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学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困境与对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中学古诗词诵读教学的教学困境,包括学生缺乏兴趣、教师忽视诵读教学、古诗词的教学学时不够、现代教育技术使用不当等问题。为了应对这些教学困境,论述了加强中学语文古诗词诵读的教学策略,加强学生课外诗词诵读训练、教师重视诵读技能、丰富诵读教学形式、增进不同学科教师协作、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等对策。
关键词:中学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困境;策略
华夏民族在发展历史中谱写了许多的优秀文化,其中值得我们骄傲的有中华古诗词,这些古代优秀文明是现今文明不断进化发展的源泉。《尚书》《玉树》《顺电》中有“诗抒志,咏永存,声复千古,法复千古”的说法。张中行曾说过:“语言是用来表达感情、诉说情意的,更多时候是连接彼此心意的桥梁”。[1]通过反复诵读中华古诗词,理解作者字词背后的心意,陶冶情操。
1中学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
西晋陈寿在《三国志•吴志•阚泽传》中说:泽用来读书的纸和笔是他帮别人抄写课文的时候换来的,当他抄写完了书以后,他也就能全部背诵。诵即有节奏有韵律地大声熟读背诵,清代段玉裁在写《说文解字注》时发表了他对“诵”的理解:“倍文日讽,以声节之日诵”。[2]诵读,是要通过诗句来发现诗人蕴含在字词背后的情感,甚至是读出合适诗歌情感的韵味。通过读诗,更深层次地理解和记忆古诗词。诵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自主品味诗歌的语言风格,教师鼓励学生敢出声,反复读,大声品,诗歌背后的情感就很容易被学生领悟。通过反复大声诵读,做到“口眼心”三到,这个过程把无生命的文字转化成有生命的形象,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自主练习诵读来更好地理解诗词内容。诵读能提高语文素养。在新课程教育改革目标中,学生崇高的品行和高雅的审美是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中华古诗词不仅只书写个人的离愁悲怨,更多的是透过个人来展现人生百态,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与道德品质。加强古诗词诵读教学,通过学生自主诵读,了解诗词背后的故事,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学生学会鉴赏诗词,获得文化的滋养,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诵读能更好地理解古诗词。我国学者沈德潜曾说过:“诗以声为用,其精妙在于韵律”。[3]在学习诵读古诗词时需要调动全身多种器官参与,体会诗歌的抑扬顿挫。诗词情感不同,韵律节奏便有所不同,诵读的过程中需要把握情感的变化。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诗歌由“八月秋高风怒号”起篇,由“长夜沾湿何由彻”结尾。通过作者对八月的天气情况及生活环境的描写,一个年迈老者在风雨交加的夜晚里孤苦无依的形象便在我们诵读诗歌的过程中呈现在脑海之中,也更能体会诗人笔下所展现的外面狂风暴雨,屋里漏雨的悲凉情感。八月,风雨交加,诗人苍老多病。读来何其感伤。在诗的结尾,它突然变成了“希望能有一座保护世界上穷人的巨大建筑物出现”,这显示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爱之情。而这些情感的变化,并不能通过表面的字词表现出来的,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跟随作者经历八月秋风暴雨,就更能体会诗人的家国情怀。俞平伯先生曾指出:“最古老的篇章在写作时,充满了情感,因此形成了自己的作品。当时,声音和文字都是基于感情。今天的读者在这个时候一定要理解作品,只能循着原汁原味地走。作者当时的感觉是基于他的声音。今天他可以通过背诵来表达他的感情”。诵读是感受诗词内容情感变化的一个重要方式。
2中学语文古诗词诵读的教学困境
第一,学生缺乏兴趣。中华古诗词的平仄押韵以其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中华古诗词是教学的难点。学生遇到难以理解的诗词意蕴的问题,容易抱有畏难情绪,缺乏一定的兴趣。很多的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只是在家长、老师和考试要求下诵读相关的语文诗词内容。在大多数课堂上都是老师把握节奏,学生缺失兴趣,学生很难有自主理解的机会。第二,教师忽视诵读法。部分的教师在讲解古诗词时,采用的方法大多是讲授法,即全程讲解,偶尔会提出几个问题。在古诗词鉴赏时,老师全程讲授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而这些知识点只是被学生机械地写在笔记本上,并没有真正地被吸收。而在现在教育考试的要求下,组织学生在课堂教学时反复诵读古诗词也是很多老师所忽视的。现在的考试内容基本上只要学生能根据要求写出正确的诗句,这样学生只需要花时间去死记硬背考试要求的内容即可,所以诵读完全没有必要。花大量时间诵读古诗词是没有实用价值的,在升学压力下,古诗词学习的目的只是应付考试而已。第三,古诗词的教学学时不够。语文课堂中在古诗词的教学学时的安排相对较少。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相对更难,需要花一定的学时才能让学生走进古诗词的世界。古诗词的教学学时相对少,是基于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没有太大的用处。课内古诗词的诵读训练学时相对更少,课外组织诗词诵读活动容易被其他教学活动取代。第四,现代教育技术使用不当。在古诗词诵读课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实际生活经历关注不够,在分析理解诗文情感内涵等更是借助教学教辅课件,照本宣科,缺乏人文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任务,要做学生学习路上的引路人,带领学生反复诵读,深入研究文章中的字词、标点,发现古诗词的语言美,感受古诗词中的情感。而不能只为了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上花费经历,而忽略了古诗词本身语言的美,缺少对学生品味作品语言环节的引导”。[4]那么这样的教学方式也会带来一定的问题,它不利于学生独特思想的发展,很容易形成千篇一律的看法。
3中学语文古诗词诵读的教学策略
