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职业教育卫生类校企合作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校企合作作为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已实施多年,其在卫生类专业中的推广却困难重重,究其原因在于: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实习生没有执业证而无法参加顶岗实习;政府机构、政策和平台建设不力导致职业院校和医药卫生行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学校和医院因合作教育的短期效益弊大于利而对校企合作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不强。针对这些问题,应以政府为主导,一方面建立统管教育、卫生部门的协调机构,突出政府的统筹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出台具体相关政策,明确优惠办法,建立标准体系,并定期对学校进行评估检查,以推动学校和医院共同开展校企合作,不断提高合作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
卫生类专业;人才培养;校企合作;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一种合作模式,学校为谋求自身发展,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由于有了企业的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用性与实效性大大加强,能够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培养出企业急需的各类技能人才,解决了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规模和速度问题。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又有与岗位要求相对接的专业技能。从专业上看,校企合作模式在工科类专业中落实得比较好,而在卫生类专业中落实得不够好,全国情况基本如此。卫生类专业属于第三产业的服务行业,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的意义不可谓不重大,但目前全国各地卫生类专业技能型人才还十分紧缺。以上海市养老护理行业为例,目前上海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有500万,其中失能老人41万,而养老护理专业人员却只有4万名,整个行业专业人员缺口多达数十万。而学校培养的专业人员又不能立即上岗,即便上岗后也与岗位要求有差距,因此如何更好地在卫生类专业中实施校企合作需要我们广泛的思考。
一、卫生类专业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校企合作的复杂性
医院面对的是人,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容不得丝毫差错,因此医疗护理操作有严格的规范,执业人员也必须具备法律和行业规定的从业资格。就学生参与临床实践而言,首先,学生不能顶岗实习,当然也就没有报酬,还得向医院支付一定的实习带教费用。其次,即便到实习后期,学生具备了独立操作的技术,他们也必须在带教护士的监督下才能进行操作,这给带教护士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和额外的工作负荷,以至于带教护士为了省去麻烦,多半并不带着实习生一同操作,而是自己完成。
(二)政府方面的问题
一是原则上提出了相关政策,但是没有强制执行的要求,校院合作缺乏有效的合作模式和机制,双方缺乏沟通交流的平台,因而现有的校院合作多数是短期的、不规范的、靠感情和人脉关系(多数是医学院校校友)来维系的低层次合作,尚未形成统一协调的整体行动。二是缺乏常设协调机构随时协调。学校隶属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而医院隶属于卫生行业主管部门,双方发文容易出现互不认同,导致文件无法落实。三是政府人事部门作为不够。在传统的职业院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下,医院的卫生系列职称与学校的教育系列职称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好的对接,导致双师型教师培养成为空话,这也影响了校院合作。
(三)医院对与职业校院合作培养人才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
目前财政对大多数医院基本按床位数进行拨款,拨款额只占全院开支的10%~15%,创收自然就成了医院的中心工作之一。而是否与职业校院合作对医院当前的效益没有太大相关性,因此他们并没有合作教育的概念,有时甚至连表面工作都懒得做,碍于政府发了文,他们只是被动地做一些事,更不用说拿出经费来进行合作办学。更多的医院负责人认为医院就是选人用人,培养人是学校的事情,参与培养对医院来说是额外负担。
(四)学校层面的问题
一是校方虽然对校院合作有一定的积极性,但是他们自身合作能力不强,指导和技术服务能力较弱,导致他们对合作医院缺乏吸引力,“剃头担子一头热”,学校方面几次碰壁后也是得过且过,认为合作可有可无,反正学生毕业后到医院就业,还得经过岗前培训,到那时负担由医院承担,学校反而实现了“减负”。二是学校文化与医院文化本身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一方面学校坚持认为合作教育应以学校为主,医院为辅,医院不应参与得过深和过宽;另一方面校院联合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没有形成,有些职业院校还没有形成与医院岗位要求相对应的实践教学体系,他们依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有职业特色的针对性实践,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和技能与医院当前工作要求相差甚远,加之培养计划与医院的实习也时有冲突,极易造成合作中的不愉快。三是由于目前医患关系紧张,校院合作中学生管理的风险加大,同样增加了学校对于与医院进行合作教育的顾虑。
二、卫生类专业校企合作中的出路及对策
破解卫生类专业校企合作瓶颈的突破口在于寻找学校和医院的共同利益。那么,学校和医院的共同利益在哪里?在培养的人。对于医院来说,学生经由院校联合培养后,毕业后能立即上岗,这无疑为医院节省了聘用人员岗前培训成本。对于学校来说,由于有医院参与培养人才,不仅节约了师资和设备成本,还提高了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促进学校招生和就业。具体而言,要促成培养的人成为学校和医院共同的“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出改进。
(一)由政府主导制定校院合作的政策,完善管理机制
政府应加强立法,制定有关职业院校和医院校院合作的法律法规和条例,明确政府、行业、医院和学校在校院合作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建立由政府主导的校院合作长效机制,突出政府及卫生教育主管部门在校院合作中的统筹推动作用。为推动行业、医院参与校院合作,必须建立由行业、医院主导的校企合作机制,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在资金、项目等方面向参与校院合作的医院倾斜。要有刚性措施确保医院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保障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深度合作,如医院等级评审时可以一票否决。为推动职业院校参与校院合作,必须组织专家建立校院合作评估体系,细化评估指标。重点评估职业院校是否与医院共建了实训基地,是否共同开发了实践教学课程,是否共同确立了职业岗位能力标准和考核标准体系,是否实现了师资互派,以此使职业院校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推进校院深层次合作。
(二)创新校院合作的运行模式
校院合作的模式可以多种多样,包括股份合作、院中校等。因为医院的特殊性,一般不会有校中院。校院股份合作模式是以股份合作的形式把双方的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根据校院双方投入资产的比例,以医院或学校为主体成立公司及董事会,建立校院股份合作一体化发展模式,这种模式能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医院的各项工作紧密结合。在中共龙岩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2015年6月由市教育局、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龙岩市医药卫生职业教育有限公司,并公布了章程。公司由闽西职业技术学院、龙岩卫生学校、市第一医院、市第二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中医院6家单位组成,日常工作具体由闽西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执行。公司成立后,以专业建设为纽带,6家单位被紧紧地联在一起,形成了“职共体”。“职共体”较好地落实了校院合作的育人模式,目前,学校参与医院的护理活动和行业学会的学术活动、医院参与学校的教学和管理的局面已经形成,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三)推进医学师资队伍的“双师化”
校院合作能否顺利和深入推进,教师是关键。教师包括有教学职称的医院医护人员和有医护职称的学校教师,学校教师有医护职称才能到医院执业,临床教学才有底气,不至于缩手缩脚;同样,医护人员有了教学职称,带教才能理直气壮。因此人事部门要加快出台相关政策,推动院校教师的“双职称化”。学校要有鼓励教师去医院执业的相关政策,医院也要有接收学校教师的相关办法。
作者:曹文元 林艳红 单位:闽西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