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职业素质教育探析(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面对新世纪经济发展全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就业竞争白热化的新形势,作为外语类高职院校到底该秉持什么样的课程取向,才能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呢?聚焦“双核”能力培养强化职业素质教育,从建立基于“双核”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基本思路提出了参考。
[关键词]
“双核”能力;职业素质教育;人才培养
我国职业教育经历了职业教育思想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举旗职业—教育立法阶段(1980-1998年);第二阶段是规模扩张—发展阶段(1999-2005年);第三阶段是示范引领—质量提升阶段(2006年至今)。面对新世纪经济发展全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就业竞争白热化的新形势,作为外语类高职院校到底该秉持什么样的课程取向,才能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作为外语类高职院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怎样看待和思考专业人才培养呢?怎样正确理解和执行人才培养方案呢?笔者有以下思考。
一、建立基于“双核”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学院办学思想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总体构想,是制订教学计划、组织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和进行教学质量监控的依据。外语类高职院校需结合高职学院教学实践,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凸显专业特色,培养和造就具有社会职业竞争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努力。
(一)聚焦“双核”能力培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突出“双核”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聚焦于“岗、证、课”的有机融通,构建专业能力和外语能力模块,形成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专业课程群。引入国家(行业)职业标准融入专业教学内容,以职业活动过程为主线,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职业能力的形成为目标,全面落实学院的“三双”(双素养+双技能+双证书)人才培养规格,使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能顺利获得相应的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着力于职业综合素质培养,构建职业社会能力、职业方法能力的课程模块,形成人文素质、职业道德、职业拓展等课程群,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就业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是实现学生自身发展和企业发展需要的结合点。在当今教育社会化、评价多元化、资源信息化的时代,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加强其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学习技巧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互联网+”课程的教改理念,充分利用学院的课程网络资源库,对学院的课程实行改革,提倡教师制作紧扣知识点的微课,对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效能加强引导与培养,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课程设置应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思想与行为、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健康等关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确保学生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坚持“四个对接”,突出职业特点的原则
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实用人才为目标,使受教育者具有岗位就业的竞争力和在职业岗位群就业、转岗、晋升的能力。人才培养方案必须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对接,以实现人才培养的“四个对接”,即学校与企业对接、专业培养目标与产业人才规格对接、人才培养过程与产业工作任务(过程)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主动适应劳动力和人才市场的变化,使受教育者获得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构成的职业能力。
(三)加强沟通能力培养,凸显外语特色的原则
外语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应该凸显外国语职业的特点。人才培养方案应突出“外语+专业+技能证书”和“专业+外语+技能证书”的特色,在课程设置上凸显外语职业学院的特点。为突出外语特色,在课程设置上,达到培养“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兼备、外语技能与专业技能兼通、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兼有”的市场急需的特色人才的目的。
(四)紧扣专业技能标准,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活动应与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或问题相结合,通过分析任务、解决问题来引发、维持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方案必须从岗位实际需求出发,以工作任务来整合理论和实践,坚持“理实一体”“教学做合一”,紧扣专业技能抽查标准,设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任务引领型专业(实训)课程,强化综合项目实训和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增强学生适应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五)对接培养目标,精心设置课程群的系统性原则
应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准确分析专业建设现状,提出本专业的总体建设思路,精心设计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充分利用教学条件及资源,强化教学管理与评价。课程设置中应充分考虑培养方向的职业岗位群,将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纳入课程体系,构建模块化的专业课程群。将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融入培养方案之中,不断探索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的方法与途径,建设高水平、实用型、共享型的实习实训基地,创优人才培养方案。
