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职业素质教学实践(6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职业素质教学实践(6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职职业素质教学实践(6篇)

第一篇:高职职业素质实践教学建设

[摘要]

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首要教学方式是实践教学。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实践教学效用、职业素质养成的内涵及构建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原则等,从课程优化、课堂实施、课外实践、教材重构及评价体系等五个方面构建了以职业素质养成为导向的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

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养成;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6年度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基金项目“基于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的高职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6QN01)

目前,社会普遍对公共基础课顺应高职专业建设发展的趋势和需求取得共识。在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培养目标和定位问题上,也存在着过度夸大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效用,忽略了公共基础课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功能以及其自身所具有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以下简称《意见》)中强调“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都要加强实践性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也强调要“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因此,在公共基础课中引入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在实际工作中的实践能力。

一、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培养目标及其实践教学效用

1.公共基础课培养目标。坚持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的立校之本和宝贵财富,产教融合主要是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公共基础课程主要由两课、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及计算机等课程组成,教育部在《意见》中将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界定为“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不难看出,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应该是“一主体两兼顾”,即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主体,同时兼顾专业课教学需要和服务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

2.公共基础课的实践教学效用。高职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特征,要求学生能够高效率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掌握实践技能,适应岗位需要,其课程的职业指向性也就十分明显。因此,公共基础课的实践教学效用就体现在“优、实、能”:“优”即优化课程设置,使公共基础课适应且服务于高职院校高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实”即课程内容实用,突出基础课程理论的应用;“能”即职业能力与创新,公共基础课有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以及创新精神的发挥。公共基础课程效用,不仅包括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教学效益,更是涵盖了满足学生就业需求及终身学习的社会效益。

二、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养成的内涵

对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学生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还须具有适应专业发展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即职业素养。1998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项,分别是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职业素质就是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这八项核心能力。有学者指出,职业素质养成有别于理论系统知识的习得,两者教学方式不同,职业素质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要求培养知识理论系统所指向的能力而不是掌握核心能力的知识理论系统。所以,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本位,以任务驱动的学习实践为过程,在职业活动过程中进行教学,让学生获得实际工作所需的实践能力,是职业素质培养的不变宗旨。公共基础课程中的“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计算机”“英语”等与职业素质养成所包括的八项核心能力都是能够相适应的,这些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渗入信息处理、与人交流、外语应用的能力。根据岗位要求和职业领域的特殊性,结合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将职业素质的培养渗透在公共基础课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中。

三、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原则

1.特色性原则。特色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动力,不同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及专业能力要求不同,因此公共基础课在教学观念、实践教学、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意识、考核办法等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上也不尽相同,事实上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体系的特色往往是高职院校最为鲜明的特色。

2.实用性原则。以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依据,构建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体系。要充分分析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所应习得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依据专业的教学规律及特点,制订可操作的实践教学方案。要适应未来岗位的需求并紧密关联专业岗位群的发展,以实用性为原则组建一个分工明确、层次分明的实践教学体系。

3.综合性原则。综合性体现在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的综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综合、课内与课外的综合等方面,淡化理论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教学与社团之间的界限,形成一体化综合实践教学模式。

四、以职业素质养成为导向,构建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体系

相较专业课而言,公共基础课程的实质性改革明显滞后,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课程的实施主体——教师对公共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方面的意识淡薄,绝大多数还停留在课堂课程实施的层面上,即关注“怎么教”。因此,在公共基础课中渗透职业素质养成的同时,还要通过课程优化、课堂实施、课外实践及教材重构等方面强化公共基础课教师的课程实践教学意识。

1.优化课程。优化课程指的是对高等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对课程内容增加实践性内容的建设和设计。教师要以实践性为基础合理地选择课程教学的内容,将课程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任务项目化,不必过多地满足课程的完整性,重点要求课程教学的实践性。例如,英语模块化教学是以英语实践应用为理念的一个模块化的整体,在模块化的整体中设置与培养目标相匹配的子模块,如英语基础知识模块、行业英语模块、求职英语模块等,在每个子模块中再设置不同的任务单元。以能力为主旨的模块设计,以模块链接与组织为特点的课程设计是模块化教学思想的特色。同时,将教学内容情境模块化,把学生所需的实践项目分为竞聘演讲稿、活动策划方案和海报等情境模块;加强创业就业教育,将创业就业教育优化为项目计划书、求职信、简历、劳动合同、工作计划、总结的撰写等。

