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问题,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首要诉求。在终身教育理念下,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要注重人的可持续性发展,要面向社会大众、满足群众的不同需要,使得任何有职业知识、技能学习需要的人都能接受职业教育。但是,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课程、不面向大众开放的准入机制、不通畅的人才培养体系,成为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阻碍终身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终身教育理念下,职业教育的发展应以学习者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将职业教育受众拓宽至社会人士,并打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道路,搭建起多类型、多层次、灵活多样、兼容并蓄、畅通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终身教育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职业教育向上延伸层次,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技术应用本科教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实体基础逐步建成。虽然四十年来中国的职业教育政策由规模建设转向质量提升建设,但职业教育体系仍不能很好地适应职业人的成长。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若职业教育不能满足职业人技术技能成长的需要,则会限制其技术技能的提升,剥夺职业人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终身教育理论一直是我国制定本国教育方针、政策以及完善教育政策的顶层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以终身教育理论为重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会从根本上剖析体系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发现制约职业人在成长过程中的不利因素。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总结了过往职业教育的工作和现实状况后,明确了“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的发展目标。该规划纲要在明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时明确提出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历年的政策文件均将终身教育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功能。探索终身教育的内涵,找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现存问题,将有助于我们撇清现代职业教育建设过程中的不利因素,促进终身教育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成与发展。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终身教育理念的内涵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学习型社会的组成部分,必须将终身教育理念贯穿在培养学习者的职业生涯培养的过程中。首先,终身教育理念下的人应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速度加快,现代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技术技能的内容也更加丰富。职业教育作为与产业经济密切相关的教育类型,势必要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习者应对未来变化的能力。职业教育所教授的知识,若能让学习者灵活应对未来技术技能的更替,学会鉴别出适应时展的技术技能知识,并有选择抛弃旧的技术技能知识,及时吸收使用新的技术技能,学习者则能以不变应万变。此外,终身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要面向社会大众。职业教育的对象不能仅局限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阶段的学龄段青年,而应将教育受众拓宽至社会上的就业人士、待业人士、转岗人士等,为其提供就业培训、技术提升、转岗培训等服务。职业教育的受众还可以是初中教育及以下阶段的学龄儿童,为其提供职业准备教育。此外,对于社会上一些急需提升自身能力、满足自身温饱问题的弱势群体,职业教育应当承担“受人以渔”的角色。这些人都应该有机会进入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学习,重新学习岗位知识与技能。这就需要职业教育能够面向社会大众,满足社会人士能力发展的需要。根据终身教育理念,学习者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都有机会接受相应的教育。职业教育要满足不同群众的不同需要,则需要在搭建层次分明、衔接紧密、灵活多样的内部体系架构,来满足每个人在职业准备阶段或职业阶段的学习需求。对于职业准备阶段的人要有相应的学历证书来认可其在校期间习得的技能水平。对于已在就业阶段的人应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认可其在技术技能水平。要想在职业教育中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互通,职业教育的内容必须与工作内容紧密结合,打破与工作世界的界限,建立起与工作领域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相对接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形成通畅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除此之外,终身教育强调各种教育的“整合、统一与沟通”,把各教育阶段、层次和类型看作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求加强教育机构的横向沟通和纵向衔接。