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探寻(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探寻(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探寻(3篇)

第一篇:高等职业教育多元化招生制度改革

摘要:

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作为高层次职业教育,其发展关系着国家就业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而招生制度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入门通道,其改革必定要与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相适应。随着社会转型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多元化招生制度成了时展的必要产物,文章通过对六种多元招生方式的利弊分析,来解读多元化招生制度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关键词:

高职教育;多元化招生制度;改革

改革招生制度是全面贯彻“十八大”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的重大举措,顺应了时展的潮流,它是改变以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力图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立交桥”。2013年4月15日,教育部正式颁布《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和完善多样化的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方式,由此高职教育形成了六种各具特色的招生类型,它们是在原来招生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完善与丰富的结果,其目的是通过不同手段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才的合理分流。

一、普通统考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统一的入学考试就被固定下来。但在统一高考的基础上,进入高职院校应补充并增加专业技能考试,最后招生院校综合学生的文化成绩和技能成绩,择优录取。这种招生录取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科学规范,相对公平

统一的试卷、时间和录取方式,有利于进行统一管理,科学规范地进行人才的甄选。学生进入高职院校是通过成绩从高到低进行排列,择优录取,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入学的公正性。

(二)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考试内容

以前,高职院校的招生与学术型、研究型大学的招生一样,是通过文化知识的考核实现对人才的考评。随着高职教育自身地位与作用的不断提升,高职院校招生改革步伐也与时俱进,在文化考核的同时,加入了技能成绩的考查,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

(三)历史悠久,认可度高

统考是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被延续至今的招生方式,其历史悠久,影响力较大,同时大部分学生和家长对这种招生模式的认可度较高。普通高考的初衷是为了进行合理的人才分流,但高职教育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它的实践性和职业性,通过高考这一选拔与淘汰机制,带来的是分数高低的排列组合,最后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是那些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因而导致社会对高职教育存在偏见与歧视,家长与学生的认同度低,高职教育陷入自身无法提高教育质量的恶性循环之中。

二、单独招考

高职院校单独招考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录取方式,主要是针对中专、职高、技校的毕业生单独组织的考试。但目前这种招考方式的招考范围发生了变化,高中毕业生也可以参加单独招考。单独招考有以下几个优势。

(一)扩大了高职院校的招生自主权

过去,高职院校招生多是以统考为基础,招生方式单一,在对学生的筛选中缺乏主动权,甚至是选择权。而单独招考给高职院校自主选拔学生提供了机会,同时也提升了其自身地位,拓宽了招生渠道。

(二)报考条件宽松,给予了学生更多受教育的权利

单独招考主要是高职院校自主命题自主选拔,它为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教育背景的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教育平台。另外。单独招考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学生更宽松的入学条件,切实保障了每位学生的利益和受教育的权利。

(三)考生自主选择的机会增多

随着改革深入,自2007年几家高职院校试点到现在的多地区、多领域的积极参与与开展,单独招考给予学生的不光是“无需高考即可有学上”的途径,随着试点院校的不断增多,也增加了学生自主选择高职院校的机会。单独招考是相对独立的一种招生模式,它适应了高职教育发展的规律,但是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统考是在政府部门的统一部署之下进行的,而单独招考则需要依赖院校自身,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招生的运营成本,加大了高职院校发展的风险。同时生源的复杂性也极易造成人才培养难度的加大,学校的监管工作更是难上加难,所以说单独招考要想在大范围推行恐怕还需要走很长的路。

三、注册入学

注册入学是高职院校招生的一种新模式,是指在高考结束后,未被志愿院校录取但高考成绩达到“注册入学”最低录取分数线的学生,就有机会填报这种招生模式的志愿。考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或特长直接向高职院校提出申请,每个考生有3所院校的申请机会。高职院校根据招生简章,在计划范围内来选择符合入学标准的学生进入高校学习,它考量的是报考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质。注册入学作为一种新的招考方式,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入学标准低门槛,以学生实际需要为主

