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共4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共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共4篇)

第一篇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应试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考试的分数,体现在语文教学的死记硬背上。在语文教学中,虽然有很多的知识需要记忆,很多的文章和诗歌需要背诵,但是,这都不是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的,而是教师硬性要求的,这么多的内容,学生虽然背诵出来了,但是知识强制性的记忆,过一段时间就会忘记。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没有一点益处,甚至会起反作用。

二、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

1.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科学的提问

初中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模式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的提问时,一定要对问题的难易程度进行掌握,依据学生自身的现实情况进行合理的提问。如果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太难,学生回答不出来,将会使课堂的氛围变得很难堪,最后是教师自问自答的场面,完全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太过容易,学生会觉得没有难度,而不愿意进行思考。所以,教师必须对班上学生的智商有一个了解,依据学生的情况计划好要在课堂提问的问题,鼓舞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其思维的能力。

2.改变提问的方式

如果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直接对课堂上的知识点进行提问,学生就会感觉没有兴趣,因此根本不对问题进行思考,也不会去对问题的根源进行深究,这样就达不到提问的效果了,所以,教师在提问时,可以婉转一点,虽然还是问这个问题,但是可以迂回地对学生进行提问。如,在上《愚公移山》这节课时,对文中的“遗男”一词进行提问,很多同学都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特别是对古文不感兴趣的同学,就不会对问题进行思考了,但是如果换一种方式提问,问“这个小孩去帮助愚公移山的话,他爸爸会不会同意?”,这就会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在这一过程中了解遗男的词义。通过换一种方式提问,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对问题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教师的提问要有一定的深度

语文教师在提问时,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停留在对知识的表面进行提问,因为如果问题太过容易,虽然符合很多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不能更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使学生一堂课下来没有很大的收获,特别是思维能力强的同学,这些容易的问题不仅不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还会阻碍他们的创新型思维的提高。所以,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将容易的问题和有难度的问题结合起来,使班上的每名同学的思维都能够活跃起来。

4.善于运用鼓励的方式启发学生

学生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由于其思维能力没有完全养成,导致在答题时会答的不够全面或者答得过于片面,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而不是马上纠正学生的错误,学生对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想明白后再与课文的内容进行联系并回答,语文问题具有主观性,教师给出的答案不一定是正确的,所以,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进行思考,注重答案的多样化,对一个问题进行多方面的思考,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三、总结

初中语文,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加强创新型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内心情感的表达。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时,应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采用科学合理的提问方式,逐渐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这样既增加了课堂的活力,又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如此就会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作者:史继彤 单位:甘肃静宁县阿阳实验学校

第二篇

一、把握学生主体是前提

把握学生主体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知识基础与能力水平,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出恰当的提问。不同的年级要采取不同的提问形式。即使是同年级学生,鉴于彼此间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有所不同,所提问的内容和方式也应有区别,脱离学生实际特点的提问是无效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只从自己的角度去设计问题,容易脱离学生,出现教师问而学生不答或无话可答的尴尬局面,这样的提问肯定是无效的。因此,有效的提问需要教师建立在长期了解、熟悉学生的前提下,能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从学生的神态动作、言谈口语中了解学生的疑惑,从而选准突破口,瞄准教学要求与学生兴趣的交汇点,然后巧妙设问,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提问是为教学要求服务的。为提问而提问是盲目的提问,盲目的提问无助于教学,只能分散学生注意力,偏离教学轨道,浪费时间。备课时就要描述出提问的明确目标:为引出新课、为突破重点、为引起学生兴趣、为总结归纳等等。要尽可能剔除可有可无、目标模糊的提问,保留目标明确、有实际意义的提问。如教《范进中举》一文时,在对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学生对主题的把握会有一定的难度,这时教师可加入设计一问“范进为什么会发疯?中举前后周围的人对他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就会引导学生直接把目光投向文章关键,从而很快突破教学难点,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提问要注意分层设计

