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英语校本课程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学英语校本课程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中学英语校本课程研究

摘要:

文化传承过程是文化及其主体有机结合的过程,与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的课程,其本质则体现为一种文化主体的自觉。民族地区英语校本课程,承担着纵向传承民族文化遗产,横向传播、吸纳其他文化,从而促进特定民族文化增值的使命。它已成为全球多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其开发的实践路径为:以反映民族特性为目标,强调课程对民族文化的适应性;选取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关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遵循课程理论,满足民族地区社会、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学校为单位,各部门权力分享,专家指导。

关键词:

民族文化适应性;英语校本课程开发;课程内容选取;以校为单位

全球多元文化背景下,全球价值趋同,但民族文化在传承中求创新的愿望也愈加强烈。全球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地区的中学英语课程,在传授与提高未来民族人语言知识、技能的同时,也承担着传承、创新民族文化的使命。然而,一直以来,国家统编的英语课程,因其民族性的缺失,在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甚微。因此,从文化传承视角对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问题进行反思,不仅能进一步完善国家课程体系,拓展新的研究视角,而且有助于通过英语这一媒介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推向深入,这也是民族教育研究与基础教育课程理论发展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一、文化传承视角下民族地区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一)校本课程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全球多元文化背景下,大众传媒、信息技术、通讯网络等的发展,使得信息跨域、跨国界流动成为常态。也因此属于个人的、区域性的领地日渐减少,但民族文化在传承中求创新的愿望也愈加强烈。因为每个民族都是多元文化创造主体之一,有权利去保护并传承本民族文化。特定的文化自身都具有丰富的内涵,且特色鲜明、价值独特,它影响着置身其中的不同个体的方方面面。因此,一旦某个文化主体疏远了自身存在的文化形态,他/她的社会化过程势必受到阻滞。文化传承,是文化及其主体的有机结合。就文化传承的主要形式来说,学校教育无疑是文化传递与发展的主要中介,是传承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主要渠道。与此同时,作为教育核心内容的课程,则成为文化传递与创造的关键。事实上,文化与课程之间存在着天然联系。即是说,文化孕育了课程,是课程的母体。因此,课程的核心理念、逻辑规则、范畴来源等都取决于相应的文化。事实上,伴随着教育的产生,课程便担负起了纵向传播人类历代积累的文化遗产,横向传播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各类文化的功用,从而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增值。而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校本课程,是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基于相关的地方课程,以民族地区特定学校所在的民族文化为主要的课程资源、以英语为语言形式,并根据民族地区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发展需求等开发或选用的、适合本校特点的校本课程。故其在传承民族文化过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

(二)文化传承于民族地区英语校本课程的意义

由于课程与文化之间天然的渊源关系,民族地区的英语课程作为一门语言类课程,与文化间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语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置身其中的人们的思维以及认识客观世界的方式。因此,民族文化、心理因素等会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及其语言编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具有语言和思维方面的独特性。所以,对于民族地区的英语课程而言,必须考虑因语言差异所产生的思维模式转换问题。可以说,民族地区的英语课程在传授学生语言知识、培训语言技能等的同时,也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那么,在全球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文化在传承中求创新的愿望也愈加强烈,但是,民族地区使用全国通用的英语教材尽管充分体现了各民族的平等性,其民族性却被忽视。民族地区的民族性主要体现于对文化的反映上。在多年来民族地区优先发展的推进中,中小学英语课程始终处于被忽略状态。而且,在国家大力提倡的以语言课程为主的地方课程中,主要是以双语教学为主。在对双语教学的重视中,英语课程依然没有提上课程建设的日程。由现实观之,民族地区丰富的文化在“主流化”、“现代化”、“文化多元化”等冲击下,逐渐走向濒危的边缘。故而,传承民族文化理应成为民族地区英语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它以民族文化为主要课程资源,满足民族地区学生、社会的发展需求,承担着纵向传承民族文化遗产,横向传播、吸纳其他各类文化,从而促进特定民族文化增值的使命。它已然成为全球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与创新过程中举足轻重的重要途径,民族地区多元文化(包括民族文化、主流文化、异域文化)也成为英语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民族地区的英语校本课程在为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培训并提高语言技能的同时,也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发展主流文化、借鉴异域文化的使命。因为课程的过程的本质便体现为一种文化主体(课程主体)的自觉,因此与文化关系更为密切的民族地区英语校本课程更加凸显出文化与文化主体有机结合的过程。

二、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路径

从上文可以看出,民族地区英语校本课程于民族地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有着特别的意义,即以英语为语言媒介的校本课程,对民族地区民族文化进行纵向传承、横向传播(在不同文化间的传播,包括借助英语走向世界各地接触异域文化)中,让特定民族文化得以在与他文化的相遇中通过吸纳等方式进行创新,从而使得英语课程体系在对民族地区的适应中渐次完整,也使民族地区文化传承与创新得以顺利进行。文化传承视角下,民族地区英语校本课程开发需要聚焦以下方面:第一,以反映民族特性为目标,强调课程对特定民族文化的适应性;选取特定民族文化为课程主要内容,关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第二,遵循课程理论,考虑民族地区社会、教师及学生等课程主体的发展需要;第三,以学校为单位,在专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权力分享,开发课程。具体如下:

