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重要性,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在积累写作素材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写作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能力不仅是学生语文能力的体现,也是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社会、品味人生的能力的集中体现。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过程中,应该及时有效地进行德育教育,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积累写作素材时,要引导学生能够从身边的生活琐事映照出人生百态,能够一叶知秋,提炼出具有社会价值的写作素材,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自我教育,进行道德的自我完善,通过对身边的一些小事的评价、感悟,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提高。
笔者在教授完《小桔灯》后,指导学生分析、比较、欣赏作品中小姑娘的形象,在那个时代,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很值得学生学习,课后,学生都写了一篇心得体会,他们纷纷写到自己的年龄与小姑娘相仿,可自己的生活在一个和平富裕的时代,在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也应该像小姑娘那样要多替父母分忧解难,从而达到了在写作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教育目的。
二、在美的意境中让学生受到熏陶
意是指作家在主观情感世界的自我流露,境是指自然生活形象的如实反映。文章的意境优美更能体现作品的感染力,激发读者无穷的想象和联想,并且超越作品本身的意境分析,达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目的。
在学习《秋色赋》时,引导学生领会硕果累累的丰收之境;在学习《荷塘月色》时,欣赏无边的月光像流水一样,夜晚的荷花散发着清香;当讲授《暴风雨之夜》时,地委书记心中装着劳动人民,在暴风雨中艰难行进,学生心中升腾起一种高尚的、激动人心的情感;在学习《古战场春晓》这篇课文时,师生以作者行动为线索,在古战场徘徊,看曾经金戈铁马,历史人物叱诧风云的地方,望千古江山,抒发怀古之情,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升。当学生诵读《一月的哀思》时,和诗人一样地悲痛,和诗人一样地流泪,悼念敬爱的总理,在那庄严肃穆的气氛中学习到了无形的感染和熏陶。
三、在遣词造句中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
作者通过打动人的语言文字反映现实社会、表达思想感情。学生只有深入分析作品的遣词造句,才能真实地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和思想,当然在分析作品的语言时应有针对性,目的明确。一是把握课文中能够表达作者爱憎感情的语句,从而正确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如在阅读《白杨礼赞》时,作者激情奔放地高声赞美白杨树象征着北方农民和其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民族精神;二是抓含义丰富的语言。这就需要师生反复阅读、体味、赏析,使学生体会到言外之意。在阅读课文《祝福》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这段话中的“剩”字体现出来一种孤寂无聊之感;三是抓住议论抒情的语言。作者在文章中通过议论和抒情,抒发自己的主观感受,比如,《包身工》的结尾。这段议论抒情,控诉了野蛮残酷的包身工制度,坚信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定会到来。通过对此处的分析,更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认真研读挖掘教材,研究《语文课程标准》,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年龄特点,找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切入点,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做到既要教书,还要育人。
作者:刘颖颖 单位:清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