2.课堂实施。在公共基础课程中渗透实践教学,课堂教学设计是一关键环节,在公共基础课本身寻找出包含能力点学习训练的载体,在设计策略上,紧扣培养职业素质养成,课程内容任务化、学习过程行动化和学习结果具体化。公共基础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方面要克服缺乏行业、企业背景以及实践经验的不足,结合任教班级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入分析专业需求和工作岗位需求,紧密结合所教授课程,构建项目,然后分解到课堂教学中去。教师通过加入案例讲解对基础知识分析的教学方法,即在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中使用“引导式”案例教学。该方法要求教师事先设计好问题,预设好学生有可能出现的错误“陷阱”,在案例分析过程中以学生参与为主,适时引出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分析案例存在的问题并找出有效解决的方法。这不仅能够让教师利用案例分析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够将基础知识融入案例分析的过程,让学生在情境中习得知识。“引导式”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相差不大,也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但不同的是在案例分析中,学生扮演的是观察者的角色,学生通过观察对案例进行分析,将分析结论反馈给教师,学生的反馈成为教师进行下一个案例教学的提示;教师扮演的是舵手的角色,将基本的分析方法和分析角度分步骤告知学生,适时地进行提示。因此,“引导式”案例教学法能够让教师有效掌控课堂教学,更能够增强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实践操作当中去。

3.课外实践。课外实践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设计任务链,将课外实践的内容穿插在任务中,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获得课外实践所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在课外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及个性发展特征,对教材进行再次开发,并在其中融入行业企业的实用要求,专业发展需要及学生个性化发展必需的、有用的题材,挖掘、整理教学内容并重组成为一个个学习任务,精心设计科学合理的任务链,优化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任务链中主动获取主要信息,一步步接近目标,有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进一步增强实践能力,在器重、包容和激励的氛围中实现学习目标,在合作探讨交流中提升素质。课外实践另外一个重要的形式就是辅导学生社团。教师通过辅导学生社团,展开具有趣味性、计划性、常规性的职业素质培养活动,使学生意识到英语学习并非只是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在实际工作场所中应用。

4.教材重构。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培养综合实践能力为宗旨,对公共基础课程的教材进行整合优化。公共基础教学的教材重构须以教材系统的知识体系为根本,对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取舍,跳出教材过多单独阐述理论的怪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结合,追求课程的生成性而避免课程的僵化。另外,课程教学不能只拘泥于教材,应尽可能为课程增加各式各样有用的、开阔学生视野的教学资源。

5.评价体系。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的评价(考试)是学习成效的重要反馈机制,可选择的方式包括主题演讲、模拟场景或构想推介、主题活动、调查报告、资料综述等;也可借鉴清华大学的考试方法,允许学生自带一张复习题纸来考试;或采用实践表演类考核,如大学语文的“话剧表演”、英语的“商务接待表演”、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模拟招聘”等。语言类的课程不应统一采用笔试的考核方式,可以调整为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方法。评价结果也不应只用一个分数来反映,而是以分数、级别和评语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另外,应该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平时考核状况和期末考试成绩,还应增加学生技能操作、合作探究、独立完成任务等方面的考核。

作者:戴炯 单位: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部

[参考文献]

[1]刘建文.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服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路径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7).

[2]杨利香.在公共基础课程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9).

[3]叶红.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4]陈家颐.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

[5]石磊.试论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3(20).

