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浅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浅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浅析

[摘要]工业4.0时代的制造业将发生革命性变化,智能化的生产模式将取代传统的人工制造模式。当前,全球制造业的竞争已经转变成技术和创新的竞争,这些都离不开人才质量的提升。面对以智能化生产、管理和服务为核心的产业变化,我国职业教育必须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实施多样化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以应对智能化时代的到来。

[关键词]工业4.0;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工业4.0是德国在所谓的第四代工业革命到来之际,为领先成为国际制造强国而提出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它利用先进的物联信息系统,将生产智能化,销售信息数据化、智慧化,最终实现快速、有效、个人化的产品供应。新的工业模式追求高度灵活的个性化、数字化的产品与销售服务,打破了以往的行业界限,使各种新的活动领域相互结合。更大的、更高层次的智能生产网络也将在各企业之间构成。当前正是我国大力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相互融合、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工业4.0战略与我国提出的产业转型升级、强国战略不谋而合。由此,学习借鉴德国推行的“工业”战略,对于推动我国由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工业4.0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与诉求

工业4.0预示着智能化生产模式的到来,新技术将广泛应用于生产,高度智能化的生产将成为未来制造业的主导模式。它主要包括:一是智能工厂,意为工厂的设备和工件将逐步智能化,并被归入统一的智能化网络中。企业工厂的机器设备在此发展转变下可以自主控制生产过程,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并有效减少资源浪费。二是智能生产,涉及人机互动及3D打印技术的广泛应用。同时,生产将从大规模的集中生产转变为定制化、个性化生产。三是智能物流,主要整合互联网、物联网及物流网等物流资源,加快提供便捷性服务。1.工业4.0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工业4.0是德国为强化制造业地位、提升国家竞争力而制定的国家战略。该战略的顺利推进需要大批新型技能人才。德国正在起草契合工业4.0战略的职业教育发展方案,以使企业员工获得更高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我国也了《中国制造2025》,职业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技术与产业的不断创新发展以及对新技能、新操作型人才的需求,必将催生我国职业学校“新专业”“新模式”的发展;另一方面,新型产业的发展也会促使校企密切合作,企业会对职业院校进行资金投入和实训场地支持。2.工业4.0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工业4.0是信息与工业结合的高度智能化,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车间生产模式,使传统单一的一线工作技术、技能操作人员不复存在,智能机器、复合型劳动者将登上智能时代的舞台。企业对智能机器应用技术、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的掌握程度要求将越来越高,对创新型、高技能型复合人才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大,这就迫切要求我国职业教育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不可否认,高度的智能化生产模式给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但也给传统的、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因此,职业学校需要顺应这一时代的发展,改革和创新多样化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工业4.0发展趋势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随着工业4.0智能化生产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职业教育传统的人才培养规格已不能满足时展的需要。因此,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不断满足科技进步和生产方式转变的需要,培养能够进行“创新驱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的新型人才。职业教育作为新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要从调整人才培养规格、改革课程结构体系以及政产学研结合多方育人通道入手,不断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一批高技能、高素质的现代制造人才。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人才培养“新规格”。“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为应对工业4.0时代提出的一大强国发展战略。职业教育要紧跟国家战略步伐,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从而适应智能化时代的变革。工业4.0发展趋势下,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制造业以智能化的发展路线不断往前推进。未来,制造业将以智能控制系统、机器人、自动化的模式呈现,而技术的发展又会对人才的技能提出新的要求,传统的以适应岗位技能培养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将不能适应新型产业的发展。因此,学校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综合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在不同的技术领域实现多面兼顾。面对工业4.0时代,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做出调整,确立人才培养“新规格”,为国家培养一批有计算技术、数字化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管理和服务技术等兼备的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2.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新方案。工业4.0背景下,智能化模式的供应链、产业链不断走向协同发展,原有的职业教育体系在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中想要继续发挥基础作用,必须内外调整与改革,深化教育教学方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业模式的变化。第一,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布局。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结构、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是职业教育主动对接社会需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性工作,也是职业学校提高自身适应力、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面对工业4.0时代的发展新形势以及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化融合的产业转型新趋势,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也应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类型不断做出调整,科学定位,紧贴劳动力市场,摒弃不利于学生就业的部分落后专业,新增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等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技术提升的新型专业,以适应社会产业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此外,还要不断加强中职、高职、本科及硕士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实现教育效果的整体优化。第二,构建理论、实践和能力相结合的综合课程体系。职业教育的课程分为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校内课程注重理论基础的学习,而校外课程则主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工业4.0时代,智能化的生产方式对新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这势必影响职业学校课程结构的设置。我国也在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工学结合、产学研模式,使学生可以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交替进行。在授课主体方面,学校可以协同企业、行业共同担任教师,共管教学过程。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保证学生毕业后既能直接适应专业岗位,又能继续保持学习的能力。此外,技术的相互融合对复合型人才也提出了需求,跨专业、跨学科的岗位也越来越普遍,因此,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也需打破传统的专业界限,向学生提供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第三,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发展学生主体创新意识。在工业4.0时代,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因此,学校要改变传统的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主体意识及任务。同时,要实行弹性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学校和企业要共同合作开展慕课教学,让学生参与慕课的制作,这样可以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思维,变被动为主动,把自己当作学习的主体,不断创新生成新的课程内容。此外,还要多鼓励学生参加青年科技创新大赛,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引导学生善于将所学技能与企业实际面临的问题相结合。第四,深化“订单式”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工业4.0时代,传统的制造业的工作程序将被“智能生产”与“智能工厂”所替代,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的高度结合更加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学校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是有限的。我国可以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先进经验,结合实际国情,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本土化,让企业和学院共同成为办学的主体,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对于节约学校成本、企业快速转化劳动资本、学生快速提升专业技能都具有重要意义,使学校、企业、学生三者能实现共赢。3.建立以第三方为主体的职业资格评价体系。工业4.0时代中国的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升级时期,实现制造强国目标需要高端的技能型人才。要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企业需求的相互匹配,就要建立以社会企业为主导的第三方职业资格评价体系,让企业参与人才质量的考核和评价。职业资格是对从事某一行业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的鉴定,职业院校的学生一般都要获得相应专业的从业资格,以实现学校考核及用人单位的考核。职业教育要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第三方评价体系,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直接对接企业的需求,为“中国制造”提供更为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三、新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保障条件

