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职业素质论文(5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学生职业素质论文(5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学生职业素质论文(5篇)

第一篇:学生职业素质模块教学

一、理论与现实背景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本次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结合布鲁纳的“学科结构”与“发现法”原理。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以及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在2013年的工作要点通知上也明确指出,要采取相关措施确保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基本稳定,推动就业人数持续增加。同时希望,进一步启动并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建设,全面推进符合上海市大学特点和实际需要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研究基地等建设。

(二)开展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是来自用人单位的反馈和切实需求。

上海电机学院高职学院针对近三年的学生就业情况,展开了毕业生和企业用人单位主管、HR人力资源主管的调研和访谈中了解到:企业在招录毕业大学生时,必备的硬件如学历、技能证书等重要参考指标外,最关心的问题就是以综合素质、性格、吃苦精神、团队、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等要素的职业素质能力水平高低。为此,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能力是二级学院特别重视的课题。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素质、就业能力的发展培养总体来说比较关注,但是对于围绕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系统化的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理论和实践操作方面的研究和探索还较少,研究成果比较零散。针对目前学院职业素质教育存在的“碎片化”,拟建立一种分菜单式选课、分模块方式学习相结合的,统筹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法的模块式教学法,从而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

二、调研与数据分析

(一)调研情况概述。

采用个别访谈、群体座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展开了全方位的研究。调查工具包括两套访谈及座谈提纲。从学生的角度检视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有效性;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倾听企业对毕业生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在课程设置、内容安排、教学设计等方面的建议与意见等。

(二)调研方法与过程。

问卷调查在全国范围全面铺开。电子问卷向全国24个省市的33所职业院校发放,所发放的555份问卷全部被回收,回收率和有效率达到100%。企业问卷向上海市以及周边部分省市150家企业发放的问卷回收了125份,回收率达到86.6%,有效率达到100%。

(三)调研结果与数据分析。

通过对本项研究的几大问题进行调研及数据分析,在Likert五分制量表的评估上,最终设置:步入校园、生命教育、人际交往、职业礼仪、职业心理、职业规划、就业导航、职业道德八个模块,作为职业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其中,每个模块下设子项目。

三、模块化教学法的创新与实践

构建模块化的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需要突破原有的职业教育内容、职业课程教学安排和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工作,以新的模块逻辑对职业能力提升课程内容进行重构。

(一)首先依托团队形成合力,统筹好职业素质教育队伍的业务能力培养。

运用管理学中的矩阵式优化团队建设,统筹教学条线专业教师、学生管理方面的辅导员、学院行政管理人员共同组建课程管理团队(不包括校外课程导师)设立:学业生活指导团队、职业发展导航团队、职业心理健康团队、校外素质拓展团队等四大类型的专业团队,从而支撑八个职业素质教育模块,将在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纳入学院职业教育的大视野下,同时做好学院各团队的能力培训为模块化教学奠定基础。

(二)理顺二级学院学生管理与学校学生管理的条框,将学校重点学生工作与学生职业素质能力发展有机结合。

二级学院在教学改革和课程设置中高度重视对于学生职业素质的教育教学支持,建立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专项资金和集中活动日,将职业素质课程纳入教务选课系统,做到让学生人人知晓、人人参与、人人受益。在模块化教学团队中淡化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各管一块的固有思维,形成全院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整合学院教学资源,将现有公共课程进行调整,保证模块实施的师资费用等一系列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和管理的特色和研究水平。

(三)通过调研分析,创新职业素质教学形式,提出三个1:1的教学概念和教学模式。

增加学生就业择业的自主意识,在校内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中增强学生职业综合素质能力。在确定八个基本职业素质教育模块后,确保教学实施内容设置方面符合以下要求,即实践与理论教学、课外与课内教学、校外与校内教学,从学时、学习内容、师资等方面做到一比一配比,请进来一些与学院合作的企业一线技术专家、人力资源负责人、优秀校友资源;开设职业礼仪、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技能等复合型的比赛让学生参与竞争磨练意志;走出去与社区、工业园区、企业集团等合作发展校外职业体验和职业素质教育基地。多角度、多平台的锻炼培养符合高职学院“一线岗位定位”的职业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准员工”,以及能快速对接一线岗位职业发展定位和扎根基层、踏实可靠的高技能人才。以下截取部分职业素质教育课程模块表,作进一步阐述。

