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学英语情景教学法应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英语为中学教育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中学英语教学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学校的重视。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必须加强对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通过对情景教学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提出了利用图片或实物进行情景创设、利用生活实例进行情景创设、应用多媒体进行情景创设的措施。
关键词:
中学英语教学;情景教学法;应用
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只有将其放入实际生活情景中,才能促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在英语相关知识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进行场景创设来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使英语相关知识变得鲜活,进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1]。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情景教学法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探讨情景教学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以优化中学英语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一、充分利用图片或实物进行情景创设
在英语教学中,想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引导学生多说、多写、多练。但是,反复地练习会使教学活动变得枯燥乏味,进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2]。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相关图片或实物来进行演示、表演,丰富教学活动,进而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学习效率。借助实物或图片进行情景创设可生动、形象地呈现知识内容,使知识变得鲜活,进而丰富学生的学习。例如,在seem、look、taste、be、smell等系动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面包、鲜花、香料、糖果等学生熟悉的实物带入课堂。教师拿出花朵让学生闻闻,然后问:Howdoesitsmell,多数学生均能回答:Itsmellswellgood。教师拿出糖果让部分学生尝尝,然后问:Howdoesittaste。其他的系动词均可按照此方法进行教学。在相关动物名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部分动物头饰带入课堂中,让学生戴上头饰模仿相应动物的声音、动作,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应用英语进行对话,如“Hello!Iampanda”。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更为丰富多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情景中学习热情高涨。
二、充分利用生活实例进行情景创设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有些知识内容存在较大难度。同时,由于缺乏语言环境,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较难知识内容时均无法有效理解并掌握知识,更无法有效应用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计有效的教学方式来降低知识难度。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进而提高其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将知识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利用生活实例进行情景创设便可降低知识难度。例如,在“Wouldyoumindtodisturbthemusic?”相关知识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提出针对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讨,促进学生的思维得到活跃。如可提出问题:“Whenyousleep,themusicwasverylargeneighbor,you'llfallasleepright”,学生了解礼貌用语的基本用法后,教师组织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情景小对话,以表演生活实例的方式来练习礼貌用语的使用。
三、充分应用多媒体进行情景创设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使得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多媒体技术通过展示图片、播放音频、播放视频等方式形象、生动地将鲜活的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去理解知识[3]。例如,在“Whydoyoulikekoalas?”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动物的图片、视频,展现动物的声音。在播放动物相关图片或信息之后,教师可进行解读:“Thisisabear,itisverycute!”指导学生学习相关动物的单词之后,教师再提出问题:“Whatisyourfavoriteanimals?why?”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模仿。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沉浸于教师所创设的情景中,学习难度、知识的记忆难度明显降低。同时,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拥有更多的听、说、读英语的时间和机会。
四、结语
合理运用情景教学法可使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多样化,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其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在情景中学习,有效降低了知识难度,增强了学生学习自信心,提高其学习效率。
作者:王永琴 单位:甘肃省庆阳市环县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梁康锦.讨如何在情景中进行中学英语语法教学[J].卫生职业教育,2015,12(12):162-163.
[2]吴银天.浅议初中英语“对话”教学[J].学周刊,2015,4(6):325-326.
[3]陈爽.对中学英语课堂情境教学的探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17(3):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