注册入学是在学生最后没有被志愿院校录取的前提下另辟的一条通往高校学习的出路,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另外,当前中职学校一直存在生源短缺的问题,这一低标准的招生门槛,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中职学校的生源问题。注册入学本着一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特长提出申请,这一举措充分尊重了学生,并且最大限度地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最大可能地挖掘每个人适应社会的潜能。

(二)具有针对性,实现因材施教

注册入学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僵局,给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适合自己的平台,它不像统考那样将学生在进入高等教育时通过成绩进行排列,相反,它是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尽可能将选择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操作灵活,院校与学生之间“双向选择”

注册入学是面向各省的民办高职院校和部分公办院校开展的招生模式,一经批准,均可进行试点。其操作灵活简便,打破了以前繁琐的录取流程,学生一旦申请,只要符合标准,均可进入高校学习,这是学校和学生“双向选择”的结果。其本质目的还是服务于当地经济的发展。注册入学是多元化招生制度改革的大胆尝试,是解决生源短缺的一种重要手段,但相应的它也存在一些弊端。较低的入学门槛,虽扩大了入学机会,但也受到家长和学生的质疑。

四、技能高考

技能高考是湖北省在2010年对职业教育进行改革的一项重大创举。技能高考的招生对象主要是面向应往届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它不同于以往的“笔试+面试”的考核方式,主要是实施以技能操作(70%)为主,文化考试(30%)为辅的方式,重视的是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方面的考核,以“知识+技能”的方式呈现。技能高考的出现是探索高职教育改革的一次重要尝试,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走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招考形式独具特色,理论与技能有机结合

湖北省的技能型高考,以技能操作占70%,文化考试占30%的比重分配,它突出强调的是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不同于统考检验的“纸上谈兵”,但是也不忽视对于文化知识的考核,理论与技能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应有的教义与精神。

(二)因材招考,专业对口招生

技能高考将技术操作与文化知识以真正的考试形式固定下来。其中文化知识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语文、数学、政治和部分常识题,考试内容具有针对性,同时又凸显职业教育的特点。但技能高考不同于传统考试,它培养出的是以学生能力为导向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所以在内容考核上也多从学生实际出发,技能考试方面不同专业则实行分类考试。不同的专业技能考核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且主要是现场实际操作。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考试内容,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专业设置的多样性、科目设置的多元化也进一步体现了学校的特色。技能高考的考试内容是由教育考试院统一编制,其技能考核的内容是根据相关院校需求制定,在考核上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专业对口设置更有利于院校自身与人才培养的发展。

(三)招考标准新颖,侧重实践操作的考查

2015年湖北省的高职院校退出统考的历史舞台,至此,高职教育全面进入多元考试招生阶段。其中技能考试内容是依据国家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大纲和国家相关行业初级技术等级标准制定的,分为应知(专业知识)和应会(技能操作)两部分,考试成绩则以“合格”与“不合格”来区分。它将职业技能鉴定与人才培养有效地联系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入学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也体现了其招生的规范化。录取工作与普通高考基本同步,也是将知识与技能成绩融合在一起,从高到低择优录取。技能操作占70%的比重说明了实际操作在这类考试中的分量,也充分反映了当前职业教育的特点———实践性。这一举措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技能高考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确定高职院校组考,实际上就是主考的一种考试手段,它是将高考“一分为二”的一种有效尝试,但是在考纲制定、命题内容设置、阅卷评分和报名信息的实施过程中都可能受到主考部门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考试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五、五年一贯制

