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探求语文教课中情感培养的方法,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立足于语文的基础训练,使幸福感教育在语文训练中完成
教育不要只追求对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机械训练,语文教学中的幸福感教育要和语文基础训练联系在一起。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了语文的性质: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那么,从语文的工具性价值来看,语文教学应使学生掌握扎实的语文知识和培养语文技能。而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语文技能的形成都需要通过教学中对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来完成。但语文教学又不仅具有工具性价值,从语文所具有的人文性价值来看,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一种工具和技能,它的意义还在于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文本、通过语言、潜移默化的陶冶学生的情感和情趣,影响学生的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和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学生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
这种价值观和人生观寓于语文中,“润物细无声”地建构着学生的心灵世界和精神领域。以往的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曾经大搞题海战术,使语文训练脱离了正常的轨道,使本来生动的语文课变成了机械、单调的习题练习课,以至于一部分人将语文训练就称之为或等同于应试教育。其实,训练并不是应试教育的专利,它只是教育的一种手段、方法和途径。
语文教学中的幸福感教育同样离不开语文基础训练,只不过它的训练是科学的、合理的。语文教学中的幸福感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的思想,就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从情感入手,对学生进行智能、情感、意志并重的整体性人格教育,宗旨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幸福感教育必须要仅仅紧紧围绕语文课程目标的三维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进行,它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体验性、感悟性、实践性。
但是实现学生整体的全面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精神的建构,并不是孤立进行的,它要借助于语文教材中经典的文本,并在语文基础训练的基础上实现的。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幸福感教育应立足于语文基础训练,不能因为对训练的误读而忽视它们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如果脱离了对语文听、说、读、写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训练,架空语文知识、文本让学生学习语文,学生是不会体会到学习语文的美妙和幸福的。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基础训练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构建学生精神世界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手段和途径,应得到更合理、更科学的运用,语文基础训练和语文幸福感教育是统一的。
二、立足于尊重学生,处理好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关系
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的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个性,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发言权。但是语文教学中的幸福感教育强调尊重学生个性要有“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处理好教师、文本、学生三者的关系。首先是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处于主体地位,而教师则是主导地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之间并不矛盾,它们是可以和谐共存的。
自主学习不等于学生自己学习,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要发挥好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学生讨论时,作为教师,适当的点拨与学生自主探索结合起来,这样才便于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当然,教师要把握好指导的“度”,给学生留有一定的余地,让学生体验自己获取的快乐。再次,在阅读教学中,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经验、生活经历、审美经验等期待视野的不同,学生能够对文本的理解是独特的。
同样教师由于在知识积累、人生阅历等方面不同于学生,所以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与学生能够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每个读者在阅读同一文本时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对学生主体的尊重,注重给学生发表自己个性的机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解读课文,但不等于学生的学生可以想当然的任意解读。这里还有一个尊重文本(或文本作者)的问题。要尊重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也就是指任何读者都不能脱离文本本身去作天马行空般的“开掘”。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一定要结合作者的写作心境,结合文本的具体环境。因为作者把自己美好的情思、深刻的思想都体现在文本中。
三、结束语
语文的世界是文化的世界,是审美的世界,是情感的世界,唤醒并培育学生心灵的幸福,是语文的特性所在,也是语文教学的魅力和核心。
作者:张金鹏 单位:石嘴山市丽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