[2]建立纵向衔接的基础上,各级职业教育机构与普通教育相连,让不同阶段的学习者可以去另一类型的教育中深造,让社会资源满足学习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这就需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建立学业成果互认的标准。总体看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内涵,主要应包含以下几个部分:(1)体系的建设要注重人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应建立包括向下延伸的职业启蒙教育、职业准备教育、向上发展职业继续教育,与工作体系内外衔接,与普通教育融通互认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体系要面向人人,任何有职业知识、技能学习需要的人都能接受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相搭配,满足不同阶段的人的职业知识需求。
二、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阻碍终身教育发展的因素
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终身教育理念的内涵来看,我国的职业教育现阶段还存在阻碍终身教育发展的一些因素。笔者试图用历史、国际比较的方法,分析体系中阻碍终身教育发展的成因。这将有助于在分析中形成问题意识,进而提出相应修改建议。
(一)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课程
作为跨界教育的职业教育是通过为产业界培养定向的产业岗位人才而与产业界进而与社会发生作用。[3]这说明产业结构的调整或升级会导致不同产业人才数量和质量的调整,进而产生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的新要求。而囿于很长一段时间职业教育办学主体是政府教育部门,教育部门并没有企业敏锐的市场洞察能力,多依靠一线教师与企业达成合作关系,共同培养学生。因此长时间内教育部门领导下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变化滞后市场技术、技能的更新,导致职业院校培养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准职业人”正受到产业结构调整、行业变更带来的影响,毕业时学校中习得的知识、技能未必能应用到市场上去,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就失业的尴尬境地。还有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是,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问题。很长一段时间学者在职业教育课程的普通论和专业论的争论颇多。为了突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大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选择专业化作为我国职业院校课程建设的核心目标。价值取向较为功利化的学校,为了满足企业需求甚至提出“零距离上岗”。还有部分省市的技能大赛也将职业技能的娴熟度作为首要的评价指标。于是职业院校的教学过程很大程度上变为学生的技能训练过程,通过反复训练学生的一项技能,以求得社会对学生的认可。学习者在职业知识、素质的学习时间极大缩减,限制其职业生涯的发展。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JohannFriedrichHerbart)的教育理论体系将教育目的分为两种:可能的教育目的和必然的教育目的。“可能的教育目的”指的就是面对未来某一种职业的教育目的,时展背景下有受教育者的能力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必然的教育目的”是不随未来个人职业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教育目的。[4]显然,普通教育正在践行“必然的教育目的”,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我国职业教育在“必然的教育目的”中不够突出,院校不重视,导致学生的学习只能达到“可能的教育目的”,这势必会制约职校生今后的发展。因此,在面对多元变化的社会时容易暴露出职业教育的职业限制性,以及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不能灵活应对经济发展的缺点。
(二)不面向大众开放的职业教育准入机制
现在的职业教育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学校教育形式为主的职业准备教育,一种是职业培训(包括在职培训,转岗培训,再就业培训等)形式的职业继续教育。其中学校职业教育较之职业培训更加受重视。学历教育有便于政府管理、生源固定的优点,但也存在不够灵活的缺陷。中等职业学校接受初中毕业生,高等职业院校接受高中毕业生和少部分中职校的毕业生。教育资源都集中在适龄学生身上。毕业生一旦进入社会,若再想进入学校教育系统中学习,则难以获得这种教育机会。此外,除了部分大型企业有企业大学、给予员工出国深造的机会之外,别的中小企业的在职员工若想提升职业技能或者转岗就业则很难从社会上获取途径。失业人员若想跟上企业发展速度,重新学习一门技术技能也缺少途径。部分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若是想通过学习技能知识、为自己谋生计更是缺少一类机构来承担他们的教育需求。此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直接带来了社会对先进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新的人才培养内容对职业教育培养提出了新要求。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了对种植、养殖等方面的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了对高新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现代服务业带来了对管理水平强、素质高的服务人员的需求。当下的职业教育若要面向产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则需要重新考虑这些新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重新制订新的专业教学标准。但这种新型人才一般都是由某一行业或某一岗位上有成熟工作经验的人发展而来,他们依据多年工作经验,自主研发,进而推陈出新。而学制教育下职业教育吸收的往往都是应届毕业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很难从零开始,短时间内无法塑造出这种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另一方面,由于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在数量上并不多,且成为社会上的稀缺资源。从个人利益出发,很少有人愿意主动与他人共享自己的技术,部分想学习新技术技能的人却没有任何途径获取。社会需求与学习者的需求均得不到满足。由此看来,职业教育以学历教育为主,让教育受众范围过于狭碍,既不能及时满足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又不能满足社会上学习者对技能知识的需要,难以体现其职业优势。