第二篇:高职课程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初探

[摘要]

通过对高职路管专业重构课程体系,优化考核评价体系,以实现终身学习以及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的全面提升为目标,职业岗位能力训练与职业素质培养同步进行,让学生“懂工作”“能成长”“有精神”,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促进职业生涯和谐持续发展,满足就业和创业的深层次需要。

[关键词]

高职;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学生呈现出“不高不职”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学识不够高,难以胜任企业的关键岗位;职业品格缺乏,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职业综合能力不够,阻碍个人升迁和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对作为高职教育目标载体的课程进行仔细审视和深刻反思。以我校路管专业为例,课程体系仍存在缺陷,具体表现在:(1)课程结构存在失衡。专业课程多是单项技能训练,缺乏对真实工作环境中复合型岗位技能的训练,学生“懂一点技术但不懂工作”。(2)课程内容存在失衡。专业课程只注重强调技术技能,忽略了职业素质的培养,学生“有一定能力但缺少精神”。通过构建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互渗的课程体系,优化现有的课程体系,对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满足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终身学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构建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互渗的专业课程体系

引入“一种机制”(学分制课程管理机制)、“两类空间”(校内和企业),确定课程的“三大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人格目标),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四大模块”(人文素质、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拓展+岗位实践),涉及“五个情境”(岗位、部门、企业、行业和产业),从而发生“四大转变”(一是课程结构向专业核心课程与人文基础性课程并重转变,二是专业课程体系向复合型课程转变,三是向综合化目标转变,四是向校内校外相结合并侧重学生实践体验的多空间教学转变)。

二、优化考核评价体系

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一体化的评价模式。在教学实训环节的考核标准,施行基本素质和实践操作技能双重考核,注重学生规范操作、安全文明生产、职业素质等过程考核内容,并注重学生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主动思考问题、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应予以加分,鼓励学生提高综合能力和素质。这使得学生成绩的评定更加全面和客观,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通过考评,全面了解和衡量学生的思想表现及其发展水平,职业素养和行为规范达标程度,知识水平和技能状况,促进学生职业思想品质和职业知识技能的全面提升。

三、结语

将职业素质培养与职业技能训练相互渗透、融合,重构课程体系,优化以综合考评为导向的学分评价体系,将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融合于一体,注重岗位核心技能的训练,又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以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理念,能培养兼具岗位胜任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郭芳 单位: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路桥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2]刘明星.基于学生职业素质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7(2).

[3]周大农.高职课程改革基本观念问题的理论探讨:基于人才观、质量观、课程观的视角[J].职教论坛,2013(3).

[4]李国艳,吴宝.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6).

[5]曲士英.基于多元主体评价的高职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开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0).

第三篇:高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职业素质融合

[摘要]

高职学生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既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又要在职业素质上具有突出的表现。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探讨在高职学生思政课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融合职业素质策略,旨在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高职;职业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职教育具有浓重的应用气息,其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工作技能和专业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工作素养。因此,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融合与专业特色相关的职业素质教育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职职业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素质教育长期不受重视

由于高职学校对高职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职业素质缺乏应有的重视,一些高职学校领导的观念中,高职学校的教学核心是专业课,开设职业规划课程是因为国家有规定才不得不开,所以在一些高职学校,职业教学课程可以说并没有实际建立起来。在一些转制的学校中,不少学校采取削减职业教学课时,变相取消职业教学课的做法。同时一些高职学生对职业道德的理解,也缺少敬业精神,对自我职业素质缺少足够深的认识,很多学生认为职业道德可以在工作以后再培养。这在高职学生的择业观上能够清晰地表现出来,绝大多数毕业生都对所提供的工作岗位的工资待遇极为关注,要求在大城市、薪资丰厚的单位工作,而不顾激烈竞争的就业现实。即便在学习生涯的工作中,很多年轻人敬业精神也不够,奉献意识完全弱化,特别强调工作的报酬,并将二者置于同等位置,导致很多工作影响大局。很多学生有成就事业的愿望,但缺乏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功利主义倾向过于明显。这就是职业课教育失败的例证。一些高职学校开设了职业教学课,但教学中还没有体现出高职职业的应有特色,许多章节只是一些名称,实际内容空洞,都影响着职业教育发展建设。其严重后果会危及整个社会,不负责任的任意妄为,生产的产品必定会降低质量,甚至会危害生命。

(二)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守旧

职业教育的内容不局限于以教材为核心的知识传授,而是一种思想意识的塑造培养,贯彻春风化雨的教育效果。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守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1)很多学校采用的教材知识陈旧。目前,很多特殊学校仍然采用十几年前的教材,存在严重滞后性。同时,一些学校过度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忽视今后踏入社会的情况,导致他们在道德品质、职业素养等方面存在欠缺。可见,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与今后发展需求存在矛盾,难以满足今后的发展需要。同时,教育学校过度重视灌输书本知识,难以达到切实效果,反而会引起学生反感,进而降低学习的积极性。(2)教学偏理论不利于开展实践。在本次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学校都过度强调职业知识,不利于展开实践。