二、“双核”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基本思路
(一)深入调研,明确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
各专业应对周边地区的行业、企业进行深度调研,采取实地调研与网上调研相结合的方式,了解企业的生产与工作流程、职业岗位群职责与要求、人才需求取向与人才规格要求。明确描述本专业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及其所要求的职业核心能力;写出相应的调研报告,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定位,以便确定本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
(二)认真分析,明确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态度结构
各专业对确定的对应职业岗位群进行典型工作任务(过程)的分析,明确描述本专业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及其所要求的职业核心能力,明确企业的岗位专项技能对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知识要求、能力要求、职业态度要求等,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
(三)仔细推敲,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各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紧密对接行业产业,根据行业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制订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人才培养的总体规格要体现“双素养+双技能+双证书”的要求,即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外语技能和专业技能,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应明确具体,凸显外语类职业院校的特色。
(四)精准把握,确定毕业标准
应根据专业的职业岗位对本专业的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要求,明确规定学生毕业时应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和等级,提出针对核心职业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或针对职业核心能力的中级及以上职业技能证书的要求。每个专业应明确提出学生必须获得毕业证和一个职业资格证书,至少要达到双证的培养要求。
(五)反复斟酌,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依据本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群)必备的知识、能力、态度要求,按照“三双”的培养规格要求,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经过充分讨论,广泛征求意见,坚持以学院与企业联合培养为基础,制订出“产教结合、校企共育、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可结合自身专业的不同要求,提出具有本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六)突出特色,构建基于“双核”能力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按照“双素养+双技能+双证书”的培养规格要求,构建基于“双核”能力培养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将课程分为“双核”(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能力培养模块化课程体系。以“双核”(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能力培养为基本路径,根据“岗位职责—能力要求—课程设置—课程目标”的思路来构建核心课程体系,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形成系统支持,参照各专业的专业技能抽查标准,将学生相关职业资格培训与考证纳入课程体系之中。
(七)紧扣专业,明确专业能力核心课程
专业能力核心课程是决定本专业性质和职业能力的关键课程。课程设置应围绕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综合考虑学生的人文素质、职业能力培养与可持续发展,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或规范,体现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紧贴行业或产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变化。
(八)严密监控,明确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要求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具体描述对课堂教学组织、实践教学组织、师德师风建设、教学事故处理、常规教学管理等过程的监控,采取何种措施等,实现教学管理规范化;充分发挥各级教学督导成员的督导作用,全面强化各教学环节的运行和教学质量的跟踪与掌控。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逐步形成第三方的评价机制。充分考虑社会用人单位、社会第三方评价机构以及家长的评价,逐步形成包括专任教师、企业兼职教师、项目小组及客户、行业企业和社会有关方面等评价主体在内的多元考核评价体系,形成学生评教、同行评教、企业专家评教“三评结合”的教学评价机制。突出考试与考评结合,改革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式,构建“课堂考勤+教学过程+课程考试”的形成性教学评价体系。
(九)实事求是,明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基本条件
1.师资配置要求。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教师较好的业务素质和较高的教学水平。根据各专业的要求及特点,按照课程的性质及地位,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对本专业教师做出相应的要求与说明。
2.实践教学配置要求。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根据“产学融合,工学结合”的宗旨,系统设计并安排各学期的实训项目,明确校内实训基地(含职业技能鉴定要求)、校外实习基地应满足专业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的要求,满足学生顶岗实习半年以上的要求,学院的信息网络教学条件应该达到本专业教学的基本要求。应明确校外实习基地的功能与结构,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与拓展,为学生的专业实习提供广阔的培训提高空间与锻炼机会,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尽快熟悉工作流程及业务,迅速上岗工作。设置外语类专业的外语能力拓展实践课程,内容包括:英语能力强化训练、外语沙龙、各种外语第二课堂活动等。
作者:成浩 单位: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旖旎.高职学院校企整合“双核”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36).
[2]任春华.高职院校开展"双核能力"培养的意义[J].金色年华(下),2011(6).
第二篇:高职职业素质学生宿舍文化建设
【摘要】
本文从宿舍精神文化建构、多元化宿舍管理平台建立、宿舍规章制度建设等方面探索基于职业素质的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的建设途径。
