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培养(6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6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6篇)

第一篇:专本一体化高等职业教育培养

【摘要】

专本一体化的改革模式试图打破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之间的藩篱,但依旧存在着培养目标不明确、体系不健全、课程重复以及评价机制矛盾等问题。在坚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与创新发展原则的基础上,应该采用协同创新的方式,实现合作院校双方的深度合作,深度融合,资源共享,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发展,构建起符合社会发展和需求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关键词】

一体化;培养模式;职业教育;高等教育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各类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期。纲要旗帜鲜明地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针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业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随后,国务院又在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将纲要内容细化,确立了职业教育需要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202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直被忽视的职业教育也将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在培养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社会与经济发展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由于我国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之间的藩篱还未打破,因此众多省份推出了包括“3+2”专本一体化改革的各种职业教育改革措施[1],以期填补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鸿沟,但依旧面临着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衔接,为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开辟了进一步深造的空间,有利于优化人力资源,满足社会的需求。以前专科层次的学生要想获得更高的学历,大多只能参加国家的专升本考试,从而由高职院校进入普通本科院校继续深造以期获得相应的学历和文凭。目前很多省份又推出了“3+2”专本一体化政策,专科院校与某些本科院校进行对接,3年专科成绩满足一定的要求后,不通过专升本考试,可以直接进入本科院校,继续接受2年左右的课程学习后,可以获得本科文凭[2]。这些做法在原有的专升本考试的政策之外,开辟了一种新的学历教育途径,为广大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提供了好的深造机会,但由于下列问题的存在,也使得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的衔接出现了部分偏差。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特定行业培养掌握工程实践技能的技术型人才,也即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行业内的高级技术工人;而目前绝大多数普通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一般都要突出学生必须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偏应用型的高校在突出理论能力的同时,会提及学生对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的掌握。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高校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或定位模糊[3]。例如,部分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太合理,要求毕业生不仅具有某一领域内的实际操作能力,还需要具有设计与开发能力,更有甚者还加入了建立模型、分析求解等能力,大大高于专科层次的基本要求。此外,高职专科和本科培养目标如何较好地衔接,如何在分段培养的过程中实现最终的本科层次培养目标也经常受到忽视。

(二)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

部分高职院校为了满足“专升本”的需求,课程体系建设上受到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诸多课程偏重理论,弱化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并且通过专升本进入本科学校学习后,转向了普通高等教育大部分学生想走的考研、读研之路,但专升本的学生大多缺乏较为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与普通本科学生相比,处在弱势地位,即使考研成功,后续的研究工作也是困难重重,不仅对自身的发展产生诸多不利影响,而且也脱离了职业教育本身的发展预期[4]。这与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有直接关系。高职教育形成从专科到本科再到硕士、博士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还需艰苦的努力。

(三)课程体系的重复性问题

高职高专和普通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有差异的,一个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工人,另一个应该是以培养高素质的工程师为主要目标,因此两类学校的课程体系也应该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但现实情况是,高职高专和普通本科在课程设置上有较高的重复率。普通本科和高职高专的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均是由各学校自己单独制订和实施,院校之间缺乏交流沟通机制,缺乏整体性的课程体系建设,造成了院校之间许多课程设置的重复。

(四)人才选拔出现的问题

由于高中教育受中国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致使高职人才的选拔及培养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产生了许多的负面效应,使得当前高职院校的教育目的,大多是以提升教学层次为主。高职院校为了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课程改革大多围绕着项目化教学进行,突出实际应用能力,但如果片面追求教学层次的提升,势必会严重影响这类课程的改革,使得多年所取得的成果又逐步回归到以前注重理论教学的老路,直接导致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退化,并偏离职业教育的正确轨道。因此,高职高专和普通本科院校为了更好地实现专本一体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学生筛选时方式一定要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接受专本一体化培养的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在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更应该优势突出,特色鲜明[5]。只有遵循这种原则,才能保证专本一体化进程中的高职院校保持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更好地培养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秀技术人才。

(五)不同的评价体系导致矛盾突出

普通本科高校与高职高专在课程的评价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性[6]。双方评价的目标和标准是不一样的。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强调的是学生的技能性和实践性,因此其课程评价侧重于对实施过程进行评价,一般都是以一个工程项目或实训的效果等方面对学生做出评价。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开设的课程会导致学生进入本科阶段后,由于高职阶段并未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因此学生在深入学习本科阶段部分课程的时候会发现自己在理论基础方面欠缺极多,很难满足本科课程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使得很多学生不被本科院校认可。由此可见,由于不同的评价体系,使得专本一体化的进程并未按照政策设计者的初衷进行[7]。对于专本一体化下的普通高校,如果依旧按照正常情况下对课程的评价标准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势必会影响到高职阶段人才培养的方向,从而使职业教育最终走向学历教育的老路。

二、专本一体化的解决思路

新形势下的专本一体化,不应该继续延续传统的“专升本”、“选修本科”或者“自考本科”等人才培养模式,而是应以全局的、协同创新的方式进行专本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改革。协同创新主要是通过将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进行有效聚合,打破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壁垒,将合作方的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进行充分释放,最终实现深度融合深度合作的一种创新组织方式[8]。对于参与到专本一体化进程中的各高校而言,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等方面的创新,利用合作方各自的优势资源进行深度融合深度合作,实现高职高专和普通高等本科院校“1+1>2”的合作目标。各高校之间进行专本一体化协同创新,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坚持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职教育,强调学生的技术技能培养。专本一体化下的普通高等教育,是建立在高职教育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普通高等教育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决定了其课程体系建设和衔接必须围绕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高职教育是为某一行业培养高素质的高级技工;专本一体化下的普通高等教育在高职基础上为特定行业培养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决定了需要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专本一体化下的高职高专和普通本科的课程体系均需要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依托自身特色,坚持创新发展

