阵笑声。《小石潭记》的课外作业,我就布置的是:请阅读一则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游记,仿照课堂作业中的阅读部分出两道题。学生出好题后,我让他们随机抽取别人的作业做题,再返回出题者那里批改,学生十分感兴趣。所有的运用,都应该强调“新”,与课文相异的“新”,要让学生在新的环境中,新的内容里,新的条件下……进行知识的正迁移。

五、总结

有一种心理学效应叫“鲶鱼效应”,即将鲶鱼放入装满沙丁鱼的水槽中,使它们因紧张而不断游动,因而大大增加了存活率,引入人力资源管理学中,便是运用竞争机制,激活组织内部的活力,促进人才队伍的持续成长。我想,语文教学也需要这样,经过长时间的浸润,我已经对上述教学过程得心应手了,根据课堂实际稍加变化,便能够紧贴学生心理运作。但实践也告诉我,无论怎样的艺术和技巧运用,都应该密切围绕学生展开,提高学生水平的核心,在于推他们动起来,只有学生动了,教师才能够省心,课堂才能够高效。

作者:李红梅 单位:华中师大一附中初中部

第六篇

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探究与实践的过程。因此,初中语文教师也应重视学生自主探究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不断进行探究与拓展,促使学生形成科学探究的意识与能力,实现科学、自主、探究的行为。例如在《以人生来读小说,以小说来提高人生》这篇小说的阅读教学前,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资料的阅读与查找,比如利用电脑网络资源等媒介,对喜欢的作家进行深入的了解与挖掘,在阅读与研读其代表作品后,谈谈自己对作品的感想与感悟,也可提出疑问,并将其以一封信的形式写出,在课堂上念出,由大家一起来研究与讨论,促使学生建立科学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进而健康地发展。再比如《窗》这篇课文的课堂教学中,在初步了解了文章的大概内容与涵义后,教师就可以合理地拓展教学设计,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课文故事的续编:如果这间病房中住进了另一位新病人,那么这扇窗下又会发生一个怎样的故事?故事的续编要尽量合理,并富有创意,最后由教师做出点评。

二、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情感体验

初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培养与形成时期,又因其个人生活环境与生活经历的不同,所以其在个体能力与价值取向上也存在个性化的差异。生本教学策略的实施,更加注重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主体作用,同时也应珍视每一个学生的独立个性与感受,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建立科学的生活与情感体验。例如在《最后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对文中的人物韩麦尔进行分析,尊重学生对不同人物、事件的解读。比如:有的学生认为韩麦尔是一个有勇气、爱国的人;有的学生说韩麦尔是一个具有较高教学水平但却有些可怜的人;也有的学生认为,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无论什么样的观点,教师都应该结合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意图,有效实现整合,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其踊跃发言,但最终要将目标形成一致。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切身地体会自身以外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显示众多个性中的共性,真正让课堂充满生命力,培养学生理解、宽容的优秀品质。

三、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扮演组织者的角色,娴熟、艺术地驾驭课堂与学生,进而打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且富有激情的氛围,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强烈情感,引导其插上想象的翅膀,遨游在美丽的语文环境之中。例如《风筝》的课堂教学,让学生以“我”的角度讲述和小弟弟的童年,并加入自己的情感体验,促使其进入“我”的感情世界,体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然后,通过自己的分析,尽量发挥自己的联想与想象,做一个四五百字的口头练习,进而培养学生的理性与爱心,使其领悟对人性的深入思考,感受作品的人性光辉。文学,需要想象与创作。因此,初中语文教师更应“以生为本”,鼓励其拓展思维与想象的空间,在理解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培养自身的人文精神。

四、总结

总而言之,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从理论与实际上都要时刻关注起主体学习地位的突出和自主探究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积极探讨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力,发挥生本教学策略的优势,构建和谐的“生本”课堂,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作者:张桂芳 庄胜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实验中学