【关键词】
职业素质;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途径
职业素质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所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活动的内在要求,也是人们在从事职业中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是以为企业培养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等高技能应用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机构。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企业生产第一线输送合格的人才,这也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而且,伴随着就业市场竞争的激烈,用人单位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其中职业素质是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一个因素。宿舍作为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环境,其成员在共同活动中所形成的宿舍文化,直接贯穿培养学生的全过程,对学生培育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建立以职业素质为目标的宿舍文化,能把职业素质培养贯穿在培养学生的全过程中,从而达到提高教育质量、为企业生产第一线输送人才的目的。笔者在实践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基于职业素质的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途径。
一、以职业理想建构宿舍精神文化
职业理想是人们依据社会要求与个人的条件,在职业活动中所确立的奋斗目标,以这一目标来达到个人在职业活动中所渴望达到的境界。职业理想可以规范和调整职场中人们的活动方向,激励职场人士以顽强拼搏的精神、开拓创新的态度、坚忍不拔的毅力去奋斗。由此可见,职业理想是职场人士必备的素质,也是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宿舍文化作为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氛围,以职业理想来建构宿舍的精神文化,既能在宿舍培养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也能激励学生以职业理想来严格要求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规范自己在宿舍的行为活动,并且监督舍友的其他一切活动。在建构以职业理想为主导的宿舍精神文化上,可以发挥校园文化的主导作用。学校可以充分有效地利用广播、电视台、网络、报纸等校园媒体,积极宣传与学生从事专业有关的职业理想。如学校可以调查每一个宿舍大楼宿舍学生的专业情况,然后在宿舍楼的橱窗、门厅等地方,摆设学生从事专业的先进人物画像,以及这些先进人物在职场上的奋斗故事。这样令学生在从事专业学习的时候,有一个学习的榜样。学校还可以在宿舍的四周张贴一些关于职业理想的警示话语,如“努力工作可以使人变得更加优秀,使自己从竞争中脱颖而出”、“细节决定成败”,等等。通过这样的环境熏陶,学生在宿舍生活中获得一种潜移默化的环境教育。学校还可以借校园文化主题教育的形式,建立以职业理想为主导的宿舍精神文化。如学工处、宿舍管理部门、学生会组织等,平日可以组织一些与职业理想有关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如在宿舍楼标、楼铭的命名上,组织全宿舍楼学生一起讨论:如何以职业理想为主题,命名宿舍楼标和楼铭。通过这些活动,在宿舍区营造一种以职业理想为主题的浓郁文化氛围,提升宿舍的职业文化品位。学校还可以利用思政网站、广播站、宣传栏等文化设施,对学生开展职业理想教育,并且指导学生如何把职业理想融入为专业课学习进程和宿舍生活之中,这样能引导学生在职业理想指导下,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如可以开展职业规划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成功教育等与职业理想为主题的教育,并且与学生专业结合起来。具体来说,如针对学生的专业,在网站、广播站或宣传栏上宣传物流系、机械系、电子商务等专业的人士如何在职场中发挥自己的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宣传这些成功人士在学校里是如何度过宿舍的生活,如何处理好专业学习和宿舍休息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通过校园文化的形式,学生在职业理想指导下懂得如何度过宿舍的生活,从而有利于建构以职业理想为主导的宿舍精神文化。
二、建立基于职业素养的多元化宿舍管理平台
职业素养教育包括职业知识教育、职业身心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精神(职业理想)教育。学校应建立一个基于职业素养的多元化宿舍管理平台,即由宿舍工作办公室、辅导员、宿舍舍长、舍员等多成员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宿舍管理平台。在这个平台中,宿舍工作办公室为领导机构,由辅导员根据专业特点,提出专业的素质要求、宿舍学习文化构建目标、宿舍学习方案、宿舍作息时间方案等;然后由宿舍舍长、舍员一起参与讨论。需要强调的是,学生作为宿舍成员的一分子,既是宿舍管理的承载者,也是管理活动的主体。因此,多元化宿舍管理平台的建立,也必须建立在学生参与的基础上。而且,学生会比较熟悉宿舍里面的情况。在宿舍管理中,邀请学生参与具体事务的管理,让他们参与决策过程,从而锻炼社交能力、组织能力,等等。如住在一栋教学楼酒店专业的学生,可以建立一个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由辅导员任委员会会长,宿舍工作办公室人员任委员会副会长,学生都是会员。平时,辅导员应组织学生一起讨论在酒店工作所需要的职业素质;在宿舍生活中如何学习专业知识;在宿舍生活中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掌握酒店工作的人际交往技巧。这样能帮助学生将来成为优秀的酒店服务工作者做好各种准备。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向辅导员、宿舍工作办公室人员提出关于宿舍生活的建议、意见与各种要求等,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也可以要求学校解决自己在生活、学习方面所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通过这一过程,既能发挥学生在宿舍管理活动中的主动性,也能让学校在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从而实现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互相结合。
三、以职业道德规范为主建设宿舍规章制度