(三)不通畅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最普遍、受众最为广泛的两个层级的职业教育。然而,两者却无法真正做到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系统培养。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当下高等职业院校大多由中等职业学校发展而来,在人才目标、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无法摆脱中等职业学校的传统。其次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后,很长一段时间中职和高职分别由职成司和高教司管理,部门间关联不紧密导致二者在发展过程中联系不紧密。这其中具体体现在二者之间的专业目录就很难对接,这给中职学生在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升学带来了很大障碍,制约了中职学生未来更高的发展。最终导致现在中高职脱节或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极大浪费了教育资源。教育部发现这一问题后,在2010年版中职专业目录中明确指出了高职的“接续专业”,但这种实体对接毕竟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且受众范围也非常有限。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脱节、重复问题仍深深困扰职业教育的发展,限制了中国技术技能人才的提升。再看高等职业教育与技术应用本科的招生机制。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和当下发展迅速的技术应用型本科,似乎为我国技能型人才的深造提供了更高的平台。但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想进入高职院校或技术应用本科院校学习,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想进入应用型本科院校学习,他们的路径是畅通的吗?他们的学习需求都能的到满足吗?事实上,高职院校、技术应用型本科以吸收普通教育的学生为主,缩减了职校生的升学机会。这导致了高职或技术应用本科要重新花费精力和资源培训这些技能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这些已有技能的学生只能学习重复的内容。因此,学制上的完善不代表技术技能人才这条培养通路是顺畅的。职业教育若不能满足技能型学生的升学需求,就难以从技能方面真正成为具有终身教育理念的与普通教育地位相当的一种类型的教育。此外,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均是分开管理,分开教学,沟通较少,衔接机会较少。现阶段职校学生进入普通教育学习还是受到诸多限制的。已经进入职业教育系统的学习者若想进入普通教育系统学习,则需要通过参加特定学校的中本贯通、专转本、专升本的对口试点项目或是参加普通高考等路径进入普通教育系统学习。然而技术与科学是相伴相生的,科学知识持续增长,技术技能也在不断更新。在一定阶段技术技能学习者也需要科学的知识为创新发展新技术技能做支撑。因此,不能否认人追求全面发展的能力,剥夺职业教育学生追求普通教育的权利,限制人才只能在一种类型下发展,这都是违背终身教育理念的。当下中国的职业教育是一个不通畅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并不能给职业教育学习者带来技能方面的持续深造,极大阻碍了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进程。
三、我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实施路径
多数发达国家在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时,无不体现着终身教育理念和学习型社会的思想。我国在建立终身教育理念下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时,可以参照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反思我国职业教育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提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建设措施。根据终身教育理念在体系中的内涵,笔者对我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目标:以职业教育学习者可持续发展为导向
体系要体现其终身教育的内涵,其培养的人应符合现代经济社会需要以及拥有应对未来经济环境变化的能力。传统职业教育所缺乏的就是能适应灵活多变环境的能力。[5]为了帮助职业教育学生规避所学专业或者职业更迭的风险,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以职业教育学习者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其培养目标,让学习者习得职业知识技能,适应未来的经济环境。这里需要重复上面所提到的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体系中两种教育目的“可能的教育目的”和“必然的教育目的”。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使得学习者必然要选择一门专业或职业进行学习。学习内容除了包含技能知识外,它还包括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及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便是职业教育内的“普适性”内容,也是体现职业教育“必然的教育目的”的关键所在。