(三)重技能、轻素养

高职学校教学观念较为滞后,过度侧重技能教学,忽视职业素养培养,尚未到行为规范上,只是停留在口头教育上。很多高职学校的领导往往只重视教学一些行业技能,过度追求该校的就业率,进而难以意识到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部分教师观念上存在严重偏差,认为职业素养培养是无实际意义的,可有可无,甚至不处理学生的不良行为。这种放松要求的行为在客观上不利于高职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本身对职业教育的不重视,更不要提职业教育中的职业素养教育了。高职学校对自身的定位还不够明确,学校结构布局也不很合理,导致一些高职学校难以发展。

二、核心价值观与职业素养培育的融合策略

(一)加强职业素质培育意识

1.提高职业教师素质修养。很多学生受老师影响巨大,不是课程的影响,而是老师人格魅力的影响。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教师这一重要的载体,教师扮演着知识的传播者、引导者。高职院校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师队伍中,既要有专门的职业老师,又要有专业老师、思想政治辅导老师、行政工作人员等,并开展适当的宣传讲座,让企业技术人员、劳动模范等对高职学校相关专业学生开展技能宣讲,另外,高职院校还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实操培训,让高职学生走进企业实际操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技术水平,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高职学生充分接触、了解生产实践,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自觉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在性格、观念、思想等各方面一个让学生信服的老师的影响效果十分巨大,这完全不是课堂学科教育所能达到的。而老师对学生的规劝,又不如老师对其他与学生没有利害冲突的第三者的评价议论,在效果上来的深。

2.更新理念。老师要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目的,彻底改革传统教学观念和手段,探寻多样化的职业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关心学生素质发展。在职业教育中要正确处理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根据学生的不同思想,因材施教,提高职业课教学效果。通过设计职业教学活动,注重学生发展,根据不同个性让学生发挥不同特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教学中不断完善职业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学生素质发展为重点,实现职业教学的价值。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重视维护学生间的友好关系。

(二)构建校园文化融入职业素养培育

由于受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职业教育脱离了实际生活,难以实现理想的职业目标。因此,学校可通过一些内容丰富、贴近生活的方式来进行职业教学,把职业渗透到其中,有利于实现提高校园生活中的职业教育,进而提高职业的有效性。

(三)优化职业素质培育的课程体系

不同的高等职业学校要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和条件研究适合自己的职业教育工作,把职业教育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在中国因为地区发展不平衡,往往搞“一刀切”时会影响个别地方学校的教学秩序,不搞“一刀切”,很多学校就会以形式主义拖延时间来应付国家政策。针对国内的中等职业教育条件,适当加大评论赏析类课程可以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方法,通过对其他事件的讨论来交流思想,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变化,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思想,可谓一举两得。

(四)构建校企合作的新型职业素养培育方式

1.建立校企合作模式。实践表明,校企合作模式能够为高职学生提供更好的职业学习条件和学习途径,在职业实践教学中,企业可通过自身文化的感染和熏陶,让高职学生体会做人、做事的道理,通过实训锻炼,加强意志和道德品质、纪律观念,了解企业实际生产流程,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的职业工作变得更加具体,渠道更加广阔,高职院校要将企业充分融入职业教学,并加强实训,深入挖掘职业教学资源,让高职学生充分了解职业的重要性,从而得到综合素养的提高。校企合作模式下,学校和企业要联手进行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使课程能够更贴近育人目标和育人要求。高职院校要将企业文化有机地融入职业教育教学中,为学校工作增添丰富的教学资源,并和企业共同进行职业课程的开发,将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宗旨融入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重视质量、重视服务等,在职业教育启发中知道团队合作与创新意识的重要性。校企共同开发的职业课程要注重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条件,让高职学生能够充分感受企业制度及作风,能够在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尽早转变角色,适应企业环境和工作岗位。校企双方在共同开发职业课程的同时,要将各自的优势充分融入其中,并最大限度地将企业规范、企业标准管理等纳入学校的实训课程内,在实训中营造企业运营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这种实践环境中感受到企业管理制度的约束和企业优秀文化,懂得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校企合作中,职业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有组织领导的支撑。所以,高职职业工作应以政府为主导,进行校企合作的职业工作指导。工作指导委员会要在校企合作背景下,积极统筹,充分利用政府组织的优势、公共管理优势,将高职学校教学与企业文化两项资源有效结合起来,确定职业教学的方向和目标,以便职业教学工作指导能够顺利开展。另外,企业和高职院校要协同建立校企政党,完善职业管理体制,发挥校企政党领导的统筹、决策作用,保障校企合作职业工作能够得到贯彻实施。