宿舍规章制度是一种外在规范,具有强制性的特征,能规范成员的正常行为,对宿舍成员学习生活的正常开展有着良好的保障作用。而且,科学的规章制度也是对学生施加教育的依据和条件,它通常以教育导向和行政管理相结合的手段,对学生活动进行规范。因此,基于职业素质的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需要高职院校以职业道德规范来设计宿舍规章制度,这样才能为宿舍职业素质文化的建立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管理制度的科学化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把企业的管理作风应用在宿舍管理中。如学校可以发挥企业的民主作风,深入宿舍管理人群和学生之中,开展周密的调查,倾听不同人群的意见,以及所反映的新问题,以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宿舍管理制度。为了使管理制度能够有效落实,在制定的过程中,学校应明确有关职能部门、相关院系、各个管理人员的责任和义务;对于不同的岗位,实施不同的考核方法,这样能保障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能承担各自责任,并各司其职。同时,学校方面也应经常检查管理人员和有关宿舍管理部门,并且层层落实责任,以便及时发现管理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并进行改善。对于在工作中令学生满意、工作出色的管理人员,应如企业绩效考核一样,给予一定奖励。另外,高职院校应围绕职业道德规范来建设宿舍的规章制度。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自制力比较差、学习约束能力不强等缺点,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学校可以模仿学生所学的专业特点,建立宿舍管理人员工作制度、宿舍区安全保卫制度、宿舍管理工作考评制度、宿舍工作激励制度、宿舍学生组织活动制度,等等。如对于磨具专业的学生,可以先颁布磨具厂的管理制度,然后告诉学生一切按照工厂的管理制度来行事。如早晚作息根据工厂进行,推选一位舍长模拟车间主任,新生到公司报到时候需要携带身份证,等等;宿舍区的管理主任,犹如工厂的厂主,每天考勤学生的早出晚归;能准守宿舍作息时间的学生宿舍,给予一定奖励。通过这种管理制度,给予学生一种亲临职场的感觉,为将来步入职场做好准备。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自制力比较差、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等弱点,学校可以建立操作分评定、纪实档案等,监督学生的行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素养和纪律观念,从而把职业行为规范内化为一种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在推动宿舍管理制度与职业道德的结合上,学校可以深入企业开展调研活动,引进企业的优秀先进文化理念,并汲取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科学管理经验来管理宿舍。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具备诚信、敬业、服从、质量、效率等职场道德素质,也有助于学生树立“职业人”的自省意识。如可以要求学生统一着装、佩戴统一的工卡进入宿舍大楼,令学生在宿舍中感受浓郁的企业文化氛围,领悟严格的企业管理过程,并在宿舍生活中不断强化职业习惯、自身职业态度,培养自身的职业道德,为毕业时候“零距离”接近社会、适应职场需要做好准备。
四、以宿舍为平台开展职业技能教育
以宿舍为平台,开展职业技能教育,能使职业文化渗入宿舍的每一角落,从而有利于职业素质教育的开展。高校可以发挥宿舍管理委员会的作用,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如高校可以借宿舍管理平台,以学生所在的专业和宿舍为单位,开展工学结合、社会调查、志愿者等活动,让学生走访工厂或者亲临工作实地,了解职场一线工作情况。通过这种参观访问的活动,让学生知道自己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并且意识到在读书时自己应该学习的能力和掌握的知识;在校期间及时做好职场规划,为将来就业做好各种准备。高校的宿舍管理平台,也就是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也可以以专业和宿舍为单位,建立专业化的社团组织,利用社团组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如市场推销专业的学生,可以结合系部与专业情况,以宿舍为单位,建立营销协会、公关协会、市场调查协会等社团组织。通过这些宿舍社团组织,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在社会中锻炼能力,在实践中锻炼职业能力。为了激发宿舍社团组织的活力,可以设置奖励制度,对于表现活跃的学生给予奖励。在建设宿舍社团组织上,应结合专业特点建设有特色的社团组织,然后以社团组织开展锻炼职业素质的实践活动。为此,高职院校应指导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结合本专业特点建设社团组织。如住在一栋宿舍楼商学院的学生,可以结合本专业的特点,设置礼仪协会、营销协会、大学生创业协会、公关协会等,引导学生从书斋中走出来,参与各种商业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活动,从而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锻炼职业能力。高职院校的宿舍管理委员会还可以在平日举办各种职业培训活动,借此营造浓郁的职场氛围,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达到提高职业素养的目的。如在节假日、庆典日等活动中,举办英语文化节、动漫文化节等文化活动,组织学生以宿舍为单位参加本专业的活动,也可以跨专业参加活动,让学生学习本专业知识与跨专业知识。同时,对于比赛中技能操作优胜者,可以给予重奖,这样激发学生的动手兴趣,以及对本专业学习的热情。高职教育是一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宿舍管理委员会在开展职业素质教育的时候,应注重企业文化的引进,为学生营造浓郁的职场环境,引导学生提前感受工作环境。因此,高职院校在建设宿舍社团方面,应以企业化的形式来运作社团;一个社团就如同真实的企业组织,社会活动如同企业的项目;在活动开展方面,可以借鉴企业项目管理模式,以组建项目的方式,来开展社团活动,这样使社团活动更具有职业活动的成效,更富有影响力。具体来说,就是以宿舍为单位来参加社团组织;其中宿舍舍长作为社团负责者,承担拟订活动计划、确定活动目标、组织活动实施、筹措活动资源、活动进程控制、活动结果反馈和经验总结等任务。通过这一方式,学生在活动实践过程中获得身临其境的职场感觉,并且掌握企业计划、协调、组织、控制等完整的管理过程,从而学到职场的管理职能。在这一过程中,也能使学生的管理能力与实践能力获得真正的锻炼,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职场工作的压力,并且学习职场的合作意识、人际关系协调、敬业责任等职业技巧,从而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高职院校的宿舍管理委员会还可以发挥辅导员的作用,不定期在宿舍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获得职业素质方面的教育和熏陶。如在建设宿舍内务秩序方面,可以让磨具专业的学生效仿车间的流水线工作方式,让学生在同一时间内完成折被子、整理被子、放置被子等事情,从而体会车间的流水线作业严谨与忙碌,从而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还可以在宿舍举办“环境布置大赛”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来布置宿舍。如机电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宿舍模仿车间来布置;动漫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宿舍布置卡通人物;公关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宿舍模仿公司办公室的模样来布置。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开展评比活动,推选出最佳宿舍和个人。这样不仅能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也能提高文化品位,以及获得职业素养的熏陶,增强职业素质教育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总之,宿舍文化与学生生活,以及职业素养是密切相关的,而且宿舍文化也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宿舍文化与职业素质结合的最佳方式,使学生在学校受到良好的宿舍文化、校园文化熏陶基础上,达到提升自身职业素养、获得全面发展的目的。
