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生活化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写作与生活具有必然的联系,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理论支撑来源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以及叶圣陶关于语文教育与生活关系的论述,同时根据语文的本质属性、语文教育教学对生活的回归和社会交流的需要,使其具备广泛的现实基础。面对中学语文写作教学与生活脱节、脱离学生体验的现状,结合教师缺乏对生活的思考和融入,中学生忽视自己在生活中的主体地位的原因,通过构建富有“生活化”的写作教学思想、写作教学内容、写作教学方法及写作教学评价的策略,以期突破困境,实现语文写作教学生活化。
关键词: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生活化;解决对策
众所周知,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中学生最害怕的两部分学习内容就是文言文和写作。中学生语文学习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其中写作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高低的重要尺度。如何消除学生对写作文的恐惧心理,把“要我写”变成“我要写”而且“写得好”,是当前中学写作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写作是思维的一种反映形式,是一种语言表达能力,是个体自身对现实世界与生活的描述以及内心感受的流露,而生活是语文教育和教学最宽广的资源场域。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写作必须贴近生活,必须以生活为中心,必须以生活中的实际内容为基调,以此来实现语文写作教学生活化。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理论依据及现实基础
本文所探讨的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生活化的概念,可以先从语文教学生活化谈起。何谓生活化?《辞海》中将“化”这样厘定,“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如:绿化;现代化”[1]。换言之,生活化即指事物向具有生活属性的另一面转变。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生活化”是指语文教学需要带有生活色彩,抑或体现生活属性,这种性质和状态的转变为其增添了不一样的要求和特点。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理论依据
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理论支撑主要来源于杜威先生“教育即生活”的教育思想,以及我国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关于语文教育与生活关系的论述。
1.“教育即生活”
杜威先生认为,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儿童现在的生活过程、成长过程,而不是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这一点思想符合当时美国的本土哲学思想——实用主义。在他的教育哲学里,教育就是要给学生提供不可或缺的生活条件。正如其所言“如果教育即是生活,那么一切生活一开始就具有科学的一面、艺术和文化的一面以及相互交往的一面。[2]”经过对这一概念的反复思索之后,更是明确提出“教育在它最广的意义上就是这种生活的社会延续[3]”。杜威所讲的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实际上是要求进行教育体系的改革,在学校范围之内扩大学生的生活经验。无独有偶,1903年,语文独立设科,民国时期由李步青先生等主编的《新式国文教科书》中的第一册第一课便说的是人,进而手足,然后天地等。这一切无不说明:教育与生活息息相关,不可分割。
2.语文教育与生活不可分离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他对于语文教育与生活的论述鞭辟入里。他认为语文教育是生活所需,学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咱们生活,咱们劳动,咱们学习各种知识,咱们做各种工作,非跟别人打成一片不可,非彼此了解不可。跟别人打成一片,彼此了解,全靠语文,语文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了。[4]”的确,生活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运用。从语文的发展史来看,语文在古代时期并不是真实意义上的学科流派,直到清末时期独立设科,才自成一家、矗立于世。“语文”包括文字和语言,古代时期的“语文”根据我们现代的理解,可以说是利用文字和语言的传递,教授学习者基本生活生存技能,制作生活生产用具等等。这是一种继承祖先生产技能、劳作经验传承给后代的活动。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亦或将来,语文是必然具备生活属性的,在生活中实现教育的需求和目的。
(二)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现实基础
1.语文的本质属性
语文具有语言的属性,它是用来交流信息,传递文化的。用来交流信息和传承文化的语文,它所交流的内容,是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人们之间的生活经验和习惯。运用语言口头交流,采用文字传递信息都是语文的表现形式,都富有生活的背景色彩。于此可见,语文教学生活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是一种回归的趋势。