(四)教学平台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通过几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在不断积累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特别是在教学中的软硬件平台的设置,关系到对于参与学生的吸引力。学生从传统的课堂中脱离出来,参与到社会和企业这个大课堂,需要包括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一体的教育熏陶,软件方面主要集中在校园文化方面,如一些拥有校园传统影响力的现代媒体平台。职业心理模块方面可以依托大学生心理测试平台、上海市大学生e班、学校的学生事务管理信息系统,分享各个模块的实践教学成果,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分享、在实践中提高职业岗位的获取能力。在硬件方面主要集中在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企业实践基地的建设、职业礼仪模拟实验室、团队训练辅导、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基地的建设,以及创业创新教育平台的建设等,这都需要在二级学院层面推进,为职业素质教育团队能够顺利开展各类活动奠定基础。

四、结语

在二级学院开展职业素质教育模块化教学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关于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如何判断评价职业素质教育模块化教学的成果,怎样把八个模块教学的成果具体展现出来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方面是比较容易量化的教学成果,可以通过教学评估等各种指标体现,完善和充实各模块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另一方面是关于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提升效果,这个需要拿出一定科学有效的评估办法。把职业素质模块课程的项目内容作为一级评价指标,完善二级指标是接下来需要努力的方向。通过编制并建立学生职业素质成长手册,进行成长跟踪调研,形成一套长期观测的样本群体,在研究中完善教学内容、在实践中检验教学育人成果,通过几年的努力,让在校大学生的职业和就业素质能力普遍提升。

作者:余卫宁 王涵理 孙敏杰 单位:上海电机学院

第二篇:学生职业素质语文教学

一、中职语文与职业素质培养

1.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公民最基本的素养,其内涵十分丰富,具有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的功效。中职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有机整合能力、知识、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个性品格、审美情趣、学习习惯等各方面的素质,以达到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的。

2.培养学生的职业修养。

职业修养是指职业人在职业范围内的思想道德、职业操守、技术技能、行为作风等综合素质的体现。职业教育不但要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己任,而且要大力提升其职业素养。语文与职业素质的内在联系,决定了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担负着极为重要而特殊的任务,它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提升人文素养,还必须围绕“职”字,构建具有职教特色的语文观,以培养大批有较高职业素质的劳动者为己任。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职业素质培养策略

1.在人物形象分析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在中职语文教材中都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语文老师在讲授课文时,要用职业教育的眼光看待文本,主动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关注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如:讲读《邓稼先》、《悼念玛丽•居里》、《品质》(苏教版)等课文时,除了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外,更要通过分析、体味、感悟文本,来感知两弹元勋邓稼先、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和鞋匠格斯拉对工作、对事业的强烈的责任心,进而让学生受到人物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的感染。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社会实际,结合几个优秀人物事迹,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让学生领悟到,求实敬业的工作态度、忠诚奉献的人格精神,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从而鼓励学生以这些典型人物为榜样,激发学生努力培养自己职业素质的愿望。

2.在作者思想阐述中融合职业理想教育。

中职语文教材所选的篇目大部分出自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之手,文章中作家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和思想观念往往能给人以启迪,发人以深思。通过对名篇中的某些段落和语句的分析,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认识职业,从而确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是《师说》中的一句话,其中可以看出韩愈思想的历史局限性。这种“厚道薄技、重知轻艺”的观念在古代就已盛行,并直接影响到现代我国职教事业健康发展,影响到职校学生学习热情。课堂上,通过分析使学生懂得韩愈之所以轻视“百工之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生产力较为落后的农业社会,“百工之人”所从事的工作往往是些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封建思想来看,“君子不齿,实不足为怪。”而当前价值观念发生了根本改变,“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关于教育问题的淡话》)“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一切社会需要的职业和劳动岗位都是平等的、光荣的,随着知识经济快速发展,高新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各类职业正从操作型向智能型转换,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换,从传承型向创新型转换。这对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在文章主旨归纳中穿插职业法规教育。

语文教师既要教育学生遵守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也要帮助学生了解有关劳动法规,提高学生今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包身工》是著名剧作家夏衍1939年所写的一篇优秀报告文学作品。在此文教学中笔者不仅引导学生认识包身工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其必然灭亡的结局,认清中国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罪恶面目。而且通过对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劳动者应该享有的权利。这样不仅使学生了解作为一名劳动者应享有的权利,还使学生就业后当其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能够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尊严和权益。