第七篇

一、课堂导入要精心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性学科,课堂导入尤为重要。课堂导入,即教师开始一堂课,都需要一定技巧将孩子们的思路引入课堂当中。万事开头难,能否利用有效的导入将孩子们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考验着每一位老师。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每堂课的开始,都要精心设计一个巧妙、有趣的开场白,把孩子们涣散的精力吸引到课堂当中,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只有孩子们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语文课堂效率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导入的方法多样,可谓百花齐放,各有千秋。不同的老师面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同一个老师即使面对同一群学生,因为教学内容不同,教学特点不同,教师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教师在选择导入方法时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灵活处理,不可生搬硬套。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课堂短短四十分钟,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乐学、爱学,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让学生在成功体验中树立自信

心理学表明,学生在学习中如果多次感受过成功感,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有意降低学习难度,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提些较简单的问题,给他们举手发言的机会,及时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肯定。教师对学生进行赞赏有多种手段,可以在语言上表扬,还可以利用教师特别的眼神和微笑,相信学生一旦在教师的眼神和微笑中看到真诚的赞赏,他们一定备受鼓舞,自信心树立起来,兴趣自然就提高了。

2.学生做语文课堂的小主人

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都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老老实实听,如把这样的课堂比作一场舞台表演,教师就是台上唱独角戏的,学生就是台下看戏的听众,是旁观者,多年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失败的。在新时代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进行着巨大而深入的改革,新课标要求教师走下台来,换学生上场,真正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化被动为主动,由客人变成主人。同时,教师要多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嘴的机会,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精心设置每个问题,促进学生动脑筋,积极思考,积极举手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的课堂有着活跃积极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学生更高效地学习。

3.课堂富于变化,保持学生的新鲜感

初中语文课堂上,如果总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这样的课堂一定是死气沉沉,缺乏活力的。作为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自身智慧,使课堂变得活泼新颖。这里的变化,主要有三点:首先,教师要变化,四十分钟时间,足以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在讲重难点时,教师要善于变化语气、语调,还要通过面部表情、手势、眼神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教学方法要变化,教师多鼓励学生小组合作讨论,避免长时间唱独角戏,让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来学习是很好的方法,例如在讲短篇小说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表演,这样的形式受学生喜爱,气氛热烈;最后,教学手段要变化。时代在进步,多媒体在学校课堂上逐渐普及,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在讲授各体裁文章时,可以用到图片、音乐、视频、甚至动画,这种教学手段直观有趣,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理解和接受了新知识。

三、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这是一个不变的真理,师生关系影响着教学效率。教师是普通而又特别的职业,因为教师工作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有自己的情绪、情感和思想,学生喜欢你,自然就对你所教的学科感兴趣。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懂得怎样成为学生喜爱的老师。首先,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思想,提高人格魅力;其次,要随时随地做学生们学习的榜样;最重要的是要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

总之,学无止境,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不断创新理论,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和策略,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作者:廖学 单位:重庆市璧山中学

第八篇

一、上课要实在,扎实推进语文课堂教学

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应该是实实在在的,上课怎样开头,创设什么样的语文情境,怎样结束,是要经过反复推敲的。开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束要让人回味无穷的。无论是开头还是结束都要力求短小精干,不能拖泥带水的。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重点关键点要突出鲜明。教师要善于提出鲜明的问题,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一节课要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每一节课的最精华之处,一定要放慢速度,让学生能刻骨铭心。概括起来就是教学风格要朴实,双基训练要扎实,教学容量要厚实。语文课一定要上的有语文的味道,不要有"温度"而无"深度"。笔者也听了很多语文教师的公开课,在很多语文课堂上,我们看见孩子的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常举、小嘴常开,虽然让人感觉到热闹、喧哗,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究其原因,就是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缺少了语文的味道。就好比是一个外表打扮的很妖艳,却缺少内涵和文化修养的人一样。这样的人也不会让人心动。因此,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要善于关注学生的表现,欣赏学生的想法,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接纳学生的意见,宽容学生的错误,满足学生的需要,无疑都是应该肯定的。但是教师要处理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价值引领的关系。

二、教师要要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做到心中有数

首先,批完全班作业教师心理要清楚那些知识学生掌握的很好,那些知识还有那些同学没弄明白,这些作业都是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吗?是否存在学生之间相互抄袭作业的现象?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坚决杜绝学生相互抄袭现象的发生,如果学生真的抄袭成风,即使课上的再好,语文成绩也不会提高的。其次,尽量做到每天的作业每天清,当天上交的作业一定要当天批改完毕。这样,不至于留尾巴,不然你今天留一点,明天留一点,差生就会越来越差的。

