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思潮下中学语文新思路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国风思潮下中学语文新思路,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中国风思潮下中学语文新思路

摘要:中国思潮对传播社会正能量、促进文化复兴具有积极影响与作用。中国风思潮的表现形式和特点与中学语文教学有较高的契合度,同时中学语文教学也能为中国风思潮的传播与发展提供指引方向。在理论研究上,中国风思潮可为中学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等内容维度提供线索,完善其理论体系;在实践教学上,中国风思潮下的中国风歌曲、影视作品、综艺节目均为中学语文实践应用提供了借鉴形式。

关键词:中国风思潮;中学语文;新思路

一、何谓中国风思潮

(一)中国风思潮的缘起与内涵

中国风思潮是指以中国为地域划分界限而兴起的包含典型中华民族文化元素风格的流行语推广。中国风思潮的具体内涵包括“中国风”和“思潮”两个维度。一方面,“中国风”限定了该概念的性质内涵。“风”是指风格、风气,只有自身具备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点才能形成风格。“中国风”则是指包含中国特色元素的风格展现。其中,中国特色元素包含渗透于社会文化生活方方面面的实体物质与抽象思维,如体现在语言表达中的诗词文言、建筑中的雕刻绘画、衣着生活用品中的花纹图样等[1];另一方面,“思潮”顾名思义为思想潮流,是指思想的影响力达到一定规模后的表现。中国风思潮的形成与兴起表明中国风传播范围较大,同时对传播对象的思想、言论、行为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中国风思潮的发展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背景。首先,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迅速,人民群众对言论的包容度更广,这为包括中国风在内的各种文化思潮提供了自由茁壮发展的土壤。自由的社会环境没有通过强制的思想禁锢约束文化思潮的发展,反而促使人民群众更理性地思考中国风的价值。中国风文化在与其他文化的比较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传统优势,其渗透时间更长,渊源更深厚,与人民群众的文化心理契合度更高,自然备受推崇[2]。其次,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自由市场逐利性明显,人们的心态趋于浮躁,亟需通过反思回归传统价值理念,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发展的初衷。此时,中国风思潮通过人们喜闻乐见的语言、娱乐等文化载体进行传播,能有效在社会生活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促进价值观念的返璞归真。最后,中国风自身特点决定了其风潮形成的必然性。中国风具备典雅大气的特点,在抽象文化中容易通过词曲、歌谣等形式广泛传播,容易被广大群众接受;在实体物质中用作装饰与生活用品,容易显示生活品质与情怀,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二)中国风思潮的影响与作用

党的以来,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文化与经济、政治等维度共同构成了改革发展的重要支柱,通过文化复兴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已经成为改革深化与攻坚阶段的重要着力点。中国风思潮作为具有较高代表性与传播力的主流文化思潮,对文化复兴有积极的影响与作用。首先,中国风思潮能够影响传统文化的归纳与整合,有在现代社会中传播传统文化的作用。中国风思潮的本质是对反映在文化遗产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梳理与提炼,只是之前体现中国民族特色与风格的文化遗产分散在不同领域的不同事物中,未能从理论上被归纳整合为一种具有可描述性、可复制性的特色风格[3]。中国风思潮的形成使中国特色文化遗产受到重视,有助于不同文化领域探索挖掘中国特色风格的特点,并在理论上形成区别于其他风格思潮的概括性语言,进而为其推广与复制提供参考思路。其次,中国风思潮为通过创新为中国特色文化赋予新特点,对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乃至中国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自由的文化舆论氛围中,中国风之所以能从众多文化思潮中脱颖而出,并形成广泛流行、独树一帜的思潮,并不单纯依靠对传统文化特色的梳理与重现,而是通过与现代文化传播的流行形式巧妙结合与包装,在形式创新的基础上为中国风注入活力与吸引力。中国风创新之所以能广泛进行,主要因为其具备自发性与自主性,体现了中华民族在中国风文化思潮的认知与认同上的共同默契。因此,中国风思潮的兴起与发展代表自下而上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力是润物细无声般潜移默化、滴水穿石的,长此以往,这一思潮对中国文化的渗透性乃至国际影响力提升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