2.语文教育教学对生活的回归
“大语文”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应,更是促使各位专家学者进行思考。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一次对语文概念重新厘定的危机,应运而生的还有“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理念。这一理念的产生源自于学术界专家学者对于语文教育教学的审思。语文的范围发生了变化,不仅仅指课堂上进行的知识类的传授,更是引入了生活的源泉,置于更为宽广的背景之下。语文教学是对生活的一种创造性复述与再现,这种回归不仅契合“大语文”的教育理念,而且直指当今语文教育所出现的弊端,期待利用语文教学生活化来为当下语文教育注入清新的活力。
3.社会交流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加,这极大程度地促进了人们对于汉语使用的频率。汉语作为一种语言,不断地为各族人民所钟爱,为各族人民所使用,或是经济因素,或是文化因素,或是教育因素。语言最大的一个属性就是交流属性,即语言最终的作用是用来交流。交流的内容必然是生活各方面所涉及的材料,而不是文绉绉的学术语料,这就给予语文生活化物质基础,抑或说现实基础。语文成为一门独立而具有广泛意义的学科,正是在这种社会发展的要求下应运而生。
二、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写作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师教学的重点。作文在中学语文考试中占据很大的比重,高考作文满分为60分,只有极少数写得好的学生才能拿到48分以上的分数,大部分学生的得分情况只能在42-45分之间。中考作文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作文在语文考试中如此重要,是因为它能综合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如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辩证思维等等,这些能力的形成不是临时抱佛脚就能实现,而是在日常的写作教学就要注重养成与习得。审视如今中学语文写作的现状,学生写作不真实、假大空泛滥、套作仿作现象严重等等,追本溯源,还是教学层面出现了问题。
(一)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现状
1.教学思想层面:以考试为中心
尽管当前中学教育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现实境况是教师自身并没有真正素质教育的思想,或是迫于压力,或是出于功利,一些中学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是停留在“读书就是为了高分,为了读大学”。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角度上讲,如今考试的分数成了学生个体某种不可抗拒的刺激与强化。正如田野郁夫所言:“学校教育越发展,考试发挥的选拔功能也就越得到强化[5]”。有些中学教师走入误区:并不关注学生自身的能力是否得以提升,不注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和心灵成长,教学思想固化,停留在以考试为中心,这无异于本末倒置。
2.教学内容层面:与生活实际相脱离
如今的中学语文写作教学内容主要呈现出与生活实际相脱离的趋势。正如李山林先生所言,这是一种语文教学内容认识上的误区,“忽略语文教学内容的研究,没把它当作一个重要的问题来看待,这是语文教育研究界长期缺乏课程意识的表现。”[6]具体表现为一部分教师忽视写作的真实性和生活性,生搬硬套教材里写作教学的内容,抑制学生说真话、说实话,要求学生说统一的话、神圣的话。一位初二教师在一堂“描写人物”的写作课上,要学生以学过的朱自清的《背影》为题,进行写作,要求每位学生刻画父亲的背影,突出父爱无言与伟大。显然,这种教学内容自身存在巨大弊端,写作主旨的严格限制,可能脱离了孩子的生活实际。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不同,每位学生对父亲的情感触动点又不尽相同。有的学生记得的是父亲饱经沧桑的双手,有的学生难以忘怀是父亲爽朗的笑声……。教师不应该要求所有学生都写一样的内容,可能会让某些学生无从写起,即使被迫写出来的也是千篇一律的空洞无物东西。教材只是个例子,而生活才是写作最大的源泉。写作高于生活,也起于生活。教师应该对于教学内容进行慎重选择,不能完全背弃中学生的实际生活,而要求学生生编硬造、无中生有。
3.教学方法层面:以机械模仿为主
“模仿”本身是一个中性词,它的本意是“借鉴参照”。如今,一些中学写作课堂上,语文教师却赋予它机械和呆板,这必然会伴随一些负面影响,诸如教学生以虚假、以功利等,如:老师:同学们,家庭作业就是按照今天我们所学的内容进行仿写,假如我是百万富翁。一初一学生:老师,什么是仿写?老师:今天我们不就是练习了吗?仿写就是你把其中的一些词语换成另外自己词语。这是仿写吗?这种机械惨白的模仿能起到语文课程“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一应有的作用吗?初一学生正处于系统写作训练的奠基时期,这种训练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教学生讲假话、讲空话。
4.教学评价层面:评价方法单一乏味
语文教学教育活动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心理活动如果仅仅采用量化评价就不够精准,至少难以捕捉到中学生个体真正的文学素养与语言能力。现在很多一线中学教师评作文就是看学生作文的采分点:有没有使用一些成语,有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这种人为量化评价必然会导致学生写作的“假大空”。以2015年湖南省高中语文学业水平测试的大纲进行说明,作文评分达到基础等级第六点明确规定“标点正确,书写规范”以及发展等级的第二点“善于运用修辞手法”。这样的说明难免会给教师传达一个极具隐蔽性的评价量化标准趋向。的确,在作文中修辞手法的应用会为文章增添光彩,但是脱离了真情实感盲目追求修辞,形式脱离了内容,内容空洞虚假、强编滥造,无异于舍本逐末。
