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会计教师职业素质提升(4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会计教师职业素质提升(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职会计教师职业素质提升(4篇)

第一篇:高职会计教师职业素质提升

一、调查背景与概况

(一)调查背景

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目前职业学校十分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然而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与教师职业素质密切相关,教师职业素质日益成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会计专业而言,高职会计专业教师职业素质已成为影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制约会计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会计教师的职业素质涉及师德、教育能力、会计专业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科研能力和再学习的能力等多个方面。为了了解会计教师职业素质现状和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探索教师职业素质提升途径,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课题《高职会计专业教师职业素质提升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组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

(二)调查对象和方式

本次问卷调查的发放对象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所属职业院校在职财会类专业教师和学校行政领导。被调查者以事先设计好的问卷调查为主,辅之以非正式的访谈进行。

(三)调查内容

经过多次讨论,最终形成的调查问卷共16个问题,内容包括教师基本情况、职业能力情况、职业素质提升途径现状等。希望能够通过此次调查,探索高职会计教师职业素质提升途径,为提升会计专业教师职业素质,打造高水平的会计专业师资队伍,进而提高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职会计专业发展核心竞争力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调查过程中得到了各有关单位和专业教师的积极支持和大力配合,调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二、调查情况整理与分析

本次共发出调查问卷92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84份。问卷回收有效率91%。本次调查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为被调查者的职业素质情况,第三部分是对于职业素质提升途径等问题。

(一)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在本次所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在教师基本情况方面,主要有这样几项调查内容:

1.教师年龄和教龄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年龄在30岁以下、31-40岁、41-50岁、50岁以上的教师分别占调研人数的28.57%、44.05%、26.19%和1.19%。教龄在3年以下、4-10年、11-20年、20年以上的教师分别占调研人数的27.38%、29.76%、30.95%和11.9%。其中,中青年教师所占的比例较大,说明近年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各校会计专业中青年教师比重较大。

2.学历及职称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学历方面,没有专科和博士学历,本科学历占77.38%,研究生占22.62%,本科学历占大多数,研究生学历也超过了五分之一,说明本专业教师队伍整体学历水平较高。职称方面,助教占15.48%、讲师占45.24%、副教授占17.86%,其他中学职称教师占21.43%,说明被调查的大部分会计教师都拥有中级以上职称。

(二)教师职业素质现状分析

1.在教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

“缺乏专家引领”居第一位占61.9%“,知识结构狭窄”居第二位占39.29%“,教学方法单一”位居第三占34.52%,教学观念陈旧及有的教师提到职校学生的特点,求知欲不强,所学知识不实用等问题,也是目前教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2.在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上,调查结果显示:

“缺乏专业指导”居第一位占61.3%,“没有充足的时间”居第二位占55.95%,“缺乏良好的环境”位居第三占46.43%。

3.在教师认为目前较欠缺的方面,调查显示:

“与企业的合作能力”居第一位占63.1%,“实践教学能力”占41.67%,“教育科研能力”占36.9%,此外还有多媒体、信息网络应用能力,创新教育能力,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方案的能力等均有欠缺。

4.在专业教师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及重要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重要性从高到低依次为:

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信息收集能力、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

5.在专业教师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及重要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重要性从高到低依次为:

电算化软件操作技能、仿真学习平台操作技能、手工记账技能、会计文书书写技能、点钞技能、传票翻打技能和珠算技能。

(三)教师职业素质提升途径分析

1.在“自己目前亟需提高的职业能力”方面,调查结果显示:

实践技能居第一位占78.57%,专业理论占50%,教学方法占39.29%,课程开发占32.14%。

2.在“您希望通过哪些途径来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调查结果显示:

财会专业教师想要提高的职业能力从高到地依次为:会计实务前沿理论的学习、参与会计记账工作室、会计实务教学的专题讲座、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案的创新、开发会计实务及技能资源库、参加或指导学生参加技能比赛等。

3.在“您认为教师培训中最适合的形式是”的调查结果显示:

实践操作位居第一占82.14%,观摩教学(听课、观课、议课)居第二占64.29%,名师引领居第三占46.43%,此外依次还有研讨互动、网络培训、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等。