4.在职业情境活动中进行就业创业教育。

(1)情景模拟活动。该活动指的是教师根据专业特点,创设(模拟)一种与学生未来工作岗位或环境十分相似或相关的特定情境,让学生扮演某一角色并进入角色情景中去处理各种事务或各种问题和矛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种活动不仅能使学生表达与交流方面的语文能力得到有效训练和提高,而且将语文教学与职业素质的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模拟一个现场招聘会、设置一个接听电话、推销商品、接待顾客、洽谈业务等场景,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在特定的情境中或处理某一问题,或完成某一任务,或解决某一矛盾。在职业情景模拟活动中,学生因身临其境、积极参与,情感情绪体验会达到高潮,教师再联系职业特点进行必要的点评。这样,学生会比任何时候都更自觉、更清醒地认识到一个职业人必须具备哪些职业素质,从而更加注意自身职业素质的养成。(2)情境问题讨论。中职语文课堂可以专门设计了课前3分钟“情境问题讨论”口语交际训练,在职业情境问题讨论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语文老师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身边的人和事,选择与自己学习、生活或将来工作有关的话题,或同学们关心的热点话题发表看法,要求内容明白、条理清楚,普通话标准,表述流畅,富有感情。说话完毕,由同学们当堂讨论、点评,允许其他同学对所说的话题和说话人的观点展开讨论。学生在选题上,有择业、就业、创业、兼职、感恩、幸福、节能、环保、食品安全、住房、网络游戏、勤工俭学、亲情、友情、爱情等话题。在对问题的讨论时,同学们没有停留在就事论事上,而是能结合自己的思想情感,从不同角度有感而发。

作者:倪福疆 单位:江苏省邗江中等专业学校

第三篇:大学生职业素质社会实践研究

一、当今普通高校本科生职业素质现状

(一)提升职业素质与参与社会实践之间的互促作用

现如今,伴随着中国加快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步伐,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立足提高学生素质,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构建一套融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的一种学习性和成长性相结合、社会性和演练性相结合的活动,有助于学生获得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机会,明确职业定位和提升就业竞争力。由此可见,当前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现实要求和大学生自身全面成才的需求,迫切要求高校加强顶层设计,整合资源,完善以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为导向的社会实践体系。

(二)提升职业素质是新形势下社会实践体系构建的目标价值导向

为有效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构建和完善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作者在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编制了《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社会实践体系研究》调查问卷。样本为四所上海高校的全日制本科学生,每个学校各250人,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66份,回收率为96.6%。

1.明确并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是开展社会实践的有效切入点。

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表现出诸多问题,如学生自身道德认识与实践之间的矛盾、个人理想和社会现实之间的错位、个人生涯发展期许和社会共同价值之间的失调等等。调研中,在被问及“有同学认为经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你怎么看?”时,76%的被访者选择“说得很对”或“作用较大”,只有12.1%的被访者选择“没作用”,多数被访学生认为参与社会实践有助于认知并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2.了解并调适合理的职业定位是开展社会实践的有效关键点。

职业定位旨在帮助大学生了解自身与职业相关的兴趣、性格、技能和价值观,以满足工作环境对工作者的要求。大学生的职业定位是否具有求是性和合理性,关系到大学生自身才能的发挥和对社会贡献的大小。调研中,在被问及“你是否非常清楚自己应该往哪些职业方向发展?”时,只有39.2%的被访者选择“很清楚”或者“比较清楚”,60.8%的被访者选择“不太确定”或者“没有考虑”,多数被访者对于自己的职业方向依然处于迷茫状态;而在被问及“你认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对你明确和调整自己的职业定位是否有帮助?”时,近85%的被访者选择“非常有帮助”或者“帮助较大”,只有3.9%的被访者选择“基本没帮助”,绝大多数学生认可参加社会实践有利于明确自身职业定位。