“五年一贯制”又被称为“五年制高职”或“初中起点大专教育”,是国家相关教育部门推出的保证初中毕业生可以上大学的一种升学途径。“五年一贯制”的招生层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当他们达到一定成绩标准后,可直接进入高等学校进行五年连贯性教育。其中,不同的省份对这一途径采取的是不同的模式,主要的表现形式有:“3+2”模式、“2+3”模式或称“2+2+1”模式。“3+2”模式指的是中高职三二分段制,是参加完中招的初中毕业生进入到中等学校学习三年,再参加中职升高职的统一考试,成绩合格者转高职院校完成两年的大专学习;“2+3”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中职学校学习,后三年在高职院校学习;“2+2+1”模式即学生前两年中职学校学习,后两年高职院校学习,最后一年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1]。这种上下贯通的招生方式有效地提升了中职学校的升学率,有力地确保了中职学校可持续发展。

(一)上下贯通,缩短了受教育的年限

五年一贯制,上下贯通,学生可提前进入社会进行锻炼,尽早熟悉工作岗位,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融合,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样既缩短了受教育的年限,又节省了部分学费,对于一些家庭来讲减轻了经济负担,同时也给孩子教育提供了机会。

(二)专业前景与就业紧密结合

五年一贯制所设置的专业都是就业前景较好的热门专业,如人力资源、审计、高铁乘务、幼教等专业。越来越多的企业与学校合作,实施“订单式合作”培养模式,校企间的合作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这种招生模式培养的是与市场紧密结合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它为学生在择校时提供了更明确的导向。

(三)拓宽了入学渠道,圆了学生上大学的梦

五年一贯制是连续性、有效性的教育形式,它是学生上大学的“直通车”,中间无需参加“高考”,就可以获得国家认可的全日制大专毕业证书和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与传统教育相比,节省了部分受教育的时间。此外,五年一贯制教育更注重对学生兴趣、爱好的考察,切实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这一招生形式的出现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同时也是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必要途径。五年一贯制缺乏三年高中阶段的学习,其生源质量较低。另外,五年一贯制处于“无淘汰、无应试”的保护模式之下,缺乏优胜劣汰的竞争氛围,所以这也导致高职教育一直跳不出弱势教育的怪圈之中。

六、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入学

技能拔尖人才主要是指在本专业领域内技术技能水平较高,学习或工作表现突出的学生或社会人员[2]。所谓免试入学,简单来说,就是可以免去考试这一繁琐的程序,直接进入高校学习,类似于保送生或推荐生。但高职教育的免试入学需满足以下条件:获得教育部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等奖及以上奖项或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办或联办的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的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具有高级工或技师资格(或相当职业资格)、获得县级劳动模范先进个人称号的在职在岗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免试人员名单还需经省教育行政部门核实资格、高等职业学校考核公示,并在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公示后,最终由相关学校免试录取[3]。

(一)招考针对性强,人才技能突出

这类招考方式明确了自己选拔人才的目的,就是挑选出在技能方面突出、能力出众的学生。一方面节省了学生参加笔试和面试的时间,另一方面又为学校节省了大批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这种招生方式符合职业教育特点———职业性,它有利于高职院校提升自己的声誉,对创建自身特色品牌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二)招考对象范围广泛,广纳优秀人才

技能拔尖人才除了有应届毕业生以外,也向社会人士抛出了橄榄枝,其招考对象是以拥有在各自领域突出技艺为前提的,这种方式给他们接受高层次教育提供了一个捷径,同时也营造了相互学习的氛围。

(三)开放式入学形式,凸显终身教育理念

现在经无需纸笔的标准模式考试,学生就有机会进入高校学习,这是多元化招生形式的一次有效探索,是发扬终身教育思想理念的一种重要表现。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入学继承了终身教育的理念,跟其他招生方式相比也更具人性化,但是良莠不齐的人才相应也增加了院校发展风险。技能选拔只能从技能操作方面检验人才在该领域的超常之处,但是对于专业知识、理论掌控这方面却难以衡量。另外,高校在招生过程中并不是只采取单一的形式,而是根据自身院校的特点,多元招生交互使用,从而拓宽学生的入学渠道,多角度、全方位招收适合本院校实际的学生。

作者:毛丽阁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戴成林.2010年中国若干高职招生政策评析[J].教育与职业,2011(15):13-15.