三、教师辅导要精,不搞题海战术

课外辅导的到位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我们的实际课堂中有的老师每一节课上的都很好,可教学成绩却不高,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课后辅导的不够精细。首选,辅导的内容要精选,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因为时间的宝贵因此辅导的内容一定要精选,选择有代表性和有价值的或者学生有共性错误的问题进行辅导。其次,对学困生的辅导要精心,这种辅导形式有很多种,你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也可以让好学生带学困生,一帮一的形式。但这里要注意老师要时刻关注学困生的进步情况,多鼓励。

四、做好知识掌握情况的反馈工作,严把考试关

首先,考试要严格考场纪律,对待考试的态度是要么不考,要考就要考严格,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因为只是学生真实的答题中老师才可以从中发现问题,针对问题进行矫正,另外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也能起到正面的作用。其次,严把改错关,考试结束后教师要针对一般性的错误进行回授,然后进行改错。关于改错的方法也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共同研究,大部分老师的做法是试卷发下去,学生改完交上来就可以了,笔者认为,这样的改错方法还是过于放任的,学生的错是改了,但至于这道题为什么是错误的,学生知道吗?还有的老师的做法是让学生把整个试卷抄一遍,其实这样做无非是加重孩子的课业负担,浪费孩子宝贵的时间。我认为我们应该重点关注学生卷子上的错误,也可以让学生只把错题做一遍,至于生字、生词再仔细辨认书写几遍,牢记方法就可以了。

五、小结

总之,教师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要将常规的备、讲、批、辅、考等几大环节做细、做实,并且坚持经常并常抓不懈,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

作者:王丽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桃江学校

第九篇

一、老师的文学休养的百度决定着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度

对于文学作品内容的解读,人们熟悉的是“一千人读者眼里有一个哈姆雷特。”是的,对作品中人物及事件的解读,不同的读者可以有不同的观点,但这些观点只是读者个性的理解,即便是这种个性,这种个性往往体现在细微之处,对于整体的、宏观性的东西,还是存在着共性的。就以“哈姆雷特”为例,不管多少读者眼睛有多少个哈姆雷特的艺术形象,但哈姆雷特在剧中作为一个王子,他追求自由,向往美好的爱情,有勇有谋,不向邪恶的势力屈服与低头,这样一个光辉的性格形象是不会发生变化的。作为中学的语文老师,在课文这种文本面前,我们要引导学生的,就是在总体框架的思路的厚度之下,引导学生个性化的、心灵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形成个性化的解读。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才不会上成死气沉沉的一言堂,而是会成为思想与认识碰撞的智慧的场所。

二、要重视课堂导语的设计,让导语成为一堂精彩课的开始

在写文章的时候,人们常常说,题好一半文。对于教学的课堂来说,好的导语,是一节成功语文课的开始。课堂导语,是一节课开始的第一环节所在。特别是对于初中生,他们处于身于和兴趣发展最积极的时期,特别是对于外界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与探究。所以,一个语文老师,如果在上课开始,设计好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又符合初中生成长特性的课堂导语,为这节课的成功,无疑是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三、将课文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实现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

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来自对生活的思考、批判与赞美,极富有教育意义。所以,学习课文,决不是单纯地对课文的学习。因此,语文老师面对课文,不仅是教授课文的内容与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与生活、与自己的认识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发展学生作为未来人的综合素养。为此,要使课堂教学发挥有效性,就应该让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教学的重点,唯此才能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才能发挥语文的教育功能。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适当的引入一些具有深刻性的问题,让学生对这些社会现象进行思考,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当然,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观点与做法远远不是以上提到的这星星点点,这里所说的一切,都是我作为语文老师自己课堂实践基础之上的个人之见。