二、中国风思潮与中学语文创新教学的关系探讨

中国风思潮容易通过语言、文化等载体进行传播,其特质在内容上与中学语文存在许多相通相融之处。同时,中国风思潮本身在社会范围内的传播比较自由、零散,尚未形成体系完整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因而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结合具有创新性,吻合改革发展背景下创新的时代需求,在高等教育领域有积极意义。由此,中国风思潮与中学语文新思路的结合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中国风思潮为中学语文创新教学提供了切入点。目前中学语文创新教学主要停留在形式上的创新,如结合技术手段提升教学的生动性与互动程度。形式上的创新虽然可推广至不同科目的教学中,但难以体现中学语文本身的价值所在。而中国风思潮能为中学语文提供内容上的创新点,突破中学语文教学创新局限于形式创新的桎梏。中学语文的教学有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两种定位,前者通过对专业的细分(如文学、语言学等)培养精通某一方面的人才,促进语文学科的深入研究与发展;后者通过科普性教育为教育对象搭建语文知识体系框架,通过语文教学提升人才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而推动其综合素质的发展。两者在内容上有深浅程度的划分,但在框架上基本遵循按时间(如古代文学、近代文学)、地域(如西方文学)、种族(如黑人文学)等划分的线索,不同部分之间相对割裂[4]。从中国风思潮的内涵角度出发,其体现的是一种风格与风气,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在不同的民族区域与不同的历史进程中均有体现,能够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切入点,形成贯穿中学语文不同内容维度的新线索,提升中学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另一方面,中学语文创新教学为中国风思潮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方向与引导。如上文所述,中国风思潮在现代社会的兴起及发展与其自身特质、历史文化背景等密不可分,这些虽然为中国风思潮的传播提供了土壤与助燃剂,但在自由传播过程中,并未对其方向进行有效引导,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个人或组织借助中国风思潮的形式与外壳散播封建倒退的腐朽思想或激进冒进的极端言论。同时,中学语文教学的侧重点在于通过语文教学渗透人文素养教育,提升教学对象在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等方面的综合能力[5]。不同于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强调对语音、文字等基础知识的认知与记忆,中学语文教学更强调对理解能力的培养和对分析思考能力的正向引导,这种属性与侧重点与中国风思潮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相一致。由此,中学语文教学对中国风思潮有过滤作用,经过中学语文教学的甄选与扬弃,能够净化中国风思潮,从正确的起点出发在社会中进行传播与渗透。

三、以中国风思潮推动中学语文创新教学的思路

中国风思潮与中学语文的有机结合能为中学语文提供新思路与借鉴。通过分析中学语文的教育教学定位与中国风思潮的特点,可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索中国风思潮下的中学语文教育教学新思路。

