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职业教育发展探微(8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新时期国家提出发展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在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教体系。高职院校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以适应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本文首先介绍对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认识,然后阐述“后示范时期”的高职院校的发展思路,再分析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思路,最后从自身来思考青年教师如何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
关键词:
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深化改革
一、对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认识
近年来,我国为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颁布了一系列政策与文件。尤其在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教体系。从1980年初建立职业大学到现今,由于社会舆论、传统文化和制度方面的原因,我国高职教育总存在一种被视为次等教育的偏见,由于学历层次的原因社会大众对高职毕业生认可率低。在《决定》中,国家为高等职业教育开辟了一条创新发展路径,即研究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推行一部分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并逐渐规划培养专业硕士,甚至博士。以此也进一步完善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重视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自1917年黄炎培先生与各位先贤创建中国职业学校以来,“手脑并用,知行合一”的办学思想始终贯穿着整个中国职业教育理论体系。职业教育的重点在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如中华职业教育社副总干事杨农认为职业教育的伦理起点是“不劳动者不得食”。在工业化推动经济模式的时期,经济社会的根本是“多劳者多得”,职业教育的根本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在目前工业与第三产业并行推动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职业教育以顺应第三次工业革命所引发的国际教育变革浪潮,蜕变成为服务于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现代职业教育。现今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产学融合”的教育模式,其实正是对黄炎培职教思想的传承与延续。从技术发展角度来看,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给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信息技术与高职教育的深度融合对人才培养起到了支撑作用,并且为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技术手段。“互联网+教育”将加速职业教育的自我进化能力,以及教学模式、组织、理念上的创新。MOOCs给了我们一个可以与全世界教师同台竞技的机会。当“互联网+”成为国家战略,将倒逼“互联网+教育”的全面实施。而高职院校将如何应对教学新型的需求,如何应对国际同行的挑战,如何做到个性化培养,都是放在眼前最迫切的挑战。
二、“后示范时期”的高职院校的发展思路
“后示范时期”是指在2009年经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验收后的时期。在优秀高职院校“示范”、“骨干”称号的成功验收后,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质量提升设迫在眉睫。在各高职院校争创“双一流”的过程中,“一流”的体现应首选在学生的发展。要做好这一点,必须要有一流的师资、软硬件、社会服务、鲜明专业特色等。那么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应建立专业动态调整的新机制,形成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的新常态,同时还要提升教师职业能力和信息化素养,以便优化素质教育和突出学生个性化培养。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首先在“建”,即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其次在“诊”,即自我诊断,再次才是“核”,即诊断复合。而诊改工作的重点是建立有效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而不是复核。那么学校层面首先要明确发展目标,定位要科学明确,其次专业规划要符合学校发展实际。诊改工作应从目标标准开始,基于质量改进模型,制定的诊改方案要体现办学特色。为保证办学质量,诊改工作应做到常态化。
三、现代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思路
高职院校要提升办学质量,就少不了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施。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中,“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主旋律。不论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还是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解读,都是从本质上体现出现代高职教育的成功发展关键在于传统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产学结合”之所以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超高度,是在于高职教育的发展需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加强与行业、企业的结合。一方面,学校本位的关键在于学生在校接受与用人企业要求所匹配的优质教育。建设教学资源库应该深度挖掘企业资源,而目前的绝大数现有资源库并没有做到这一点。那么,在高职院校今后建设品牌专业、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最应该依据专业调研报告,而专业调研工作的开展必须从相关企业中展开。另一方面,在学校教学过程中,由于以知识点链接的知识逻辑与工作过程中的任务逻辑的不同,使学生往往觉得学了很多知识但工作用不上。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企业回归职业教育主体之一,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这恰恰是学校所提供的实训无法提供的——真实的工作环境。当学校和企业相互认同,两者便形成了育人共同体,所以现代高职教育应是“学校本位”+“企业本位”。目前的高职教育是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在课程体系中设计了大量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实训过程应是培养“工匠精神”的主要过程,而且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从细节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启发,学校要切实落实素质与能力的全面培养,必须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同步设计、同步培养、同步考核。
四、高职教育质量的保证在于教师
