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

摘要: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适应现代社会的必备技能之一,亦是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目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仍然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这表现在学生在语言表达上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影响着学生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同时,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作为初中阶段重要的一门学科,其主要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展现出学生良好的语言素养。如今,大多数的学校更加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方面的训练,以突破以往学生学习中羞于表达、不善表达的困境,真正使学生感受到语言学习的快乐。

一、表达焦虑是表达障碍形成的内在因素

焦虑是一种消极的情绪表现,是一个人在面对潜在的不利或者危险情境时所表现出的紧张、忧虑和不安。表达焦虑是学生处在要使用文字进行表达的情境时所出现的一种疑虑和紧张情绪,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语言表现力缺乏信心,不敢在人多的场合开口说话,害怕表达中出错、忘词、口吃,或担心别人嘲笑自己的普通话不标准,由此会产生因紧张而无法良好沟通的现象。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语文素养的形成,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只会用书面用语进行阅读和写作,而无法真正实现交流的终极目标。很多研究表明,表达焦虑在乡镇学校中表现更为明显,具体表现为课堂焦虑和交际恐惧。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和需要用语言交流的情境中,明显地表现出抗拒,会有意地回避语言表达,而因此产生烦躁不安等负性的情绪。也有研究发现,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交流焦虑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与七、八年级的学生相比,九年级学生的表达焦虑程度更高,这可能与学习任务的加重导致课外阅读量不够有关。此外,初中生心理发育的特点可能也会影响表达焦虑,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性格方面的内隐性逐渐明显,自我展示的愿望可能有所降低。在农村的很多初中学校,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有不少学生依然存在着表达焦虑,他们的语文成绩往往很突出,所掌握的词汇量、作文素材等基础知识都很扎实,但却在实际的表达中会出现很紧张和焦虑的情绪,或者害怕面对口语表达的情境,以致难以流畅的进行表达和交流。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障碍的成因

(一)学生缺乏有利的语言学习环境   

众所周知,良好的语言环境对于语言的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也是乡村学校语言教学的短板之一。农村很多地区的学生习惯用方言进行交流,无论是同学之间,还是与家人朋友,方言交流能够拉近彼此距离,产生普通话产生不了的作用,这就是方言的魅力所在。然而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如果脱离家乡、身处一个的陌生城市,普通话的优势就会越来越明显。由于普通话是实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有效交流的重要工具,在需要用普通话表达的场景中,如果不能顺利地完成从方言到普通话的切换,则往往导致再好的想法也不能很好地被传递和认同。有调查发现,还有一些农村地区的课堂教学仍旧用方言进行交流,语文课程也是如此。

(二)农村初中生较低的语言表达动机   

动机是一个人做某件事情时的驱动力。良好的学习动机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加积极和主动,并朝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前进。农村初中生所表现出的表达焦虑与学生自身较低的语言表达动机也存在着很大的关系。在农村地区,还有一些学生没有意识到沟通和表达的重要性。一方面,表达能力的高低并不会直接体现在卷面成绩上,所以很少有学生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也少于其他学科。另一方面,语文表达能力的提升不是一件十分紧急的事情,这个事情即使搁置下来也不会在短期内对他们产生任何不利的影响。

(三)农村初中生较低的语言表达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人对自己能否完成某件事情的能力的主观估计,即自我感觉有没有信心能很好地完成某件事情。农村初中生表达焦虑的形成还来自于学生自身较低的语言表达自我效能感,即学生在表达方面缺乏信心,主观上觉得自己的普通话方言味道重,语言组织能力差,积累的生活素材少,担心受到别人负面的评价。因而在课堂发言中如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很容易会出现心跳加速、手心出汗、脸红等一些紧张的反应。这种不自信可能来源于学生以往的失败经历或者学生此前很少有机会进行类似的尝试和锻炼,也会影响学生在表达练习的投入程度。

(四)学校教育中缺乏行之有效的表达练习

表达是一项技巧,这种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科学练习逐步获得的,在表达训练中,教师要选择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具有一定练习梯度的训练方法。训练既要包括一定的基础练习,又要配合一定的进阶练习。如刚开始阶段,教师可以从一个词出发让学生做“造句”练习,等熟悉造句规则后老师可以增加难度,选择两个词让学生连词成句,之后还可以增加要求、限定时间。当学校教育在布置练习任务时缺少规划,就有可能产生无效练习,造成学生表达训练流于形式的情况。另外,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语言的表达技巧,让要学生亲身提体验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相同的内容会有什么样的效果,然后加深自己对表达的个性化理解。