[2]张同建,张卫成.我国高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刍议[J].考试周刊,2011(47):25.

[3]蒋春洋.制度分析视角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第二篇:聋人高等职业教育浅析

摘要:

聋人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把聋人培养成能熟练掌握一技之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使其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通过对目前我国聋人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发现其在专业设置、师资建设、支持系统及聋人大学生就业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针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对应的建议是十分有必要的。

关键词:

聋人;特殊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困难;师资建设

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既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鲍国栋和李强在《聋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方向探讨》中定义高等职业教育是“针对职业岗位群,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实用性人才教育”。为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国家不断出台相关政策,2016年2月总理曾强调要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对于生理有缺陷的聋人弱势群体来说,通过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掌握一技之长,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才是他们自立自强、平等融入社会生活的根本途径。因此,了解我国目前聋人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的现状,针对现有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对发展聋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聋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特殊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截止到2015年底,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2053所,专任教师5.03万人,共招特殊教育学生8.33万人。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我国的聋人高等职业教育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举办高等特殊教育的学院(系、专业)数量和在校生人数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办学层次和师资力量有了很大提升。

(一)聋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

从院校的数量来看,2015年我国共有1341所高职(专科)院校,比上年增加14所,这些院校基本招收有轻度听障的学生随班就读;有21所特殊高等教育院校,这些院校中有一半以上通过单独设立或在普通高校内设置专门招收聋生的学院、系、专业(如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其中规模较大、实力雄厚的院校有: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河南中州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等。由此来看,高等职业学校的数量完全可以满足我国听障学生升学和院校选择的需求。从在校生的人数来看:2015年,高职(专科)学校校均规模为6336人,全国有8508名残疾人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1678名残疾人进入特殊教育学院学习。从表1可看出;由于各院校办学规模和专业设置的不同,对聋生的招生人数也有所差异。除了西安美术学院自身规模就比较小以外,其他院校的聋生在校生人数都在400人以上,这既符合特殊教育招生规模不宜过大的要求又可满足大多数聋生升学的需求。

(二)聋人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和专业设置

聋人高等职业教育相当于大学专科层次,从我国目前几所主要高校的办学层次来看都在大专及以上,且很大一部分都升格为本科,不仅满足了聋人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需求,更满足了部分优秀聋生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需求,这种“职业+学历”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对于生理有缺陷的聋生来说无疑增加了其就业的筹码。从对聋生开放的专业来看,本科层次有:绘画、艺术设计、视觉传达与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服装与服装设计、产品设计、工艺美术等;专科层次有:装潢艺术设计、摄影摄像技术、汽车运用技术等。这些专业的设置不仅符合聋人学生的生理特点,突出了专业设置的特殊性目标,而且为聋人在专业及层次上提供了多样化选择。但是这些专业大部分都属于美术类,范围过于狭窄,口径过于单一。

(三)聋人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

优质的特教师资是聋人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保障。经过国家多年对特殊教育事业的支持和鼓励,我国的特教队伍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数量和质量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注重对特教教师的培训。首先,我国特教教师的数量稳步增长。截止到2015年,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人数已达5.03万人,相比2011年的4.13万,增加了9000人。但是在教师数量增长的同时特殊教育学校的数量也在同步增长,所以特教教师的数量还是相对不足。尤其是聋人高等职业教育方面的特教教师,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出现较大缺口。其次,教师素质也在不断提升。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专科与本科并举,兼有少量硕博研究生的特教师范教育层次格局。在培养过程中更加注重对教师特殊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尽管如此,现实情况与理想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由于聋人专业的特殊性,教师需掌握一些特殊教育手段和技能,如熟练掌握手语及先进教学软件的使用等。所以提高特教教师的专业素质,仍是将来聋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聋人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设置比较传统、单一

