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民族团结教育对策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学语文民族团结教育对策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中学语文民族团结教育对策思考

摘要: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民族团结意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部分,民族团结教育也应融入教育体系,强化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本文立足政策与教育改革的角度,探讨中学语文教学融合民族团结教育的策略,以促进广大语文教师自觉渗透民族团结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中学语文;民族团结教育;策略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年。如今的中学生,出生在新中国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对历史文化、民族奋斗史的认知不足,缺乏对苦难和动荡的认知,所以他们的爱国觉悟和民族团结精神也就相对薄弱。中学语文教学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不仅能实现教学创新,也能提高各民族学生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的自觉性,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中华民族凝聚力。

一、民族团结教育的四种方法

(一)激趣导入法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边城》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先以一个猜想:“湘西地区历来苗汉杂居,翠翠是苗族人还是汉族人?”启发学生对不同民族性格及其成因的思考。汉族的“翠翠”摆脱了封建思想和制度的压制,大胆追求自己的权利和自由,越来越绽放出自己的光彩。苗族的“翠翠”在国家扶贫政策、民族政策等的大力支持下,走出大山,走出边城,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样的课堂导入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入学生心灵深处找到了合适的切入点。

(二)结合背景法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昆明的雨》是汪曾祺先生为他所生活过的那片土地写下的文字,这里世居着汉族、彝族、回族、白族、苗族、哈尼族等26个民族,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与风情。在这里可以品尝到遍布全城的民族特色美食,有正宗的过桥米线、炸洋芋、耙肉、饵丝及各类野生菌等,是身居外地的昆明人挥之不去的怀念,也是游人乐此不疲的美味向往。每一篇课文都有不一样的文化背景和现实背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作品的背景与现实相结合,让学生了解相关背景,融入课文情境,体会课文情感,提升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三)拓展延伸法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提出:“以和为贵,可以治国,可以安邦。”对于中国人来说,以和为贵,与人为善,追求和平、和睦、和谐,是生活习惯,更是文化认同。可以说,没有“和”的滋养,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没有“和”的润泽,就没有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学的延伸,将课文的背景与现实相联结,注重课文的拓展与延伸,让学生在课文的引导下,形成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团结意识。

二、民族团结教育“四类型”组织形式

(一)单篇教学组织形式

历史发展到现在,民族团结一直在发展、进步,各民族的文化一直在交流,彼此互相包容,共同进步。例如,《一滴水经过丽江》中的四方街,展现的是汉族、藏族、白族等各民族和谐相处的生态景观和文化形态,也论证了各民族在历史上就有和谐相处的形态。民族团结已成为中华文化支脉之一,源远流长。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理解,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体会民族团结的内涵及民族团结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从而加强自身民族团结意识。

(二)大单元组织形式

大单元教学有助于思辨阅读的开展,将民族团结教育引向纵深。例如,教师在教学《昆明的雨》《驿路梨花》等文章时,可以将同类型文章做大单元教学设计,将各地风俗、人情等内容融合,让学生对不同民族、区域的文化有所了解,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驿路梨花》中的一间茅屋构建了民族一家亲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一个缩影。大单元教学能够让学生从宏观的角度感悟课文的民族情结,从而深化学生对民族团结精神的认知。

(三)整本书阅读组织形式

中学语文教学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也可以发生在整本书阅读中。例如,《边城》的教学可以先从风景、风俗、人情这“三美”入手,让学生分析主人公翠翠性格养成的深层原因;然后结合沈从文的人生经历,对翠翠的民族成分进行大胆猜想。在人民当家做主的今天,在党和国家民族团结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紧密相连、共同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将民族团结教育的理念在教学中加以贯彻。

(四)主题拓展组织形式

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可以发生在主题拓展中,依据主题进行拓展可以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深入体验民族文化,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念,促进学生民族团结意识的形成。例如,在教学《穆斯林的葬礼》时,在深度理解伊斯兰文化和华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后,笔者依据学生学情,设计了“我为民族文化代言”的活动。学生盛装打扮,穿上民族服装,配齐民族首饰。多民族学生齐聚一堂,学生近距离观察、感受不同民族的风情,能在对比中深入体验各民族文化,有效拓宽了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广度和深度。这些活动既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提升了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三、民族团结教育“三途径”策略

(一)重视集体朗读,升华民族团结之情

中学语文教材中不乏富含民族文化元素的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读相关文章,与作者产生对话交流和情感共鸣。朗读课文要做到口到心到,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朗读时领悟作者情感,更能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主题。学生在集体朗诵时会有身临其境之感,声音触动灵魂,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爱国与民族团结之情,增强课堂效果。

(二)设计情景表演,体验民族团结精神

以《驿路梨花》为例,这篇课文以“我”和老宋的视角,讲述了寻找哀牢山区的一座给沿途旅人提供食宿便利的竹篾泥墙小茅屋的真正主人的故事,赞美了不同民族人民的淳朴热情、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时空相对集中,适宜进行课本情景剧表演。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将课文改编成既忠于原著又颇有新意的情景剧,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进行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设计,并组织课堂表演。学生在改编与表演的过程中能逐渐深入体会文章情感,把握人物性格,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民族团结教育的熏陶,形成民族团结的意识。

(三)组织研学旅行,增强文化认同

教师还可以在课文讲解结束后,引导学生开展相关的研学旅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精神,增强文化认同。学生在自我旅行或学校组织的研学旅行过程中能领略民族风情之美,感受民族文化之博,体悟民族团结之珍。学校设计研学旅行时,要将民族团结精神熔铸于主题中,选取民族特色鲜明的研学线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民族文化学习素材。在研学成果形成阶段,学校可以组织学生结合民族团结主题,创作相关研学报告、制作民族风情作品等,加深学生印象。近年来,党和国家不断加快对少数民族自治政策的推进,同时加快对新课程改革、青少年素养教育、人本化教育等政策的协同改革。在这一过程中,民族团结教育也引起了极大的重视。本文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民族团结教育的策略总结,以期提高广大中学师生的爱国精神及民族团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1]张磊.构建特色课程,推进民族团结教育[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1(7):96-97.

[2]包伟.新时代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1,37(7):165-168.

作者:刘文芬 单位: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教体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