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论文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学语文教学论文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3篇

第一篇

一、优化教学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保证了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师生之间配合默契,教与学的效率能够最大化,这一点已经成为现代教学中越来越被关注的话题。然而,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一味地教知识,师生之间只限于外在知识的交流,导致教师对学生看法主观,教育方式以自我为中心,批评斥责、体罚是家常便饭。每天灌输给学生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板起教育者的面孔,使学生感到望而生畏,在心理上有压抑感,学习变得被动。试问,在这样的心境下,学生会感到学习的快乐吗?会对教师信服吗?学习会优秀吗?教育的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教师的教学效能往往与自己的投入不成正比。教师在焦急的心态下会变本加厉,渐渐地形成了恶性循环,学生的学习成绩始终不会上去,也成为了一件让教师头疼的问题。相反,有些教师注重对学生进一步的了解,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知道他们的学习需要。在教学中,扮演着朋友的角色,没有压制和专制,和学生一起探讨,善于倾听,用和颜悦色的教态与学生交往。学生非常愿意与这样的老师交流,对教师充满尊重和信任,学习起来兴趣愉悦,学习兴趣高涨,积极投入学习中,希望自己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摆正主导和主体的关系。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宰,按部就班地教文化,画出知识点,布置习题,让学生死记硬背和做练习,一切都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学机械、死板,学生按照教师的思路学习,只是在模仿,没有自己思考探究的过程,学习的创新能力缺乏。这种为了教而教,为了学而学的教育过程,与新课改提出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观念大相径庭,不可能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因此,教师必须正确定位主导的概念,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重在做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合作者和帮助者,不再是书本文字的传声筒,要教给学生如何学会学习,独立思考,学会“导学”,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自己的思维认知和个性发展。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会学习。

二、优化学习方法

我们常说,学得好不如学得巧。为什么有的学生学习非常努力,学习效果却提不上去,而有的学生学习起来没有多么吃力,非常轻松地就能搞定了。这就是会不会学习的问题了。会学习的学生,就学得巧,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和规律,学习变得轻松容易,不会学习的学生总是力不从心,不会出成绩。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这才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根本。

1.学会做课堂笔记

“记”是指学生做的课堂笔记。中学生一般不会合理地做课堂笔记,通常是老师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把“抄”代替了“记”,用“记”代替“听”和“思”,有的同学笔记虽全,但收效甚微。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指出:(1)记笔记要服从听课,要掌握记录时机。(2)记要点、疑点、记解题方法和思路。(3)记小结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白“记”是为了“听”和“思”服务的。掌握好这三者的关系,就能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这一主要环节达到较好的境界。

2.学会写作

作文方面,先要搞清楚自己最适合写什么样类型的作文,比如记叙文、议论文或者其他,然后再根据考场要求考试类型灵活变通。而在平时,要多注意一些作文的技巧,多读一些美文,多积累一些新鲜的事例,做到自己的作文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平时有时间就看看一些《读者》《青年文摘》之类的杂志,积累一下需要的事例。在读这些文章的时候,要注意不要读完就过了,要学会总结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因为到了考场写作文的时候,时间很匆忙,所以就要求平时能多想多记,不至于到了要考时手无足措了。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优化教育是教育改革中的必然,是每一位教师的共同目标。一系列的教育改革都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这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中心思想。我们在教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考虑到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提高。这不是权宜之计,也不是口头说说而已,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身体力行,深入钻研,把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落实在点滴教学实践中。我相信,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这一工作必将推动教学的提升,让教学效率更上一层楼。

作者:梁庆河 单位:清河县第五中学

第二篇

一、改变传统语文教学授课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仅靠教师的一张嘴、一块黑板还有课本,教师总是一味滔滔不绝的口授,学生也只是一味地被动记忆,教学模式单一、生硬、机械。这些都与新课改所提倡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相悖。所以,改变传统语文教学授课方式不仅是大势所趋,也是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所在。所以,教师要变传统被动式的教学方式为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模式,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这要求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多设置一些学生参与的环节,使得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大有裨益的。

比如,在学习课文《赵州桥》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说出一些自己见过的桥,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最重要的是师生共同参与到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形象生动。此外,应适时增加一些全新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最典型的就是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教学,无论是声情并茂的场景,色彩斑斓的画面,还是对视觉具有极大冲击力的视频资料,形式多样的文件处理模式,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积极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和社会。这样既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又能体现语文教学回归原生态课堂的本质,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文课程的学习。