作者:任莹花 单位: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静升初级中学

第十篇

一、着力提升合作意识

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合作意识,使他们乐意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探究,要让学生明白良好的合作意识、能力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合作小组的成立决定了学生在讨论中必须做到互相帮助,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对其他成员负责,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取长补短的氛围。教师可以规定每个小组只需提交一份答案,亦可不表扬(代表本组回答讨论结果的)学生个人,而表扬整个小组,这样做有助于形成讨论小组的集体向心力。并且,各讨论小组必然会存在竞争,教师可通过组织竞赛的方式,推动小组之间的有序竞赛,用竞争的压力提升各小组的凝聚力。当某小组提交有价值的讨论结果时,教师要积极地给予回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如果小组内的讨论比较激烈,甚至组员之间出现互相扯皮的现象时,教师要安排一些时间用来分析分歧产生的原因,也可以把确实存在较大分歧的问题提交到全班进一步讨论。在总体点评时,除了知识方面的梳理、总结,教师还要点评各小组开展讨论的情况,使学生了解本小组在合作讨论时哪方面做得好,哪方面有待提高。学生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不单能提升小组讨论的效能,还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产生积极影响,进而促使学生形成现代社会所需的宽容、负责的良好心态。

二、合理编排讨论小组

一般的精品课、展示课,执教教师多为借班上课,对所教班级非常陌生(又缺少了解学生的时间),只能仓促地按固定座位(大多前后左右几名学生)组成临时讨论小组。如果老师对如何科学编排合作小组缺乏思考,而是照搬照抄,就会出现讨论小组内优秀生主宰讨论、积极发言,其他学生长期扮演接受者的角色的情况,全体学生共同提高的目的就难以实现。日常教学中,教师对自己所教班级是熟悉的,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业水平、组织能力、个性差异组成若干合作小组,没有必要按照学生固定的座位编排讨论小组。教师可以指定组内的某位学生作为核心来组织讨论,核心学生也可由组内学生推举产生或轮换。这个核心学生要组织组内成员有序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让每个组员都有表达的机会,要避免个别学生独占时间,并安排某个“发言人”代表本组参与全班交流。一般来讲,课堂上需要小组展开讨论的,都是具有一定难度或迷惑性的问题。教师要时常对核心学生进行指导,使其能鼓励中等学生发言,能引导学困生倾听他人观点并尝试着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科学设定讨论时间

教师设定讨论时间时,要立足学情,兼顾各层次学生,不可因急于完成教学进度,而忽视学生思维素养的提升。教师在巡视小组讨论进度时,需根据情况延长或缩短讨论时间。一般来讲,小组讨论的时间以中等学生能完成任务为限。由于学习基础、认知水平方面的差异,占学生人数最多的中等生自然比优秀生需要的时间多,教师需要正视优秀生与中等学生的讨论“时间差”,千万不要让这些学生失去了主动学习的机会。对于少数的学困生,教师要积极鼓励其思考、讨论,不可求全责备。

四、辩证看待讨论评价

在小组讨论结束后,必需要对讨论的质量、结果给予适当的评价。理论上来说,评价的主体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但在实践中,一般较少选择让学生作为评价主体。这不是教师理论修养或课堂操控能力的问题,而是当前初中语文的教学任务及时间设定,令教师没有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评定他们小组或其他小组的讨论的质量,更不用说对小组内的组员表现分别进行评价。

新课程大力提倡教师对学生进行表扬。但如何对讨论小组开展表扬却是个看似容易,操作起来难度很大的事情。课堂上,如果教师千方百计地从各个角度表扬学生,最终的结果是导致表扬的“廉价”、低效,这是笔者在实践中遇到过的问题,表扬讨论小组也是如此。笔者的实践表明,过多的表扬并不能促进小组讨论的有效进步。我们都知道基于符合某些操作标准而给予的表扬才能起到相当的作用,但如何让表扬与该小组学生在小组讨论时的付出相匹配,进而产生相当的作用,这是个很难界定的命题。教师虽然在小组讨论时巡视整个课堂,但终究不能详细了解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小组讨论后,怎样的评价才是科学、合理的,这是所有教师都需认真思考、不断完善的。可以说,不重视评价的效果,就难以使小组讨论取得实效。

作者:王雨华 单位:江苏省沭阳县新河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