作者:耿立进 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田芳,刘海英.浅谈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功能的发挥[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0)
[2]贺继明,蒋家胜.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M].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3]陆刚兰.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J].中国成人教育,2008(12)
第三篇:高职生职业素质区域文化提升
[摘要]
高职生职业素质的提升是高职生和高职院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职业素质的提升中蕴藏着区域文化的各种因素。基于高职生职业素质提升的区域文化传扬路径有:通过校园文化传承传统区域文化;通过现代文化创新区域文化内涵;通过文化育人模式联动校区文化;通过校园文化杂糅增强文化融合与适应。
[关键词]
高职生;职业素质;区域文化;因素;传扬
一、高职生职业素质提升中的区域文化因素
高职生职业素质的提升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是高职生乃至高职院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在价值体系多元化、职业与行业多样化、职业行为现代化、职业环境复杂化的当下,高职生的职业素质在职业竞争中的地位愈发重要。”[1]高职生职业素质的内涵向来是高职教育的重要话题,简言之,“职业素质不但包括职业道德、精神品质和价值观,也包括日常学习和工作中的行为习惯、人际关系、团队意识等”[2]。根源上来看,职业素质与高职生所处的人文环境与社会文化有密切关系。文化环境能够催生、孕育高职生相应的气质、观念和言行。因此,高职生的职业素质与校园文化、区域文化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高职生职业素质的提升存在着某些区域文化的因素。
(一)高职生职业素质的提升依赖于校园文化的熏陶,而校园文化身处区域文化的孕育之中。校园文化对于高职生职业素质的提升不言而喻,其作为专业课堂之外最为主要的职业素质提升方式,涵盖了诸多方面,具体的载体譬如有团学文化、专业文化、宿舍文化、班级文化、院系文化等等。而这些文化载体和形式都能够与区域文化有效地融合,在职业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高职生了解和接触企业、社会提供相当的便利。校园文化同时也是区域文化的一部分,就某一地区而言,诸多高职院校的校史文化都是建立在本地的传统地区文化基础上的,带有浓厚的区域特征和色彩。“校园文化根植于地域文化之中,带有较强的地域烙印,地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校园文化,为其发展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3]因此,高职生的职业素质可以通过校园文化,间接地受到区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二)从职业素质的性质和区域文化的内涵来看,高职生职业素质和区域文化之间具有吻合性。“区域文化优势,尤其是区域内一般价值观、生活价值观、文化价值观等,与职业价值取向具有正相关关系。”[4]广义的区域文化指的是某一地区自人类繁衍生息以来所形成的自然、地理、政治、历史、语言、风俗、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而狭义的区域文化则专指区域文化品质和精神等价值取向方面的内涵。从这个角度来看,区域文化中的优秀因素都是长久以来文化精髓的体现,这些精髓较为符合当地或是周边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与当代的社会正面能量和优秀品质相一致,这些正能量和优秀品质都是高职生职业素质中所需要的元素,且能够有效地建构高职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极大限度地辐射到高职生的学习生活、就业择业与职业生涯领域。
(三)区域文化能够给高职生职业素质的提升提供养料,而高职生职业素质的提升亦能反哺区域文化的传扬。高职教育并不是缺乏实际目标的空洞教育,高职院校也不是脱离社会的世外桃源,职业教育是基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应对教育,一方面是因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是高职教育作为高校一分子当仁不让的职责,另一方面,高职生的职业素质提升,需要高职生参与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去,去多了解和接触社会,研究市场的发展动态、组织的运行机制等,这同时也包括了产业发展所对应的文化特征和文化理念,而这种参与和了解必将最终反馈给区域文化,为其带来文化传扬和创新。因此,区域和高职生职业素质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一方面,高职生职业素质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带动文化的传扬和凝练,另一方面,区域文化的传扬也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影响和提升高职生的职业素质。
(四)高职生职业素质的提升本身也是某区域文化传承与发扬的一部分。高职教育是继中小学教育之后的高等教育,一方面,从地理位置上来看,高等教育的性质让全国各地的学生聚集到了大学所在地,成为了该区域文化构成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从相互作用和影响上来看,来自不同地区的高职生将不同地区的区域文化带进了高职院校,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既受到各自家乡的影响,又接受着高职院校所在地的影响和融合。只要高职院校善加引导,杂糅在一起的文化氛围就能够形成新的文化素质内涵,这种文化素质内涵对于高职院校所处的地区文化而言是一种补充性、完善性的传承与发扬。区域文化也正是在不断与外界文化交杂、抉择中成熟、丰满起来的,这也是区域文化经久不衰的重要保障。
二、基于高职生职业素质提升的区域文化传扬路径
高职生的职业素质提升可以在区域文化中寻找因素,二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以区域文化为起点和抓手,通过对其研究和传扬来促进高职生的职业素质提升,是一条极为准确和可行的道路。具体做法为:
(一)通过校园文化传承传统区域文化。传统区域文化指的是本地区自形成生息以来,历史不断积累的“复合文化”。所谓“复合文化”,指的是时间、空间和文化内容的统一。即某地区贯通古今的自然环境、艺术、教育、民俗、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等各种“专项文化”的集合体。这些文化集合体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同时,这也间接提升了当地的文化内涵,有效地提高了当地民众的精神品质。比如浙江历史上的永嘉学派,在“提倡功利”价值观之下衍生出“敢拼”、“敢闯”、“勤劳”、“坚韧”等温州商业文化;传统“秀美”的吴地文化,吴侬软语、源远流长、经世致用、敢为人先;“雄豪壮丽”的徐汉文化,崇尚阳刚、重勇尚武;“南北会通、中西交汇”下拥有“淮风吴韵”的江海南通文化等。这些文化积累都具备其独特而又积极的方面,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高职院校应该将区域文化中的优秀瑰宝通过校园文化的构建,传播进高职生的头脑,进而让高职生的职业素质也得到相应提升。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意见征求稿)》中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重。各职业院校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5]总体说来,在路径方面,一是要通过专业课程的改革和专业文化的创新来传扬传统区域文化;二是要在课外活动中,大力开展与传统区域文化相关的学生活动、团组织活动,组织相应学习小组、研究中心、学生社团等,通过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两条路线接触、践行区域文化内涵;三是要扣牢传统区域文化的精髓,并结合高职生学习成长的特点,在校园里设置各类体现软文化的硬环境,如道路的命名、校徽的制作、校歌校训的谱写、建筑设施的建造等等,以此来加强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传扬当地的传统区域文化。