3.养成并锤炼良好的职业品质是开展社会实践的有效着力点。

职业品质是工作者在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在思维、认知,以及品性等方面的相对稳定的倾向和特征。而对职业品质相关能力的信心程度可以用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职业自我效能感来表示,是个体对自己具有组织和执行达到特定成就的能力的信念。调研中,在被问及“当你在求职过程中心理上遇到重大挫折和困扰时,你会如何面对?”时,67.3%的被访者选择“选择逃避”或者“无所适从”,多数被访者面对重大挫折和困扰时的自我效能感较差;而在被问及“你认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是否能够帮助大学生提升从事职业过程中的自信?”时,72.3%的被访者选择“非常有帮助”或者“帮助较大”,只有10.5%的被访者选择“基本没帮助”,可见,开展社会实践能有效帮助本科生养成并锤炼良好的职业品质。

4.训练并培养完善的职业技能是开展社会实践的有效落脚点。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所不断提及和强调的诸如团队协作、创新创业、环境适应、社交沟通、管理决断等能力正是职业技能的主要组成部分。调研中,在被问及“你认为自己的职业技能处于怎样的水平?”时,不足三成被访者选择“非常高”或者“较高”,75.9%的被访学生并不认可自己拥有足够的职业技能。而在被问及“你认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是否能够帮助大学生增强职业技能?”时,79.2%的被访者选择“非常有帮助”或者“帮助较大”,12.7%的被访者选择“帮助较小”,8.1%的被访者选择“基本没帮助”。毋庸置疑,学生们在校期间所习得的所谓的专业技能离用人单位的需求还是有差距的,书本知识到岗位操作的转化需要一定的社会实践的体验,有利于帮助学生训练并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职业技能。

二、现阶段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存在的问题

社会实践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面实施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是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但是,问题还有许多,仍然需要不断对体系加以完善。正视不足有助于提升社会实践的有效性,有助于大学生增强自身职业素质,这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保障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1.管理以及运作过程中的科学性和规范化不足

就管理而言,一些高校缺乏科学的组织方式和管理制度,开展社会实践往往就是团委一家的事情,缺乏协同,其内容往往就是团委组织的暑期实践团队和学生自发的社会服务项目。就运作而言,缺乏工作流程。正如上面所提到的,由学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的小规模社会实践活动往往就表现为事前准备、事中管理、实践方案、事后评估等环节的部分缺失。

2.经费投入不足

在一些高校,与专业实践不同,社会实践由于是不纳入教学计划的,所以在经费方面就缺乏经费保障。即使是有些高校把社会实践也一并纳入了教学计划,并且能够配套一部分专项经费,但是社会实践由于其与专业实践的特点不同,其参加人数较多、活动持续时间不固定、涉及部门较广,这些因素就使得经费多少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实践的开展效果。

(二)平台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1.缺乏稳定和高质量的实践基地

问题分成两个方面。其一,实践基地的建立应该秉承“双向受益,互惠互利”的宗旨,高校和社会双方都应该对基地的建立加倍重视,精心呵护。然而事实却是双方对于各自定位、责任和义务的认识都不够明确,缺乏协同。其二,正是由于双方的认识不一致,高校在建设实践基地的过程中,也往往会忽视社会实践对当地经济建设和企业实际获益的贡献,单方面按照自己的需求来建设平台,致使部分社会实践基地流于形式。比如部分高校建设社会实践基地往往重数量不重质量,走到一个地方就挂一块牌子,而忽视了对已有基地的进一步建设,无法形成社会实践的良性循环。

2.社会实践形式单一,内容缺乏针对性实效性

问题同样分为两方面。其一,多数情况下是把社会实践当成阶段性、临时性的工作来开展,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个性大学生的实践需要,形式单一,缺乏创新。其二,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开展科技服务和知识咨询的社会实践较少,社会实践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指导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1.缺乏长期规划和科学管理

就教育管理而言,社会实践在部分高校并没有被纳入教学计划之中,不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因此对于社会实践这一大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这些高校是没有全局设想的,更不用谈长期规划了。而单就社会实践活动体系而言,多数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体系则是不健全的,更毋庸提科学性了,对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缺乏合理的分类和有效的管理,在其管理和运行的过程中难觅高校自身的优势和特色。

2.缺乏相关专业指导

之前我们已经提到,现下很多高校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仍然还是把团委视为主要的组织者,学院系科中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专业教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作用不够明显。这就导致缺少专业教师指导的社会实践,在培训和施行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流于形式或过于简单等问题,大学生在真正遇到问题时甚至不知道该找谁处理、如何处理。于此同时,部分高校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还容易忽视学生的期望,只重视做过什么、做了多少,而不重视效果如何。

