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论文(共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
一、通过意象体会诗境
由于目前很多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缺乏兴趣,觉得枯燥乏味,又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新的教学方法,通过意象体会诗境。例如:在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文时,教师可以给大家播放一段幻灯片,将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景象与意境通过幻灯片的形式生动、直观的展现在孩子们面前,再配上背景音乐,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般。教师还可以在放幻灯片前给学生一点提示,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让学生带着枯、老、昏和夕阳这四个词投入到幻灯片的观看中,使同学们在观看幻灯片的同时深深的体会到古人作诗时的意境和心情,更好的对古诗词进行鉴赏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将学习与实际相连接
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觉得古诗词离我们较为遥远,与我们现在的生活不搭边而失去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通过将语文古诗词的学习与实际相连系的方式改进教学。例如在学习《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词时,我们可以将这首词分解来学习,以“雁”为切入点,我们都知道大雁一到冬天就飞去南方,而一到春天又飞回来,不是不喜欢南方的美丽,而是对北方故土的留恋,因此,大雁是思乡的象征,也常常被诗人们自喻,表达思乡之情,再看青山、绿水也都是我们见到过的景象。虽然看上去诗人的心情是平静的,但字里行间无不透漏出诗人的惆怅之情,次、行舟、客路等字词也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通过学习联系实际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词的内容与意义,对古诗词有更深的理解。
三、鼓励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
在学习初中语文古诗词中,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将自己融入到古人设置的情境中,想象自己就是当时的主人公,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还是以《天净沙•秋思》为例,可以让学生充分开展想象,想象当时的情境,大胆的将自己所想的画片用语言描绘出来:一根根干枯的树藤缠绕在一颗颗枯老的大树上,秋风瑟瑟的吹动树上的枯叶。昏暗的空中,不时传来寒鸦的叫声,声音是嘎呀的,一阵阵悲凉。一座小桥下,水面是平静的,秋风轻轻吹过泛起一点波澜,缓缓的流向远处的炊烟升起的寻常人家。悲凉的秋风,孤独寂寞的街道,一个孤独的游子骑着一匹眼看就要瘦死的老马,在太阳就要下山,仅留的一点余晖中,孤独寂寞的向前行驶着。学生通过对这种情景进行无限制的想象,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处境,作诗的心情。一个孤独的浪子思家之情,独自走在他乡的道路上,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所看到的夕阳西下,燕雀归巢,炊烟袅袅的人家之景无不体现出作者此时心目中的无限思乡之情,在对景物的描写中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这样深入的去联想与想象诗人的写作场景,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对古诗词进行理解与吸收。
四、总结
中国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古文的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因此古诗词在初中语文学习中的地位也是不可小看的。我们要高度重视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方式,通过意境与想象将学生带入古人的生活领域,通过学习与实际相连接,让学生更加准确全面的理解和学习古代诗词作品,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中激发对古文学的热情与兴趣,接受古文化对孩子们的精神洗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深入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化,享受古诗词给我们带来的精神体会,开阔我们的视野,润化我们的心灵。
作者:纪清萍 单位:嘉峪关市第六中学
第二篇
一、传统教学方法抑制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激情
七年级上册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诗中将农村生活的点点滴滴通过具体事物,把作者在乡村生活的和平宁静渲染出来,这种氛围体现的社会环境是唐朝的稳定和繁荣,而不是“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的混乱情境。而这些都与学生平常的生活、学习和经历还有认知程度相差很大,学生对这些比较陌生。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引导他们更好地解读古诗词,那么他们将很难被激起对诗歌学习的热情。再加之,现在大部分教师还是用传统“字词句段篇”的剥竹笋形式,采用“字字解释,句句翻译”的八字真经教学法,这样不仅破坏了古诗词原有的美感,更抑制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激情。