(二)通过现代文化创新区域文化内涵。区域文化并不只是一味传承,经过时间的洗礼,区域文化会接触不同文化的融入并发生一些变化,这种“异文化”主要来自于两种途径。一是外来人口的带入,这主要体现在高校学生的文化带入和区域城市功能的日趋完善,从而致使高校内、职场内、社区内都存在外来人口的文化带入现象。高职院校作为当地的重要文化聚集地和主要外部文化交汇地,理所应当地承担着区域文化融合与扬弃的角色;二是时代赋予本地区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精神。随着时代的进步,一些共性的精神内涵经由本地文化的“过滤”后,产生了一些创新的文化品质和文化产品。如“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的新江苏精神,吴地文化在经历改革之后,随着吴地内乡镇工业的迅速发展,继而出现了昆山之路、张家港精神、义乌现象,具有江海文化特点的南通文化则呈现出了所谓的南通现象和南通精神等等。而随着网络的发展,诸如云系统、大数据等体现互联网+的理念和内容也在影响和冲击的传统的区域文化。传统区域文化的变化与发展归根到底是基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就是常说的区域文化现代化。从路径上来看,高职院校应该积极研究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学习、归纳和总结出符合民众需求、社会发展以及高职生成长需要的时代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宣扬区域文化,并将具备时代精神的本地文化渗透进高职生的学习与生活中,进而提升高职生的职业素质水平。创新区域文化的内涵,也要从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构建着手。如在高校两课的教学中加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正面文化、高职生人文素养等区域文化现代化的内容,以此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耦合,在专业课和第二课堂中融入区域文化现代化的相关精神品质,从侧面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
(三)通过文化育人模式联动校区文化。文化育人不单单是学校的责任,同时也是整个社会的职责,因此,区域文化与高校文化皆承担其责。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推动,运用各自的资源促进学校与区域文化的融合,以此来完善文化育人的模式。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本职,以及区域文化自身作为一个庞大而又良好的社会教育资源,更是成就了二者之间的共同使命和相互作用。文化育人的模式必须以区域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共建为立足点,以高职生职业素质的养成与提升为根本目的,以政府、社区、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多类组织为平台和手段,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为高职生提供充足的社会与校园资源,拓展他们的眼界,增强他们对于本地区的感性认识,增加他们对于未来职场的体验,尤其是对本地区和周边地区职业文化的体会和认知。具体方式方法可以为:一是将校外资源引入进学校,如在学校设立研究站或共建研究中心、运用校外资源为学生社团等组织提供所需物质精神材料、邀请校外专家和成功人士为师生做讲座等;二是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如可通过校区共建,让学校师生参与能够反映区域文化的社区活动,或是通过政府牵头,安排高职生参观一些博物馆、特色景点、参与城市建设、志愿服务,以此来让高职生了解区域文化,亦或者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走入企业,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感受企业文化,身临其境地参与企业生产线的实践中,为他们提供多种途径的陶冶情操、社会实践、提升职业素质的平台和机会。
(四)通过校园文化杂糅增强文化融合与适应。所谓高职院校的文化杂糅是指学校内部各种文化的交杂和碰撞。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部分高职院校同时还涉及到国外生源,也就是国外的文化内容。高职生初涉校园的第一课,就是要接触和适应来自不同地域的区域文化的影响。作为高职院校教育者,一方面要了解这些区域文化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引导高职生适应不同文化的冲击和碰撞,同时在高职生在校期间尽可能准确地抓住不同区域文化的精髓,扬长避短,有效地结合到自身文化和高职院校所在地区的文化内涵中,以此来增强文化之间的融合与适应。这不单对高职生职业素质的提高有所帮助,也是高职教育者不可推辞的区域文化发展使命。增强文化融合与适应,其本质在于加强交流、增进理解。具体路径有:1,加强社团、团支部、班集体等学生组织的交流和联系。如作为班主任,可以组织开展入学的主题班会课,在班会课上对不同区域的文化进行讨论,作为团干部,可以针对区域文化的主题开展相应的团课、课外活动等,作为班级干部或是宿舍管理者,可以以宿舍为单位,开展相应的联谊活动,将区域文化的内涵在活动中展示出来,作为学院学生工作者,可以专门开展与区域文化相关的学生活动,等等;2,加强对高职生家乡所在区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对于不同地区文化的认知,一是可以建立在特殊专业的学习上。比如旅游专业、人文专业、社会学专业等,皆涉及对于区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二是可以建立在相关选修课程的实施上,选修课程门类多样,开展的形式和内容都比较灵活。如一些地理、艺术、历史的选修课程,都会涉及到不同区域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民俗习惯、地方方言等等。三是有针对性地对特定的一些地域进行文化的普及和学习。特定区域包括学院或者班集体中人数较多的地区,或是人数不多但在全国范围内较有特色的地区;3,加强高职生对于院校所处区域文化的理解和接受。高职院校所在地区的文化是杂糅的各种文化中起到主导作用的文化内涵,直接关系到高职生大学期间的学习氛围、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习惯养成等,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构建硬条件和软环境两个方面来实现文化认知。除了在课内外通过教学和实践资源潜移默化促进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适应之外,还可以在学校积极研究当地区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校史馆、专家讲堂、校外文化学者和区域行业专家来校讲学等方式,让本校高职生充分了解当地文化的内涵和精神,进而从中获得启发,吸取精髓,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更好地反哺地区行业发展。
作者:张修良 单位: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2]张修良.高职特色社团建设与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培养[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99.