(一)以反映民族特性为目标,强调课程对特定民族文化的适应性

犹如性别,民族并不是一个生物学方面的已知事实,它所蕴含的文化方面的内容与不同民族之间存有的任何一个生物学或形态学方面的差异完全不相称,它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处于变化之中的概念。相应地,教育的民族性则意味着,它是作为民族文本来理解的,既是独立存在的,又是与其他文本交织在一起而存在的〔1〕。因此,教育的民族性表明,全球多元文化背景下,面向多民族的教育制度是一个整体,在具有复杂的、动态的民族特性的特定民族地区,因不同民族文化特性而显示不同特征,即教育对民族文化的适应性。相应地,课程作为教育的核心部分内容,其也应当体现对不同民族文化的适应性。因而,民族地区的课程必须突显民族性,具体体现在对民族文化的反映上,就是强调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对民族文化的适应性。然而,一方面,由于民族地区使用全国通用英语教材,忽视了其民族性。换而言之,它体现了民族地区的平等性,但却忽视了其差异性。另一方面,虽然国家大力提倡在民族地区开设双语教学形式的地方课程,以呈现各民族的本土文化和知识。然而,实践证明,仅依赖于这一载体来展现多姿多彩、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显然是不充分的,而同为语言课程的中学英语课程,依然处于国家课程的高度,很少触及民族文化内容。因而,开发民族地区英语校本课程,以英语为语言,一来可以提高民族地区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再者发挥从纵向上对民族文化传承、横向上传播的作用。即是说,借助英语语言,不仅能够让从横向上对民族文化进行传播,在与异域文化的接触中,通过接纳、吸收等方式发展、创新民族文化。总而言之,置身民族文化、主流文化以及异域文化交织环境中的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校本课程,首先需要体现课程的民族性,即考虑到所在地区的民族文化,适应特定的民族文化,回应特定民族文化传承中求创新的诉求;同时,还要关注主流文化并兼顾异域文化,以培育全球多元文化背景下未来民族人对文化的适应性与敏感性。

(二)选取特定民族文化为课程主要内容,关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民族地区的英语校本课程,通过对特定民族地区民族文化进行纵向传承、横向传播(在不同文化间的传播,包括借助英语走向异域文化)的同时,让特定民族文化得以在与他文化的相遇中通过吸纳等方式进行创新。也因此,在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课程内容如何选取,是该课程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环节,即选取特定民族地域性文化资源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以民族文化、主流文化、异域文化相融合的内容为主要素材。首先,民族地区的中学英语校本课程,是基于特定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的发展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学校的课程资源,结合中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适合特定地区学校特点的课程。因此,“地方性”、“地域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所以,在课程内容选取中须得选取各民族、各地区的地域性文化,将其作为主要的课程资源。不同民族其传统的观念意识、典章制度、风尚习俗、生活方式等人类所创造的文化,都对人类行为起着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2〕。这是因为特定民族的文化是与其所在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生态特点、历史传统等密切相关的。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各民族居住的特征是“大杂居小聚居”。因此,在全国范围内,不同民族在相对稳定的居住区域形成了特定的文化环境,也形成了特定民族的文化特质。因为不论是哪个民族个体,其所思、所想、所需无不受制于其置身的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文化环境。具体而言,从任何一个民族诞生到发展的历程来看,最初向自然界索取所需要的生活物资与生存条件到逐渐适应,以及通过与周遭其他民族交往,不断积累方方面面的经验、知识、技能,从而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系统,这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不同民族最基本的标志。特定民族以自己的文化系统为参照标尺,培育并提升自己所属民族的意志与精神,以牢固自己的民族之根、民族之魂,这也是人性的模塑过程。犹如有论者所言,“所谓人性,是指受文化布局的影响而言。世间并没有‘自然人’,因为人性的由来就是在于接受文化的模塑。”〔3〕由是观之,置身于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不同民族的未来民族人,必然接受不同特质文化的模塑,形成带有地域特点的民族性格。也因此,不同民族的中小学生必然以各自所属的地域性文化为其根本。因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地域性文化资源理应成为民族地区英语校本课程内容的来源之一。其次,吸纳相关的校本课程资源为必需的课程内容。任何课程内容都是为特定教育阶段的学生而选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因此可以说,如果课程内容不能被学生所理解、吸收,并融入自身知识体系的话,那么对学生而言,课程知识便永远是一种外在物,没有任何意义。一般来说,课程都是在特定课程实施场域,即学校、课堂情境中实现的,因而课程内容也要与特定学校教育情境相符合,否则课程实施效果便不会很理想。民族地区英语校本课程,在全球多元文化背景下却植根于我国多民族文化土壤,又凸显着校本课程以“特定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的发展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学校的课程资源,结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适合特定地区学校”的特点。因此,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校本课程要吸收已然反映文化多元观点的不同民族文化精华融入学校现有课程资源当中,势必要适应特定学校和学生既有的课程内容与特点。即是说,民族地区英语校本课程内容的选取,应该关注特定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将突显“各民族地域性文化”的内容与学校既有的相关课程内容进行整合、调适,以适应特定学校及学生的发展需要,这也与课程内容选择的准则相一致,即“课程内容要与学生和学校教育的特点相适应”〔4〕。最后,兼取民族文化、主流文化、异域文化相融合的内容为主要素材。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校本课程,因其“异域”特色,又因其置身民族地区的民族特性———既独立存在的,又与其他文本交织在一起存在,即是说,其置身民族文化、主流文化以及异域文化交织的环境中,其内容的选取,需要既考虑到本民族的文化,还要关注主流文化并兼顾异域文化。

