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考试命题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学语文考试命题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中学语文考试命题研究

摘要:命制指向核心素养的中学语文考试命题是使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得以真正落地的关键。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和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结合素养为本的语文学业质量测评的实质和语文考试命题核心素养缺失的现状,提出当前核心素养取向的语文考试命题的应有表现:精选命题素材,关注情境意义;命题整体设计,考查综合能力;创新考试命题,注重思维品质。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学业质量;考试命题

随着关注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全球课程改革的潮流,围绕着学科核心素养开展的学业质量测评项目也越来越多。就语文学科而言,虽然指向核心素养的测评会更关注多方面的、具有创新性的新形式的测评,但就目前而言,传统考试命题作为中学教育阶段教师最直接、最常用的测评形式,这种笔试测验形式只关注学生表层记忆,突显的是考试的选拔功能,命题上强调孤立的学科知识点,忽视内在情景和意义,造成学科间的割裂,束缚学生思维,忽视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和培育。因此,如何设置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考试命题,就成为我国教育研究和实践工作者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近年来,关注核心素养成为各国课程改革的潮流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出台,引发持续关注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正式出炉。在探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具体表现之前,首先要追本溯源至何为“核心素养”。素养是指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能成功地满足情境的复杂要求与挑战,它是在个体与情境的有效互动中生成的;素养与知识(或认知)、能力(或技能)、态度(或情意)等概念的不同在于,它强调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1]。核心素养从素养发展而来,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这就是“核心”的含义[2]。有学者认为:“核心素养是最必要、最关键的基础性素养,是超越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表现。”[3]“这种共同的关键素养是最低的共同要求,是个体不可或缺的关键、必要的素养,即核心素养”[4]。21世纪是一个以知识为导向的时代,世界各国教育都开始关注核心素养的培育,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全球化浪潮下每个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以及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核心素养是一种最关键、最重要、最基础的能力和品格。语文作为一种学科的核心素养,是育人价值的综合体现。新课标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5]。

二、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测评

“学业质量评价是对学生在学校课程上所取得学业成就的测量和评价,核心价值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6]。在关注核心素养培育的背景下,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质量测评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提升人才培养综合质量的重要举措。在素养本位的教育理念下,语文学科的学业质量测评应该体现出育人价值和质量要求。在中考、高考的升学压力下,考试一直在教育教学中起着分数指挥棒的作用。长久以来,通过考试这种形式直接对教师的教学成果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教学反馈,从而改进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是开展学业质量测评的主要手段。命题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评价环节能否充分发挥评价对于教学的反馈调节和改善功能,学科考试命题的内容、特色、难度共同组成教师课堂教学以及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的风向标[7]。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考试也要从命题上体现对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个方面全方位的考查,通过考试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成果检验和反馈,发挥考试评价对教育教学的育人导向作用,以此促进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

在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发展思维、审美和文化等其他素养的基础。语文课学习的是中华民族的母语,通过学习语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掌握语言运用的特点以规律,在语文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建构自己的语言体系,灵活运用语言进行沟通交流,从而正确发挥语言的工具性能,是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首要要求。

2.思维发展和提升

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不仅是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要深入到思维发展和提升层面,包括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思维等方面的思维能力,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独创性等良好思维品质的提升。形象思维是最基础的思维,能形成对现实世界和文学世界所见所闻的直觉印象。逻辑思维能将“所见所闻”形成具体“所感”,以清晰、有条理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只有前两种思维得到充分发展和提升,才能在此基础上形成独创性、新颖的创造性思维。只有触及学生思维发展和提升的教育,才能帮助学生不断成长和发展。

3.审美鉴赏与创造

中学语文承载着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使命。语文课中语言美和文学中的形象美都是体现美的重要方面。学生通过语文课学习,能发现现实世界和文学世界中的美,在平时的审美实践中不断丰富、积累自身审美体验,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观点,激发创造美的兴趣,并能结合自身审美经验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审美品位。语文教材中的优秀散文诗歌,不仅语言生动优美、音韵和谐,而且歌颂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揭露和鞭挞丑的事物,语文教学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审美观和健康积极的审美情趣、良好审美品位的重要途径。

4.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语文主要学习的是汉语文化,一方面要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加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热爱祖国文化,从而坚定文化自信;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下紧跟时代步伐,拓宽视野,增进对不同国家文化多样性的理解,提升自身文化素养。注重文化的传承和理解对于学生未来综合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中学语文考试命题核心素养缺失的现状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育教学的总指挥棒。新课标构建了以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落实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对语文考试与评价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强调:“考试与评价须提高命题质量,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考试内容,发挥考试评价对课程与教学变革的积极导向作用。”[8]目前,中学语文所开展的考试评价实际上偏离了核心素养的育人道路,出现了诸多问题。