首先,与盲人专业相比,面向聋人开设的专业相对较多,但涉及的专业范围较小。不论是工艺美术、服装设计还是装潢艺术设计、电脑软件操作等方向,都属于美术与计算机类专业,范围过于狭窄,口径过于单一,且与普通高校相比没有任何特色。其次,开设专业较为老旧传统,大部分没有与时俱进,没有根据产业结构的升级而进行相应的调整,造成聋生教学质量下降,就业比例低,影响了高等特殊教育所产生的积极的社会效益。因此,必须进一步调整专业,使之符合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二)专业师资队伍相对薄弱

首先,从事聋人专业教育的高素质人才相对缺乏,具体表现为具有特殊教育专业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很低。虽然学历并不等于“能力”和“学力”,但在一定程度上呈正相关性,学历代表了教师的受教育程度,能反映出教师的原始知识积累与学习能力。在新的时代背景和聋人特殊教育发展现状之下,未来的特殊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不断学习与创新的精神,而这些都需要一定的学历水平做保障。其次是高等特教师资准入制度缺位。聋人的高等职业教育应是“职业教育+加特殊教育”,而特殊教育又是涉及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医学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交叉学科。尽管近年来新进教师相对于老教师具有较高学历,但特教教育专业背景薄弱,缺乏特教资质。以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为例,多数是由计算机、服装设计等专业课普通教师担任。所以从聋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和聋人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来看,普及实施特教教师的准入机制,为特教教师的选拔设好关卡,是尤为重要的。

(三)支持系统建设有待加强

郁松华等人在《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思考》中提出,支持系统是指“接受残疾学生的学校为残疾学生提供必需的帮助或最佳的支持系统的总称”。主要包括学习支持、生活支持和无障碍服务三方面,但我国高职院校中能主动为聋生提供支持服务的微乎其微。在学习支持方面,缺少课下指导、咨询和个别辅导。在生活支持方面,对聋生的人文关怀还不够。无论是特教教师还是健听学生,课下很少与聋生进行沟通交流,忽视了他们的社交需求,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思想进步和知识学习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无障碍服务方面,缺少课堂手语翻译、笔记记录员和技术支持(如资源教室、C-Pint技术软件)。因此,应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加强支持系统的建设。

(四)聋人大学生就业困难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促进消除贫穷的方法”和“一种准备进入某一就业领域以及有效加入职业界的手段”,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掌握能够立足于社会的一技之长,使其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聋人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更是如此。但目前聋人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并不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聋生自身的生理缺陷导致就业困难。一方面由于聋生的听力和语言障碍导致其不能与健听人很好地沟通交流,但在工作中团队合作又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并没有专长优势,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反而将他们固有的弱势更加突出地暴露出来,增加了他们的就业难度。二是社会歧视、成长环境、自身的心理特质等因素造成了聋人大学生自卑、逃避、等靠、偏执的就业心理障碍。三是传统的三种残疾人就业途径(集中就业、按比例就业及个体就业和灵活就业)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经济转型的需要,要做相应的调整。

三、提升聋人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议

(一)以就业为导向,根据社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

目前聋人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虽比较符合聋人身心发展的特点,但更要注重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来优化专业结构。首先要拓宽专业范围,不局限于传统专业。围绕第一、二、三产业设置具有代表性的农业类、工科类以及服务类的特色专业,如:第一产业内可设置园林、花卉、种植、养殖等专业;第二产业内可设置刺绣、服装加工、针织纺织、电焊等专业;第三产业内可设置民间工艺、装饰广告、家政服务、烹饪等专业。其次,专业设置要以就业为导向,符合社会需求。这就需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社会需求岗位走势的基础上确定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分析岗位所需的能力要素,确定聋人必备的素质。最后,专业的设置还应突出聋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职业性和技术性。专业设置脱离与普通高职教育完全雷同的模式,强调专业的特殊性;尽量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突出专业的职业性和技术性。通过专业调整和课程改革,有效提高聋人大学生的就业和创新能力。