目前专本一体化下的课程建设和衔接还未形成固定的模式和标准,各高校所处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同,产业结构以及优势产业也不相同,导致各高校自身特色也不尽相同,因此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和衔接应该依托院校自身所处的地方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产业结构特点进行课程体系建设。专本一体化下的各高校均是为行业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由于现在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会对行业人才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高专与普通本科高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必须紧密跟踪社会行业发展变化,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

三、专本一体化的解决方法

协同创新要求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应该以需求为导向,深度合作,深度融合。专本一体化进程下的各高校主要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本科人才,而非理论型和研究型,合作双方需要将高职高专的“高技能技术工人”和本科院校的“高素质工程师”的特点融合起来,而不是本专科院校各自确定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各自单独执行。协同创新的过程是一个深度合作的过程。在高考时需要进行一次性招生,合作院校共同培养,应该与普通专升本的那种高考时招收专科生,三年后进行考试选拔,进入本科阶段相区别。在培养过程中,专本一体化下的合作高校的培养方案应该是共同制定,统一使用,不能走向传统的专升本的老路。协同创新也一个合作高校之间深度融合的过程,能够极大促进各高校之间的优势互补。高职院校的优势是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强,对特定行业的基本技能了解深入,而普通本科高校的特点是学生专业理论基础较为扎实,可以从事设计开发以及分析等较高层次的工作。协同创新强化了合作双方的培养特色,实现特色互补外,例如,高职院校一般情况下,与企业合作比较密切,这一方面本科院校稍显薄弱,因此,通过专本一体化协同创新,在校企联合培养方面有可能获得更好的效果。协同创新需要管理体制和评价方式来保驾护航。合作双方需要共同组建管理机构,对接受专本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学生进行统一管理。由于该模式特别突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部分课程可以采用企业、行业导师、授课教师三方联合评价机制。例如,企业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实践态度以及实践结果进行评定,占一定的分数额;企业导师主要对学生承担的工程项目任务、实际完成情况、项目过程中体现出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项目报告撰写情况等个人素质和专业技能进行考核评定;根据需要可以加入试卷成绩,该成绩由授课教师评定。协同创新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合作方的相互监督。普通高等学校和高职高专由于办学定位和办学层次的不同,势必会有不同的办学理念和侧重点,因此在一体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的分歧。为了更加明确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办学思路及理念,要确保职业类型教育发展的方向不能够发生偏移,不要再走上传统专升本的老路。专本一体化下的合作监督机制中,政府、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和院校双方都应该是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进行协同创新,督导中的每一方都可以对合作院校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做出评估,以便对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整改,把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通过完善不同层次的监督机制来确保该项改革顺利进行,从而让专本一体化下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得到更好的实现,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结论

通过专本一体化下高职高专和普通高等院校的协同创新,充分发挥各自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统一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本科学历教育和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过合作双方展开多层次合作交流,加强校际沟通与资源共享,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发展,构建起符合社会发展和需求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作者:侯振杰 杨长春 林逸峰 王晖 单位:常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妤夜.高职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衔接体系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院报,2015(33)

第二篇: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学徒制人才培养

摘要:

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对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着巨大的矛盾,一方面社会面临着应用型人才的较大缺口,而另一方面由于很多高等职业院校长期受到传统教育理念束缚,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进步而进行创新,培养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现代化和工业化人才。文章将就这一问题展开探讨,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间的联系。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现代学徒制;联系

0引言

学徒制人才培养方式在德国、澳大利亚、瑞士等国有着广泛的实践。简单来说,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式实现了教育、劳动制度、职业教育、培训等多个方面的结合,学生不仅能够接受学校的系统教育,同时也能跟师傅学习实操经验与技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提高学生技术水平与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真正满足社会的需求。就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来说,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引入将是其创新的重要途径与方向,它能在较短时间内帮助高等职业教育摆脱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要脱节的问题,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

1相关概念概述

1.1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需要从教育层次与教育种类两个方面进行界定,高等职业教育内涵丰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补充。大部分人认为,高等职业院校并不属于传统高等教育(大学及以上)的范畴,因为高等职业教育更加关注教育与就业间的衔接,高等职业教育以高中文化为基础,直接就业为目的,注重理论、技术、设计成果的转换与实践。

1.2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联系甚密,是传统学徒制的再发展、再丰富。传统学徒制在手工业生产活动中产生并逐渐演变,其与现代学徒制并无本质上的不同,指的是有相关技艺、经验的师傅将技术、经验手把手传授给徒弟的过程。但由于各国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存在着不同,各国学徒制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不管怎么说,传统学徒制都是现代学徒制的雏形,现代学徒制是国家职业教育与传统学徒制结合的产物,在这一过程中,现代学徒制也被赋予了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新使命。我国也曾对现代学徒制进行界定:现代学徒制旨在培养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于一身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专业人才,现代学徒制缔结了政府、用人单位、学校三方,采取“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开展教学实践。

2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不足

2.1与社会需求脱节

与社会需求脱节是指市场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育重点、培育方向缺少指向性,这就很容易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变得盲目,导致教育水平长期停滞不前,教育模式创新无从着手,培养人才参差不齐等诸多问题。具体来看,由于绝大比例的高等职业院校因为缺少实际生产运作能力,很难对学校自身的教学效果和学生专业技能的实际掌握情况进行及时检验与反馈,以方便后期的进一步优化。高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与企业的实际生产实践活动脱节,即便有很多的高等职业院校采取多种手段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但是由于硬件或软件的不达标,其与企业的实际生产实践活动存在着较大差距,很多学生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其存在的根本目的便是向社会源源不断的输送社会所需人才,但是因为信息滞后,需求与培养信息不对称等诸多因素引发的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不一致,都将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浪费。当前,已经有很多高职院校管理者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着手改善。北上广等地区的一些高等职业院校甚至开设了专门的市场部,负责深入社会、企业中了解市场的真实人才需求,并对信息进行整理反馈,成为人才培养方向与培养侧重点的参考资料。

