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应用心理学在学生职业素质塑造的价值,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应用心理学的价值,包括科学导向价值、实践应用价值、自我养成价值;然后提出了应用心理学在学生职业素质塑造中的实践,包括导入“移情”与学生建立互信、导入“共情”使学生产生共鸣、导入“归因”让学生变得理性。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职业素质;移情;共情;归因
一、应用心理学的价值分析
(一)科学导向价值
应用心理学所形成的科学导向价值存在于心理学体系所固有的科学性中,也反映在弥补当前存在的学生职业素质塑造中的功能性短板。对于前者而言,应用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与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形成了广泛的融合,而这些学科都能为塑造学生职业素质提供有益的方法和原理,因此通过学科融合,应用心理学便取得了科学导向价值。对于后者而言,应用心理学中的基本原理若被职教工作者掌握,被学生理解,便能以职业意识和职业心理干预为手段,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养成,从而使应用心理学获得了科学导向价值。当前在塑造职业素质时较为突出“基于工作过程”,然而实践所反馈的结果却令人沮丧。这就要求,职教工作者应借助应用心理学的科学导向价值去克服当前职业素质塑造中的不足。
(二)实践应用价值
高职院校的教育职能规定,在塑造学生职业素质时教师应紧紧抓住职业技能和职业意识这两个模块,并在职教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使学生在三年的在校学习中获得基本的职业素质。与应用心理学的科学导向价值相联系,应用心理学还具有实践应用价值。这里的实践应用价值具体反映是,职教工作者通过掌握应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便能提高自己在塑造学生职业素质中所发挥的作用。应用心理学的实践应用主体主要为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及大学生社团指导教师等。他们在与学生进行关系互动时,通过合理使用应用心理学中的“移情”“共情”“归因”等应用心理学理念,便能在加强与学生思想联系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获得职业素质塑造的自觉意识。
(三)自我养成价值
职业素质包含了职业能力、职业兴趣、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高职院校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职业能力,而职业兴趣及职业个性等要素则需学生自身去养成、去塑型、去把握。因此在这里,应用心理学还具有自我养成价值,即学生通过掌握应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实施自我心理干预,努力获得健康的心理状态,并为职业能力和职业个性等的养成提供良好的非智力因素[2]。可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应用心理学原理,使其开展自我心理干预活动,便能增强他们的职业能力积累意愿,并在职业能力积累过程中逐步获得职业兴趣和职业个性。
二、应用心理学在学生职业素质塑造中的实践
(一)导入“移情”与学生建立互信
高职院校在塑造学生职业素质时存在着明确的职能边界,那就是在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在理论教学中,主要以课程思政的方式影响学生的职业兴趣;在实训教学中,主要在项目导向下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个性。然而,这些都需要以学生对教师的言行存在信任感为前提。导入应用心理学原理中的“移情”理念,其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对职教工作者的情感依赖,进而使其对职教工作者产生信任感。随着信任感的建立,职教工作者在引导学生提升职业技能和端正职业意识时,就能增强自身的“可置信度”。笔者建议,职教工作者应该通过换位思考了解学生存在的焦虑情绪,并对症下药,帮助学生舒缓与克服他们的这种情绪,进而获得学生的好感。学生焦虑情绪的形成部分归因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思想冲突所致,部分则来源于学生的人际交往困惑和对未来诸多不确定性的担忧。为此,职教工作者需要针对上述症结展开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心理辅导,其中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则起着心理辅导的主体作用。在主题班会上,辅导员可以自己在学生时代的心理感受为引子,阐述自己如何走出思想困惑并获得心灵的成长。专业课教师则可以从“课程思政”的角度去鼓励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群体便会对职教工作者产生好感和情感依赖,从而为塑造学生的职业素质提供非权力性影响。
(二)导入“共情”使学生产生共鸣
导入“共情”理念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同理心,从而强化自身职业技能和职业意识养成的信心。在与学生产生心理共鸣时,需要选择适合的案例,若是案例所刻画的主题远离学生所处的现实,那么这种“共情”效果则是短暂和不牢固的。这里,笔者建议学校可以定期邀请本专业的毕业生代表来为在校学生开设专题讲座。在应用实践中笔者感知到,本专业的毕业生拥有与在校学生相似的求学经历,这就为学生同理心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所举办的讲座可以围绕以下几个主题来展开:终身学习对于职业技能养成的重要性、良好的职业意识对职业发展的帮助、职业意识与职业技能之间的关系等。毕业生代表通过现身说法,详细阐述了自己在初入职场时所遭遇的困惑与打击,并在职业发展中逐步探索出职业意识与职业技能养成之间的辩证关系,最后在工作中获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在这三段式的讲座中,毕业生遭遇困惑的主题能够为学生带来思考,领悟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养成关系的主题能够为学生带来启示,获得领导和同事认可的主题能够为学生带来良好的心理预期[3]。这样一来,在“共情”理念的作用下,便能促使学生重视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的自我塑造。
(三)导入“归因”让学生变得理性
导入“归因”理念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正视在人际交往中所处的困局,使他们能够用正确的认知逻辑去寻找所处困局的内因和外因,并在矛盾中制定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去打破残局。具体的做法如下,①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比如,笔者在对学生为何就读本专业的问卷调查中,占比1/2的学生回答为因专业对口(生源为职高生),占比1/4的学生回答为家长的建议,只有占比为1/4的学生回答为报考前有所了解,并感兴趣。②区别对待不同归因倾向的学生。针对第一类学生,教师应使他们了解自己的专业能力优势和文化知识劣势,帮助他们制订理论课学习计划,并使其认识到夯实专业理论基础对于促进职业拓展的重要性;针对第二类学生,教师应使他们把握专业所在行业的发展动态,并在强调他们具有理论知识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进一步帮助他们正视实训学习的重要性;针对第三类学生,教师在参考针对第二类学生做法的同时,还应鼓励其积极参加学校所组织的创新创业活动。
三、结语
本文从科学导向价值、实践应用价值、自我养成价值等方面展开了主题讨论,导入应用心理学是为了围绕着导入“移情”与学生建立互信、导入“共情”与学生产生共鸣、导入“归因”等三个方面让学生变得理性而构建。
参考文献:
[1]刘家玲.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2(22):56-57.
[2]周国玲.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提升女大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10):253-254.
[3]周笑平.学校职业指导的开展与推动:从高校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角度谈[J].中国就业,2013(5):20-21.
作者:李学义 单位:临洮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