(二)以特殊性为导向,根据“双师”标准加强师资建设

聋人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要在确保教师数量的基础上突出特教教师的“特殊性”,根据“双师”标准提高实践知识和技能。一方面,各省(区、市)要在现有编制总量内,落实特殊教育学校开展正常教学和管理工作所需编制,配足配齐教职工,确保特教教师的数量。另一方面,逐步普及实施特教教师准入制度,确保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首先要以法律的形式确立特教教师的准入制度;其次要以特殊性为基础,参照“双师”标准建立认定标准与认定机构;最后要加强聋人特教教师的职前培训,培训内容既要涉及特殊教育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更要注重创新能力与聋人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此外,还要完善特教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落实并逐步提高特教教师津贴待遇。

(三)以学生为本,加强特殊高职院校的支持系统建设

特殊教育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教学手段的特殊性,特殊教学手段的应用要靠较完备的支持系统的支持。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罗彻斯特理工学院为随班就读的聋生提供的支持服务。在无障碍服务建设方面应加大对C-Pint技术教学软件的投入。这项新兴技术可将声音信息实时转换为文本信息,集笔记记录和实时字幕于一体。课堂教学采用C-Print软件,聋生可随时了解课堂上发生的事情,也可随时提问,还可用来整理文本信息或做摘要,便于日后复习。在学习支持服务方面,以天津理工大学为例建立了资源教室和伙伴支持体制。利用资源教室的智能设备可进行直观教学,健听学生与聋生组成的一对一伙伴体制能帮助聋生记录课堂笔记、课下辅导与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在生活支持方面还应为聋人的新生提供指导、心理咨询和就业等从入学到就业的一条龙服务。

(四)政府、社会、学校三方形成合力,积极引导聋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

让每一位聋人大学生都能就业是聋人高等职业教育的最终追求目标。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新经济背景下,传统的集中就业、按比例分散就业已经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而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应该成为聋人大学生主要的就业方式。这就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校三方形成合力,积极引导聋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政府方面主要体现在制度与政策支持:为支持聋人大学生创业出台有关融资、税收、创业培训与指导等优惠政策,借助“互联网+”行动,鼓励聋人大学生利用网络就业创业,给予设施设备和网络资费补助。社会方面要响应国家政策要求,放下对聋人的歧视与偏见,尽可能为聋人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与创业指导。高职院校要结合聋人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帮助其做好职业规划,在校内积极推行创业教育,培养聋生的职业兴趣和方向,为其就业与创业做好知识上、技能上、心理上的准备。

四、总结

打破教育封闭体系,探索一条社会化的办学模式是我国聋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职业教育有两个重要特点:职业性和社会性。聋人职业教育强调社会性更有特殊的意义。“学历文凭不是聋人教育的唯一追求”,聋人高等职业教育要响应国家“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号召,不断改进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其办学水平和职业特色,从聋人的切身利益出发,为社会培养出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实现其积极的社会效益。

作者:冯江丽 单位: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鲍国栋,李强.聋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方向探讨[J].天津理工学院学报,2000,16(S1):36-37.

[2][3][4][5]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6-07-06)[2016-09-27].

[6]李拉.我国高等特殊师范教育机构发展的困境及其制度突破[J].现代教育,2016,(03):39-46.

[7]梅刚,赵康,宛丽.我国残疾人职业教育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研究[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4,14(1):5-8.

[8]刘全礼,梁纪恒.我国特殊教育教师职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高教),2016,(01):39-48.

[9][13]沈璐璐,童欣,周志微.我国高等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探析———借鉴美国经验[J].绥化学院学报,2016,36(4):101-104.

[10]郁松华,王艳娇,陈洁.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思考[J].学理论,2010,(03):109-111.

