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摘要]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只有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才能加快我国城镇化的步伐。文章梳理了农村职业教育对我国城镇化的推进作用:储备城镇人力资源,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城镇经济繁荣;培育农村新型农民,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当前,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包括法规制度不完善,监督落实不到位;办学目标偏离,无法对接农村经济发展;对生源吸引力不够,教学质量亟待提高。基于此,文章提出了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策:加强政府统筹,完善农村职业教育的法规体系建设;坚持协同发展,构建城乡统筹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注重内涵发展,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总体办学质量。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村职业教育;新型农民;农村剩余劳动力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为了促进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升农民的职业素养,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培养新型农民。积极探索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及对策,对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职业教育对我国城镇化的推进作用

(一)储备城镇人力资源,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基数巨大。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我国农村人口市民化的数量逐年上升,据有关部门预测,2030年我国将有4亿农村人口受城镇化的影响成为城市市民。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城镇化进程常常伴随工业化发展。我国由于缺乏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导致工业化水平不高,城镇化质量低下。提升农村人口素质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农村职业教育能培养大批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综合素质强、技术水平高的职业化新型农民,为城镇化发展储备大量人力资源。只有高素质的新型城镇市民,才能够适应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城镇经济繁荣

当前我国农业越来越现代化,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减少,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要实现农村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合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鼓励农民进城,拉动城市内需,促进城市发展。而要使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顺利进城,并且谋得一份稳定且收入合理的工作,必须首先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农村职业教育在提升农民的职业素质与技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稳定有序地转移与流动,从而为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三)培育农村新型农民,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

目前正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过渡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阶段,培养新型农民将会为我国社会主义城镇化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不竭的发展动力。新型农民的培育可以通过农村职业教育来实现,经过培训的新型农民,其素质会大幅度提高,知识技能会更丰富,能够承担职业化、技能化生产,工作效率会进一步提升。新型农民的培育,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城乡一体化建设铺平了道路。

二、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我们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清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一)法规制度不完善,监督落实不到位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如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了职业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并提出国家要采取措施发展农村职业教育;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12〕16号)中强调,要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2003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03〕19号)中指出,要把农村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作为国家整个教育工作的重点。这些法律和政策的出台,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农村职业教育仍发展缓慢,究其原因,一是这些法律和政策停留在宣传的层面,政策性色彩浓厚,缺乏实质性的操作指导;二是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由于监管不到位,负责人有法不依、依法不严、相互推诿,最终使得政策实施流于形式。

(二)办学目标偏离,无法对接农村经济发展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村整体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九年义务教育在农村已经基本得到普及,而接受农村职业教育的人数却在逐年下降,许多地方甚至已经不存在农村职业教育机构。当下大部分农村职业院校都是为了学生的高考培训而设立的,对口高考,吸引学生;还有部分农村职业院校盲目跟风设置专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这完全偏离了服务“三农”的办学目标,偏离了农村的实际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导致农村职业教育无法与地方农业经济发展实现很好的对接。

(三)对生源吸引力不够,教学质量亟待提高

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依然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无论是历史缘故,还是受外部因素的制约,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和质量不高是不争的事实,未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离满足人们受教育需求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很多农村职业院校存在资源短缺、硬件设施落后、办学特色不明显、办学模式僵化、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结构单一、专业技能培养力量不足、生源吸引力极低等问题,这都极大地限制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策

(一)加强政府统筹,完善农村职业教育的法规体系建设

首先,政府各部门的领导人、负责人要加快修订系统的关于农村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以便农村职业教育工作井然有序地开展,让农村职业院校办学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同时,政府要完善稳定经费投入机制,加大对农村职业院校的经费支持,健全就业和用人保障政策。其次,省政府部门要落实好本省农村职业教育的建设工作,加强政府部门上下级之间的统筹,促进省内经济与农村职业教育之间的协同发展,解决农民的民生问题,落实新农村建设工作;注重贫困县经济与教育的健康发展,加大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落实省级政府与县级政府之间的统筹工作,共同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最后,完善县级与乡级政府之间的统筹工作,完善人民大众监督制度,促进政府部门之间相互监督,同时完善奖励和责罚制度,保障农村职业教育建设工作的稳步推进。

(二)坚持协同发展,构建城乡统筹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只有做好农村职业教育工作,从整体上提高农民素质,才能够保证城镇化的质量。因此,要注重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大力建设农村职业教育体系。首先,大力发展县职教中心,打造集学历教育、技术推广、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会生活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平台,使其服务网络延伸到社区、村庄、合作社、农场、企业。其次,打造资源整合统一的乡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和成人文化中心,由乡镇主要领导担任负责人,统筹整合全乡所有的职业教育资源,如中小学、农技中心、扶贫办、企业、种植养殖教育培训基地等,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最后,构建农村职业教育和城市高等职业教育、农业大学的沟通机制,完善中高职衔接机制,打通中等职业教育、高职专科、应用型本科、专业研究生的学历层次上升机制,在招生、人才培养、实习基地、教学设施、师资培养等各环节密切合作,使农民升学有通道、就业有本领。

(三)注重内涵发展,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总体办学质量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必然是从单纯的规模式发展到深入的内涵式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注重内涵发展。在城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要紧紧围绕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的调整、发展方式的转变,努力提升农村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提高农民职业水平,真正实现农村职业教育的价值目标。首先,要改善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加大农村职业院校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同时对分散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充分发挥现有办学资源的综合效益。其次,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注重教师继续深造和培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同时提高教师队伍的生活待遇,稳定农村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再次,改变传统农村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参与生产实践,加强学校和当地企业的联系;同时,灵活办学形式,可以实施远程教学,提升农村职业教育的普及性、系统性,也可以采取订单式培养,与劳动力输入单位合作。最后,健全课程体系,不仅要保证课程内容与普通教育内容衔接沟通,使学生能根据自身需要自由选择职业教育或普通教育,还要注重与现实生产和生活的结合,贴近农业、贴近农村、贴近农民,适应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培养食品科技、农产品加工、农业工程、农产品贸易等方面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包演文,时力华.关注农民工与留守农民培育——新农村建设新思路[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2]王春颖.日本与韩国社会转型期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比较研究——兼谈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D/OL].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2016-12-01].

[3]姚玫玫.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矛盾及破解思路[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

[4]程业炳,周彬,张德化,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探索,2014(3).

[5]范红.基于新型城镇化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5(29).

作者:焦双红 单位:汉口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