2.2模式改革形式多于内容

这里讲的模式不仅包括人才培养模式,而且包括学校的教学模式。当前,很多高等职业院校都高举改革的大旗,时时刻刻都标榜改革的方针与政策,但是由于缺少系统的方法和明确的方向,很多的改革都仅仅局限于表面,并未深入到教育思想理念、人才培养环节、课堂教学实践等更深层次。以课程与教材为例,很多高等职业院校都进行了课程内容体系的优化与整合,甚至编写出版了新的高等职业教育教材,但是其中的很多资料信息都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与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要求存在着较大差距。在课程开发上,很多高职院校投入的精力、物力也明显不足,缺少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的创新。很多教师在教学时依然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对教材过度依赖,知识体系相对陈旧,对于很多新技术缺少系统的了解,在进行课堂讲解时自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与漏洞。客观来看,当前很多高等职业院校都追求理论化、可视化的形式改变,却忽视了实质内容的变革,缺少理论与实际的整合。

2.3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师资力量薄弱,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由于尚未构建完善的高职院校教师管理制度,教师队伍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阻碍。社会推崇“双师型”教师,但是政府和社会层面却尚未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与政策支持。另一方面,由于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待遇很难吸引到一些高新技术人才,在这些高新技术领域,专业教师缺乏的局面长期得不到改善。同时,在我国还尚未形成行业体制与教育并行的局面,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受到较大的影响。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职称评定依然沿用着普通高等院校的评价体系,但是二者作为教育的侧重点与指导方式存在着极大的不同,照搬评价体系很容易造成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职称评定结果的不客观。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不仅需要在科研学术方面有所成就,而且还需关注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关注社会的人才需求、职业发展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高校扩招也极大地影响到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配比。学生规模大,师资力量不足的突出矛盾将是学生能力和知识提升的重大阻碍。

2.4校企合作程度不足

校企合作办学是当前较为流行的一种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方式,很多的高等职业院校也与企业间开展了订单培养、冠名班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但是合作量、合作程度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当前,很多的高等院校与企业的合作都停留在劳动力供应的层面之上,缺乏合作开发课程,校企共同治学、办学等更加深层次的合作,这就极大地降低了校企合作的实效性。在新时期,要注重加强校企间的合作,进一步提高高等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与实训设备,在学校内开展一些初级产品的生产,最大程度的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达到校企双赢的局面。

3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3.1国外现代学徒制对高等职业教育创新的启示

在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学徒制的教育模式有着较为成熟的运用与发展,同时学徒制也是大多数职业教育院校主要的教学模式,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与高度重视。早在1993年,英国就率先对现代学徒制度进行规范与整合,并在随后两年进行多个行业的大面积推广运用。当然,学徒制的培养目标也从传统的技术知识传授转变为“学徒”知识与能力的双向提升。在后期的实践中,现代学徒制也展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共同提升。学徒制与现代学徒制两者其本质上的不同便在于培养目标的不同,现代学徒制更加侧重于培养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现代新型劳动者。客观来看,这与社会的进步发展存在着极大的关联,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熟练的技术工人,而是对人才的理论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课程类型更加灵活且实用。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运用现代学徒制的理念开展的教学更具灵活性,其根据社会的实际人次需求进行课程设置,注重对人才关键技能(包括但不限于交流、信息技术、与他人合作、数字运用等能力)的培养。同时,在现代学徒制理念的影响之下,很多的高职院校也构建了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导向、岗位基本素养为基础的职业资格课程体系,帮助学生取得从事某一行业的资质、技术证书等。(3)开展工学交替活动。工学交替教育模式的运用将高等职业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区分开来,作为高等职业院校较为常见的一种教学模式,工学交替教学实现了教育体制与社会现实需求的紧密结合,企业与学校间加强合作,企业与学校在课程开发、教学内容、培训标准的建立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合作。相较于英国,澳大利亚的现代学徒制理念运用与成熟的时间较晚,在学徒制的基础上,澳大利亚也融入了更多的市场导向机制。澳大利亚在培养新学徒时更加注重其职业能力标准的提升,相关职业培训标准的落实以及考核评估标准的贯彻。这也使得澳大利亚的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展现出两方面的特征:一方面,课程更加注重学生能力与知识的双重提升;另一方面,高等职业院校在课程开发时也对行业标准进行深入研讨,致力于构建起以行业标准为导向的教学课程,建立起企业、学校、行业间的联系,推动合作式教学模式的开展,优化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环境。