[3]瞿锦秀.地域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三位一体的高职校园文化研究———以南通职业大学为例[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3):175.
[4]牛笑风,李晓华.依托区域文化优势创新职业价值教育———以宁波高职教育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1):6.
[5]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职教成司函[2014]159号)[A].2014-12-03.
第四篇:高职职业素质英语教学改革
【摘要】
英语是高校公共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对人才就业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以职业素质为导向来进行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是高职英语教学的要求,也是英语教学改革努力的新方向。文章首先阐述了基于职业素质导向进行英语教学的意义,然后分析了高职英语教学现状与职业素质导向教学之间的差距,揭示了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最后就职业素质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进行了大胆设想,希望能对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有所帮助。
【关键词】
职业素质导向;高职英语;教学改革
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也是国际通用语之一。随着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英语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重要性也不断凸显。与其他性质的英语教学相比,高职英语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是,作为高职教育的一部分,高职英语教育始终要以职业素质教育为导向,结合教育的特点,根据学生未来就业需求来教学。
一、基于职业素质导向进行英语教学的意义
职业素质指从业者对社会职业的认知和适应能力,职业素质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它包括从业者的职业态度、职业能力、职业兴趣和职业道德等。影响个体职业素质的因素非常多,如个体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实践经历、身体状况等,提高个体职业素质的方法也非常多,如进行自主学习、接受职业培训等。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主的教育形式,我国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职业素质培养的要求是:使学生成为具有公共职业道德、专业理论知识、社会及专项能力、技能资格认证的人才。以职业素质为导向进行英语教学的含义是,在英语教学理念入手,在教学模式构建、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选取等方面,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如利用职业情景教学、实训等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熏陶,职业道德培养,使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就业方向及岗位技能要求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然后,对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岗位体验和社会实践,将职业教育贯穿到英语教学的全过程,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为学生职业发展打好基础。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的作用在于:英语是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学好英语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必要性。英语学习具有长效性,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讲英语与学生职业发展、就业结合起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学生终生受益。
二、高职英语教学与职业素养导向的现实差距
1.教学目标有偏差。《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明确指出,高职英语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高职要以此为核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其中,它还就高职英语课程教学目标做出了明确指示,即培养学生职场环境下的英语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并在英语教学中进行职业素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渗透,为学生未来发展打好坚持的基础。但是,结合当前高职英语教学实际来看,许多高职院校在英语教学中都偏离了职业教育目标,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也不匹配。如许多高职院校在英语教学中都以英语AB级测试为目标,只关注英语知识教学,却不重视学生专业英语学习、职业素养培养,英语教学的学科意识较强但是专业特色不足。以高校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来讲,新课改的课程总之是要求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护理工作岗位综合语用能力,但是,许多学校在英语课程体系构建中,只关注英语的学科特色,却根本不关注教学内容是否能满足学生未来求职和岗位需求。
2.教学设施与教学方法落后。许多高职院校都是由中职、职高合并或组建而来的,学校原来的办学规模较小,办学资金紧张,教职工和教学设备都存在一定的不足。虽说成为高职院校后,许多院校在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但是许多基建资金都用到了技术专业教学上,英语教学必须的语音室、多媒体教学设备等整体水平较低。许多高职院校只安装了少数的多媒体英语教室,英语教学硬件设施仅能满足基本教学需求。虽说近年来,我国政府一再加大了高职教育投入,不过,受传统的教育思想影响,许多高职院校都不重视英语教学,认为英语只是一门公共课,高职教育的重心还是应该放在技术和技能教育上,导致英语教学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机制和教学设施建设都受到影响。教学设施落后给英语教学造成的重要影响是,因为教学设施不足,所以,许多高职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只能采用那种“黑板+粉笔”、“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即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词汇、句型、语法讲解上,教学始终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根本无人关注。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还影响了高职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3.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高职英语教学评价主要分期末英语知识测试和英语AB级测试两种。其中期末英语测试多由任课老师命题,考题难以程度不等,考察内容多样,期末考试测试加上学生日常签到、平时作业情况,就是高职英语教学评价的主线。当前高职英语教学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是:教学评价只关注基础知识考核,却没有将学生的应用能力、职业素质纳入考核范畴;考试题目的开放性较差,学生无法自由发挥想象,学校也无法通过考试知晓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英语素质养成状况,英语教学评价作用大打折扣;教学评价以教师评价为主,缺少师生互评、学生自评等环节,学生无法参与到教学评价中去;教学评价反馈机制不完善,学校无法了解学生对于英语教学评价的意见和看法,也发现不了教学管理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和不足。