1.只关注学生表层记忆,忽略情境意义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考试的目的是使每一个学生的考试分数在中考、高考前不断提高,因此教师会要求学生对认为必考的知识点进行反复背诵并达到完全记忆的目的。中学语文试卷考查学生记忆的部分是比较多的,像古诗考查,通常是一道大题,每首诗选择一两句然后只列出上下句中的一句古诗,要求学生写出另一句,这种类似填空的形式完全忽视了通过古诗教学使学生体会诗句语言的优美、感受其中的意境、得到美的享受和民族性格熏陶的意义。教师在教授古诗和文言文的时候,把学生要背的部分当成教学重点,不断通过背诵默写这种机械训练的方式来考查学生的记忆情况,因此学生背诵默写古诗词、文言文大多是靠死记硬背来完成的,而不是在深层次理解基础上的内化吸收,这样的学习过程无法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成自身素养,很难达到通过古诗、文言文的学习使学生感受美的熏陶、丰富精神世界、汲取古言中有益精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目的,也就背离了语文核心素养对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培养诉求。

2.命题上强调孤立的学科知识点,缺乏综合性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可以说综合性是语文学科的灵魂所在。然而,当前的语文考试命题很大一部分是考查孤立的学科知识点,知识点之间关联性低,孤立练习,封闭式训练,使语文教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走向纯技术训练的“死胡同”。像修改病句这部分只单独列出几句有语病的句子,让学生去修改,教师为了让学生拿到修改病句这部分的分数,有时候会一次性布置几十条甚至上百条病句专门让学生练习病句修改,有些学生知道一个单独的病句如何修改,但在语言运用过程中还是经常写出病句,这样只是使学生获得了修改病句的技巧,却没有使学生获得最重要的在日常语言运用中消除病句的能力。像这样的孤立考查学科知识点而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考查的形式,明显背离了语文核心素养对学生语言建构和运用的培育方向。这种“孤立”还体现在缺少学科间的融合方面。语文本身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语文的学习应该和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从而综合考查学生能力。跨学科学习是学科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在进行指向素养教学时富有成效。跨学科学习是以掌握不同学科共同的关键核心观念为目标,精选问题情境,观照三维目标,指向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种跨学科的学习现象是很少的,其实这和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研究能力有关。很多教师不愿花费时间去研究改进早已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教学模式,这表现在语文命题上,文本阅读题经常是那几位名家的作品,问题也不会“逾越”语文本学科的知识界限,学生在解答一道试题时只能体现一种方法,运用单一技能解答,还是在孤立地考查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3.考试命题缺乏创新,忽视高级思维训练

当前的语文命题还是以考查学生的低价思维能力为主,过于注重语文知识和语言运用技能的考查,而忽视了语文的思想性和人文性。语文试卷中给学生进行思维拓展的部分非常少,很多命题也只能检测出学生关于琐碎的语文知识点记忆的熟练程度,试题缺乏开放性,平时考试也是以常规训练为主帮助学生形成“答题套路”,不能表现出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无法提升学生重要的逻辑思维能力,很难体现核心素养对思维发展和提升的诉求。考试命题缺乏创新,不仅是命题内容缺乏创新,还有命题的形式也缺乏创新。众所周知,英语学习的考查形式不仅仅是试卷这种纸笔测验的形式,还包括听力考试和口语考查形式,即考查学生听和说的能力。然而我们语文也是一门语言学科,为何却只停留在纸笔测验阶段,难道听和说的能力就不重要吗?“有些人形容我们国家的英语是哑巴英语,学生在英语考试中可以考出高分,但遇到外国人连说一句话都会结结巴巴。同样,我们语文也一样有可能很会写但他不一定能够很流畅地表达出来”[9]155。有些学生能够写出一篇语言优美的作文,但在面对语文老师提问时连流畅表达自己观点都做不到,有的学生还因为缺乏语言沟通交流能力,从而害怕社交,变得沉默寡言。学生并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单一的纸笔测验并不能充分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语文思维发展水平,不能有效地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考试命题导向

结合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和特征,以及当前中学语文在关注核心素养培养的大背景下所开展的考试评价中出现的问题,核心素养取向的语文考试命题应有如下表现:

1.精选命题素材,关注情境意义

坚持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最根本的价值取向,这个根本的教育目标指向教育的方方面面,考试评价也不例外。选择合适的命题素材是前期命题制定的核心环节。命题素材要追求高质量,具有一定的教育性和思想性,能够使学生在平时的考试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正确价值观的影响,这体现了核心素养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培育的要求。阅读题应该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素材为主,选择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语篇,设置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导向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民族精神和优秀民族文化的熏陶,加深对文化传承的理解,坚定文化自信;选择优秀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文本素材,设置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问题,使学生能结合自身经验和文化背景发散思维进行创造性表达。