(四)激励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1.没有指定科学的实践后考评标准

社会实践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包含有事前准备、事中管理、实践方案、事后评估等诸多环节。其中,恰当的事后评估是检验整个社会实践效果的重要环节。对于这样一个环节,每个高校的考评政策、标准都不同,实践鉴定表,实习单位评价表、个人小结或实践报告等都可以成为认定合格的证明。

2.考评合格后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

考评合格后,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如何进行鼓励,各个高校的做法也是不同的。就学生而言,有些高校没有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评定材料和成绩计入学生的成绩档案中,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优异表现也没有和学生奖学金评定、党团员发展和评优、实习就业推荐等挂钩。对于在学生社会实践中表现出色的指导教师,也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没有将指导学生社会实践计入该教师的工作量、职称评定、评优上,这就深深打压了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视阈下的社会实践体系构建路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积极探索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勤工俭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因此,高校要牢固树立实践育人思想,将社会实践与大学生就业创业相结合,落实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保障、平台、指导和评价体系建设,着力构建一个以学生的生涯发展为主线并不断提升职业素质的社会实践体系。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建设。

1.完善组织管理和权益保障机制。

要保证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有必要成立由校级领导牵头的社会实践领导小组,顶层设置,形成一把手工程。在领导小组的统筹下,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如团委、学工部、教务处、宣传部、人事处等的部门的优势,聚成合力,推动开展;建立评估监督制度,包含对活动计划、活动过程、活动结果的检查和评估;切实保护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的合法权益,建立完整的权益保护链,成立学生权益维护机构。

2.落实经费保障机制。

建议国家或教育主管部门设立专项基金,分配给积极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地方政府、开展社会实践的高校,以及作为税收减免、资助补助拨付给社会实践的参与单位;学院要加大对社会实践的专项经费支持,专费专用;相应的,也要建立科学的社会实践专项经费管理制度,将钱用到实处,实实在在推动活动开展。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体系建设。

1.倡导校企共建社会实践基地。

高校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应该本着合作共建、双方受益的宗旨,充分利用高校的才智优势,多出专家,多提供技术,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软硬件支持。于此同时,高校应该充分摸清地方企业的实际需求,重点建设一批相对稳定、形式丰富的实践基地,使得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生涯发展的需要,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2、有效丰富实践基地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来确定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并推行至实践基地的建设中去。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应该设计不同的社会实践的活动,研究型大学可以侧重学生的创新创业,着重培养学生的学术精神和素养;教学型大学可以侧重考虑如何帮助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技能,并培养务实敬业的职业精神;应用型大学应该重点调适学生的基本行业素质,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体系建设。

1、将社会实践纳入整个学生培养体系

高校教育综合改革不能仅仅限于理论性知识的层面,而应该同时兼顾对实践性知识的累积,保证社会实践在整个学生培养体系中的比重,更不能脱离学生提升职业素质的目标导向。(1)应该站在全局的高度对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进行教学规划,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整个学生培养体系,科学规划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明确学校和学生在不同类型社会实践活动组织中应该发挥的作用。(2)从长期性上规划符合本校实际的社会实践管理模式以及运行模式。管理模式可分别采用重点管理、集中管理或者分散管理的模式;运行模式可以充分学习国外高校社会实践的运行模式,如“产、学、研结合”等,完善社会实践指导体系。

2.多元化扩充指导教师队伍

高校应该将建设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定为首要任务之一。(1)加强专职队伍培养。研究制定并着力完善鼓励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指导的政策和条例;积极选派相关专业教师到社会各部门进行挂职或者顶岗;鼓励并推动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学生辅导员和团干部参与社会实践;在此基础上,每年组织开展专题培训并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认知和职业指导水平。(2)健全并保证兼职队伍质量。各高校要主动出击,建立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公共服务机构、人力资源机构等的长期合作关系,建立一只涵盖政府相关部门资深工作人员、企业专业人员、行业和高校专家的兼职指导教师队伍。

(四)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建设。

1.事后考评标准的科学化

高校应该对学生和老师开展分类考核,通过科学标准来检验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1)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对于优秀的指导教师,在工作量、职称评定、评优上应该充分考虑他们的贡献,激发其指导积极性。(2)激发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主人翁精神。学生才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活动的每个环节都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总结和考评等都必须围绕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来制定。