[11]王亚栋.职业教育研究综述[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05):96-100.

[12]刘俊卿.我国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结构优化的基本路径[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6,(04):77-80.

[14]李洪.发展聋人职业技术教育[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3,(05):129-131.

第三篇: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调研报告

摘要:

教材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和课程实施的必备工具,教材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保障。但目前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却无法满足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存在诸多问题。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高职教育教材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对策、构建高职教育教材建设体系的基本思路以及制订高职教育教材评价考核指标,以期编写出优质的高职教育教材,满足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关键词:

教材建设;高等职业教育;调研报告

教材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和基础资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但目前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却无法满足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存在诸多问题。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满足高职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是优质高职教育教材应具备的条件。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项目为载体是高职教育教材建设的标准和要求。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编写出体现高职教育特色、专业特色的教材势在必行。只有把教材建设这项基础工作做好、做实、做在前面,课程改革才有依托,才有助力[1]。

1调研的目的、内容和方法

1.1调研目的

以我院中药专业的《中药检测技术》和《中成药应用技术》教材为例,分析高职教育教材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对策、构建高职教育教材建设体系的基本思路以及制订高职教育教材评价考核指标,以期编写出优质的高职教育教材,满足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1.2调研内容

(1)高职教育教材建设现状;(2)构建高职教育教材建设体系的基本思路;(3)构建高职教育教材建设体系的依据和标准;(4)高职教育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5)教材建设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6)高职教育教材评价考核指标。

1.3调研方法

1.3.1文献研究法

通过图书馆、网络、数据库资源搜索等多种途径查阅大量文献,收集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可靠的理论依据[2]。

1.3.2调查研究法

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1)问卷编制: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自行编制调查问卷,问卷完成后再依据专家意见修改完善。(2)问卷调查:随机选取我院中药专业中药检测技术和中成药应用技术任课教师、学习过或正在学习这两门课程的学生以及部分教材管理人员开会,说明调查目的和问卷填写要求,并发放调查问卷。此次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383份,收回有效问卷369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3%。(3)统计分析:由课题组教师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最终由组长撰写书面调研报告。

1.3.3观察研究法

实地观察教师运用《中药检测技术》和《中成药应用技术》教材组织教学活动和指导学生实践的情况以及学生的使用情况,并详细记录。

2调研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面向我院中药专业中药检测技术和中成药应用技术任课教师、学习过或正在学习这两门课程的学生以及部分教材管理人员。

3调研结果

3.1高职教育教材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次调研发现,高职教育教材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无法满足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1教材缺乏工学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强调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3]。而目前的高职教育教材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融合度不高,教材内容单一,理论偏多偏深,缺乏工学特色,实践内容严重不足,且与现实脱节,不能很好满足岗位工作要求。

3.1.2教材自成体系

各门课程教材自成体系,缺乏沟通衔接,没有从专业建设的整体高度出发,而过分强调自身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较少考虑与相关课程、后续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因而不能体现专业目标要求的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3.1.3教材内容过于陈旧

教材内容滞后,不能反映实际生产生活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难以满足高职教学的基本要求。

3.1.4教材编写团队不合理

高职教材编写团队通常是一线任课教师,他们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实践经验。教材编写团队中缺少企业专家或岗位一线技术人员的参与,形成了闭门造车的局面,编写出来的教材与岗位工作任务、工作要求不符。

3.1.5教材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综合素质的培养

如今企业更看重毕业生是否具有适应社会发展的良好的综合素质,比如是否具备文字表达、语言沟通、办公软件运用、团队合作、组织协调等能力。然而高职教育教材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综合素质的培养。

3.1.6教材呈现方式单一,立体化程度不够[4]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普及,网络课件、教学资源库、电子教案、微课、教学视频等在传播知识、传授技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从而成为高职教育教材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立体化教材指通过多种教学资源的提供而提出的某课程的整体教学解决方案,它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教学需要和学生学习需要,提高教学、学习质量,促进教学改革[3]。其以纸质教材为主体,配以音像、电子和网络形式的多资源的综合体。目前,高职院校使用的教材绝大多数为纸质教材,立体化建设程度不够,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调动。

