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融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对策分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传统文化融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对策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传统文化融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对策分析

内容摘要:阿克苏地区位于我国的新疆南疆,地区文化发展较内地相对薄弱,教育质量也存在不足之处。在“文化润疆”的战略背景下,探讨将中华传统文化资源融入中学语文教学之中,既有利促进传统文化在新疆的发展传承,也有利于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可以将传统文化教育分为传统文化知识教育、传统文化精神教育和传统文化养成教育三类,同时结合民族地区教学的具体情况,提出加强语言文字学习、渗透传统文化精神和拓展综合文化活动的措施。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学语文;阿克苏地区

中华传统文化资源既承载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也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历史传说、民俗艺术和民间故事,是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民族地区的中学语文教育质量相对薄弱,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下,重视基础文字知识的灌输,忽视了文化知识的熏陶培育,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将传统文化融入中学语文课程,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知识积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良好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传统文化资源利用的背景

阿克苏地区是我国的多民族聚居区,区域内民族语言多样,民族文化多元,也导致了语文教学质量的参差不齐和传统文化学习的相对不足。在时代发展的大背景和地域文化的小差异下,将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初中语文教育之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豪感,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1.“文化润疆”的战略背景

2020年9月25日,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努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以“文化润疆”作为新时代的治疆方略,既是对新疆文化现实情况的准确把握,也是对新疆的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工作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在“文化润疆”的大背景之下,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加强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既契合新疆文化事业的发展战略,也有利于中学语文教育质量的提高。“文化润疆”强调“文化”,传统文化作为我国文化的主流力量,需要在新疆进行培育培养、发展壮大,作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主导方向。“文化润疆”更强调“润”,重视教育教化的作用。在中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既能丰富其文化知识的储备,也能促进其精神境界的提高。“文化润疆”的“润”在具体的中学语文课程中应当是结合教学实践,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进行。

2.“文化贫瘠”的地域现实

阿克苏地区人口主要以民族同胞与移民群众构成,地区文化底蕴相对内地有所不足,同时多头并绪发展,需要加强引导培养。在文化底蕴不足方面,阿克苏地区处于天山山脉南麓,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自古以来地广人稀。文化发展在丝绸之路的商贸交流中变化迁移,风沙也销蚀着古迹遗址,古代文化习俗与礼仪传统现存较少,且深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因此,需要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以中华主流的传统文化滋润土地,培养既具有现代气息又富有传统内涵的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在发展多样方面,阿克苏地域文化以兵团文化和民族文化为主,多头并进,需要加强传统文化的引导作用。以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主体,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发扬包容、和谐、中庸的价值观念,使各种类型的文化都能在现代社会推陈出新。同时,注重推动传统文化与兵团文化、民族文化加强交流,在交流中交融,求同存异,促进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

二.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类型

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①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也是语文教育的灵魂所在。将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融入初中语文课程之中,应当对文化课程资源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传统文化知识教育、传统文化精神教育和传统文化养成教育三种类型。结合具体的文化类型,在教育中进行渗透和结合,实现“以文化人”的教育目的。

1.传统文化知识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它们既蕴含在习俗礼仪中,也体现在民谣民谚中。而中学语文课程中的传统文化知识则更为集中,体现在各个单元的引导要求和课文的导读之中。在具体的中学语文课程中进行文化知识教育,应重点在成语故事教学和民俗文化教学中进行。成语故事是传统文化的精华,短短的四字词语是先祖长篇故事与长期经验的浓缩,也是后人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重点。成语中的“塞翁失马”“守株待兔”“庄周梦蝶”“揠苗助长”等既是历史的积淀,也是古人留给后人的寓言故事,具有深刻的哲理和内涵。语文课中的成语学习不应该仅是一种语言教育、识记教育,更应该是一种知识教育、文化教育,在学习故事寓言的基础上理解古人的思想行为。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石,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不同的民俗文化共同构成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中华文化。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既有描写江南建筑民俗的《苏州园林》《中国的石拱桥》、曲艺民俗《安塞腰鼓》《社戏》、农业民俗《观刈麦》《归田园居(其三)》等。这些包括生产、生活与社会交往的民俗文化知识,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学习的重点,需要在教学中进行拓展了解,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以求学生能够经多见广、博闻强识。

2.传统文化精神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既非“虚无主义”,也非“国粹主义”,而是蕴含着包容开放精神的和谐统一文化。在语文课程的传统文化教学中,既包括民语民谚、成语故事在内的传统文化知识,更要注重挖掘背后的传统文化精神内容,追寻和探寻古人的足迹和思维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勤劳勇敢、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主线应当是挖掘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方面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二首》)“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和“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岳飞《满江红》)。这些优秀的诗篇言辞流畅,细致工整,但最体现其价值的还应属于其中“报国”“爱国”的精神内核,胸怀博大,催人向上,塑造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价值内核。传统文化精神既是从古至今需要发展的价值观念,也是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在“文化润疆”的大背景下,语文教育要结合地区的生活环境与具体事件,利用好语文课程教材资料,加强对其中传统文化内涵的挖掘,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在课堂交流互动中赋予其新的时代价值和人文属性。