2.建立、完善合理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应该兼顾教师和学生。(1)高校要多鼓励专业教师,特别是年轻的专业教师参与学生社会实践,认可实践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对优秀指导老师要在晋升职务、评奖评优上予以政策倾斜和奖励。(2)由于社会实践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整体学生的职业素质,所以我们的激励应该是力求面广,力求扩大影响力,这样才能吸引尽可能多的学生来参与。

四、结语

综上所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综合而系统的社会工程,离不开政府、企业、高校和学生的协作努力,而大学生社会实践则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提供了一条有效路径。因此,重视学生生涯发展,构建集机制保障、平台构建、专业化指导、科学化评价为一体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将对促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作者:朱惠军 李宇靖 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第四篇:模拟诊疗训练医学生职业素质

1高质量的标准化病人作用关键

UCLA设有专门的部门招收和培训标准化病人,主要招收没有医学经验的演员,扮演各种年龄和不同性别的标准化病人。部门有资深演员作为培训师,通过面试录取后,根据剧本进行培训和试用。这些标准化病人很专业,在Doctoring课程教学中的表情动作都非常标准,而且通过质量监控发现,在考核中标准化病人对学生的评估准确率高达98%。

2案例和剧本设计贴合临床

我们虽然没有观摩所有的Doctoring课程,但从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的Doctoring个别课程能够窥知各年级Doctoring的各自特色,且难度逐渐增加,内容逐渐加深。一年级学生仅通过3个月培训就能熟练运用专业术语与病人及其家属沟通,把医学内容准确通俗地说清楚,并且能向病人及其家属表达自己的关心,能为病人设身处地地考虑,争取病人及其家属的配合。

3专业教师引导学生“两条腿”走路

在Doctoring课程教学中,学生10人左右为一组,讨论和面谈交替进行,每组有两位导师参加,分别是内科医生和精神科医生或社会工作者,从专业角度和精神心理学方面给予指导,往往能够从崭新的角度启发学生思考。

4人文关怀随处可见且表现专业

Doctoring课程内容随处可见对病人、对家庭和对社区的关怀,学生在半天为一个单元的学习中实践如何与病人及其家属有效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思考病人表现背后的原因,用实际行动表达对病人及其家属的关心,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5允许犯错的实践

目前的医疗环境对医学教育提出了严峻考验,医学生的临床实践机会大大减少,而一旦走上医疗一线立即面临着一定独立工作的要求,且不能犯错。这种情形对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抗压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在Doctoring课程中,学生面对的是高度敬业的标准化病人,要求他们作为一名医学生履行医生职责,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问诊、交流和处理过程是允许犯错的,他们的行为可以随时得到监督和纠正,是对以后医疗实践的预演。培训中我们不但学习了西方现代医学教育理念和方法,而且作为一名医生对自己的角色进行了反思与审视,除了从科学的角度诊治病人外,我们还需要为病人提供更多的关怀,而且这种关怀应该渗透到我们语言和行动的每一个细节。医学实践是不断变化的,为了适应病人情况、病人对医疗需求的变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以及医学信息学等的变革,医学教育不得不改革。目前医院高强度的医疗工作和病人状况很难满足医学教育的需求,需要医学院校以更合适的方式开展教学。培养具有专业知识、自主深入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职业胜任力,能够充分关怀病人的医生是现代医学教育的基本要求。Doctoring课程不是简单的标准化病人实践,它密切结合医学生未来执业和进行科学研究的需求,设计了很多临床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场景,结合临床决策理论与实践和人文素质教育要求,让学生在进入医学院的早期就开始体验医学实践、思考、讨论、再实践这一过程,将来遇到类似情况时能举一反三,运用自如。Doctoring课程实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根据目前我国教育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建议:(1)有效规划,待时机成熟开设系统的Doctoring课程,培养学生沟通能力;(2)聘任年轻有教学热情和经验的教师从事教学一线与教学管理工作;(3)增加教辅人员配备,对学生进行个体化、针对性教育;(4)招收高年级学生参与教学工作;(5)聘任退休的资深教师参与授课和小班化教学。通过这次学习,我们了解了以UCLA为代表的美国医学院的先进医学教育理念、方式和教学框架,发现我们课程设置有待改进的方面。医学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于目前医学面临的严峻考验,需要学校更加重视医学教育改革,重视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加大教师支持力度,让更多的教师通过进修学习,提高医学教育质量。