(二)造成写作教学现状的原因探究
造成当前的这种境况,教师和中学生两类主体在思想理念层面都存在一定的偏差。
1.教师缺乏对生活的思考和融入
不少语文教师对于生活与写作的关系认识不足,只看重中学课堂写作教学的临时性和对考场作文的适应性,忽略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与根本,很少把自己和学生的生活融入到写作当中去。其实,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教师对于生活的感悟与思考可以激发学生的感悟和思考。语文教师很重要的一点要求是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这点要求甚至可以说是构成优秀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一部分。而专业素养是一位教师走进课堂并且完美地呈现有意义教学的前提,如今部分教师没有具备这种发现生活、感悟生活的素养。他们在课堂上“耕耘”多时,脑袋里却只装着成绩与考试,缺乏生机与活力。新课标鼓励中学生有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教师在讲授写作时,不能只要求文章有文采,而忽视文章的思想内涵,形式与内容两者不可偏废。教师首先要教学生以最为真实、最为朴实的语言文字去说明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生活中的真情实感,再去追求文采和写作技巧。
2.中学生忽视自己在生活中的主体地位
参与者的兴趣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学生兴趣是必不可少的基石,有了这块基石才能铺垫通往探索求知的漫漫长路。教师上课的成败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如今很多中学生对写作缺乏兴趣,过于依赖教师的指导,陷入模仿套作的陷阱;市面上的“满分作文”畅销无比,很多写作课变成了“满堂输、直接灌”。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当前中学生对写作的认识不够,忽视了自己的主体地位。一方面作文在高考中占较大的比重,但另外一方面中学生学业负担重,为了完成写作任务进而陷入机械模仿和套作当中。长久以往造成了一些严重的后果,比如学生对写作丧失了兴趣,找不到材料时候就胡编乱造,写出来的东西缺乏“人情味”,脱离真实的生活,不会从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中寻找切入点,忽视自己在生活中和写作中的主体地位,误以为模仿和套用考场作文是提高作文成绩的最佳途径。
三、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生活化的对策研究
针对中学语文写作教学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改进措施如下:
(一)树立生活化的写作教学思想
教学活动是一定的教学思想的体现,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内涵与外延的统一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的教学思想决定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成败,它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与课堂习惯。因此,一线教师务必要树立生活化的写作教学思想。首先,教师只有把教学的主体——中学生,真正地当做学习和生活的主体,把生活当做最宽广的素材,才能通过写作来培养中学生正确的思维和价值观,完善其人格,提高其语文素养,最终实现语文课程培育中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目标。其次,中学语文教师在观念的层面上还要将课堂的一切都视为生活的一个组成因子,也就是说教学的一切组成因素都必须具备生活化性质,包括教室布置、班级文化等等都要具有生活特征。教师只有具备生活化的写作教学思想,才能在写作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适用,教学评价的实施方面将生活属性融入其中,贴近中学生真实生活。
(二)选择生活化的写作教学内容
知识内容是写作的根本,是写作创造的基础。所以,在进行写作内容的选择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意义的、与生活相关的教学内容。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标准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
1.贴近学生生活,内容富于真切性