一个班的学生有好有差,尖子生有浓厚的求知欲,在课堂上自觉性高,表现欲强;学困生基础薄弱,学习缺乏主动性。这时,如果教师的提问为了只照顾学困生而设计得过于简单,就会造成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厌倦感,这样提问有效性将大大降低;反之,如果提问过于太难,课堂容易成为几个尖子生的表演舞台,而学困生的学习压力就更大。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力、特长、弱点设计出一套根据不同层次学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进行分层设问。

四、提问要注意质与量

良好的课堂提问,应把握好质与量。一节好的语文课,课堂提问不宜过多过繁、过深过浅,但要上好一节语文课,靠一两个提问也是不行的,特别是文本中的核心问题(如课文的重难点)。这就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既科学又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教育家陶行知说:“发问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巧妙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能帮助学生走进文本,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效地提问与解答,是实施有效教学的核心。教师只有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提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才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奏出最美妙的乐章。

作者:况安辉 单位:贵州省遵义市航天中学

第三篇

一、初中语文教学提问概述

立足于功能角度,提问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思考、提炼、探究等能力,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反馈教学信息,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通过提问,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中获取反馈信息,而学生通过回答提问题,也可以从教师那里得到评价自身学习状况的信息。第二,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活跃学习氛围。在师生平等对话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发言平台,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取长补短。第三,有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设置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收集信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第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通过提问,诱导学生开展认知辩解活动,促使学生查阅学习资料,加工各类信息,进而分析并解答当前提问,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与实例分析

1.教师“导问”,学生积极“立问”

以高尔基《童年的朋友》为例。首先,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考虑问题,为学生思考指明准确的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生活的童年是什么样子的”,以问题引导学习,体现学生的需求,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在学生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进行提问,以知识、理解以及运用型问题为主、创造型与评价型问题为辅,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以及语言能力,如“讲解高尔基的生平”“《童年的朋友》的艺术特色与创新描法”等。学生基于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教师由浅入深导入问题。首先,要求学生综合自身的知识,简单介绍一下高尔基的生平,有助于学生将以前学的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动用思维能力,分析文中母亲、小主人公、外祖父与外祖母等的形象,让学生分析出主人公的自私贪婪但却憧憬美好生活、正直的表现,剖析母亲与外祖母的坚强、善良、乐观与勤劳,探讨外祖父与继父的冷漠无情、凶狠残暴。基于把握全文主人公形象的情形下,开展深入的探究,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艺术特色。《童年的朋友》作为一种具有独特视角的自传题材文章,学生能够感受到每位主人公内心的美与丑,在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的交相辉映中感受文学的艺术魅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导问”的指导下可以独立进行“立问”。首先,按照文本主旨内容进行提问,如:作者为什么在写阿廖沙父亲死亡时用“脚趾奇怪地张开着,难看地龇着牙”来形容?学生在把握这种逻辑性矛盾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明白作者的巧妙构思,阿廖沙作为一个三岁的孩子,不懂得死亡的含义,因此认为这是有趣、奇怪的事情。学生在提问时,展开想象的翅膀,促进了思维的拓展,提升了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2.积极运用激将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将法即利用别人自尊心以及逆反心理,刺激其积极的一面,激起兴趣与不服输心态,从而促使其潜能的充分发挥。在运用激将法时,要具备良好的口才技巧,其次要注意抓住环境条件,掌握分寸,不能操之过急,否则欲速则不达。诸多中学生习惯在课堂上一言不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从逆反心理角度出发,来诱导学生积极学习。在学习《童年的朋友》之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我的童年”话题演讲,围绕童年的生活展开叙述,活跃课堂探讨气氛。

3.积极运用分解法,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对于分解法而言,要求教师掌握全局,在充分理解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将其分成几段或者几个部分,逐段或者逐步进行教学以及练习,进而让学生掌握全部知识。譬如学生无法理解“阿廖沙有一双时刻追随外祖母的眼睛”,教师可以先从细节出发,“‘我’一眼不眨地注视着她的梳头,目不转睛地和她说话”,阿廖沙将外祖母的一切尽收眼底,这份浓郁的感情正是热爱、感激外祖母的体现。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从较难的问题中发现解题的思路。