三、调查结果的启示与对策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课题组成员深受启发。从会计专业教师和学校行政领导的反馈来看,问题主要集中在教师普遍专业实践经验不足,与行业企业交流欠深入,缺乏专家引领和专业指导三个方面。在调研过程中,许多老师反映平时工作压力较大,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身能力的提升,教师除了能够自学会计师、经济师、注册税务师、注册会计师等以外,缺乏与行业企业的交流,仅仅具备理论知识,缺乏专业实践,这大大影响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根据目前中高职校会计教师职业素质现状,本文对中高职会计专业教师职业能力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职业能力教育制度化

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政府及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和支持,政府应制定相应的制度规范,把扶持地方职业院校的发展作为企业的一项社会职能,并在某些方面给予履行该职能的企业一定的政策优惠,为会计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便利。职业院校也应制定教师参加相关职业技术考试、学历学位深造、下企业锻炼、骨干教师选拔培养等一系列发展教师职业素质的相应政策、管理制度,规范专业教师能力的培养,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引导会计教师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素质提升途径。

2.搭建内外合作平台,开展职业素质提升活动

(1)会计教师职业素质校本培训。聘请会计师事务所专家为会计教师进行会计实务知识培训,使会计教师能了解职业教育发展和会计的前沿信息,熟悉会计实务操作,掌握教育教学规律,使会计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拓展和提升,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实施能力得到增强,进一步增强参培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并运用到如何培养和建立学生的职业技能上,以满足现代职教要求的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

(2)校企合作,携手共建会计记账工作室。为了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实现学校与企业对接,增强教师的实务操作能力,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缩短理论教学与职业岗位的差距,培养和提升师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会计师事务所携手共建财会系会计记账工作室。

(3)会计技能教学能力提升与教学资源库建设。以委托企业进行技术服务的形式,为会计教师进行会计教学方面的专题讲座,提升会计教师的教学能力,合作开发会计实务及技能资源库。

(4)教师参加或指导学生参加校内外技能比赛。“强技能”是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之一,是评价教师专业水平的指标,是学生上岗就业的本领。一个优秀的会计教师不仅要会讲业务,更要会做账;不仅要会进课堂,更要会进赛场。我们江苏省的财会技能比赛项目是手工实务(电算化实务)、点钞、小键盘录入。每位参赛选手都要同时完成三个项目的比赛,以综合成绩定名次。这种项目组合对会计教师的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针对不同年龄结构,打造专业化教学团队

高职院校的工作重点在专业建设上,而专业建设的核心是专业教师,除了教师自身能力提升以外,也应全面提升专业教师团队整体素质,有计划、有组织的根据教师的自身特点,让团队内的专业教师各有所长,完善老中青结合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建设一支适应高职教育教学、数量充足、梯队合理、双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教学团队。

4.坚持“规划—学习—实践—再学习”的路径,持之以恒

不仅外部环境对教师职业素质提升有重要影响,教师本身的态度也起了一定作用。在与老师们的交流中,部分老师觉得缺乏动力与激情,要想办法克服这种职业倦怠,就要做好时间和精力管理,要充分认识、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职业需求,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职业能力。教师应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主动获取有关的新知识信息,掌握新的教学动态,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除了参加学校、系部、教研室相关的培训外,个人也要多利用网络和远程教育手段,自我提高。

作者:张祯珍 单位: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第二篇: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对策

一、学校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与组织实施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是一个综合系统,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核心能力构成了其基本培养内容;学校、教师、用人单位构成了其核心培养主体;相关课程、活动及其实施方式与途径等构成了其重要的培养载体。调研发现,面对这样一个多因素组成的复杂体系,高职院校的培养实践要么是仅着眼其中某一局部,如100%的被调研学校开设职业指导类课程,但通过专门课程或安排合理学时实施职业道德教育的学校凤毛麟角(多数在思政课中设置2~4学时);要么是实施环境、条件严重欠缺,如教学场地、师资配备、课程建设经费等不足。总之,因为缺乏系统设计与实施,所以接受调研的5810名学生中,不足1/2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职业素质培养与本专业教育“有较好结合”,不到2/5的学生认为“结合一般”,而超过1/10的人认为与本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甚至完全不相关”。