(一)以中国风思潮探索中学语文理论教学新思路

首先,探索中国风思潮下的中学语文听说表达新思路。“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大基础模块,其中,听说能力主要反映在口语能力上,是语文教学的第一道门槛。由于中学生已能熟练掌握母语中文,就口语语言中的听力识别、说话沟通等能力而言,基本已达到成熟的稳定水平,不存在器质上的发展程度差异。因此,中学语文对听与说能力的培养主要侧重于融入语文的其他功能,如人际沟通功能、情景解读功能等,旨在结合反应速度、表情与解读肢体动作隐含意义等能力的培养完善中学语文听与说高级水平[6]。中国风思潮在中学语文的听与说维度上完善了语言隐含意义的理论线索。如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谦卑礼让,因此传统口语表达中多包含敬语,在称呼上的体现尤为明显。虽然在白话文推进的过程中,敬语逐渐向书面语转化,但在中国风思潮下,重新激活中学语文口语教学中敬语等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语言,有助于厘清口语的理论演变脉络,复苏谦卑礼让的中国传统文化。又如口语中对于一些忌讳用词的回避,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敬畏之心。在中国风思潮下,重新完善忌讳语的转换用词与修饰用词在分类、功能等维度上的理论体系,有助于在中学语文口语教学过程中提升中学生的文化认知与反应能力,进而促进文化默契的形成。其次,探索中国风思潮下中学语文阅读理解新思路。阅读理解是语文能力中“读”的内涵阐释,也是语文中最常用、最重要的能力之一。阅读理解包括接受文字信息、纳入个人认知系统并结合相关背景经验进行解读两个步骤。在中国风思潮下,中学语文在阅读理解理论上可以突破原有的按时间、按地域或按民族等相对割裂的分类维度构建的理论体系,转变为以中国风为理论线索,提炼不同时期、地域背景下的文学作品中的中国风情特色元素,为从中国文化视角解构阅读内容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中国风思潮对阅读理解理论体系的完善有助于促进对文言文等相对生涩的阅读内容的理解,究其原因,中国风思潮为阅读理解提供了理论指导,总结了倒装、通假字等文言文阅读规律,使文言文阅读摆脱了拆字造句的低级解读,有助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7]。最后,探索中国风思潮下中学语文写作创作新思路。写作在语文能力中侧重于输出的层面,通过作者个人对接收信息与知识经验背景进行再加工,创作出反映作者个人思想的独立内容。中国风思潮下,中学语文写作创作的理论得以更新发展,一方面表现在语言形式的创新上。传统中学语文写作按照记叙文、议论文等文章体裁进行分类教学,而中国风思潮有助于打破这一界限,通过语言风格进行分类。中国风思潮有助于实现文言文、诗词等古风创作语言风格的复兴,丰富了中学语文写作创作的理论研究思路。更重要的是,中学语文写作中语言形式的创新并不仅仅表现为对古人遣词用句风格的模仿,其本质反映的是以古喻今、传承发展的文化思路。从中学语文教育的视角进行写作创作多元化评价,在自主招生等项目中鼓励采用中国风的语言风格进行自由文学创作,甚至对高考中展现文言天赋的学子破格录取等案例,都表明了中国风思潮下中学语文在写作创作理论突破上的趋势与决心。另一方面,中国风思潮表现在写作内容上的理论突破。中学语文教学除了在体裁上鼓励中国风语言形式的理论探索,对架空、穿越等写作内容的态度也较为开放。在写作理论上,利用中国风思潮对写作内容铺展架构进行挖掘和探索,有助于促进更充分、准确的表达,丰富中学语文写作理论。