2.建立完整的评价系统。要想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学校关键在于建立一个完整的评价系统。借助这个评价系统,可按期对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技能进行考核与观察,不仅可以充分地评价人才培养的质量,还可以检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因此,校方应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并展开一个评价活动,检验学生在企业实践中是否具备专业水平、专业素养。由于企业与学校各自的目的存在差异,因此在学校中主要以评价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为首要目标,以此来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学校应该与企业进行合作,一方面与企业进行合作为学生创造实习机会,一方面在课堂上将教学与实践进行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本文剖析高职存在职业素质教育长期不受重视、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守旧、重技能轻素养等问题,认为可从加强职业素养培育意识、构建校园文化融入职业素养培育、优化职业素养培育的课程体系、构建校企合作的新型职业素养培育方式等措施来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创新点在于提出构建校企合作的新型职业素质培育方式。研究表明,在校企合作视角下,职业工作的开展要进行大量的教学实践,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感受企业发展动向和人才需求标准,自发、主动地进行职业学习,并不断规范自己、提升自己。

作者:李琳 单位:广东科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淑敏,刘续涛,刘爱霞.校园文化视阈下的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4(24):99-101.

[2]宋凌云.高职学生职业态度培育研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切入点[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12):91-92,112.

[3]赵小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J].企业导报,2015(10):110-111.

[4]闫永官,党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生教育全过程的途径与方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0):34-37.

第四篇: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实践

摘要

从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出发,分析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现状,探讨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策略和路径。

关键词

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计算机专业;养成教育

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的激荡和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在不断地进行调整,我国经济在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过程中,产业结构也在进行变革,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对于人才的职业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学生在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得到就业单位的青睐,从而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高职院校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1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现状

随着世界产业分工立体化进程的显著加快,我国处于新常态经济条件下,进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还需要制定相关的措施继续进行改革。高素质技能型职业技术人才对于完成高新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有着积极的意义。职业素质教育对于高校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通过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如职业礼仪、职业规划、职业道德等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对学生的发展十分重要。但事实上部分高职院校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岗位技能,将高等职业教育等同于简单的技能培训,认为高职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忽略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现阶段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中存在以下问题。

1.1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高职教育要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高职教育是针对某一专业进行的系统教育,其特点是围绕某一专业所需的相关知识、品格及能力等,从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及专业能力等方面进行教育,使学生具备多方面的职业岗位素养。然而,由于受我国高职教育办学历史、办学理念和办学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停留在认识和口号层面,没有落实到教学的实处。学生毕业进入工作岗位之后,由于职业素养的欠缺,造成人才培养规格降低的局面,培养的人才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较低,无法适应现代工作管理系统。

1.2对职业素质教育的作用和地位认识不够

职业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职业教育实践和理念,它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但是在实际教育管理中,一些职业院校根本不能正确把握职业教育的本质及其重要性,部分高校将职业教育片面地理解为技能培养与训练,只是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和技能,对职业礼仪、职业规划等内容直接忽略,导致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缺位。

2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2.1强化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建设

培养学生拥有一技之长,拥有岗位所需要的专业技能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求学的核心目的。娴熟的技术操作手法是用人单位对从业人员最为欣赏的能力。3年的高职教育虽然可以教给学生基本的专业技能,但无法使毫无经验的学生成为具有专注、坚守、创新等优良品质并且不断自我突破的高技能人才。为了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高职院校要认真开展市场调研与职业分析,深入调查行业对人才素质需求状况,根据时展的客观需要,结合专业特点,开设具有行业背景和职业特点的职业素质教育课程,构建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并将职业素质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中,贯穿高职教育的全过程。