(一)原因探究

1.育人思想不完善,不愿意研究

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依然普遍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认知轻实施”的传统思想,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更多的是形象工程,不愿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尤其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普遍突出的认识是:已经有思政课了,专业课时都不够,没条件再安排。在素质教育师资方面也是“能省则省、能兼则兼”。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必然缺乏对相关培养工作设计与实施的主动性、积极性。

2.专业知识不系统,研究能力弱

高职院校普遍缺乏一支由教育管理者、教师、行业企业人员组成的,与专业技能培养能力相匹配的职业素质培养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不具备系统开展工作研究、设计、实施的能力。往往只是在局部环节或某个点上形成了模式或突破,但对应职业素质养成内化的培养目标和效果,不具有系统性、可持续性。

(二)解决思路

1.以政策要求促进思想统一

教育行政部门应针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工作提出明确具体要求,以文件形式要求职业院校确立制度保障,设计完善的培养目标体系、内容标准体系,建立效果评估与跟踪监控机制,以确保职业素质培养工作在基层实践中充分落实。通过工作制度引领、督促职业素质教育实施者逐渐转变思想,提升工作质量和水平。

2.以解决方案支持行动统一

教育行政部门应组织研究机构、学校、行业企业的专家等优势力量,围绕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目标、设计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综合系统解决方案,建设并不断提供优质、立体化的内容资源,指导支持高职院校系统组织、实施培养工作。

二、教师专业能力水平低

教师是实施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工作的重要主体。教师专业水平、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培养工作质量的好坏。目前,高职院校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职业道德教育,有53.3%的被调研学校“没有一名专门从事职业道德教育教师”,职业指导主要由学生工作队伍(50%)与专业教师队伍(26.7%)承担。针对职业素质培养工作效果的调研表明:33.3%左右的学生认为职业道德教育效果“较差”,49.2%的用人单位认为职业道德教育效果“一般”“不太满意”“不满意”;57%的教师、39.5%的学生认为职业指导“效果一般”或“没有效果”。

(一)原因探究

1.知识背景

高职院校从事职业素质培养相关工作的教师多为兼职,教师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多为职后研习而得,知识的系统性、深入性因专业背景不对口而受到限制。因此,在课堂上,不可避免地出现“想到哪讲到哪”“走到哪说到哪”“了解多的就多讲,了解少的少讲或不讲”等不利于系统教学的现象。

2.实践经历

担任职业素质培养类课程教学的教师多缺乏教育领域以外的实践经历,与专业教师相比,较少能够获得深入企业实践体验、系统调研的机会。教师实践经验积累的缺乏,对其教学设计、把握能力产生了直接影响。

3.学习提升

职业素质培养教师获得相关领域的交流、培训、学习的机会较少,参与高水平课题研究、项目建设的机会也非常少,这是由此类教学工作在整个培养工作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

(二)解决思路

1.确立课程地位,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

将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管理者反复强调的职业素质培养工作认识的重要性,切实转化到培养实践重要性,尤其是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上来。让教师真正感受到学生职业基本素质培养和专业技能培养,在高职的育人实践中处于同等地位,对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不可或缺。通过课程重要地位的确立,促进教师深刻思考自己的责任与使命,激发教师能力自主提升的原动力。

2.加强研究与建设投入,为教师发展创造条件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加大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课题研究、项目建设的投入,帮助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学习成长,在建设过程中积累提升。此外,相关研究组织应发挥积极作用,为教师提供更多的系统学习与培训的机会;学校也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走出校门,走进职场,学习交流。

3.引入行业企业专业人士,以多种方式充实教师队伍

学校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等多元化平台,以多种方式引入行业企业专业人士,或当兼职教师,或做专题讲座,或协助组织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引进与融合,共享师资,共享资源,促进教师队伍专业能力的整体提升。

三、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效果较差

调查中,71.8%的教师和超过45.5%的用人单位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没能与时俱进“”缺乏与行业企业的联系,职业道德教育缺乏针对性”,超过47.2%的学生反馈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形式主义严重”“缺乏针对性”“缺乏专业性”“职业指导服务与学生需求脱节”。