3.2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利用现代学徒制进行创新的方法与措施

3.2.1转变传统观念,掌握现代学徒制的基本特征

利用现代学徒制广泛开展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创新的前提是从思想理念的高度对现代学徒制相关概念进行深入理解。第一,学生身份。学生不仅能够从学校收获理论知识、相关概念,同时也能在企业中在师傅的带领下进行实践操作。学生与学徒的身份灵活转变。第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更接“地气”。与社会对实践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紧密联系,不断向社会输送素质与技能并存的专业人才。第三,工学交替。第四,企业与学校共同合作办学,丰富课程内容。在改变传统观念与认知的基础上开展现代学徒制实践,对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2.2多角度推进和实践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各个高等职业院校也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探索适宜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推进与实践方案,提升现代学徒制运用的实效性。首先,学校方面可以着手构建校企一体化的结构创新体系,形成更为开放多元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在提升学校办学质量的同时,进一步保障企业的自身生产效益。与企业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制定相应的协议与规划,完成校企间的高效对接,包括但不限于校内培训基地与企业车间对接,专业教师与企业培训者(师傅)的对接,学校教学与企业岗位的对接。其次,创新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学校运作体系要与企业运作体系相关联,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方式要求招生、上课、学习、课程、毕业与招工、上岗、工作、项目、就业一一对应。最后,学校与企业还需要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广泛合作,加强实训基地人力物力投入,优化学校的教学与实践条件。在分析企业需求的基础上,做好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工作,关注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为企业发展提供适宜的人才。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也可以与企业开展广泛的科技研发工作,推动技术的革新与新项目的开发。

3.2.3给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经费、制度上的保障

现代学徒制的引入还将帮助学校更加了解企业或社会的实际用人需求,实现高效的校企合作,在教与学的基础上,培养新时期的能力素养双高人才。但就传统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来看,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的推进与落实需要更多经费上的投入与国家制度上的更多保障。一方面,师徒制的引进对师生的配比、实训设备、环境、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从法律层面对现代学徒制的运行进行管理也能更好地发挥现代学徒制的实效性,推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创新发展。因此,在新时期,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实践需要在广泛筹资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其运作体系,构建政府、学校、企业、学生、社会共同承担经费成本的新机制。

4结语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在不断摸索之中也获得了较大的创新与突破,对于国民素质的提升,满足社会人才需求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客观来看,高等职业教育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迫切需要得到解决。大量实例证明,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利用现代学徒制模式培养新时期的社会所需人才,不仅能够缓解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压力,而且还能够进一步提升其人才培养的水平,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繁荣。在新时期,我们需要把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运作模式,为高等职业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提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王英春 单位: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晴晴.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外部环境保障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3.

[2]鲁婉玉,王洪斌.中国特色的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辽宁高职学报,2013,01:21-24.

[3]谢淑润,夏栋.现代学徒制与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2013,08:42-43.

[4]林嫦娥.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教育改革创新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6:101-102.

[5]蒋海燕.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创新研究[D].浙江大学,2003.

第三篇: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师素质培养

摘要: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十几年的快速发展,为经济社会培养了大批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些人才的成长与每位任课的教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英语教师也是这些教师中的一员。搞好职业教育,英语教师也必须积极参与。本文主要研究如何成为合格的英语教师。

关键字:

素质;培养;技能

一、研究职业教育教师素质的意义

1.研究职业教育教师素质对社会的意义。职业教育教师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教师,每位教师的素质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学效果直接决定着学生未来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如今的职业教育环境日益复杂,主要包括:一是各高等职业院校无序地扩招,不论生源如何,千方百计地招进,生源质量参次不齐,为教学带来严峻挑战;二是独生子女过多,学习动力不足,在课堂上利用手机玩游戏、看电视或者睡觉的现象很普遍,课堂教学氛围大受其害;三是企业对人才的评价更为客观,不再考虑学生的在校成绩,更是考虑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四是网络信息时代,各种不良信息干扰学生的眼球,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总而言之,教育环境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持续的挑战,教师必须强化自身素质,提高教学技能。

2.研究教师职业素质对教师个人的意义。教育行业是全人类的行业,是为全社会服务的行业,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备为人民服务的素质与激情。终身学习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师自我培养的要求,更是社会对教师的期盼。

二、影响英语教师素质的因素分析

1.影响英语教师素质的内在因素。(1)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着师德水平,这是作为教师的最基本要求,更是做好教书育人的基石。教师群体的思想道德水平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是优秀教师和普通教师的明显区别。优秀教师往往责任心强,教学效果好;反之,普通教师的教学效果就差些。(2)教师的知识结构。有效的知识结构,既包含某一精深的专门知识,又有宽广的知识面,具有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的最科学、最合理的知识构造。这就要求教师要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实用技能,以适应未来在社会上从事职业岗位的要求。具体来说,教师的知识结构也就是教师专业理论知识,不仅包括各年龄段所学的各门课程,更重要的英语知识水平是搞好职业教育的最基本需求。(3)教师的英语教学技能。英语教学技能专指英语教师利用已掌握的教学理论知识,通过不断实践而形成的相对稳固的、复杂的教学行为组合。它涵盖在教学理论基础上,按照特定方式进行反复实践或模仿而形成的低水平的英语教学技能,也涵盖在教学理论基础上,因无数次实践而形成的、达到特定水平的高级英语教学技能,也就是英语教学技巧。英语教学技能是教师必备的教育教学技巧,它对取得良好的英语教学效果、实现英语教学的创新,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影响英语教师素质的外在因素。(1)校内环境因素。影响英语教师的校内环境因素有许多方面,主要包括:一是学校的办学定位,是一个学校发展的最基本方针,更是教师开展教书育人的主线,也是教师自我培养的指南针;二是学情,也就是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有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基础;三是学校的教学条件,不同的教学条件,有不同的教学效果,但仅有正相关关系,不起决定作用;四是教师群体的教学认知水平,也就是教学定位,是把教学工作视为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还是把教学工作视为谋生的一种方式。作为内在因素,直接决定了英语教学效果,这也是许多高职院校不断改革的原因之一。(2)校外环境因素。校外环境因素是影响英语教学的外在因素,或是非直接因素,但对教学效果影响深远。典型的校外环境因素有以下几点:一是英语教学的相关政策,如国家出台的英语大纲、等级考试等;二是企业用人的客观性,不再将学历高低放在招聘的首位,而是客观地综合评价,招聘可培养的潜在人才;三是学习无用论甚嚣尘上,就业环境不好,毕业即失业比比皆是,学好英语与找个好工作的关联度更小。总之,学习好,不一定有好的前景,这抹杀了许多学生的进取心和社会使命感。