2.2创新职业素质教育实践项目

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要想取得效果,就必须注重将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实现学以致用。为此,在构建职业素质教育体系中要注重实践,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在整个课程体系的教学中渗透相关知识和职业能力,通过完成真实的教学任务,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应用学到的职业素养相关知识,迅速完成客户的开发与培养,制订详细的设计方案供客户选择,在和客户沟通及方案实施中及时解决突发事件,并在真实任务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工作协调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发展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设计应用能力等能力。重视在实践中熟悉专业理论技术的知识要点,要充分利用网络查阅相关资料及订阅各种专业性杂志等,鼓励学生不断用心学习、开阔视野、积累知识,不断提高职业素养。

2.3加强职业素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升职业素质教育师资水平

完善借力借智发展机制,加强教师定向培养、培训等合作;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执业资格、职称资格和技能等级等培训考试,建立高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和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到高等职业学校任教机制,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教师赴企业实践机制,并与职务(称)晋升以及各级各类评优评奖挂钩。

2.4建设具有职教特色的校园文化

在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素质教育,营造符合行业发展规律、适宜学生成长的校园氛围,对于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高职院校要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导入行业元素,加强对行业文化的了解和传承,对学生开展专业、专注、精准、创新和个性化培养,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事业心和感恩之心,培育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对企业的忠诚度,将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对从业者的素养要求融入专业教育过程中,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文化。

3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以某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专业为例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上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面对计算机人才奇缺的现状,全国各高校纷纷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相关专业。某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是学院的核心主打专业,以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与方法,能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科技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深入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了解IT行业对计算机专业人员职业综合素质的需求状况,调查发现,目前社会上急需的计算机人才大致有四类:软件人才、应用型计算机操作人才、计算机维护人才和图形图像处理人才。针对社会的需求,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打造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建立“模块化课程”的选择机制,推广“理实一体”“做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综合考虑学生个性特长、职业倾向、知识结构等影响因素,在学生全面掌握专业基本技能基础上,突出发展个人的一技之长,使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专业技巧。计算机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为此,高职院校要组织学生开展实践项目,实训课时达到总课时的45.7%,将实习情况与学业成绩挂钩,提高实践在学分中的比例。

4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专业人员的知识、技能、素养等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要立足自身优势,围绕地方发展需求,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加强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加快探索将行业规范化培训与专业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建立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同参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作者:徐? 刘青 石莹 单位:钟山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光林.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9(11):74-75.

[2]周建松.高职院校立体化、多方位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152-160.

[3]叶朝.高职“四层面三结合”职业素质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时空,2012(12):9-11.

第五篇:校企合作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实践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优化人才培养成为时代的需求,而在人才培养中,对于职业素质的培养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从职业素质的含义入手,对校企合作下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希望对高职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以及校企合作今后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业素质

所谓的职业素质,概括来说就是劳动者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了解以及对该职业的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的体现,这些主要表现在职业能力、职业兴趣以及职业个性等不同的方面。而影响劳动者职业素质的因素有多种多样,比如受教育程度、社会环境、实践操作经验、社会阅历、工作经验等等。本文就在校企合作下如何培养高职生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展开了研究。

1职业素质的含义

职业素质具体来讲,是指从业人员在一定的心理和生理条件下,通过职业实践、教育培训、自我磨炼等多种途径而最终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通常来讲,职业素质包含有三个方面,即职业道德水平、职业精神文明以及职业知能。其中职业知能在这三个方面占有主要的地位,它是指从业者对于所从事工作的技术能力以及知识掌握能力;而职业道德水平是指每一个从业者所应该遵守的规范水平,这是从业者从事工作的基础,其中包括爱岗敬业、遵纪守法、服务热情等方面;职业精神文明是指从业者对于从事工作的一种信仰,包括职业的责任、职业信誉、对待工作的态度,等等。职业素质是衡量人才的首要标准,它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从业者未来的成长高度。因此,教育部对于高职教育,一直强调重视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培养高素质、强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2校企合作是培养高职生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

