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学体育新课程标准发展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新《标准》内涵
新《标准》对于中学体育课程的性质有明确表述,“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健康为主要目标,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这就从根本上对中学体育课程进行了明确定位。这一表述有如下特征:健康第一的原则被明确提出。传统体育教学过分重视学生技术动作和运动技能的情况得以缓解,体育教育由传统的竞技体育向健康体育转变。健康的标准也从身体健康扩大到身心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学生主体被进一步确立。在新《标准》的贯彻实施过程中要更新教学观念,强化树立“学生是课堂主体”意识,增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占比重,提高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标准》进一步强调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对于学生身心健康、思想文化水平都有深入要求。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很大程度上被忽略,学生的兴趣、爱好在体育学习中逐渐被抹杀,教师的教学内容千篇一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严重受挫。因此,新《标准》提出的更新课程观念的要求就是要在中学体育教学改革中不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中心观。教学评价逐渐走向多元化,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培养。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通化市贯彻实施新《标准》的初中学校。
2.研究方法。
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展开研究。在大量查阅资料的基础上,笔者将有关文献资料收集整理进行分析和利用,同时走访通化市中学体育教学专家和一线体育教师,采集专家对于通化市新《标准》实施情况的意见和建议,最后用严密的逻辑分析,对于采集到的资料删繁就简、去伪存真,从而形成结论,完成本研究。
三、研究结果
本研究调查走访了通化市的6所中学,分别是第二中学、第五中学、第八中学、第十三中学、第二十中学和第二十一中学。在调查中发现,全部6所学校都已经先后实施了新《标准》,虽然时间和效果有一定差异性,但总体体现了通化市中学对于新《标准》的认可和支持。但是执行效果却一定程度上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对于新《标准》提出的一些隐性指标很少有中学能够较好执行。
1.大多数通化市的中学能够对新《标准》的实施有良好认识
同时在新《标准》的指导下深化本校体育教学改革,修改体育教学大纲。这反映出体育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但是仍有个别中学对于新《标准》的精神实质认识不足,体育改革浮于表面,成绩不尽如人意。
2.在体育教学目标设置上,几乎所有学校对于体育教学基础目标的设置都较为合理
实施效果也较为理想。但是,对于体育教学的更高层次目标设定,在很大程度上存在问题。学生学习成绩的巩固提高质量得不到保障,学生的持续发展现状堪忧。在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上存在刻板守旧的现象,不能根据本地区、本校学生实际开展体育教学,特别是对于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略显不足。
3.当前各中学不断加强体育课程建设力度,提高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水平。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中呈现出教师低龄化、高学历、经验少等特点;个别学校个别教师对体育器材和场地利用不充分,制约了体育课程的正常开展;此外,还有个别学校、个别教师对于教材的选择混乱,没有按照国家相关部门规定选择指定教材。针对通化市特点,有些学校开展了具有东北特色和吉林省特色的体育课程,诸如轮滑、速度滑冰、毽球等,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4.体育教学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与新《标准》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调查中只有个别中学按照新《标准》的要求将学生学习态度、进步幅度、理论知识水平等纳入了考核评价范畴。
四、讨论
由新《标准》对于中学体育课程的界定可以明确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针对通化市当前贯彻实施新《标准》现状,为进一步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增强体育课程活力,必须更加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将新《标准》的实施进一步与中学教学实践相结合,将新《标准》精神落实到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增强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学术水平,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具体来说有如下几点:
1.根据新《标准》制定适合本校教学实际的教学大纲。
同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确保教学大纲的科学性、有效性。
2.增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在中学教学中,将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相接轨,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和延续性,学生要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在课堂之外不断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兴趣,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活动。
3.创新体育课程设置。
在新《标准》指导下,树立大课程教育理念,不断拓宽课堂体育教学外延,组织开展社会体育、野外体育和生活体育等多种体育健身形式,进行开放式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自主性。
4.提升教师教学水平,转变教师课堂职能,由课程主体转变为课堂主导,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技能培训、教师技能大赛不断创新教师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实绩。
作者:潘树坤 单位:吉林省通化市第二十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