三、提高英语教师素质的途径

1.加强思想政治学习。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是思想政治合格,这是作为社会主义人民教师的最基本要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一是学校不仅要通过各种培训、讲座、报告等方式使教师具备增强自身专业素质的意识,提高自身的工作质量和水平的观念,还要通过交流、讨论、对话等途经设法营造“工作中进行研究”的气氛,以此激发教师的冷思考,在反思经验与教训中提高自身素质;二是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目标,帮助教师解决在教学、学生管理等多方面所面临和存在的实际问题;三是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老教师是学校宝贵的财富,选师德好、业务强的老教师做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这对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能产生良好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四是学校要创造条件让教师学习新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专业开发和科研,以热点“沙龙”式座谈,创造平等轻松的交流环境,提高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和教学业务能力;五是学校要提高教师的社会责任意识,建设一支思想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思想教育工作队伍,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特别是能使青年人才更快更好地成长。逐步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各类专业人才是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的组织保证。

2.夯实高职教育理论。高职教师必须积极投入到高职教育的探索中,学习、贯彻教学大纲,加快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更新教育观念,掌握教学改革的方式方法,有利于教师提高驾驭课程的能力。

3.强化专业理论知识与课程实践技能学习。对于职业教育来说,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应该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而非割裂的。应淡化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两者的界限,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实践教学延伸理论教学,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会做比会说更重要,因为工作中所依赖的知识大部分是实践知识,理论知识只有转化为实践知识后,才能应用到工作中,所以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的理论学习应尽可能与工作实践相结合。

4.提升教学效果。(1)认真备好课,努力上好每一节课。在备课中既备学生,又备教法,做到学期初有计划,有教学进度,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认真分析每节课的不足之处,积累经验,使教学工作能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下去;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单元设计、项目教学的教学方式,实现课堂教学对学生技能培养的基本目标。(2)增强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引用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有意思的案例来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有成果。(3)布置任务做到精选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力求每一个任务都起到最大的效果。根据教学目标、学情及教学资源等情况设置课堂教学任务,并记录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对他们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出总结,进行透彻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4)积极参与听课及教师教学经验交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坚持教研。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与其他教师探讨不同教学内容的教法,做到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四、小结

高等职业教育中,英语教师面临着许多的挑战,必须审时度势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实现教书育人的教学目标。作为合格教师,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终身的过程,更是一个边学边实践的过程。

作者:杨曦 孙岩 曹巍 单位: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时小燕.高校“双师素质”教师的管理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4(22).

[2]贺红.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高职教师双师素质培养中的应用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5(10).

[3]张惠芳,祝频.高职院校“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探析与实践[J].中国职工教育,2014(02).

[4]薛建平,史良俊,谯时文.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途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4(01).

[5]葛鑫,姜明明,王静.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J].养殖技术顾问,2014(03).

[6]唐淑欣.以学生就业能力为指向的高职“双师素质”教师激励对策[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12).

第四篇: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建设

摘要:

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是当前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与之相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便顺理成章地提到了重要的日程。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载体和平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动力源和助推器。只有将二者科学、合理、有机地结合,深入地研究,才能相得益彰。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获得了蓬勃发展,为服务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培养了大量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发挥了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成为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的印发,为高职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标准和依据。

一、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1、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面临的挑战

新形势下对高职教育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高职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是随着“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对高等职业教育培育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二是随着“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政府职能转变,对进一步改进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方式,切实加强省级教育统筹的新体制提出了新要求;三是随着国家财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中央财政对转移支付的综合调整,对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综合上面的几点,在很大程度上这种挑战都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无关系。

2、今后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主要任务

建立更加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职业教育法》修订步伐,全面启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衔接行动计划,有效推进学分积累和转换的试点制改革,不断畅通技术技能人才多样化成长的渠道,稳步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同时,大力加强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应用和管理,健全职业教育教学标准,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加大地方政府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力度巩固和扩大职业教育科研教研成果。

二、高职教育创新发展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关系

1、高职教育创新发展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供平台和载体

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是一个大问题、大盘子、大方向,它不仅对职业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的“现代”的要求,同时也为这个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平台和载体。也就是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必须要适应创新发展的要求,必须在创新的大框架下进行,否则,这种体系就会成为“四不像”,至少不是现代的。因为,所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相对于传统的教育体系而言的,改变传统的、落后的,变成现代的、先进的,这就是创新,就是发展。另一方面,创新的引领作用还表现在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综合影响,当然,这种影响是积极意义上的影响,它可以使建立起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更加科学、更加规范、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产生更加令人满意的效果。

2、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推进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原动力和助推器

反过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也能推进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这是由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种全新的教育体系,也可以说是一种创新的教育体系、发展的教育体系,既与改革创新不谋而合,又能彰显时代的要求。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必将推动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它既是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原动力,也是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助推器。应该说,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在高职教育创新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创新发展视角下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几点建议

1、大力推进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重组

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分为中职和高职两种类型,要想创新发展,必须把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紧密地衔接起来,以地区、行业、专业为衔接点和结合点,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同时,从组织领导、体制机制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保驾护航。当下,高职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已悄然兴起,其中很重要的内容,或者说是要素就是创新,这无疑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又注入了新的活力。实现中、高职教育资源的深度整合,要从专业设置、课程规划以及师资培养等方面多下功夫,多动脑筋,要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采取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改革办法,把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新型人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推进职业教育创新改革的新理念、新尝试,进一步加大高职创新发展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契合程度,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的资源优势。