(一)原因探究

1.学习动机

高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普遍目的是习得一技之长后获得一份收入理想的工作,学习动机更倾向于与专业、职业关联紧密学习。由于涉世未深,青年学生还不了解企业对人的全面要求,以及影响其未来职业发展的有效因素,因而,对于职业素质培养的学习参与,相比于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明显初始动力不足,恰恰需要教育者认真研究、加以引导。

2.学习能力

高职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薄弱,研究表明:高职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强于抽象思维能力,其学习能力尤其针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不强。作为“95”后的一代群体,高职学生多以自我为中心,较少学习交流,不善于总结学习方法;心理脆弱,不善于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

3.学习兴趣

高职学生与新时代的青年人一样,情感丰富,喜欢鲜活事物,乐于亲身参与体验,可以依靠互联网、手机获得大量信息。但目前高职院校普遍提供的职业素质培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工具,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最根本原因。

(二)解决思路

1.转变培养理念

针对高职学生学习动机、能力、兴趣的突出特点,学校、教师首先要全面转变培养理念,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以育人为本”的培养意识,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主动改革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2.营造培养氛围

加大研究、投入、建设力度,为学生创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三年不断线”式职业素质系统培养环境和条件,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完成认知、养成、内化的学习路径,利用综合手段将培养目标与效果真正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素质之中。

四、课程建设力量薄弱

课程是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实施的主渠道,是综合系统的核心。调查中反映出来的职业素质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的突出问题表现在3个层面:首先,30.0%以上的学校赞同“由于职业素质培养效果的滞后性,还没有被真正重视”,52.3%的教师和37.2%的用人单位也认为当前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问题未受到重视。其次,绝大多数院校的职业素质培养工作,由不同责任部门各自负责组织教学与管理,缺乏有效的统筹与整合。再次,课程设置各异,课程教研活动与课程建设存在困难,教材建设滞后。

(一)原因探究

1.师资力量不足

师资队伍数量不足、专业能力水平低,是造成师资力量薄弱的直接原因。课程地位边缘化,严重影响了教师深入学习、系统研究、改革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通常教师只是被动地完成教学任务,较少思考课程建设与发展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课程建设的力量。

2.建设经费不足

在高职院校中,职业素质培养课程获得教学研究与建设方面经费的机会与数量都非常少,教师的教学改革想法、教学设计创新较难实现。课堂教学以外的“大课程”建设体系,如实践活动、网络学习、职场体验等系统设计也会因缺乏经费保障而较难实施。

3.整合资源不足

高职院校通常有能力整合、利用一部分行业企业、社会资源,但大多用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而在同样非常需要这些资源以补充学校培养工作不足的职业素质教育领域,则较少有机会利用,常常仅限于一些讲座、座谈,不具系统性、常态化。

(二)解决思路

1.给予加强课程建设的正面导向

学校应在原有基础上扩充职业素质培养教师队伍,一方面增加专任教师的绝对数量,另一方面培养兼职教师队伍,促进兼职教师向专门化、专业化方向转型。同时,提升并强化课程地位,使职业培养课程能够融合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不再处于附属的尴尬境地。

2.给予加强课程建设的实际支持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为职业素质课程进行专门科学规划设计、搭建更好的发展平台,投入专项经费,支持课程建设;增加课题研究、精品课程立项,支持教学研究与课程建设;制定标准规范,指导课程改革;加强交流培训,在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帮助教师尽快成长提升。

五、评价方法不科学

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评价方式偏简单,仍以试卷考试或撰写论文为主。在考核上采用考分制,考知识便是考素质,学生的职业素质被转化为分数,这种方法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职业素质状况,也不利于其素质的发展和修养的提高。这种评价方式的重大缺陷在于:重视知识考查,轻视能力和行为评价;重视笔试评价,轻视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重视任课教师的个人评价,轻视其他各科教师乃至用人单位的综合评价;重视教育者的评价,轻视受教育者的自主评价。由于现行评价方式缺乏科学性,所以很难准确地反映教学实际状况与水平,使得学校和企业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评价也会出现明显反差:如教师认为学习优秀的学生,未必是企业最认可的学生;反之,学校教师认为学习一般的学生,企业却肯定他们的表现。

