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融入审美教学探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学语文融入审美教学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中学语文融入审美教学探析

[摘要]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最好载体,语文教师应考虑如何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将审美教学融入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美学素养。在引导学生感受美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营造相应的意境,使学生学会欣赏美、了解美,用语文课堂的美打动学生,使学生既学好语文知识又强化对美的认识。在备课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合理提炼教材中有关美的内容,并将其融入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感知、美学素养。

[关键词]中学语文;审美教学;语文课堂

语文具有情感丰富、词句优美、表达多样的优势,是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最好载体,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美学素养。[1]语文教师要加强对美感教学的重视,多维度拓展教学活动,多角度解析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进行设计和规划作品,使学生的课堂学习环境具有美感,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引入美好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文知识内容丰富、涉及广泛,包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领域的内容。同时,语文教材还含有许多的审美素材和艺术作品,创作者运用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描述,营造出各种各样的美好的意境。在备课环节,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美学内容,结合语文的基础知识进行美学引导与分析。借助多媒体的手段,语文教师能发散学生思维,让优美的意境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对美的感受更真实,对美的欣赏更直观、全面。[2]以《沁园春·长沙》为例,该诗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能让学生通过生动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感受美的存在。基于作品的内容、情感、语言,语文教师可以充分挖掘美的要素和内涵,对美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如磅礴的美、坚定的美、风景的美、心情的美。教师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学生描绘出相应的画面,让抽象的美感更加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美,架起思维与课本间的桥梁。一座沟通抽象美感与形象感观、美育与智育的桥梁,能将语文基础知识和美联系起来,让学生爱上语文课、感知美。[3]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多方面呈现美的课文,作者通过优美的词句描绘了月色中荷塘的静谧、美好,仿佛月色的静谧、荷塘的灵动就在眼前,让读者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强调文内关于荷塘月色美的句子和表述,使学生通过精美的语言徜徉在荷塘月色的美中,使学生心有所想、心有所感,得到情感上的触动,从而对美有更多深刻的感受并产生向往之情。

二、借助美的形象,引导学生感受美

高中的学习任务较重,一些高中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无法透过事物的表象感知到美的本质。对此,语文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理念,使学生不仅学习语文知识,而且学会欣赏文章的美,感受各种美好的事物,提高审美能力,提升对美的理解水平。[4]例如,在教学曹操的《短歌行》时,语文教师可以先在网络上搜索这首古诗的配乐朗诵,以此作为新课导入。通过欣赏相关的朗诵音频,学生能深入了解这首古诗所表达的情感。然后,语文教师鼓励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诗人表达了什么情感,并在课上分享交流。有的学生认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两句之所以被广为传诵,是因为其虽然感慨人生短暂,但并未传达出半分消极的思想。从这句诗中甚至可以看出,诗人虽然觉得人生是短暂的,自己虽壮志未酬,但自己重整旗鼓的决心、希望可以成就霸业的胆魄并没有动摇。有的学生认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两句主要表现出诗人看见贤才纷纷投靠的心情,表达了自己将礼乐迎宾的态度。有的学生认为,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人作为伟大政治家的远大抱负及其强烈的爱国之情。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清晰感受到了古诗中蕴含的美、语文教学中传递的美,而且学会了通过语言和表达来知美、审美,进而因语言美、情感美而爱上语文。

三、通过美的形象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享受美

在初步了解一个具体对象时,学生不仅要观察对象的外在表现,而且要剖析其内在本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透过表象看到美的本质,从现象美深化到本质美,由美的形象触动心灵,感受这种震撼人心的美。[5]例如,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相关内容时,语文教师可以具象化其中的场景描写。“大江东去,浪淘尽”描写了一幅十分雄伟的画面,营造了非常宏伟的场面。对此,语文教师可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展现这一画面和场面,让学生感受古诗词寥寥数语蕴含的磅礴之美。又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写的场景十分宏大,表现的是一种宏伟的美。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充分解析这一段内容,让学生充分认识和理解作品的情感美和艺术美,并被强烈的美所感染,直击心灵。语文教师应该使用合理的语言导入课堂,让导入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语文教师在讲解课文内容时应绘声绘色,通过语言的魅力将文字内容真实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美。语文教师使用的话语要富有哲理,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启发意义,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美。语文教师还应该设计精要美观的板书,让学生全方位地接受美的熏陶。例如,在教学《鸿门宴》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使用合适的语言导入新课,让学生对这篇课文产生学习感兴趣,体会到这篇课文的美。语文教师可以这样导入课堂,“大家都听说过鸿门宴吧,那大家知道鸿门宴的由来吗?今天我就带大家走入鸿门宴这个故事”,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师利用合适的简洁明了的语言带领学生走入课堂,可以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感受美、体会美。学生只有被美深深折服,对美的感受才更加深刻,才更愿意欣赏语文的美。