2、全面深化职业教育系统改革

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保留和吸收传统教育体系下的精华部分,改革与时代、形势、创新、发展不相适应的内容。这些改革涉及职业教育的方方面面,包括体制机制、办学形式、教学模式、评价系统等诸多方面,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改革中,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畏难却步,既要雷厉风行,又要积极稳妥。因为,改革的内容就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点内容,要不断总结,及时梳理,注重整改,突出实效。在改革的过程中,要做到有的放矢,要有针对性,这种针对性直接作用于职业教育各种元素本身,改革必须有所指,必须见实效。综上所述,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和现代职业体系建设绝不是两个孤立的话题,也不可片面强调或混为一谈。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加深理解,加强研究,使其成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体,才能为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和实践参照,从而推动高职教育乃至整个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冯蓉 单位: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项目来源:

该文为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研究专项课题“高职院校90后大学生择业观现状及对策研究”(编号:JG16EB020)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6年第2期.26-28

[2]“十三五”职业教育创新从哪儿破题[N].中国教育报.2016.04.05(3)

[3]范唯,郭扬,马树超.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1(12):62-66

第五篇:高等职业教育创新管理探讨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逐渐紧缺,这也说明了社会对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也有所提升,但是随着技能在创新发展,所要求的人才也要得到一定的创新,这就要求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也需要创新的管理模式,那么如何将高等职业教育与创新管理模式向融合,成为现代教育管理者所重点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管理模式

一、引言

伴随着全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高速运行,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大众化,地方高等职业院校成为主力军。这就使高等职业院校中高等职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高等职业教育是向社会输送出技能型人才所接受的教育,这使得只有在高等职业教育有着创新的管理模式,才能使得高职人才得到创新的发展,进而为中国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本文主要阐述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的现状和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只有将其关键点做好总结,才能使得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管理模式得到更好的提升。

二、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的现状

第一,从管理角度来看。现阶段的我国高等职业学院管理中,是依照党委进行领导的院长责任制。这使得高等职业学院中校长是整体的决策者,在校院中的党委职能部门的配合下,对其学校在行政和学术的管理等相关工作进行负责。[1]第二,从组织构造角度来看。现阶段的我国高等职业学院管理中,组织构造可以分为教学、后勤和学生三个部分,并且每个部门的建立都是遵循着行政管理模式。但这种管理模式并没有将学院各个部门进行整体融合,而只是各自独立的进行管理,这也阻碍了高等职业学院的学生综合能力的培植。[2]第三,从教学运行角度来看。现阶段的我国高等职业学院管理中,教学运行没有把管理和服务进行有效的连接,建立一个以人为本的管理新模式,并且并没有将创造性和积极性发挥到应用的范围内。在进行学生教务管理上,也没有进行特色的课程设置,许多课程与其他大学并无差异,并且对专业课程也没有科学和严谨的设置。[3]第四,从教学质量角度来看。现阶段的我国高等职业学院管理中,教学质量现存在以下三类问题:其一,学校过分重视学科中的体系完整性,但对教学质量中缺少实践教学,这就导致来了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就业率自然下降[3];其二,学校没有形成一定条理的教学,在学习模式、学习制度和对课程的选择都没有一定的弹性[3];其三,职业院校没有自身的特色教学,没有开发本身具有特色的资源,一般采取统一的教学形式和内容,完全没有预想后期职业教育创新的发展。[3]

三、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第一,组织构造需要进行改善。高职教育与其他高等教育存在不同,本身需要有着一定的职业和实践性,这也使得对教学资源需要具备一些开发性,这也要求在组织构造不能单单照搬高等教育的组织模式,不然定会影响高职院校的效率和职能,进而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依照企业与社会中的需要,进而为学生提供服务,使其建造一个创新并且贴合社会的全新的组织构造。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提升,使得在教育模式中的工学结合模式有着重要的意义,工学模式主要就是把教学与实践进行紧密的联合,主要就是先依照社会所需的人才,然后再进行对教学计划的制定,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要将实践教育落实。这也要求组织构造也要随之提升,使得组织构造与教育模式向符合。第二,管理理念需要进行改进。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技能人才,使得更好满足社会上的需求,所以无论是在教师配置上、专业设立上、教材的抉择上和课程的安排上都以此目标进行人才的培养,也说明了高职院校的职能就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职业教育服务。对于在高等职业院校学习的选手来讲,学校既是服务的施与者,又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这就使得学生在接受学生教育培养,也是在享受服务。这也说明传统的管理理念过于陈旧,无法适应于新形势下各职业院校的教育改革和相互竞争,这也使得管理理念,有着必然改善的原因。第三,管理过程需要进行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想要得到实现,就必须要通过一定的管理过程,以达到最终的教育成果,这就需要提升其管理过程,将办学的理念落到实处,并在此同时还要结合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要将教学过程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使得管理模式得以创新发展,完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第四,管理建设需要进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就是要为我国培养高技能素质的人才,而高等职业学院也需要这种办学宗旨下进行,高职教育与高等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高职教育需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进行,这也需要管理建设不能过于单一进行,要依照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进行师资配备和实践基地等管理建设方面的进行。

四、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对高职院校的输出人才所更加青睐,这也让人们明白当代的中国需要的不仅仅是只懂得理论的全才,更需要的拥有创新型的人才,只有依靠这样人才,才能把祖国的经济飞速提升。所以现阶段,众多莘莘学子选择了更加偏向教授技术的高职院校,这样一来高职院校的需求就被大大加重了,这也突显出高等职业教育创新管理模式的重要性,这也使得现代教育管理者,必须要正确看待高等职业院校中管理模式的问题,提升创新的管理模式,使得我国创新型人才可以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重大的贡献。

作者:黄文杰 张圆圆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

参考文献:

[1]田国秀.学校师生冲突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马宇,李金宝,邹文漪,朱科明,邓小明.模拟教学复合多媒体教学法在麻醉教学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213-214.

