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英语课堂用语的使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村中学英语课堂用语的使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农村中学英语课堂用语的使用

摘要:英语课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课程之一,承载着语言教学的重任,同时英语课作为一门外语教学,是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形成语言习惯、训练语言技能、培养语感、加强学生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认识的最直接的手段。而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要完成师生、生生之间的不断交流与沟通,将教师课堂用语与学生语言形成有机结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多地使用英语教学,为学生提供一种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逐渐形成他们对语言的认知感。同时,学生也要尽可能多地加强课上的语言练习,通过与学生或者老师进行对话的方式来增强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关键词:农村中学英语;课堂用语;使用分析

一、农村初中英语课堂用语教学现状分析

1.课堂用语不规范

作为一门以学生的“听、说、读、写”为主要教学目标的课程,中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在课堂上的英语口语的使用,主要体现在英语课堂用语的应用。正确并且规范地使用课堂用语,有助于将学生带入英语的学习情境中,为学生创造出一种适合学习英语的氛围。但在英语课堂用语实际使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教师课堂用语不规范,存在语法等错误。教师长期使用这种不规范的课堂用语便会给学生错误的知识引导,从而造成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出现错误。为了保障学生所学知识的正确度,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完善自己的语言技能,将最专业的知识呈现给学生。

2.课堂用语随意性大

很多农村英语教师由于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缺乏一定的知识素养,因此在使用课堂用语的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弊端,不能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课堂用语使用过于随意,缺少一定的严谨性。表现在,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老师半英半汉或者用中式英语的口语方式进行教学,长期这样的口语教学不仅会使学生失去对英语的严谨性的认识,而且会逐渐养成不规范的英语语言习惯。教师应该认识到自身的这种缺点,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变。

3.课堂用语单调乏味

英语作为一门以学生练习为主的开放性的教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营造一种宽松的英文学习氛围,不断培养学生开口说英语的习惯。因此,老师本身应该为学生做一个好榜样,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使用英语教学。过于单调的课堂用语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感,教师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口语知识,在课堂上尽可能地使用不同的课堂用语,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对英语口语耳濡目染,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使用初中英语课堂用语的重要性

英语作为学生学习的第二语言,在农村初中学校中一般只有课堂这种练习渠道,因此,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口语练习是很重要的。而教师的口语用语能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引导,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课堂用语更多地去了解英语,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更多地使用英语进行教学,并且要保证课堂用语的规范性和流畅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增强英语的学习能力。

三、提高农村初中英语课堂用语教学质量的措施和建议

1.提高学生对课堂用语的认识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潜意识里将“学好”定位在分数上,分数越高就证明学习效果越好,而没有意识到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方位地发展,除了要保持良好的成绩之外,还要主动地去增强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英语口语就是其中之一,学好英语口语,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只有拥有自信,学生才能更高效地进行英语学习。由于学生接触英语要晚于语文和数学,对英语的熟悉程度还不够,所以英语是学生的薄弱课程,因此学校和家长应该加大对英语课的重视程度。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教师应该转变原有的教学方式,不能再直接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并同时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学生只有认识到英语口语的重要性,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2.加强教师对课堂用语的使用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进行,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应该只局限于自己原有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应该将英语课堂变得更加活跃,尽量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适当加入课堂用语,学生只有多听、多练才能加强英语的学习能力。而农村学生由于教学条件有限,能接触到的英语交流的环境并不多,所以只有把握课上,专注于对教师课堂用语的学习,才能在英语学习中有所成就。总而言之,教师的语言能力和使用语言的频率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英语课堂用语的使用,以增强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达到较好的课堂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爱东.如何评价初中英语课堂的高效性[J].校园英语,2001(1).

[2]杨献忠.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宁夏教育科研,2009(2).

作者:朱华 单位:山东省邹平县长山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