在培养高职生职业素质时,需要对高职院校教育进行一个科学合理的定位。高职院校的教育应该是以市场发展为导向,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培养出一批高素质、强能力的技术性人才。这里的“高素质”一方面说明了高职生应该具备很高的职业素质,另一方面也为高职院校就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方面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即“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和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的企业合作培养。通过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使学生能了解将来所从事的工作,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提升自身职业素质,为自己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1校企合作有利于增进高职学生的职业知能

高职学生要想获得良好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其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有两条,即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校内学习可以减少学校的经费开支,而且教学也较为方便,但由于条件受限,比如教学的时间、学校的师资等,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技能的掌握,对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也起到极大阻碍作用。而通过企业的实践教学,正好可以弥补这些不足。在真实的生产经营企业中,高职生可以接触到企业中资深的员工,可以实实在在操作生产机械,可以明明白白了解企业管理流程,可以生产货真价实的产品,可以有效地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相联系,可以克服校内学习中那种体验肤浅、缺乏真实感的情感,可以锻炼自身的实际动手能力,可以更好地了解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可以不自觉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一方面可以增进高职生的职业知能,另一方面可以为企业提供后备力量,为企业的发展打下较好的基础。

2.2校企合作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

职业道德水平是道德情操、道德准则以及道德品质的综合,它是从业者在职业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在对高职生职业道德培养时,一方面需要校内的教育教化,使高职生初步具备道德“观念”,明白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通过校外实训,对校内的教育进行佐证,使高职生具备较强的职业道德认知、职业道德意志、职业道德情感,最终表现在职业道德行为上,使其形成自身的个性。在校外实训中,学生可以将思想与实践相联系,主观与客观相比较,如此可以内化职业道德,增加生活阅历、培养道德行为,养成良好习惯,形成自身个性。所以,校企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高职生的职业道德水平。

2.3校企合作有利于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精神

精神,是记忆于人体中或记录于人造物中的过去事物。因此,职业精神的培养与从业者长期从事的职业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通过表现自己、发现自己、挖掘自己,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一种职业精神。精神是一种能量,所以职业精神可以激励每一位处于职业生活中的从业人员。所以,要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精神,就必须将高职生放入职业生活中,就必须亲自融入到企业的职业实践中。每一个企业,从小做大,都会形成一种独特的企业文化,通过这种文化熏陶,使企业具有独特的企业精神。这种企业精神表现在企业板报、生产标语、物件摆放上,表现在从业人员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对客户问题耐心解答,热情服务上。高职生处于企业之中,时时刻刻接受着企业精神的熏陶,使其潜移默化地受到企业精神影响,最终有利于自己职业精神的形成。这些是学校无法企及的,学生在校内也是无法学习到的。因此,校企合作有利于培养高职生职业精神。

3校企合作培养高职生职业素质的实践

3.1合作开发课程,凸显素质培养功能

高职院校在进行教育时,为了凸显其素质培养功能,就应该时刻以市场发展为导向,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将项目开发作为目标,技能实践作为主线路,依靠校内外实训基地,让高职生实现真实的操作,使他们在边做边学中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如此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3.2合作教育管理,注重职业素质养成

为了培养高职生养成职业素质,首先,可以将其置于企业之中,使他们每天都可以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使他们更为直观的感受企业氛围,了解将来所从事工作的职业精神、职业技能。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在企业中发展自我、突破自我,使他们面对未来的工作能够做到严于律己、爱岗敬业。其次,有些专业,比如机电、电气等,要求高职生具有吃苦耐劳、敬业守法、创新创造精神。因此,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让企业结合实际岗位要求,对入党、入团积极分子进行严格要求,培养他们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等意识精神,如此可以激发学生思想上的上进心,可以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最后,实现校企合办学生活动,拓展高职学生职业素质。高职生初入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即缺乏工作锻炼机会,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因此,不同的高职院校针对于这一点应该注重拓展学生的职业素质,通过校企合办学生活动,邀请相关资深人员或者专家前来学校开展专题讲座,校企联合创办学生创业园区,定期组织学生去进行实践活动等。通过这些都扩展学生的知识层,可以让他们更加了解职工职业素质要求。

作者:马妮 张军 单位: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孙连杰.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新途径的探索与实践———以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C]//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天津卷).2010.