[3]薛磊,李建华,徐米清,肖瑞,陈晓云,黄宇刚.医学模拟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04):72-73.

第六篇: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

[摘要]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处在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供给侧改革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劲推力,应打破现状桎梏,直面教育问题,透析并确立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理念与发展目标、人才培养与人才凝聚、教育投入与教育质量、教育资源与教育共享、教育创新与教育评价五个方面的国际化定位,从而进一步建设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蕴含中国特色、具有先发优势的引领性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体系。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向;国际化

当前,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创新创业新型经济区的设置与崛起,为我国经济社会供给侧改革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力量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家发展战略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时代挑战。唯有明确了发展方向,才能打破桎梏束缚,才能建成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蕴含中国特色、具有先发优势的引领性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体系。因此,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向成为我们不得不给予高度重视和认真思索的重大课题。

一、经济转型关键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成就

目前,我国正处在需求侧转型供给侧的变革进程之中,在这一宏大经济背景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蕴含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体系已初步构建,较为成熟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正在贯穿于高等职业教育全过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以其独有的教育功能和强劲的发展态势走向世界,为世界发展中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示范引领。

1.高等职业教育地位和体系建设日显突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服务经济社会方面比普通高等教育更为直接、更为彻底,所创造的生产价值更为显著,这一点已取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与认可。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是随着市场需求逐渐体现其特有的存在地位与社会价值的。尤其《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颁布与实施,使高等职业教育在法律和社会层面上得到了充分的认可,不再是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从属与延展;《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行动计划》《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颁发与实施,对我国构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促进了职业教育的有效贯通与衔接,人才培养目标纵向延伸和培养规格横向发展得到了有效开发与实践。尤其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实施更是落实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和发展体系建设,为其国际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和战略层面的支撑。

2.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和应用路径日趋完善。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应用路径探索取得了累累硕果,基本形成了贯通中西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和符合中国国情的应用路径。能力本位理念、终身教育理念,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职业能力观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理实一体学习理论的日趋完善,对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时至今日依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持续性引领作用。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路径和卓越人才培养路径的建立与实施,更加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打通和拓宽高素质高技能综合性人才培养通道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新型校企合作的结晶。

3.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思路日益清晰。随着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掘,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路日益清晰透彻,其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和实力日益增强。我国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在深化综合改革的基础上,立足高等教育,突出现代职业教育特点,不断推进办学思想、办学理念的转变,不断推动市场需求向有效供给转变,不断推进示范、特色和优质高职院校的建设工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与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推动高职院校高效高质发展。同时,要在改革发展进程中牢固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质量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路,并在此统领下积极进行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教学、评价的驱动创新发展,为高等职业教育质的变革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

4.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和创业进程日益加快。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诸如“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精准扶贫”“一带一路”等重大国家战略对综合性高级人才的需求极其迫切的现实问题不容回避。加快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国家战略成为破解当前困局的有效途径,创新驱动发展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任务主流。为了进一步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创业进程,应对发展挑战,顺应时代要求,国家研究制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这一计划直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难题,优先优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代化、国际化,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有效提升,增强了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能力,也使高等职业教育在“十三五”布局改革发展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反思

高等职业教育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进行自我重组与优化,不断适应经济发展驱动,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还处在发展探索阶段,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教育质量、教育投入、教育合作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尤其在国家经济处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期,供给侧改革成为社会主旋律的情况下,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认清现实,查摆缺陷,深入反思,科学论证,才能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逐渐与经济转型发展相契合,率先完成有效的供给侧改革,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强大功能。

1.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理念缺失。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增长速度的减缓、产能的过剩,整个经济结构正从需求侧管理为主过渡到聚焦供给侧改革。高等职业教育虽然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但仍然有人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有用之才,除了进行一线生产外难以承担更大的责任,接受职业教育只能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同时,一些职业教育工作者忽视了自身的思想提升,在发展理念上故步自封,在发展路径上墨守成规,漠视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点和发展规律,对新常态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缺乏创新驱动发展的热情。理念的缺失已经严重滞缓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直接导致高等职业教育功能的减退,成为高等职业教育顺应时展、走向国际发展的最大障碍。

2.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狭隘。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国家经济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人力资源支撑。但是,社会是在进步的,经济是在发展的,处在经济转型关键时期的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企业现代化、人才国际化的冲击,原有的传统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已经不再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对高素质高技能综合性高级人才的迫切需求。其固有的专才教育、传承教育、非合作教育、订单教育、实用够用教育等思想理念过于狭隘,这种狭隘不单单是认识与实践层面上的狭隘,还包括人才培养趋同的弊端,直接制约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化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较为深远的负面影响。

3.高等职业教育资本投入不足。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发展速度的不断递增,高等职业教育原有的办学条件、教学设施、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材使用等都存在严重不足,教育投入总体缺口很大,与国家对普通高等教育的投入无法相比。这一实际情况直接导致现行高等职业教育无法满足学生乃至社会对办学条件、教学设备仿真性和先进性的更高要求。虽然每年都有财政拨款、生均经费拨款和各种专项补贴来保障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运营所需,但僧多粥少、杯水车薪、权责不清,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教学的有效开展,严重阻碍了校企的深层次合作,难以建立合作共赢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幅度不大,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驱动发展,走向国际化更是无从谈起。