四、引导学生根据作品的语言,在想象中欣赏美

语文教材中处处蕴含着艺术之美,所有的课文都离不开美,这也说明美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触手可得的。艺术之美往往隐藏在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中,需要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发掘教材中蕴含的艺术之美。创作者运用文字和想象力,描绘了深远广阔的意境,传达了震撼心灵的美的艺术。可以说,文学作品描绘的景象可以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学李清照的《声声慢》时,语文教师应先对这首词进行充分的赏析,让学生了解语言的魅力。从词的内容来看,开头连用14个叠词,生动形象地把词人的心情表现出来。“点点滴滴”的表达作用亦是如此,不仅别有深意,而且发挥了前后照应的作用。语文的语言透着难以言明的美感,字斟句酌、遣词造句间传达出中国人朦胧、含蓄的美的哲学。在教学这首词时,语文教师应着重分析这首词的语言,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学会用语言的特性和魅力表达自己的感情,感受语言的美,学会审美。

五、对教材中的美进行挖掘,引导学生体验美

语文学习是无处不在的,学生不应仅局限于语文课堂的学习。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由课内到课外地学习语文,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充分利用学习资源、不断拓宽学习渠道的方式,学习语文,感知语文和语言的美。需要明确的是,“走出教材”并不代表完全抛弃教材,而是要以教材为基础,在深入、透彻地理解语文教材的情况下,拓宽学习渠道、发掘学习资源,做到真正体会到美。以语文首选课为例,教材的首选都是名人大师文质兼美的佳作,如郁达夫《故乡的秋》就能让学生通过文内语句领略到秋天的美:与春天的万物复苏、冬天的白雪皑皑相比,秋天少了一丝美,但作者却用自己的方式将秋天的美发掘出来,并用优美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将秋天的美表现出现。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语文教师需要深入挖掘秋的美,在相应的季节开展课外活动,带领学生感受秋天的美,感受作者如何精准地用词和用情。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课文中的美,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美、体会美、享受美,进而提高审美能力。

六、注重朗读,感受文本美

在语文学习中,朗读十分重要。通过朗读,学生可以循着声音进入美的殿堂。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对文章有了整体的感知,能领略文章的优美、体会创作者的情感,也培养了语感和美感。通过朗读,学生能更加深入地体会文章的内容,了解创作者的言外之意,对课文产生独到的见解。朗读可以加强学生对文章的思考,将各种美内化于心,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和思考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感知课文中的美,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反复朗诵,学生能在抑扬顿挫的声调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唤醒沉睡的情感。以《鹊桥仙》为例,语文教师让学生在早自声地朗读这首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这首词传达的感情,体会牛郎与织女鹊桥相会的美景,感受爱情的美好,达到使学生体会美、感受美的目的。语文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到诗词优美语言的魅力。例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能让学生沉浸在优美的语言中,培养出对美的感悟。又如,“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意境深远,能让人们体会到爱情的美好并不在于朝朝暮暮,极具哲理性,富有哲理美。由此可见,朗读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美和享受美。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可以把名师大家的文章内化成自己体验美、感知美、享受美的知识积累和精神盛宴。

七、重视想象和联想的作用,感受作品的形象美

充分运用艺术形象对唤起学生的美感、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是极其重要的。在讲解文学作品时,语文教师可以从想象和联想入手,让学生在感受艺术的过程中有身临其境之感,有对形象美的感受。对作品形象进行感受的过程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作品的形象美,促进审美感知能力的提升的过程。以《阿房宫赋》的教学为例,语文教师应重视想象和联想的作用,引导学生在想象中感受美。例如,“蜀山兀,阿房出”生动地展现了阿房宫的雄伟壮观,足以让整个蜀山变得突兀和格格不入;而“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也形象地突出了阿房宫的占地面积之大,已经让天空和太阳相隔离。由此可见,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是必要的。要想理解“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传达出的美感,学生需要通过想象和联想,透过语言深入地感受文章所表达的美。

八、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美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多媒体技术已在中小学教学中被广泛运用。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感知美的条件和时间是有限的,为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知美,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是必要的。通过多媒体技术,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到饱含感情的诗歌朗诵,欣赏到与课文相关的视频等。对内容单薄、呈现方式单一、只有文字描述的课文,语文教师可以先在网络上搜索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感受和体验美。互联网的成熟发展是时代进步的标志,教学教法的创新能使教学内容更具有新意。为让学生感受语文的美,语文教师不仅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而且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挖掘各种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利用网络,语文教师不仅可以搜索到较为常见的教学资料,而且可以搜索到具有趣味性的教学资源,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感受和体验语文的美。以关汉卿的《窦娥冤》的教学为例,语文教师可以先播放与《窦娥冤》有关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窦娥冤》一文的艺术之美,深刻地体会创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例如,在教学屠呦呦的《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的相关内容时,语文教师可以先讲述屠呦呦的相关事迹,让学生对作者萌生敬佩之心,进而学习作者的奉献精神。总而言之,高中语文课本既有精神美,也有语言美。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各种美,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发现语文中的美,从而使其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多方面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孟湘砥.美育教程[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9(6):12-15.

[2]赵小志.语文阅读课堂审美实施要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32-33.

[3]王一川.美育与美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9:101-103.

[4]蒋孔阳,朱立元.美学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34-35.

[5]高建芳.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求实”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版),2018(2):19-20.

作者:李俏彬 单位:贵港市达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