(二)以中国风思潮挖掘中学语文实践教学新思路

中国风思潮除了能在理论上为中学语文教学教育听说、阅读、写作等内容维度提供新思路,还能通过回顾其在社会发展中的流行载体,为中学语文实践教学提供新思路。首先,在中国风思潮下,可通过中国风歌曲推动中学语文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驱动力是通过充分调动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促使教育教学意图传输理念与内容落实到行为行动上,而不是停留在书面材料的机械记忆与纸上谈兵的理想化理解上。中国风思潮下诞生了大量中国风歌曲,该类歌曲多以流行歌曲的形式由当红年轻偶像派歌手传唱,受到年轻人的认同与欢迎。中国风歌曲在歌词上引用了一定比例的古语文言,意图营造中国古代古朴的环境氛围。同时在词句上运用了对偶、借代、押韵等修辞手法,增加了歌词的可读性;此外,中国风歌曲的配乐伴奏也多以古筝、琵琶等传统民族乐器为主,伴有钢琴等西洋乐器的辅助,体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精髓。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于晦涩的理论内容,可以借助中国风歌谣的手法帮助理解记忆,通过把相关内容编写成对仗工整、押韵整齐的歌谣诗句,充分调动学习者听觉。如二十四节气歌就是中国风思潮下中学语文教学对中国风歌曲的实践运用。同时,对于篇幅较长的文言内容,也可以通过配乐朗诵等形式促进理解。中国风歌曲对于民族乐器元素的应用有助于营造环境氛围,与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原理相近,通过加入中国风配乐,有助于根据音乐起伏为长篇文言划分段落,引起情感共鸣,促进学生理解[8]。其次,在中国风思潮下,中国传统影视作品也为中学语文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素材[9]。在语文教学中插入视频等教学素材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生动性,是故事性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效教学方法。但传统教学视频素材多以纪录片等纪实性素材为主,虽比单纯枯燥的文字讲解更具画面感和生动性,但对图像视频资源丰富的中学生群体的吸引力仍有待提升。直至近年来在中国风思潮下出现的一系列以非现代中国为背景的影视作品,通过还原历史或强逻辑性构造了完整的故事线索,充实了中国风影视素材,引导了正确的中国风审美。在中学语文实践教学中,可选取部分制作精良的中国风影视作品,还原教学背景,同时通过引导对中国风影视作品的自由讨论,辩证性地看待特定历史背景下的语言文化。此外,还可借助现代技术手段,记录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教学片段,以中国风影视作品的风格进行剪辑,再通过回放研讨等形式丰富实践,加深学生对中学语文学习内容的认知与理解。最后,中国风思潮对部分综艺节目的渗透也为中学语文实践教学提供了新思路。综艺节目与歌曲、影视作品相比,虽然都同样具有娱乐属性,但前者更为灵活。歌曲与影视作品有相对固定、预先安排好的词曲或台词场景,而综艺节目由于不同情境触发的对话难以预设,具有更高的临场性[10]。因此,综艺节目的观摩与研讨可作为中学语文教学中锻炼听说维度下的口语能力、理解能力的切入点。对综艺节目的传统观念与理解通常建立在对明星私生活状态的猎奇基础上,通过明星真人秀或娱乐游戏的形式进行,趣味性较高而内涵深度不足。中国风思潮扭转了综艺节目的定位,挖掘了深刻内涵,如《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比拼智力与国学积累以及传播社会正能量的综艺节目均是综艺节目中的清流。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可借鉴中国风思潮下的综艺节目形式,通过知识竞赛、学伴结对等模式推动中学语文的应用实践。综上所述,在深化改革背景下,中国风思潮为中学语文提供了新思路。一方面,听说读写能力作为语文能力的四大支柱维度,中学语文对其的教学定位不再停留在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掌握上,而是强调对其背后沟通理解、表达输出等深层能力的挖掘与培养。在理论探究上,中国风思潮通过推广口语表达中的敬语、转换词等渗透谦逊礼让的中华传统文化,丰富了中学语文教学口语理论体系;同时,中国风思潮通过为阅读理解提供线索,打破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原有的分类局限,完善其理论框架;此外,中国风思潮也为中学语文写作在体裁与风格上的创新提供了新思路。另一方面,在中学语文的实践上,中国风思潮下所带动的中国风歌曲、影视作品、综艺节目的流行都代表着社会改革发展过程中自上而下的力量,这些都为中学语文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形式与内容上的借鉴思路。

参考文献:

[1]余卫华.后现代主义思潮下的时尚中国风[J].纺织导报,2010(12):78-79.

[2]翟志勇.中华民族与中国认同———论宪法爱国主义[J].历史法学,2010(00).

[3]袁阳.中国传统文化的非整合性及其对现代化的社会负功能分析[J].社会学研究,1991(06):68-79.

[4]朱玲.谈中学语文的定位[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24(05):135-138.

[5]李瑞山.论中学语文的课程方向与内容构建[J].中国中学教学,2007(06):62-65.

[6]蒋金镯.口语交际是学生发展的必需[J].中学语文教学,2004(07):03-04.

[7]张绍红,张俊.论中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6(35):102-103.

[8]徐志伟.关于文学教育范式危机问题的思考[J].文艺评论,2005(05):18-19.

[9]罗雯怡.新媒体时代下中学语文教学方式改革[J].语文建设,2017(4z):08-09.

[10]林莹秋.浅议原创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对高职院校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32(04):126-129.

作者:颜远志 单位:永春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