三、农村初中生语文语言表达训练的策略

(一)创设多元化的语言情境   

语言学习的终极目的是用于表达和交流,而不仅是为了能在考试中取得高分。作为乡村语文教师,更要提高学生对语文表达的重视程度。而鉴于学生出现口头表达焦虑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缺少有效的口语表达练习,教师要创造性地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语言练习情境,一方面,在课堂上多为学生提供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可以通过朗读或背诵课文、情境对话、小组展示等方式,经常鼓励学生敢于用普通话尝试开口表达;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影视片段、角色扮演等方式,多为学生增加语言输入的机会,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语言练习的语境中,感受到语言带来的愉悦。

(二)加强对语言学习的过程性监控

元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一种清晰的监控和调节,主要包括制订目标和计划、监控学习的进程、评价和反思学习的结果等。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加强对自身表达练习过程的监控,首先要引导学生意识到良好的表达能力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以增强学生沟通和表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引导正确认识自己当前表达交流中所出现的问题,准备如何克服和改正这些问题,使学生有意识地主动提高自己的语言沟通能力。再者,引导学生监控自己的表达过程,在表达和交流时能意识到自己所说的内容和行为表现并做出判断,从而对不恰当的方面及时注意到。最后,使学生学会经常评估和总结近期的学习表现,多进行反思,取长补短,这样学生逐渐会减少学习中的焦虑情绪。

(三)增加学生表达训练中积极的情绪体验

积极的情绪体验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和热情,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提高语言交际中的积极情绪体验。如教师可以通过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语言表达练习的趣味性,或者可以将表达训练融入到活动和游戏之中,而更好地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这样能使学生切身体验到表达带来的积极情绪体验。其次,教师要多去深入了解学生沟通交流的实际状况,以及他们内心的烦恼与不安,并帮助学生排解学习中所产生的不良情绪体验。还有,教师也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设计难度不一样的教学或考核活动,满足表达困难学生也能多增加一些成功的体验。

(四)建立语言表达练习互助小组

很多学科都会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而小组合作对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改善和提高也有非常明显的效果。小组内的学生在练习中可以建立相互帮助的关系,借鉴别人成功的表达方法,弥补自身表达中的不足。此外,学生通过组内表达和交流的多次锻炼,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和尝试,在公开场合表达的勇气会更佳,自我展示的兴趣也会增强,因而语言的输出焦虑会逐步减轻。此外,想要通过互助小组的方式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表达能力,则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要做到更加合理,尽量使每个组学生的性别比例平衡,同时考虑学生之间表达能力的差异程度,能让几个表达较好的学生在组内起到示范和带动的作用。

(五)以恰当的方式对学生的表现作评价

表达不佳的学生一般会十分在意老师对自己表现的评价,尤其是一些内心敏感的学生。因此,教师要注意恰当地评价学生在表达中的表现,尤其面对口吃这样的情况,教师更要注意自己处理问题时的态度和方法,既要保全学生的尊严,又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诚恳和期待。另外,评价学生的表现时要尽力避免人身攻击,并注意不要在一些细小的方面进行纠错,否则易使学生担心自己出错而在表达交流中出现回避行为。要多给予学生及时的鼓励和支持,对其有待改进的地方可以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建议,但是纠错的时机也把握恰当,如果学生刚说完就指出其出现错误的地方,则容易使学生学习的信心受到极大的挫伤,可能导致其焦虑情绪的加重。综上所述,语言的学习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良好表达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期不懈的练习和积累。对于乡村语文教师,要敏锐地发觉学生表达中的关键问题以及问题背后的原因。在克服表达中的心理障碍时,教师要采取切合实际的方法处理这些心理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有更满意的表现。

参考文献:

[1] 沈松茂 .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浅议[J]. 考试周刊,2012(2):2.

[2] 王兴明 . 浅议如何提高小学中年级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J].学周刊,2016(5):74.

[3] 王淑梅 . 基于语文口语表达能力的教法三要 [J]. 新课程(小学),2010(12):17.

作者:张艳 单位:甘肃省会宁县柴门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