写作起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一种自我感受和体悟。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写作教学的内容与生活相衔接,会促进学生对生活的感知,从而提高写作的质量。首先,教师指导写作时要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切的交际对象。有位学者曾提到,他应邀为某中学做一次写作课堂教学,刚好在中学校门口遇见一学生忘记带校牌,教导主任不允许该生进入校园的事件。这位教授放弃了之前准备的写作题目,把这件事作为课堂讨论的话题。他引导中学生分别从忘记带校牌的学生、教导主任的角色出发来展开讨论,这一下子激发了学生们的表达欲望和讨论热情,课堂结束时不少学生都写出了优秀的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从这样的一个例子中,可以看到中学生为什么怕写作文?为什么写出来的作文不尽人意?很大程度上和老师的命题和写作指导有关。生活是一个交际的舞台,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写作时建立一个真切的交际对象,把写作变为一个交流和思考的过程。写作的内容富于真切性,贴近中学生生活,学生写出来的东西才会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其次,在挑选写作教学内容的时候,排除中学生不能内化和内生的知识,选择与生活相联系的知识,选择中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同化的知识,即将生活知识纳入教学知识场域。诸如语文教师可以就如今国家开放二胎政策的出台,引导中学生在写作课上结合自己家庭的实际来讨论。国家开放二胎政策,必然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也是和中学生本身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这样在生活中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把写作的基础建立在生活的源泉上更能使学生“下笔如有神”,更能激发中学生的思考和感悟,写出来的东西更具真情实感。总之,作文题目做到与时俱进,与中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中学生才能写出体现自己年龄阶段所特有的精神面貌的佳作。
2.体察学生心态,内容富于趣味性
写作是个体对于生活的创造性复述,是自身感受的直观表达,老师是无法代替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中学生的心态以及心理活动的变化,所选内容应基于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情感方面富于趣味性,捕捉学生内心,吸引学生兴趣。因为中学生生活中有许多方面值得教师引导学生去写作,也有许多内容值得教师引导学生去表达。比如社会的热点问题“扶不扶老人”,老师完全可以引导中学生先进行辩论,写作文,来向当地有关管理部门提出意见和解决策略,使中学生真正成为生活的主角,以主人公的心态参与到生活和社会当中来,这种作文内容具有趣味性和实用性,能更好地保证学生有话想说,有话敢说,有内容可写。
(三)采用生活化的写作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有提示型教学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自主型教学方法[7]。对于语文写作教学而言,有些学者提出的这些教学方法都可以归属于“生活化的教学方法”。由此可见,教学方法生活化主要体现在教师在进行讲课的过程中,采取的方式更加符合语言的学习特征,更贴近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更能唤起中学生的共鸣,引发中学生对于日常生活的思考和感悟。语文写作教学可以看做是一种语言交流,或者说一种信息传递的活动。那么,生活化的写作教学方法就很明显了——交流教学法,即让中学生自己表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想,然后写下来即是好文章。利用学生间的双向互动、师生间的双向互动、师本(作品作者)间的双向互动、生本(作品作者)间的双向互动,把生活的源泉引入写作实践中,听生活之所见、言生活之所思、抒生活之所感。如:鼓励中学生每天写日记记录当天的思考、一周写一次读书笔记,选择特定的时间把自己思考和心得与其他同学交流、探讨。
(四)实施生活化的写作教学评价
首先,教学评价体系方面应该要多样性,即多种教学评价手段相结合。中学写作教学中应多采用定性评价的手段和及时的课堂评价,课堂评价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保障育人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手段。[8]”中学教师对学生表现进行及时评价和反馈,有利于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自己作文的优点和不足,避免出现因作文间隔时间长,而导致学生期待教师反馈的兴趣减弱甚至消失的问题。定性评价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写作某一方面的进步,如字迹、结构布局、写作态度,词句的运用等等。只要学生在其中的一个方面有所进步,教师就要抓住时机鼓励表扬学生,激发学生写作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其次,评价的内容要生活化,多给中学生鼓励性的生活词汇,而不是那些文绉绉、千篇一律的评语,如语言流畅娴熟,文化功底深厚此类隔靴搔痒的评语。中学生处于心灵敏感、渴望社会认同的特殊时期,较为期待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教师应更多地利用生活化的评价词句:如作文结尾处抒发你的思考和感悟会使你的文章更加出彩。另外,家长参与到写作评价的体系。家长作为学生的第一任教师、生活和成长的第一见证人,最为了解孩子的性格品质、最为熟悉孩子的生活习惯,家长可以就孩子在生活中学习中成长的点点滴滴的进步做出鼓励性的评价,更能调动中学生写作的热情。总之,语文教学生活化是当今语文教育发展的趋势,写作教学生活化作为语文新课改理念的实施体现。教师和中学生在语文写作课程中能融入一些生活元素,能从“生活”的广阔资源场域中汲取养分,进而合理利用,从而促进中学写作教学应回归生活化的轨道,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写作的乐趣和真谛,也只有这样写作教学才能真正完成其应然使命。
作者:向菲 单位:铜仁学院 贵州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