为契合4.0战略的发展及大量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从政策保障、企业合作、学校培养三方面共同培育契合工业4.0高端制造业发展的新型技能人才。1.建立健全校企合作保障机制。要实现我国职业教育与企业合作的高效发展,就应充分发挥政府主管部门在校企合作中的积极主导作用,明确校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制订针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方案法规及实施方法,实现校企双方互利共赢。政府部门应该积极支持职业学校制订的自主培养学生的方案,发挥学校在应对工业4.0时代的主导能力,减少对学校的烦琐的行政审批,让学校在面对新的变革时代时主动改变原有的学科结构,逐步适应灵活化、弹性化的组织形式。对于企业参与学校育人,政府既要通过立法来保证企业参与学校的事务管理、专业建设,又要加大各项政策的优惠力度,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同时,企业也要主动参与学校的人才培育质量评价体系建设。职业院校也应发挥人才优势,积极吸纳企业参与学校管理、人才培养、专业构建等事务,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建立校企长期有效合作机制,从而真正培养出适应时展需要的技术技能新型人才。2.构建职企共同育人的双主体教学机制。随着工业4.0时代制造业创新模式的发展,职业院校要寻求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机遇,保障所培养人才的职业能力符合现阶段企业发展的需求。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校企可以共同商议,设置学校理论课程与企业实践双向课程,确保培养出的毕业生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一致。同时,还可将学生所要达到的职业资格标准与职业能力融入课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培养。企业专家要参与学生的实习实训,在生产实践基地开展教学。在学生顶岗实习中,企业要与学校共同制定实习管理方式、考核标准及评价制度,以企业的眼光考核实习效果,切实提升学生的实际综合能力。3.建立“双师型”教师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高素质的复合技能型人才,对职业院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娴熟的技术技能,成为学术和技能兼具的“双师型”教师。面对智能制造时代的到来,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尤为迫切。首先,要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让教师在岗位上多进行流动教学,使其不仅能担任原本的教学任务,还能兼任其他教学任务,逐渐成为懂多学科、学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其次,可以大力引进企业人员参与教育教学工作,进一步促进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的经验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升。最后,要提升“双师型”教师的福利待遇,让更多的教师愿意参与技能培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四、结语

工业4.0标志着未来制造业将进入智能化生产,而作为制造业大国的中国,不仅要抓住发展的机遇,还要迎接工业4.0带来的各种挑战。工业4.0时代,制造业生产方、技术以及运行模式都产生了革命性变化,势必对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职业院校要重新定位学校发展的方向,重新厘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按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变化适当撤除或新设专业,从而使专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使职业院校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能够适应我国当前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吴智慧.工业4.0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思维与新模式[J].家具,2015(1).

[2]罗文.德国工业战略对我国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启示[J].可编程控制器与工厂自动化,2014(9).

[3]胡茂波,王运转,朱梦玫.德国职业教育契合“工业4.0”发展的策略及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6(10).

[4]韦康博.工业4.0时代的盈利模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5]许正.工业互联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6]孟春青.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应对“工业4.0”人才需求[J].教育探索,2015(8).

[7]郭正涛,覃礼媛.工业4.0背景下广东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2).

[8]谈毅.工业4.0对德国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冲击及其应对[J].职业技术教育,2015(1).

[9]蔡中兴.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高职院校对工业4.0时代的适应性研究[J].教育探索,2016(8).

[10]蔡泽寰.应对工业4.0,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向[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

作者:郭英英 刘洋 单位: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