3.1.7教材建设管理制度不完善

高职院校教材建设管理制度不完善,对教材建设缺乏有效指导,导致一些质量较差的教材进入了课堂。

3.1.8出版发行质量堪忧

目前存在一些不具备出版资质和经验的出版社出版高职教育教材,或出版社为降低印刷成本而省略编校程序的现象,导致教材错误较多,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教材的权威性。

3.1.9缺乏对教材的评审反馈

[5]缺乏对教材的评审反馈导致教材中存在的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从而影响了高职教学质量与水平。

3.2构建高职教育教材建设体系的基本思路

要编写出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材,就要组建一支“校企合作式”的教材编写团队,对教材编写语言、格式等进行深入学习,开展岗位调研,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确定教材编写的基本模式[6];以岗位职业技能引领教材内容、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注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比如对《中药检测技术》教材,可根据岗位工作要求,编制《实验任务书》《中药检测原始记录表》和《产品检验报告》等,模拟真实的中药检验工作场景,并制作与项目任务对应的课件、图片、仪器检测动画(实验原理)、操作视频等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立体化教材[7]。

3.3构建高职教育教材建设体系的依据和标准

应认真研读国家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相关文件,例如《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重点工作方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明确我国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方法和途径,这是教材建设质量的根本保障。另外,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经历了很长的发展历程,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和参考。

3.4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导致高职教育教材建设出现问题的原因很多,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高职院校、教材编写人员和出版社共同努力:(1)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教材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制订具体的教材编写标准,并实施有效引导和监督。(2)高职院校应建立相应机制,组织、引导、鼓励教材编写人员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材。(3)高职院校要不断提升教材编写人员的能力素质,组织其参加培训,主动学习教材编写知识,并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4)加强教学改革研究,校企深度融合,增强教材编写的针对性。(5)出版单位应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不能一味追求自身利益,还应注重教材质量。(6)以课程开发带动高职教材建设。近几年,国家实施了示范高职建设项目,这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的学习与实践,产生了大量的职业能力需求分析、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课程目标等课程开发成果,将这些成果引入高职教材建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8]。(7)加强立体化教材建设,提高教材的适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趣味性。(8)建立质量跟踪和信息反馈制度,构建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

3.5制订高职教育教材的评价考核指标

评价考核指标是评价考核工作顺利开展的行动指南和具体依据,它能有效约束和规范评价考核工作,从而保证评价考核工作的正常进行。通过本课题调研和教材建设实践活动,现归纳、总结出高职教育教材评价考核指标,以使日后的教材建设工作更有系统性、实用性、导向性和可操作性。

4结语

本课题通过文献调研、问卷调查、访谈分析等,取得了预期的研究成果,具体如下:(1)深入剖析了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现状。(2)提出了构建高职教育教材建设体系的基本思路。(3)提出了对高职教育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办法。(4)制订了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职教育教材评价考核指标,加强了对高职教材建设的引导,促使其沿着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健康发展。

作者:郑瑾 单位:天津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康声,戚.高职教材建设思路与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09(23):52-54.

[2]范印哲.教材设计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杨英梅.高职教材现状与教材编写[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208-209.

[4]王玉娟.对高职教材建设的几点看法[J].现代营销,2012(7):291.

[5]李正大.高职院校教材资源建设研究[J].山西科技,2013(5):82-83.

[6]赵展,魏雯.职业培训校本教材建设探析[J].职教通讯,2012(18):78-80.

[7]孙志安.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实践性探索———以《药品仓储与养护技术》为例[J].当代职业教育,2014(7):33-36.

[8]张雪峰,汪令江,陈传伟.我国高职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5(4):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