(一)原因探究

1.评价的出发点与立足点

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评价多从课程教学效果角度出发,多以知识的认知为基本出发点,简单以试卷和考分作为主要的评价工具和结果,这与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效果的多元性、综合性不相匹配。系统的评价方法应立足于系统的培养体系,目前较为单一的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知识灌输为主的培养体系,较难形成科学的评价方法。

2.评价的手段与工具

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评价更多指向对学校工作、教师授课、课程建设的评价,而对能够充分反应培养效果的学生自身职业素质构成要素的过程性、目标性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所采用的评价手段传统、简单、粗放,一些较为成熟先进的评价理论和工具因缺乏研究而未得以应用。

3.评价的实践经验

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历史不长,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培养教育起步较晚,对培养效果评价的研究更为滞后,缺少系统的评价方法,缺乏能够指导评价方法改进与完善的实践条件和经验。

(二)解决思路

1.围绕培养体系研究设计评价方法

系统建设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是研究设计科学评价方法的重要基础。只有确立了培养什么、如何培养的问题,才能决定采用什么样的评价方法检验培养效果。应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实际,全面总结、深化提炼国内外相关理论成果、成熟经验、先进工具,为我所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积极推进评价系统的实践应用,促进评价体系不断完善。

2.建立健全全程跟踪评价机制,保证评价体系持续有效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建立全程跟踪评价制度,将评价工作从课堂延伸到用人单位。健全依据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估学校、教师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检验学生职业素质提升综合效果的评价运行机制,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让评价结果随时可以“看得见、摸得着、能反馈”,坚持持续发挥评价体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优”的杠杆作用、保障效力。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功能新定位、形式新判断、工作新部署,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目标。在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强调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因此,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努力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

作者:陈建华 王冰 王博 曹京华 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三篇:高职护生职业素质楷模精神影响

一、富有爱心,仁者爱人

选择从事医学,需要有一颗大德大爱的仁爱之心,具有“大发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天下含灵之苦”的信念。学习邹德凤的爱心,仁德博爱的先进事迹,更能使高职护生明白护理职业,是爱心职业,需要像天使般给病人带去微笑、爱心与温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耐心服务,温暖她人。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和人道主义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大爱无疆。对待病人,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至亲至爱,无微不至的关怀。

二、勤奋好学,德艺双馨

高职护生是人生学习知识本领的重要阶段,只有珍惜好在校学习时光,利用好学习时光,才能学好专业知识与技能,才能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才能为以后走向医院工作岗位更好地服务病人。高职生应学习邹德凤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积德成善,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高职护生应努力学习,提高综合素质。一方面需要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技能,熟练生巧,精益求精;另一方面,提高自身的医德修养,诚心诚意,医德高尚。

三、不畏艰险,勇于创新

从事医学是很危险的行业,会遇到很到肮脏、劳累、危险的困难,需要勇气去克服。学习邹德凤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的精神,有助于培养高职护生乐观的精神,坚强的性格、顽强的毅力,不畏艰险,勇攀高峰,使他们能吃苦耐劳,在历练中成长。同时学习邹德凤不断努力,刻苦创新,不断进步,开拓创新的职业精神,有利于高职护生探索新的临床服务模式,有利护理事业的创新与发展。

四、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治病救人,救死扶伤,是所有从事医学行业的神圣职责。选择护理,从事护理,心甘情愿,无怨无悔。学习邹德凤几十年如一日的爱岗敬业精神,恪尽职守,甘于奉献,勇于献身的人道主义精神。正如邹德凤所说:“给别人带去了温暖我觉得一切都值得,选择做护理此生都无怨无悔。”高职护生是护理学的传承人,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应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给他人以光明与温暖。兢兢业业,埋头苦干,辛勤忘我,在平凡的岗位上无私奉献。