(三)遵循课程理论,考虑民族地区社会、教师及学生等课程主体的发展需要

一般而言,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主体与客体并存〔5〕。即是说,主客体互为存在的前提,客体或客体属性以主体或主体需要而存在,主体或主体需要因客体或客体属性而实现,两者缺一不可。价值存在于价值关系之中,即价值的主客体关系中,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恰是价值的基础〔6〕。价值的这一本质属性,映射于课程价值之中,便是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校本课程价值主体与课程价值客体间的关系性存在。具体而言,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校本课程的价值主体包括民族地区教师、学生、课程利益相关者等等,他们的需要是课程价值存在的客观基础;而英语校本课程价值客体则指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内容。由于课程价值主体的需求随着时代的不同而不同,课程价值客体亦呈现相异的形式。同时,课程价值客体需要适应课程价值主体的需要的不同而不同,也因此课程价值呈现多元性〔7〕。全球多元文化背景下,置身于主体文化、民族文化、异域文化交织环境中的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校本课程价值,其价值主体与客体的需求均有了更多的诉求,课程价值主客体也趋于多元化。比如,课程权威专家、课程决策的高层人士之外,课程的实施者教师、课程学习者学生,以及其他课程利益相关者(如来自各民族、各地区不同社会阶层各界人士),都应当成为民族地区英语校本课程的主体。与课程主体多元的趋势相适应,英语课程的客体,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也在三语甚至多语环境中趋于多元。也因此,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既要遵循课程的一般理论,即一般意义上课程价值主客体的需要,也要结合民族地区的发展需要、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以及民族地区学生的风格、认知特点等,对英语教材进行改变,对民族文化文化进行适切的选取,一来解决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的传承,再者能够体现其现代化与未来发展。

(四)以学校为单位,在专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权力分享,开发课程

从上文可知,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以相关的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实施为前提保障。在此基础上,以不同民族地区特定学校所在的民族文化为主要的课程资源,吸纳主流文化与异域文化,且根据民族地区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特点、兴趣爱好,以及社会、教师的发展需求等开发课程。然而,不论哪种性质的课程,负载着怎样的价值,其最终实现的具体场域一定是学校。换言之,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核心执行力须当来自学校,包括校领导要充分发挥课程领导作用,充分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让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亦是课程价值的主体,有权利也有义务参与其中,而绝非昔日意义上仅为忠实的国家课程实施者的角色。同时,在确保学校为核心力量的同时,需要课程专家给予专业支持和帮助。这也正是一线的教师所需要的。当然,如何在国家与民族地区当下课程体系、体制、管理、评价的框架内,合理地、有效地开发并实施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校本课程,也需要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在权力分享中,为当地中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提供支持与资助。总而言之,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以特定民族地区的学校为单位,在专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各级课程领导部门通过权力分享,进行开发。

三、结语

综上可知,文化传承视角下,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校本课程价值的实现当是以文化为基础、以文化为手段、以文化为目的且以语言为桥梁的文化教育、文化传承、文化创新为旨归。换言之,民族地区的英语教育价值的实现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平台。民族地区英语校本课程目标的确立、内容的选择及组织既要关照各民族文化的不同特点,又要考虑主流文化、异域文化间能够求同存异、消除隔阂、和谐与共。当然,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也需要以民族文化、主流文化、异域文化相融合的内容为主要素材,培育全球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未来民族人对文化的适应性与敏感性,并藉此来培养并提升其接纳、欣赏异文化的跨文化能力。另外,在遵循一般课程理论、以学校为单位开发的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校本课程也需要培育新形势下现代民族文化精神的承载者、创新者,并经由缓解民族文化、主流文化、异域文化间的冲突、弥合三者间的鸿沟以实现民族文化、主流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惟其如此,才能通过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校本课程的实施达至未来民族人中学生(即课程主体或文化主体)其民族精神、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的融通,一来解决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再者也是其走向现代化与未来发展的希冀。

作者:邵晓霞 单位:天水师范学院 兰州大学

参考文献:

〔1〕钱民辉.多元文化与现代型教育之关系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55.

〔2〕LA怀特.文化科学〔M〕.曹锦清,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3〕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1987:97.

〔4〕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13.

〔5〕李广,马云鹏.课程价值取向:含义、特征及其文化解析〔J〕.东北师大学报,2010(5):167-171.

〔6〕王玉梁.21世纪价值哲学:从自发到自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49.

〔7〕严仲连,马云鹏.论课程价值的实现与理性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1):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