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也许不能完成满足岗位需求,实现零培训上岗,但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其在教育阶段所习得的职业素养将会伴随其终身。这其中包括职业角色认同感、良好的人际关系、生涯规划的意识、遵循行业道德、团队意识等。这些均需要体现在职业教育的培养过程中。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院校、一线教师、培训机构应有重点的将这些职业素养渗透到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中,以职业教育学习者可持续发展为培养目标,运用适合本专业或课程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对象:职业教育受众拓宽至社会人士
终身教育的理念是教育要面向人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除了要面向学龄阶段的人,还应面向社会上有工作经历的就业人士、待业人士、失业人士。体系应满足职业准备阶段的人刚入职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知识,为其提供学历教育与职业学位证书;为就业阶段的人们提供岗位提升技能、转岗就业方面的技能培训,为其提供提升、转岗等方面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待业人士、失业人士提供保障其基本就业的技能知识,为其提供能基础上岗的职业资格证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将受众拓宽到至社会上的职业人,让在读学生和在职人员共同享有职业教育的权利,成为贯通人职业生涯一生的技术技能体系。社会上的职业人由于工作种类繁多、工作年限不同、技能水平层次不齐,这就要求体系要分层次、分等级培养。职业学历教育若要吸纳职业人,就需要职业教育内容参照工作体系内容,有一套专业教学标准与社会上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对接。我国现行阶段正在建设专业教学标准,若能与社会上的职业资格证书融通,学校所培养的毕业生则能得到社会认可。毕业生进入社会时,其职业学历证书能得到同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可,毕业生具备了该职业的基本技能知识,能够胜任该岗位的要求。学校也可以依据职业资格证书分阶段培养社会上的技术技能人才。社会上的就业人员、待业人员在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也可以凭借同等级的学历证书去更高层次的院校深造。此外,除了院校需要承担部分社会人士的职业教育,体系也应允许职业教育机构承担教育的职责。瑞士多年在产业创新能力与竞争力排名第一,其职业教育体系被认为是促进其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参照瑞士职业教育体系,其体系中也纳入了也职业培训的部分。学历职业教育有学制年限,但部分职业技能的习得也许不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对于时间短的职业教育,可让私营的职业教育机构承担,为成人职业培训,这其中包括成人进修、成人转岗培训、师傅培训等不同形式,保证接受教育的时间、形式灵活多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对通过非正规(Informal)或非正式(Non-formal)的教育所获得的技能、知识和能力,给予与正规教育(Formal)同等的地位。[6]职业培训机构具有让符合规定的工作年限、以及岗位胜任力的成人,在严格完成培训课程后参加职业资格考试,获得相应等级职业资格证书,获得学历教育的认可,为进一步提升学历创造可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调动社会利益相关方的积极性,让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互通,学校设置的专业教学标准与工作上的职业资格证书框架对接,学历教育培养的人才层次与社会认可的技术技能人才层次对接。由此,职业教育与工作世界才能紧密相连,学校内的技术技能学习者和社会上的技术技能人才方能得到阶段性的深造与发展,让人人都享有教育的权利。
(三)路径:建成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通路
人的一生要接受多次职业培训和教育,形成了“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的多循环教育模式。现在的职业教育远远不够满足职业人其生涯发展过程中技能学习的需求。这就需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能为技术技能人才建立一条贯穿职业生涯的培养通路,满足其终身学习的需求。笔者将从以下两个方面阐述该道路的构成要素,一是职业教育体系的内部衔接,二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
1.职业教育的内部衔接
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内容的问题。两者作为我国学校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我国的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但由于历史沿革问题,两者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内容上一直存在重复或脱节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先认清技能也是存在层次等级的。徐国庆教授认为,职业教育的技能分为基础技能和智慧技能。中等职业教育应注重基础技能的学习,即学生通过感知、操作、体验等形式得到经验,满足工作的基本需要,符合就业岗位基本要求。而高等职业教育应注重学生智慧技能的培养,即学生在操作、体验的基础上,凭借实践经验以及较深的理论知识设计出解决方案,最终能够解决复杂问题。这样高等职业教育将培养目标定位在以学习更高层次的智慧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习者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与中等职业教育作区分,确保其职业教育的“高等性”。为满足产业界对高技术人才的需要,满足技术技能人才提升学历和技能的需求,摆脱“断头教育”的困境,职业教育应将层次上移到本科教育层次和研究生层次,为国家储备技术应用型人才和技术应用研究型人才。