3.传统文化养成教育

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不是轻而易举,结果更非一蹴而就,它应该是长期的、动态的,在潜移默化的文化环境中形成。阿克苏地区的移民群众较多,他们来自我国的各个省份,虽然风俗文化各异,但对中华传统文化依然具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同时,由于民族文化的分布差异和发展多元,需要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引导和交流,促进文化繁荣。因此,在语文课程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对于民族同胞和移民群众的子女应重视传统节日和传统礼仪文化的养成教育。传统节日文化在中国历久弥新,承载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喜怒哀乐,是民族情绪的集中体现。在中学语文课堂中,要注重传统节日知识的介绍,结合节日文化开展相应的阅读和写作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成长。中华传统节日包括除旧迎新的春节、追怀先人的清明节、尊老爱好的重阳节、花好月圆的七夕节等等。传统文化养成教育应注重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学习,了解传统文化节日,庆祝传统文化节日,感悟传统文化节日,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熏陶培养,养成民族性格。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华民族道德修养的具体反映,中国自古以来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形成了完善的道德准则和系统的礼仪规范。早在《左传•成公十三年》中就有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可见传统礼节自古以来就备受重视。中华传统礼仪在交往中又可以分为“见面礼”“问候礼”“饮食礼”,这些传统礼仪内含着诚敬谦让精神,体现着对他人和自我的尊重。在语文课堂上应当重视礼仪知识讲授,在校园文化中融入礼仪介绍和实践,养成同学们良好的礼仪文化习惯。

三.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资源的融合传统文化资源融入

语文教学,既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阿克苏地区的语文教学基础较内地存在薄弱和不足,在课堂中加强传统文化资源学习,需要从基础的语言文字学习着手,结合课程内容渗透传统文化精神,拓展综合文化活动。

1.加强语言文字学习

在语文课程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应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包括其中的历史文化知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国家文化的载体,基础的字音、字形、字义既是语文课程工具性的体现,也是理解国家文字文化的基石。在民族地区,语文课程中字词的学习要注意语言信息的的输入与输出两部分———即是读和写。在调动口唇进行朗读时,要注意动眼看,动手写,以求多感官参与,全身心投入进行识记,加深理解。语文字词的学习还要重视阅读,在注重出声朗读的同时还应注意默读,在文本阅读中培养语感,结合上下文进行感知和整体把握。文字背后的历史文化亦是语言文字教学的一部分。单纯的字词讲解和背诵默写在语文课堂上,过于枯燥,特别是是对基础薄弱,存在多语言差异环境下的民族地区,因此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中穿插历史故事,简述汉字趣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汉字造字法,自汉代以来有“六书”之说相沿,包括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指示、象形,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结合讲授。如其中的象形字与会意字,可以动用形象思维进行理解,在现实物象和具体文字的对比中感受古人造字的智慧。同时也在认知和抄写中感受古字与今字的差异和不同,在变迁中感知不变的精神。

2.结合课文内容渗透

在语文课程中讲授传统文化既要重视基础语言文字知识,更要注重结合具体的课文篇目渗透传统文化精神。这包括在语文教学中拓宽传统文化广度和挖掘传统文化深度两方面。在拓宽传统文化广度方面,在讲授语文课程篇目方面,不应忽视其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结合时代背景与具体生活环境进行教学。如在学习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结合唐王朝受到入侵,诗人家乡沦陷,幸而被官军收复的历史背景,讲授为何“剑外忽传收蓟北”,诗人会“初闻涕泪满衣裳”,在典型环境中感受诗人的典型情感,同时在“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中与诗人复国还乡的喜悦之情产生共鸣。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度方面,古诗文教学是语文教育教学的关键,诗文中常常蕴含着古人对世界和人生的思考,承载着各自的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精神。如学习屈原的《离骚》时,重视分析其中的“香草”“美人”意象,理解诗人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面对个人的怀才不遇与国家忧愁危难,感受这位爱国主义诗人的理想和追求。古诗文中还具有独特的“炼字”“凝字”知识,“借代”“用典”故事,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中结晶智慧和情感,这些内容既是语文学习的知识点和常考点,也是中华传统文化深入发展的支脉。

3.拓展综合文化活动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环节,应根据课程标准和单元活动的要求进行。传统文化学习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既注重在活动中学习实践,也注重在活动中发展传承。在活动中学习实践,结合传统文化节日开展各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节日庆典,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学习具体的诗篇和文章时,开展“经典诵读”活动,通过朗诵,在有情感的表达中品味其中的传统文化精神。同时,也结合在学校的文化长廊和黑板报等文化环境中进行塑造,既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在活动中发展传承,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既在实施中学习,也在实践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如在开展远足游学活动中,结合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文章学习,在“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中感受古人认真学习和刻苦努力的求学精神。同时结合现在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国家培养人才的需求,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在旅途的探讨交流中,学习古人的精神文化,结合当代的学生生活实际,赋予其新的价值内涵和价值追求。“文化润疆”战略的提出,既指明了新疆地域文化的发展方向,也引导着语文教育事业的前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能更好的发挥文化的调节、熏陶和培养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要注重系统衔接和长效持续,在与家庭和社会的接触中发挥文化的交流发展功能,促进中华传统文化育人的发展壮大。

作者:王步云 屈玉丽 单位: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