作者:郑琳 单位:江西卫生职业学院

第四篇:高职学生英语口语职业素质研究

一、大赛与国家教育政策的一致性

全国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包括现场描述、情景交流和PK辩论三个环节。现场描述要求参赛者抽取一幅表现某一情景的图画、图表、广告等,根据给出的说明(如进出口额、市场变化、人口变动、生产状况、景点介绍等)进行口头陈述;情景交流要求参赛者抽取一个题目,由一位外籍主试官和参赛者分饰不同角色进行一对一的现场交流,话题包括一般日常交际、企业介绍、产品介绍、涉外业务等;PK辩论要求每两人一组就某一热点社会话题进行PK辩论。考题来源于生产、生活的实践,总的来说大赛考查了参赛者在模拟真实职场环境下以英语为工具对问题的分析和处理能力,要求学生既要有扎实的听、说、读、写等英语应用能力,又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沟通交流能力、信息处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辨、应激等职业能力。大赛近年来也更加注重与行业、企业的合作,行业、企业直接参与赛项的设置、命题以及评判,大赛也成为当届毕业生就业和企业招聘的平台。教育部颁布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提出:高职英语课程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为目标,侧重职场环境下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逐步提高用英语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能力,特别是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高职英语教学提出要求:培养学生职场环境下的语言交际能力,提升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大赛的赛项设置与国家对于高职英语课程的总体要求是一致的,都强调了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二、大赛过程中参赛选手的问题分析

大赛对于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特别是职业素养的要求和考查也越来越深入,针对大赛中参赛选手出现的问题和失误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调整教学方案,全面促进学生能力的成长。

1.英语基本功应用能力

参赛选手都是历经层层选拔和全面培训的各校英语尖子生,但即便作为佼佼者的他们,在英语基本功和应用能力上或多或少有一定的欠缺。高职的学生普遍都是高考的失败者或失误者,底子薄,基础薄弱,而英语又是弱中之弱,开口难,口语练习少,发音不准确,词汇量少,句型单一,写作逻辑欠缺,这些在高职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参赛选手的身上也隐约出现。基本功是基础,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何来深层次的能力提高?

2.英语思维的欠缺

中国传统的英语教育多是教一些简单的生活用语、单词,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学科知识、能力培养很少,所以学生多是背一些英文单词,很少能说流利的句子,自如地使用英语表达思想,这一现象在大赛中也比较凸显。简单的说,用英语思维,就是用英语来理解英语。英语思维是许多英语学习者的愿望。中西文差异很大,英语和汉语的表达方式也不同。对于一个生活在非英语环境中的中国学生来说,要做到部分或全部用英文来思考确有很大难度,通过阅读获得大量的语言、词语、语法和语用等信息的输入,逐渐提高对英语思维形式的感受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有意识克服来自母语的干扰,同时与英美外籍人士直接的交流更能增强英语思维的培养。

3.心理素质

大赛的参赛选手历经层层选拔,身经百战,但是在参加省级或全国大赛时还是出现了心理素质低下的问题,抗压能力差,紧张焦虑,语言逻辑混乱,不能在高压环境下有效地自我调节,不能对评委的问题进行很好的答辩。在一次省级比赛中,一名参赛选手上台后紧张得以至于一句话也说不出,心理防线已经崩溃,竟哭着跑出了会场,令现场评委和观众感到十分尴尬和无奈。口语大赛不仅比的是英语应用能力,也考察参赛选手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高压环境下,在公众面前能否自我调节,展现自我风采。

4.知识广度

大赛的赛题来源于真实或模拟的职场环境,对于还是在校生的参赛选手来说,有些来源于课堂教学之外的题目可能会比较陌生,语言上无法展开,比如让工科的学生谈一谈股票或者市场份额可能就比较难一些。大赛不仅仅考查学生的英语能力,而是用英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更多地是来源于当前的时事政治和热点文化现象,如果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时事政治不加以关注,或者只是浅显的有所了解,而没有对问题形成比较系统的认识,没有在语言组织上加以拓展,那么在比赛时就很难有出彩的表现。

5.身势语的使用

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但是起辅助作用的身势语在人类交流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在人们的交际行为中,语言交际所传达的信息仅占35%,而65%的信息则是通过非语言交际(主要是身势语)来传递的,这说明了身势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身势语主要包括眼神、手势、身体姿势、面部表情、举止动作以及触觉等方面的内容。良好身势语的使用(如干净整洁的服饰、得体的举止动作、适宜的面部表情)无疑会使参赛选手在评委的心目中增加几分筹码。但在比赛中,有的参赛选手表情动作非常僵硬,而有个别选手滥用身势语。在某市的一次比赛中,一选手耸肩、摇头、踱来渡去,身势语非常丰富,给人的感觉非常美国化,但丝毫无法掩饰她语言上的匮乏。身势语的使用不当反而平添了几分厌烦。