针对中学古诗词诵读教学的困境,在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加强学生的古诗词诵读能力。让学生自主地、自动地参与情感阅读,来调动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通过古诗词诵读教学,引领学生理解诗词背后深刻的涵义,增强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第一,加强学生课外诗词诵读训练。学习语文古诗词,不能仅依靠课堂教学学时,应加大古诗词教学的课外学时。在课余时间举行各年级中华古诗词诵读比赛,借鉴《中国诗词大会》的形式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在玩中学习到更多的诗词文化,寓教于乐。学校先分班级选出各班古诗词诵读表现优异,情感充沛的学生与其切磋较量。比赛要设立相应的奖惩,有了明确的奖赏,学生就会有更大的兴趣和更明确的目标参与进来,就能形成良好的诗词学习氛围。课堂指导诵读学时有限,教师可借助互联网,发启课外诵读训练。如利用吟诗诵词APP、窗烛APP等专用于古诗词诵读的软件,通过学生诵读自己喜欢的古诗词,上传至班级群打卡。通过各自的分享交流,发现自身诵读的优缺点,改进自己诵读过程中出现的缺点,力争把古诗词诵读得更好。第二,教师重视诵读技能。教育活动是一个相互促进的活动,而发挥主导作用的就是课堂上的语文教师,因此教师的作用就十分重要。语文教师应做学生的引路人,师生之间以平等的关系共同走进中华古诗词的诵读活动中,以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方式进入诗词课堂。在新的教育改革环境及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的要求下,上课的老师都要不断地追求进步,使得自己的专业诵读教学水平越来越好。教师的教学理念要提高,提高对诗词诵读的认识,把它作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把诗词诵读同教学内容相结合。学生了解古诗文内容和情感的同时,也要通过自己诵读来提高自己的诵读能力。要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更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本领,博学多才,才能有源源不断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第三,丰富诵读教学方式。随着科学网络的发展,利用互联网与课堂结合,人们发明了越来越多新颖的讲授方式,老师讲课风格多样,也更加吸引学生。传统的中华诗词的最大特点便是讲究句与句、词与词之间的押韵。每首诗词都有它自己的音乐节奏与韵律,再配上旋律的音乐,就更容易在大街小巷吟唱。有的古诗词本身的节奏感就很强,音乐人谱曲后,便作为歌曲流传开来。教师在上课时借助互联网,播放不同歌手演绎的古诗词歌曲。学生欣赏不同版本古诗词歌曲的优缺点,从而找到合适的诗词诵读情感。教师理清古诗词所描写的具体内容,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给学生展示古诗词描绘的画面,把无形的文字转化成有形的画面。丰富诵读教学的形式,调动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发挥充足的想象力,理解一个又一个完整的诗词画面。而这些诗词画面又与学生自身的生活情景有关,也使得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自身的实际经验融会,帮助学生进入到作者所描述的诗歌情景中,更能体会作者的思想内涵。学生所能想象的画面就不只是作者文字所展现的内容,有利于学生突破自身局限,拓宽思维。第四,增进不同学科教师协作。教学活动不能只是依靠某一个人发挥作用,它是多方面因素共同起作用的一个过程,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它需要学生自己的天赋领悟及自身的努力情况,也要靠家长的督促监督,还要学校里的每一个老师的合作,老师们之间共同交流探究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只有每一位老师、学生家长和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让学生发展得更好。学生诵读能力的提高,它不仅仅是依靠语文老师就能完成的,更是所有老师同心协作的责任。虽然说不同学科教学方法不同,但是新课程改革强调不同学科的融合,诗词诵读教学要把语文课程同其他的学科形成一体,把音乐中的乐曲同美术中的绘画融合,学生可以在美妙的乐曲中进入到诗歌的国度。这也体现了教学是一个连续相互作用的过程。第五,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日益发展,教学形式、教学媒介、教学环境也越来越多样化。不能为了使用多媒体而忽略了教学的核心,多媒体技术要被合理地利用。在课前让学生自主查阅与该古诗词相关的资料,例如诗人的经历、创作风格、人生理想及仕途经历、其他的诗词等等。学生通过自主研习,教师在课堂讲解诗文时就更容易理解。学生主动借助相关的诗词诵读APP,积极背诵分享古诗词,如吟诗诵词APP等。学生在熟读古诗词的基础上,通过选取合适的配乐,带有感情地诵读出来。教师可分享至班级群或者其他社交软件,激发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古诗词APP诵读,自主研习古诗词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诵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运用“互联网+”这一媒介,加大对中华古诗词传承与传播,把真正的老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交流阅读落到实处。在诵读中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古诗词诵读教学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度融合,更好地践行新课程改革目标,使得读诗、诵诗、鉴诗、赏诗成为和谐统一体,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中行.诗词读写丛话[M].北京:中华书局,2012:2.
[2]徐中舒.说文解字段注:上册[M].成都:古籍书店出版,1981:95.
[3]沈德潜.说涛啐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87.
[4]唐利霞,毕敬国.乐教乐学云平台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10):22-23.
作者:丁璞 梁莉 单位:湖北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