2.命题整体设计,考查综合能力

语文教学应该突显语文的综合性,单独学科知识点的学习和封闭训练而不深入到语文的知识情境,就会弱化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深厚的文化性和独特的人文内涵,从而背离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方向。因此,语文命题各个板块的知识点之间以及板块与板块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应该要进行整体设计。学习语言不仅离不开具体的语言情境,还需要关注命题的情境意义。一方面,要在语文基础字词运用板块、古诗板块、现代文阅读以及名著阅读、写作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做到每个板块的考查都能基于语言情境各有侧重。例如:在“基础字词运用”板块,不是单独考查学生字词运用的正确度、熟练程度,而是要基于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来进行,将字词的考查融入完整的语言篇章中。像修改病句和背诵默写部分,题目设置不是简单地要求把句子单独列出来,而应该进行整体设计,以具体的语言情境为依托,引导学生在联系知识背景的基础上,综合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情况。另一方面,各个板块也要整体设计,各个板块之间也要具有逻辑意义、内在联系。比如,以理想主题为全卷主线,考查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可以在默写中让学生写出表达实现人生理想的诗句;在文言文阅读中,让学生理解先贤们所追求的理想;在名著阅读中,引导学生关注理想对人生的意义,这样通过运用主题对相关学习内容进行整合,从而全方位地考查学生综合能力。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语文的工具性体现在学习语文不仅仅局限于语文学科本身,还能和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渗透于其他学科的学习。要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跨学科学习。不仅与历史、政治等人文学科的内容相整合,还应该和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学科内容相整合,在不同学科间学习内容的渗透与融合的过程中拓宽视野、全方位提升学生对多样化文本的阅读能力和学习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如果仅仅停留在语文本学科孤立知识点的教学层面,便完全无法发挥出语文强大的工具性能,同时也不利于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提升综合能力。在语文试题的设置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科融合的特点,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济南的地理气候来引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在教学《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自然现象,通过云朵形状的变化从而预测天气变化,识记传统谚语知识、增加生活常识。在教学《春望》《赤壁》《过零丁洋》等课文时,可以引入相关历史背景的介绍,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所蕴含的深厚情感。

3.创新考试命题,注重思维品质

对考试命题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从命题上体现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考查,是深化落实基于语文核心素养考试命题改革的重中之重。当前以纸笔测验为主的语文考试命题,过于关注学科知识点的得分,考试体现很强的技术性,考试训练变成答题套路的不断规范、总结完善过程,毫无创造性。因此要转变传统语文考试命题以考查学生低阶思维能力为主而忽视高阶思维培育的现象,不能只是把考试当作检测知识点熟练程度的工具,在这个过程中更要体现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阅读重点应考查学生阅读后的感受,以及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的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对作品整体的把握能力,尤其是对文本独特价值的感悟能力和对其中艺术形象的独特见解,题目要引导学生将思维过程充分展开,答案不能以测试答题技术的熟练度来替代学生进行基于文本的自主体验和发表富有个性的创造性的感想。而在考查一些有标准答案的题目时,我们可以通过变换问题形式、灵活设置题目来促使学生运用高阶思维,把常问“是什么”改为多问“为什么”。客观题也不是独立存在的选择或填空,而应联系学生日常生活、观照学生实际生活体验,列出的命题应该具有时代特色,以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核心素养提出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不仅是要掌握母语语言运用的特点以及规律,在语文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建构自己的言语体系,还要能通过语言在学习过程和日常生活中进行自由灵活的沟通交流,这涉及听、说能力。语文听、说能力的培养,一直是语文学科比较忽视的一部分。英语有口语能力测试,在笔试时还有听力测试,而语文学科也应该引入这方面的考试形式,加强听、说能力的考查。在考试形式上,可以借鉴英语听力考试,增设汉语的听力考试,题型以单选题为主,像考查汉语拼音、多音字这类基础题就可以在这部分进行。“还可以单独设立语文口语交际的测试,在一个具体的语言交际的情境中来考查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辨析、筛选的综合运用的能力”[9]155。平时也可以通过给学生设定一个贴近生活、富有时代气息的话题,让学生进行演讲来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五、结语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对语文教学和考试评价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使考试评价切实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将成为未来语文考试评价研究的重点议题。在基于核心素养取向的考试评价的实践教学过程中,考题的命制又是使指向核心素养的评价理念以及评价目的得以真正落地的关键[10]。因此,需对已有的语文命题实践经验进行反思总结,深入改革其中不合理的部分,创新命题内容和形式,切实提升命题质量,充分发挥语文考试评价对语文教学育人的积极导向作用。

作者:陆蓓蓓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