作者:高虹 黄一沁 赖雁妮 王吉耀 鲁映青 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 复旦大学

第五篇:护生职业素质现状分析及对策

190后护生的特点

1.1精力充沛、思想活跃

对去医院工作充满着一种神圣的向往,对护理专业知识充满好奇,希望在学校能尽快学到专业知识和本领,能尽快地从事医院的工作。

1.2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90后护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优越感,养成了她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缺乏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社会的公德心和责任感欠缺。

1.3专业知识薄弱

90后护生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勤奋,自制力差,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够牢固,护理理论知识还很薄弱。

1.4护理操作技能不熟练

由于目前实行整体护理,90后护生动手能力差,对危重患者的观察能力、急救能力、操作技能不熟练,眼高手低。

1.5沟通能力欠缺

现在我们的周围被手机、wifi等各种网络围绕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少了。对于90后的学生来说这更是一个网络的年代,几乎手机不离手,在90后学生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有QQ、飞信、微博、微信等,他们在学校不愿意和老师、同学沟通,很多大学生形成了个性孤傲的性格,在校的人际沟通能力降低。

290后护生的弱点

2.1入学门槛低

我校为职业专科学校,绝大部分90后护生高考成绩一般或者比较低,入学门槛低,导致生源质量较低,90后护生学习目标不明确,自制力差,理解和接受能力都欠佳,学习起来感觉无趣和吃力,导致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不扎实,不能完全满足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

2.2心理素质差,依赖性强

90后护生任性、心智不够成熟,有些学生偏激、忧郁。在对待一些问题上太过自私,集体观念差,承受能力不强,受不得委屈,禁不住挫折。90后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被娇惯和溺爱,很多事情不用亲自动手父母早已操办,依赖性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慎独精神较差,不能独立的解决问题。

2.3组织纪律差

90后护生喜欢自由和无拘无束,在高中被学校各种规章制度和班主任约束,进入大学后独立意识变强,随意性大,学习组织纪律性差,迟到、早退、旷课的现象时有发生,宿舍卫生也比较差,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抵触心理较大。

390后护生职业素质提高的途径

3.1把好入门关,提高护理专业教学质量

90后护生是护理事业的后备力量,掌握好护理基础理论知识对将来从事护理工作至关重要。

3.2根据入学分数的高低将护生进行分班,根据不同层次的入学成绩和分班情况

因材施教,是实现人才培养的一种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层次的护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与目标,对理论知识结构、技术操作、认知能力、心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缺陷的护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发挥护生的积极主动性与创造力,提高护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从而达到教学相长。

3.3加强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利用教课过程中相关内容穿插着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教导90后护生树立人生目标,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刻苦,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90后护生多数对网络感兴趣,学校可利用他们的兴趣爱好,开展各类学习,如结合讲课内容等让他们参与多媒体的制作设计,以调动的护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有成就感,提高学习的兴趣。

3.4以沟通促进护生身心发展

大家都说生活在网络时代的90后是孤独的一代、“宅化”的一代,他们是“低头族”,有些同学在校人际关系紧张,主要因为同学们之间交流少,久而久之沟通能力严重欠缺。作为学习护理的学生来说,现在护患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大,良好的沟通能力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学校要求学生在努力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多与带课老师和同学交流,锻炼语言交往、沟通能力十分重要。教育他们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要从“心”开始,用真心赢得同学和老师的肯定及信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5重视心理疏导与教育

一个健康的大学生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还要有健康的心理。90后护生由于家庭的娇惯、溺爱,做事喜欢以自我为中心,生活没有目标,喜欢享受,不能吃苦,遇到事情心理脆弱,容易产生悲观、抑郁的心理。学校对此应该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具备资质的心理咨询师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也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对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开导和教育,举办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心理讲座,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和学习的各种问题,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树立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结语

职业素质贯穿于一个人的职业成长历程,没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就不会有良好的成长历程。护生是未来的护士,承担着预防疾病,促进康复,减轻患者痛苦的职责。通过三年的大学生活,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操作技能等专业素质,还要求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护生职业素质除了个人加强素质和修养外,还需要社会和学校这个大环境的浸润。90后护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应从自身出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应简单朴实,不攀比不炫富,平时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熟练掌握各种护理基础操作,平时多锻炼沟通能力,为以后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打下基础。

作者:魏振英 尚文 郜慧英 单位: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