二、避免课堂教学形式化,形成师生共同参与的局面

要进行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我们应该避免教学形式化的发生。而且,素质教育强调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发挥其学习主动性,更好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构建。一般来说,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沿袭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理念是非常切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和现代教育规律的。我们必须明白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是对传统语文教学模式进行深刻反思后的选择。很多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过多追求教学的形式化,不能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转变教学模式,这样做只会使语文教学改革游离在新课改的要求之外。

合作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当所学习的内容适合分组合作教学时,教师在综合考虑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知识储备等因素之后,可以采用这种分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分组合作教学的过程中要把握好自己的主导地位,在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过程的同时也要做好语文教学的主导者,促进师生合作学习模式的顺利实施。除此之外,师生互换角色等教学形式也是值得尝试的。

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在整个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教师要善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理念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形成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充满着荆棘和挑战,我们不能凭一时的冲动和热情走上随波逐流的改革之路。中学语文教学在改革过程中应该摒弃传统语文教学的不足,大胆进行新课改的改革与创新。

我们不能走因循守旧的老路,而是要在巩固好基础知识的同时勇于开拓语文学习的新路,要在改革过程中继承语文教学最本质的东西,摒除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只有这样,初中语文教学才会呈现不呆板却严格、充满活力却不混乱、生动活泼却不乏味的新局面,才能真正意义上开拓出中学语文教学的新路。语文教学的改革任重道远,这个过程需要所有教师和学生行动起来,从而迎接语文教学改革的美好未来。

作者:王君 单位:广东省惠东县惠东中学初中部

第三篇

一、要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的训练

在“郑和远航”第二课时———学习“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片段的教学时,复习导入之后,便让学生按顺序学习,主要抓住“壮观”“示好”“凶险”来指导有感情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一节课上完,给我的感觉是顺顺当当,波澜不惊,好像也没出现什么“闪光”的地方。不过,课后我还是挺高兴的。因为下一课时所需要做的只剩下“意义”和“写法”了。高兴之余,我又在想,如果仅仅去完成书中早已明确写出的知识点,不就又是在“教教材”了吗?再说了,郑和远航距今太远了,它所承载的意义,也绝非是对历史还不太熟悉的学生所能理解的。

强行讲解,他们无非是记住那段文字表述罢了。这样的话,可就与作者的初衷以及编者的意图相违背了。怎么办?得给课文补补白,哥伦布、麦哲伦、《友谊的航程》和“访美”依次跃入我的脑海。将这些装入课堂,中外、古今不就都有一个对比了吗?不就可以在对比中让学生发现郑和远航的伟大,发现中华民族的伟大了吗?这不是要比简单的说教来得更加有意义吗?

二、注意学生情感的培养

例如,“伟大的举动!”,这是我们语文课上学生对“壮举”一词的解释。吸取以往的教训,课前我就做好了准备———就从“壮举”开始,在学生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之后,让学生从文中找寻词句,届时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进行情感教育。先用上几分钟时间解决上节课遗留问题,然后开始将“预设”慢慢变为“生成”。“壮举”一词出现之后,立刻就有学生给出如上的答案,原以为需要下些工夫的地方就这么轻松拿下了。接下来寻找“佐证”也就简单多了,不一会儿,文本2至5自然段中能够表现出“壮举”的句子悉数被找出,一切尽在掌握中。

指导朗读是个轻松的活,弄明白句子的意思,找出其中最能够表达意思的词语加以重读。之所以这样去指导,是因为我班的学生还不太能够接受“带着感觉朗读课文”,他们需要的是直观的、可见的、易操作的指导方式。教学在顺利地进行着,就等着最后的“升华”了———站在林则徐的塑像前,你最想说的一段话是什么?可惜,就在这课上的最后一关,卡壳了!学生说出的话是“伟大、敬佩”,可他们的眼中却没有流露出丝毫的敬佩,甚至有的学生的脸上还停留着窃笑……从“伟大”开始,到“伟大”结束。

如果仅仅从了解层面上看,这节课算是完成了既定目标;可是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层面上看,这是一节完全失败的课,因为学生只是在用“伟大”这个词语回答教师的问题,在他(她)的心中,“伟大”和“阿猫、阿狗”没什么区别。其实不仅仅是本节课上的“伟大”,许多课中的许多课中的许多感慨之词都有如此遭遇。学生有如此表现,还是教师的责任啊。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在日常的教学中是否过于重视“答案”,而忽略了答案所植根的土壤———情感了。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我们千万要记得语文学科的一个特点———长效性。我们要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的训练,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要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理直气壮地搞好语文能力的训练;文本必须细读,要报以友善的审美情趣。要通过我们的教学让学生获得成长,心理上的成长、情感上的成长、理智上的成长……这是我们的责任,任重而道远的责任。

作者:马秋革 单位:平山县平山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