三、基于职业素质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设想
1.树立英语职业教育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学观点和态度的统一,许多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之所以偏离了职业教育的轨道,就是因为其教学目标模糊,教学理念不清晰。鉴于此,在今后的教学中,高职要以培养学生“岗位适应能力、迁徙能力及职业素质为目标”,根据学生职业交际英语需求,采用模块教学来优化英语教学内容和方式。在此基础上,将英语教学与学生专业发展结合起来,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技巧教学,重点对学生进行职业语用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确切来说,高职院校要根据学生专业需求,提升专业英语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将英语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岗位需求的结合起来,突出英语教学的人文性和应用价值,以体现高职英语教学的职业性。以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来讲,高职院校要科学理解护理专业的特殊职业属性,然后本着“立足口语,贴近临床”的原则,深入发掘英语教学的工具性,开设护理英语口语课和口语选修课,提出护理专业英语情景教学,同时要求教师在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基础教学之上,利用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材料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人格和人文素质,为学生今后的临床实习打好基础。
2.以职业素质为导向构建课程框架。以职业素质为导向,构建高职英语课程框架,是确保英语教学顺利实施的基础。要想构建科学的英语课程框架,高职院校要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核心技能培养经验,以语言学教学为基础,结合社会工作岗位的英语能力要求,以教材为依托,以英语应用为目的,构建以职业素质为导向的“工学结合2+1”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课程架构为基础英语+专业英语,英语教学一般在两年四个学期内结束,教学内容有理论课也有实践课。教学目标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如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知识目标是进行医疗口语交际用语教学,能力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确保学生能熟练掌握合理口语,并为出国深造打好基础。素质目标是进行临床护理交际用语教学,使学生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这个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示范者和引导者,但是学生却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的自主能力、分析能力和自我展示能力在教学中处于重要位置。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习主题为中心,从不同视角围绕主题展开教学,并将英语学融入到多种形式的教学中去,如融入到活动讨论和语言表演中去,为学生成为合格的职场人士做准备。
3.优化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学习内容职业化,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大都是以教材为基础的,当前高职所用的英语教材种类和版本非常多,但是完全适合高职学生用的英语教材却非常少,许多高职英语教材都是本科英语教材的压缩版或简略版,教材内容偏深、偏难,缺少高职英语教学特色,根本不适用于高职英语教学。有的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学生英语考试过关率,直接使用了普通高校的英语教材。而在英语教学上,许多教师采用的仍旧是以教师为主、只关注英语知识教学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单一。这些问题都是困扰高职英语教学发展的主要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高职院校首先要科学选择教材,构建以专业英语教学为主、通用英语为辅的课程体系。然后根据职场、岗位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直接与学生将来工作岗位挂钩。在英语教学中,高职英语教师首先要克服应试思想和权威思想,然后根据学生的能力层次和发展需求创新教学方法,变填鸭式教学为讨论教学、演示教学、合作学习和分层教学等,本着学以致用的目的引导学生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强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如在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围绕医护交流、涉外护理等岗位工作,利用演示法、多媒体教学法模拟职业现场,设置常见的教学情境,争取使学生在逼真的语用环境中掌握语用技巧,提高职业素质。
4.实行多元能力测评机制。教学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要想确保高职人才培养质量,高职必须重视英语教学考评机制建设,构建科学的英语考核与评价体系,通过考评机制建设了解英语教学效果和其中存在的问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以职业素质为导向,建立一套能够反映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师教学问题的评估机制,争取使学校教学评价标准与行业职业标准接轨。然后将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过程考核和量化考核结合起来,并在过程性考核中关注学生的平时表现,对学生日常英语课堂签到、作业、网上课堂学习情况等计分、归档。与此同时,摈弃单一的书面考核、知识考核方式,加强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考核,以教师教学记录、学生学习方案、职业英语综合应用为重点构建形成性考核评估机制,将学生英语学习态度、职业英语应用能力、创新思维、进步情况、专业实践成果等都纳入到考核范畴,突出学生学习态度、知识更新能力和职业素养在考核中的地位,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促使英语教学不断进步。
综上所述,基于职业素质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对于学生未来发展来说有着重要意义。因此,高职院校要贴近市场和职业方位需求,以职业素养为核心来优化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同时要求广大英语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英语教学内容和方法,目的是通过英语教学改革优化英语教学效果,又快又好地实现高职英语教学目标。
作者:周风雷 单位:河南省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医护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小兰.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探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12).
[2]邵胤,王丽.基于职业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4(17).
[3]许明丽,郭琼.ESP教学理念下的高职护理英语教学改革[J].校园英语.2015(10).
[4]王亚珍.以职业素质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5]陶三琴.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初步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1,01: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