4.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伴随着社会需求增长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规模和数量得到了大幅度扩张。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单纯的办学规模和院校数量扩张并不意味着高等职业教育就能够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反,现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堪忧。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构建起行之有效的满足经济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校企合作机制。我国企业要发展,要顺应国家重大经济战略的调整和发展,就需要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综合性高级人才。但是,许多高职院校仍然没有摆脱地域、行业的限制,能力本位思想严重,人才定位不准,职业规划草率,趋同现象显著,就业意识薄弱,创新创业能力明显不足,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只有在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进程中,深化校企合作平台,倾心建设职教集团,贯彻理实一体和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才能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有机融合,才能切实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

5.高等职业教育功能有待进一步创新。在新的经济发展态势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了理念滞后、定位不准、投入不足、机制不活、质量不高、特色不明等问题,导致高等职业教育功能明显缺失。这种缺失直接造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没有建立起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革的动态定位体系,没能清楚认识创新驱动战略带来的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意义,没能重新审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动态发展,忽视了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功能。为此,必须高度重视高素质高技能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注重人文素养、职业精神和技术技能的高度融合,不断创新和拓展高等职业教育功能,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具体发展趋向

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高等职业教育要进行有效供给,就必须创新驱动发展,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国际化培养。要在学习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的基础上,促进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多方合作,以动态的教育结构、优质的教育资源、先进的人才培养举措、高效的教育质量、新型的创新驱动强力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促进高等职业教育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面向国际化发展的良好态势,从而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引领性发展。

1.办学理念与发展目标的国际化定位。在新的经济发展态势下,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教育国际化引领发展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准确定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空间,使高等职业教育的先发优势和引领作用真正落到实处。为此,高等职业教育要本着教育强国的战略思想,以国家经济战略决策为根本,以供给侧改革为主导,按照国家经济特点、国际社会需求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充分汲取有利于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先进经验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发展目标、培养层次、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品牌特色、服务领域等多方面的国际化定位,形成示范、特色、优质的多元化国际办学理念和国际发展趋向,促使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功能最大化。

2.人才培养与人才凝聚的国际化定位。随着我国走向世界进程的日益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人才培养规格正从地方需求、区域需求转向国家需求、国际需求,尤其国际人力资源开发公司和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合作项目的涌入与冲击,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逼迫我们不得不正视和思索人才需求国家化、人才培养国际化的突出问题。同时,国家经济的有效供给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一带一路”重大战略的实施,对所需人才的培养与人才的凝聚给予了国际化定位,这是高等职业教育创新驱动发展的直接体现。为此,必须在全面了解经济社会发展、企业需求和个体全面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以国际化的视野摆脱传统的思想束缚,遵循国际人才流动规律,科学定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国际化培养的规则、举措和运营,把校企合作、职教集团、教育联盟贯彻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持续学习理念成为人才成长的终生信条。同时,秉承社会主义人才理论的深刻内涵,高等职业教育要敢于打破人才的地域与国界限制,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广纳天下英才,着重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完善人才凝聚工程,最大限度地储备综合性国际化人才,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教育国际化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

3.教育投入与教育质量的国际化定位。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即将来临之际,世界各国纷纷制定并出台适应这种变革的教育发展规划,不断在教育政策、教育经费、教育情感、教育时间、教育精力等多方面加大投入,不断完善教育资本的有效运营,促进人才质量提升,增加人才储备,增强教育国际竞争力。基于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必须以国际市场需求为目标,以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为引领,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任务链群,合理规划教育投入的顶层设计,牢固树立教育质量关和人才质量关,注重终身发展能力的培养,注重专业、师资、设施、教法、学风、校风建设,全面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实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发展。

4.教育资源与教育共享的国际化定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教育国际化成为时展的潮流,双边或多边的国际教育合作模式日益凸显,呈现出优质教育资源国际共享的良好态势。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处在新常态下的有效供给改革进程中,构建一个国家标准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这一国际化资源共享平台的确立,将会进一步完善教育资源开发体系,提高教育资源开发的精度和深度,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为更加宽泛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目前,我国已从国家战略层面上提出了“以开放发展拓展教育资源”和“以共享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教育国际化发展定位,这一发展定位使高等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内涵建设,更加注重教育资源优化,督促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走出国门,与国外知名学府展开深层次的合作办学,使优质教育资源在国际范围内实现最大限度的共享,进而实现以我为主、兼容并蓄,双向交流、合作共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享有世界水平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新格局。

5.教育创新与教育评价的国际化定位。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技能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国家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当今时展的主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必须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厚植创新驱动根基,注重科技创新增长,着力知识结构的多元化融合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全面性整合,构建并引领国际层面发展的新的协同创新模式,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中国梦”铸就提供有力的教育支撑和科技支撑,从而在关系国家全局和国际化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率先实现重大突破,抢占未来教育引领世界发展的先机。同时,要坚守现有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基础,遵循高等职业教育本质规律,建立完善国际层面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强化教育退出机制,确保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高效提升,形成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建共享共进步,以评促创新、以评促交流、以评促发展,直至成为世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领跑者、开拓者和先驱者。

作者:李成森 阎卫东 单位: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云秀,陈保荣.从产业需求视角分析中高职人才培养及有效衔接[J].职教论坛,2014(16).

[2]周建松.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0(11).

[3]徐兴旺,黄文胜.论当代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2).

[4]柏广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拨款制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10).

[5]郑玉清.现代职业教育的理性选择: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J].职教论坛,2015(5).

[6]姜朝晖.以供给侧改革引领高等教育发展[J].重庆高教研究,2016(1).

[7]屠群锋.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及其评价内容[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3,12(2).

[8]朱方鸣,黄华,陈华.高职院校在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