[2]上海电子工业学校课题组.校企结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C]//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上海卷).2010.

[3]曹志平,王雅珍.浅析职业教育属性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C]//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2010.

[4]解鹏,邬雨刚.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C]//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二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2010.

第六篇: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职业素质培养

摘要:

职业素养是进入工作状态后的一项必备素养,高职院校的教学核心就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学生毕业之后即面临着就业,因此,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理论课程,对于职业素质培养有着独特的优势,需要教学中不断地挖掘。

关键词:

职业素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职业素质培养一直是高职院校的重要教学内容,已经融入到教学体系之中。与其它科目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理论、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有优势,成为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选择。加强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合研究,深入挖掘其对职业素质培养的意义,能够推进高职院校课程的完善,为学生日后就业发展奠定基础。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院小职业素质培养中的优势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合实现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培养,是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中的独特之处。在内容方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主要课程,具有强烈的相关性,职业素养本身就属于思想道德修养的职业道德的一部分,内容的相关性成为两者相连的必然因素。除此之外,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严谨的逻辑性、理论性等优势,并且切实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而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学生毕业之后即面临着就业,这也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在专业实践以外能够及时在理论上为学生传递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有一定相关性。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在教学中具有自身独特的系统性,充分发挥这种系统性,培养人才的职业素质,是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的体现。同时,也是思想政治课程与高职教育实践相适应的必然[1]。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合的策略的思考

1、职业素质包含的内容

通常情况下,职业素质包含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心理、职业能力等几个方面,而获取这些能力的方法除了参与社会实践外,还有学校教育的培养完善,在高职院校中,教学内容偏向于专业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实践内容多于理论,因此,实践之外的职业素质教育则交由思想政治教育完成。在高校职业素质培养中,是以职业理想教育为重点的,加之职业道德、职业心理等方面的教育,是教学发展的关键。

2、如何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合理整合

1)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整合在最新版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中,为了配合高职院校的需求,每个单元都有与职业素养相关的专业课程,如第一单元“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中,就可以借此带领学生谈自己的职业理想与职业规划;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中国精神”等方面,对于教学内容而言,要引导学生如何将自己的职业理想与爱国主义、与国家理想相统一等,这些内容练习,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合的基础,也只有将每个单元与职业素质相关的内容整合起来,才能形成独立的教学内容体系,帮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2]。

2)以职业理想为出发点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已经形成了对世界的独特的认识,也有了自己心中的职业规划,思想政治教育尽管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也要以引导为主,而非灌输,这也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听取学生的观点。由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谈职业理想,说出自己想做的、要做的,并且以此为出发点做进一步的引导。不可否认的,有些学生的职业理想存在着狭隘性,对职业规划认知也比较模糊,这时恰好成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推进职业素质培养的发展。

3)通过活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高职教学中,实践教学的内容本就占据重要地位,同样在组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时也可以以丰富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动的内容与职业相关,包括职业规划大赛、职业演讲比赛等,通过这些内容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切实认知教学内容。在课余时间,教师还可以推荐学校统一播放一些电影,通过电影展播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如《青春激荡的岁月》等一些优秀的影片,尽管与学生所处时代有距离,但仍然能够使学生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感动中国的人物,这些都可以将正能量传递给学生,为学生在日后的职业选择中增加启示[3]。

4)通过理论性培养思想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理论性,而这也正是需要被抓住与利用的。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理论性相对缺乏,教学目标较为功利,学生对于一些事物的认知也会相对功利,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恰好可以弥补其中的不足,帮助学生树立对事物的正确认知,能够完善教育发展。

三、结论

将职业素质培养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并且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是一个过程,需要教师对思政教育的内容进行新的整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自身的优势,并将这种优势转化为推进职业素养培养的动力,这属于思想政治教育与高职院校融合的产物,具有强烈的实践意义,只要充分利用,能够为高职整体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李蕾 甘娜 单位: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黄一玲.思想政治理论课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作用的现状调研与分析[J].黑河学刊,2013,10(4):124—125.

[2]大学生职业素质构成与综合培养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87.

[3]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程[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176—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