这样为了应试教育而忽视诗歌美感的培养,使得一篇篇优美而富于灵性的古典诗词变得枯燥无味、毫无生机,大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使其对它们敬而远之。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解读过于重应试,而非诗歌本身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考试大纲为教学目标,考什么教什么,不考的东西基本不在课堂讲述,使得他们过多地把精力放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而古诗词的解读不仅仅停留在字词表面意思的理解,更多的是作者通过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古诗词中所蕴含的自然美、情感美传达给学生,让古诗词教学真正发挥培养学生文学趣味、文学素养的最佳作用。在教学中,教师不要把测试作为唯一目标,而要充分发掘古诗词的美育功能,展现诗歌独特的魅力。如果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只知道表面意思,而不去思考里面蕴含的其他信息带给读者的价值,势必造成作品解读的断章取义。如学习九年级下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若没有介绍韩愈冒死谏迎佛骨险遭送命的经历,即使学生完全明白全诗字面意思,也是无法很好地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刻内涵。
三、“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得古诗词解读没有创新和独立的视角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90%以上的教师都采用口头传授的上课形式,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得特别少。而这种只有教师在课堂上一个人唱独角戏地向学生灌输古诗词的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给予的一切,而没有自己去思考诗歌的来龙去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学生想要搞明白的时候,还没来得及思考和琢磨,就被动地接受了教师的标准答案。照此发展下去,学生的求异思维得不到发展,探索和研究的精神得不到培养。长此以往,学生们就完全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对知识的接受就形成了依赖的习惯。教师对学生的古诗词解读能力的培养似乎不在乎,灌输了的知识,再让学生在不理解的基础上完全死记硬背。这样的教育模式怎能让学生培养对古诗词的兴趣呢?
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学进度,而忽视古诗词的教学
我们知道古诗词能正确解读是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的,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也是离不开教师对这个方面发展的重视。现在几乎很少教师表示重视古诗词教学。在日益现代化和网络化的今天,经济现代化、文化快餐化的时代,教育也在快餐化。为了赶教学进度和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本身对古诗词的教学采取放任态度,只要学生会读会背就行,更有极个别教师竟然跳过不讲,还自称是让学生培养自学能力。这种赶进度式的教学方式使得一篇篇优美的古诗词失去了它原本的魅力,使得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普遍不浓,有些甚至产生了厌恶的情绪。那么学生古诗词的学习动机也就仅仅局限于应付考试了,而不是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趣味。
五、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对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解读的问题的全面剖析,在面对如今这样诗意缺失的时代,面对这样以考试为目的的时代,中学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探究如何建构合理的古诗词教学方案,真正有效地发挥古诗词对中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培养,重新确立古诗词应有的文学地位和社会地位。改善古诗词课堂教学刻不容缓,要使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真正富有诗意与灵气。
作者:刘天勇 单位:贵州省遵义县鸭溪中学
第三篇
一、了解背景,掌握诗的感情基调
诗的写作背景是确定该诗情感基调的前提,在纷争的岁月里,体现的是离愁别绪;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显现的是愉悦欢快;在苦难的年代里,展现的是思家悲己;在与友人相聚的时刻,洋溢的是昂扬乐观;当然也有别样的情境,就是苏轼在离放的岁月里,依然胸襟阔大,李白在颠沛的生活中依然“千金散尽还复来”。所以背景与诗的灵魂息息相关,在学每首诗之前,我都让学生查作者,查历史背景,这样学生对诗先有了初步的了解。
二、分析意境,以便理解内涵
在第二步的基础上,让学生分析意境就比较简单了。我让每组学生合作交流找能体现本诗意境的词语、句子,学生们找得准确,然后再让学生分析,他们也分析得越来越细致,当然对于难理解的诗词我也会加以点拨。
三、找出优美诗句,赏析诗歌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好的句子,然后说出理由,学生基本都能找出来,在赏析方面,开始差一些,我就给他们方法上的指导,首先从词语上找,有的词语生动、准确、表现力强,很容易找出来。其次找句子,运用修辞方法的句子、含有人生哲理的句子、含义深刻的句子。再者找感觉器官运用丰富的句子。然后就是赏析。我给学生总结了公式,就是析写法,言效果,析内容,扣主题四步。
四、再读诗歌,总结再现
最后让所有同学集体朗诵,直至背诵,这也是一个再现诗歌内容,总结再现的过程。
作者:李敬华 单位:河北省雄县大营镇西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