4.积极运用温习法,巩固学生的知识

针对温习法而言,主要要求学生多看、多听、多说以及多练,多积累词汇,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和研究,借助一些相关资料与光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掌握其内在规律,从简单句入手,实现逐步提高的目的。在运用温习法的过程中,例如在分析外祖母成为“我”童年朋友、“我”对外祖母的爱中,教师可以从面容、体态以及神情等处出发,温习外祖母与“我”相处的点点滴滴。在这种温情的引导方式下,学生能够自觉参与教学活动,对于知识的理解以及把握具有促进作用。

5.积极运用定向法,诱导学生提问

所谓定向法,即为指定某一准确目标,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当教师提问后学生答非所问或者回答不出来时,教师可让学生了解思考内容以及方向,从而引导学生寻找问题的答案。例如“题目中所说的‘童年的朋友’指的是谁”,当学生无法理解“朋友”时,教师可以指出“朋友”就是在我们身边默默关心、给予帮助的同学、同事,启发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地定向引导学生,让学生抓住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从而让学生把握全文的思想内涵,掌握语言的运用技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提问是师生之间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桥梁,对于促进教与学的互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要积极运用激将法、分解法、温习法与定向法“导问”,促进学生积极“立问”,实现教与学的互长。

作者:蔡蓓蓓 单位:江苏省如东县教育局

第四篇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的误区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提问”方法,一些语文教师往往在45分钟的课堂时间中,设计多达十几个问题,而这些问题本身因其数量繁多、指向琐碎,对于目标课文的联系并不十分紧密,导致学生在满满一堂课里被问题搞的“满头楞撞”,辨不清方向,如此“提问”的意义大打折扣,甚至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反作用,不仅让学生思考不出有价值的东西,还使其在理解课文方面陷入人为设定的“误区”。

二、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提问水平

(一)重视提问内容

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因而作为教师有必要在课前设计好提问内容,使课堂提问更加从容、更加完备,更加积极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想象、思考,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一是要提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设计课堂提问的问题必须立足于学生本身,从其兴趣出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其学习研究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二是要难易结合,不失枯燥。课堂提问设计的问题若过于简单,学生不需深思即可作答,则课堂只会流于形式;而问题设置若过于复杂难懂,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不免使“提问”失之枯燥,学生亦会迷惑而无所得。因此,问题设计要难易结合,有一定的难度,但也能保证学生在努力思考后可以捅破这层“窗户纸”。三是提问问题要具有创造性、创新性。提问的目的不是要学生机械的搬出大脑仓库里记忆的“陈货”,而是能通过自己的主动思考,发现并解决一些新的问题。设计一些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引导并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去分析思考,从而使教学更具有创造性。

(二)注意“因材施问”

课堂提问的对象是班级全体成员,应当确保课堂上每一个同学都有被提问或主动回答问题的机会,这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之一。作为教师,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适当的调整提问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提问对象,不仅可以使问题更富有层次和深度,而且也避免了少数优秀学生或喜欢表现的学生霸占课堂回答问题的时间,从而让课堂提问的效果真正辐射全体学生。教师提问回答的方式可以是个人回答,也可以是小组推荐代表回答,还可以抢答的方式进行;教师可以“因材施问”,对于学习好的同学可以适当提问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而对于学习一般的同学,可以提问一些难度居中的问题,对于学习较差的同学,为鼓励其学习兴趣,可以提问一些难度较低的问题。通过这种区分方式,使全部学生都能在提问中获得思考的机会,并在其中享受到答题后的成就感,进一步加深其学习兴趣。

(三)掌握好提问的时机

俗话说“天时地利人和”,教学亦是如此,正确把握提问的时机,把问题设计到学习内容的关键处、疑难处,可以有效突出教学重点,强化学生对课文的认知。一是学习新课前提问。学习新课前,学生对于新课文往往心怀期待,对于新鲜知识具有探索欲,此时设计提问,往往能极大的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二是在文章重点出提问。一篇课文的重点往往是文章的灵魂与思想所在,此处设问,不仅能突出教学重点,而且对于学生准确把握文章思想与脉络大有帮助。三是在思维活跃时提问。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好学生思维的热点,抓住思维活跃时的兴奋,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意义重大。

作者:徐连平 单位:广东博文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