6.竞争意识大于合作意识

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中,其中之一是合作意识。这一条在大赛中几乎荡然无存。大赛第三项为正反PK,笔者认为很多指导老师和参赛选手对这一项都有很多的误解,辩论双方极尽全力维护自己的观点,针锋相对,一方抓住对方的漏洞和失误,咬死不妨,争夺话语权,不让对方发声,场面异常火爆。而笔者认为辩论双方既是竞争的关系也是合作的关系,不然为何还要辩论,主题演讲岂不更好?正反双方共同就一话题展开辩论,你一言我一语,从对方的观点中试图找到自己的论据,并以此作为反击对方的武器。独占话筒,不给对方说话的机会,态度不友好,恐怕并不能在评委心中留下好的印象。

三、以大赛为契机,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针对大赛的特点以及参赛选手出现的问题,结合高职教学的总体规律和发展趋势,笔者就高职英语课程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和优化英语教学资源库

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教授在其“语言输入假说”中强调了语言输入对于语言习得的重要性。英语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语言输入,更好地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因此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有赖于英语教学资源库的建立和优化。资源库的建立既包括硬件上的也包括软件上的。硬件上的主要体现在载体的建设,如语音教室、多媒体教室以及网络平台。重要的是软件上的建设,即教学信息资源的建设。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积累了大量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资源,但相对来说不够系统,因此有必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实现资源优化利用。可以划分四个模块,即公共英语模块(日常教学资源)、职业英语模块(专业英语以及职业通用英语)、大赛题库(大赛真题和模拟题)、考试和自我评价模块(分单元检测、四六级考试等)。

2.教学设计、模式、方法、评价突出职业素质的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提出:高职英语课程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以学生的职业需求和发展为依据,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选择,充分体现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基于此,不能简单地将词汇和语法作为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要以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过程,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和能力,提升职业素养,教学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重点考察学生在情感、学习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成长和提高。

3.开拓学习空间、建立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与课堂教学都是高职英语教学的有机成分,相辅相成,课堂教学是基础,集中学习,而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有力补充,也是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和展现能力的平台。第二课堂不拘泥于课堂教学的死板,形式的多样性、趣味性以及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特点吸引了越来越多学生的参与,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特点和需求,以饱满的热情和信心参与到活动的各个环节,课堂教学所讲授的知识点在第二课堂的活动中得到实践和检验,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都得到了提升。常见的第二课堂形式多样,主要有英语社团、英语角、英语沙龙等,内容如英语演讲比赛、口语写作大赛、英语话剧、英语广播等。同时英语教师作为第二课堂的指导者,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发现学生的特点和优点,对课堂教学进行及时调整,师生之间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4.强化校内实训,拓展企业实践

大赛考查参赛选手在职场环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途径只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与实践如何结合,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校园内,强化实训环节,二是校园外,企业中真刀真枪去实践。公共英语其中一个话题为酒店服务,教师可以在教室内讲解酒店预订、入住、结账相关环节的知识和常用句型,进而创建模拟的酒店情境,或者在酒店实训室中,让学生分组,分饰不同角色进行演练,这样在一定的情境下语言知识和职业能力就能够很快地在学生的头脑中得到建构。然而这样的训练毕竟是模拟的,对话基本都是预设的,企业中的实践,特别是对于相关酒店、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在真实的职场环境中,学生更容易发现自身的不足,如前文所提到的心理素质、应激能力、身势语的使用等,进而有针对的进行改正和提高。

四、结语

有人说全国技能大赛是少数人的“福利”,其实不尽然。全国技能大赛是面对所有高职学生的,目的是高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大赛对于高职英语的教学改革发挥了导向作用,促进了英语教学由“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转变,我们要以此为契机深化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培养出更多满足社会需要的英语应用性人才。

作者:尹亚东 单位:天津青年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