参照《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形成从第2级初等职业教育开始,到中等职业教育,中等后非高等职业教育,再到专科职业教育,一直向上延伸,到应用本科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教育的8个阶段的教育。[7]学生在修读完一个级别的教育后,可以选择就业,也可以继续升入高一个级别的教育。无论任何年龄,只要取得了学历证书,就有资格升入高一级别的教育进修。教育分层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应依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确定课程内容,建立的专业教学标准要具体明确这8个阶段教育的内容,促进其在培养人才上的衔接。由此形成上下贯通和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了让技术技能人才的升学道路更加通畅,应当修改承担高等职业教育、技术应用型本科、技术应用研究生教育院校的招生机制。首先要拓宽其招收的职业教育应届毕业生的范围,打破招收普通教育应届毕业生为主的局限。其次,招生标准应该是严格完成本级别职业课程学习、具有从事该职业的能力和岗位胜任能力的人。据此构建职业教育内部衔接体系。这种标准层面的衔接超越了特定教育机构衔接的局限,实现了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专业的衔接,达到了职业教育内部衔接的目标,为职业教育学生提供了升学空间,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2.职教与普教的衔接互通
职业院校的学生需要学习普通教育中成为“人”基本素养。初中阶段后,职业教育学生进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轨道,开始接受职业素养方面的教育,一般以德育课的形式开展。而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认为,这些“做人的天职”必须从儿童时期就开始培养。[8]我们每一个人在离开学校后都会进入社会就业,因此职业教育应该与基础教育阶段合作,在课程中灌输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和职业价值观,让职业素养的教学可以向下延伸至初中及初中前普通教育阶段见下图,让学习者尽早接受职业启蒙教育,让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融合中共同发展、紧密相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1年《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中提出,“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技术和职业是普通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它应该从初等教育开始,并一直贯穿到中等教育前几年的课程”。[9]基础教育阶段结束后,学生开始要在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两种教育类型中作出选择,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应有一部分的内容是帮助学生建立职业观的。我们可以借鉴瑞士经验,在义务教育结束时提供不超过一年的分流课程(Bruuückenangebote),为中学生进入职业学习做准备。[10]在现代教育体系时间轴上,初中阶段最后一年设置过渡性课程、提供职业生涯指导和专业咨询引导等形式的课程,让学生可以依据课程内容提前了解两种类型的教育,并在九年级结束后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教育类型。终身教育理念要求人人要有公平的教育机会,人人有进入两种类型教育的机会。进入职业教育体系的技术技能人才也会有接受学术知识的需要,学习更深的理论知识,促进其成长为工程型人才或学术型人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提供平台让想接受普通教育的职校生进入普通院校学习。这就需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能有学业成果互认的一个机制让职校生顺利进入普通教育系统。按照《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11]接受普通教育的学生可以转去同级别的职业教育学习,同样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可以去同级别的普通教育,且均可以在严格完成所有课程内容和通过高一级别教育的入门考试后继续该级别的教育。由此,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技术技能人才在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中到找到自己的教育类型与层级,依据兴趣与能力选择高层次的教育。通过加强与普通教育的沟通与衔接关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方能让学习者拥有多类型、多层次、灵活多样、兼容并蓄的畅通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7-09-20].
[2][法]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145-158.
[3]范如涌,项晓乐.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内涵及其发展模式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3(10):57-60.
[4]陈鹏,庞学光.大职教观视野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教育研究,2015(6):70-78.
[5]姜大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J].教育研究,2011(11):70-75.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EB/OL].[2017-09-20].
[7][法]卢梭.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35.
作者:祝晶莹 徐国庆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