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速度跟不上。而教师发展的关键应注重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课堂,二是教师本身。现今院校之间的竞争归根在于办学质量的竞争,而办学质量体现在教师的每一堂课中。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教育心理学与教学论的融合。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中,如何正确使用教育心理学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学生的需求、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如何进行有效沟通都是至关重要的。一名优秀的高职教师必须能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活动,而优质的教学活动体现在上好每一堂课教师的课堂要做到让学生满意,首先,学生所学应该是学生所需。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设计,都应以就业为导向,结合具体行业中的实际岗位的职业能力与素质要求,做到职业能力标准与课程标准对接,缩短学习和就业的距离。其次,每一堂课学生能够学有所获,那么教师在教学伊始要进行“学习者的特征分析”,采取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语手段,即“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有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使用科学的方法。教师在授课中应该以高职学生的学习特征为出发点,合理运用现代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指导,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而不同学科、不同课程、不同知识点都应该灵活选择与学生情况所适应的教学方法,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即“教无定法”。而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应用都不应该流于形式,需要在课程内容设计以及课堂教学活动中反复摸索,这样才能准确达到教学目标,所以说“贵在得法”。现代高职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不仅“上得了一堂好课”,还要“干得了一手好活”。即教师不仅要具备理论积累,还有兼备过硬的实践能力。对于教师本身的发展,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高职教师,不仅要注重理论积累,还要深入行业、企业,培养过硬的时间能力,向“双师型”发展。另外,高职教师就需要尽快设定明确的目标,不仅要培养娴熟的教学能力,还需要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教育科研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来源于教学实践的又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教师的科研能力决定着一位教师能否进行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是否能开创性地、高效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对传统的师生关系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教师要从绝对权威的“神坛”上走下来,尽快转变为“教练型”的新型教师。为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理念,青年教师应该尽快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积极投入到对行业与企业的了解中去,成为一名“双师型”教师。
总之,在世界经济转型升级的今天,我国高职院校必须转型升级,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也是应对世界工业革命的不二选择。高职院校真正的改革更在于教育理念的改革,教育理念最终决定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决定着其工作重心与工作方法,落实到实际中来,就是要依照高等教育的办学规律进行改革。
作者:杨博 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丹中.基于战略视角的应用技术大学发展路径——兼论当前应用技术大学发展中亟需关注的若干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14(17)…
[2]…王维坤,温涛.应用技术大学: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现状、动因与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4(07)…
[3]…孟庆国.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现实性与特色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10)…
[4]…刘海峰,顾永安.我国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与人才培养要素转型[J].…职业技术教育,2014(10)
第二篇:高职医学职业教育管理制度研究
摘要:
医学职教“3+2”高职本科教学衔接的建立,不仅对强化学生的医学专业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还对职教教学体制的优化与发展有着较强的实际意义。成立“3+2”高职衔接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拥有较强的选择性,针对式的专业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技能,使其发展目标更为明确、实际。此篇文章首先对现阶段国内的医学职教“3+2”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与实际的教学体制相结合,对医学高职教学管理体制的衔接着重的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相关有效措施,使其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
医学职教;“3+2”高职本科衔接;教学管理体制
一、引言
医学“3+2”衔接教学实际上指的就是医学专业与高职教育相结合采用五年一贯制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模式,也就是在这5年当中高职与本科相联系,现在高职中学习3年,在经过考核或其他方式进入到本科的行业学习2年,毕业后可以与其他本科学生具有同等的待遇。当然,在高职本科医学职教的办学过程中应该最为重要的就是要认清此项工作的目的,要引起对此种教学方式和管理体制的重视,强化各个领导的职责,并将其落实到实处。此外,还要增强学校的领头理念和合作意识,促进院校在教学管理体制方面的优化和完善,对其教学体系进行健全,从而可以实现医学职教与高职本科之间教学管理体制的衔接,使其更加紧密、完美。
二、高职本科教学衔接的重要作用
现阶段,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才的需求在不断的增加,尤其是医学专业方面的人才,如果只是单纯的依赖于高职教育,则很难将医学的精髓注入到学生的脑中和思想中,必须要强化高职本科之间的连接,使其形成教学方法和体制可以相结合的方式,着重的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理论知识与实践,以满足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做好高职本科与医学职教之间的衔接,不仅可以有助于社会专业人才的培养,扩大专业面积,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历,改变以往对职教的看法。此种具有独特性和专业性较强的教学,既是社会所需要的,也是人才培养所需要的,从而有利于医学职教与高职本科教学的协同进步和发展,进而推动教学专业人才的培养。[1]
三、医学职教“3+2”高职本科衔接教学管理体制的现状
第一,教学计划制定过于陈旧,主体单一,无修订概念。当前阶段,医学职教“3+2”教学计划制定依然延续着原有的思想和方式,大部分都是由医学高职本科学校按照之前的三年教学方式和模式,进行微动调整,然后将其延续至后两年的学习中。虽然存在调整,但是主体甚至大部分依然按照原有的三年教学计划进行。造成很多问题的发生。首先会使教学计划中的很多方面无法进行,缺少对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的了解,无法将计划和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减缓教学进度;其次,由于计划的制定缺少行业专家的参与,导致最终输出的人才与大部分的企业需求有所偏离,加大了就业难度;同时又不能将问题信息进行收集存档,导致这一方面的记录一直处于空白阶段,无法对日后工作的开展提供信息支撑。[2]第二,教学管理不足,缺少沟通和信息互换。现阶段,一般情况下在计划实施后,参与医学“3+2”的高职学校就依照各自的计划部分进行教学任务的开展,很少进行交流,参与两年教学的高职医学院很少去中职学校进行调研,而参与三年教学的职教医学院也从来都不会向高职学校进行汇报交流,教学管理缺乏,严重的缺少沟通和信息互换。[3]第三,缺少教学资源整合,无分享互助。医学“3+2”中的教学资源主要有硬件设施、师资力量、图书馆设施等。一般在“三二分段”的过程中,资源分配优先考虑两年的高职院校,这样就会导致有些高职本科院校已经具备了优秀的硬件设施、师资力量、图书馆设施等教学资源了,而医学职教类学校这些方面都还十分欠缺。[4]而且由于缺少教学资源管理的整合,又不存在分享互助,就会导致医学职教类学校在一些问题上根本无法解决,他们大都采用模棱两可的方式避开,而不去分析。这样不但会影响到整体的教学效果,还使得高职本科院校的教学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5]
四、针对问题的有效解决措施
第一,创建医学职教“3+2”高职本科教学管理的组织机构。为使医学职教“3+2”高职本科的教学管理体制更加密切完善,就需要有专业的管理组织机构去协调和配合。通过医学与高职本科之间相关的专业教师和技能人员的共同合作,要针对其专业组建指导团体,针对医院所需要的相关岗位人员对学生进行针对性、专业性的培养和锻炼,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确立“3+2”衔接的具体教学方法和模式。此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将高职本科院校与医学职教方面共同成立教学管理小团体,并指出双方各个负责的责任人员,挑选出具有职业能力强、组织能力强以及身心素质好的总负责人员,对之间在教学管理体制衔接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落实。第二,制定涵盖多面的教学计划。对教学中所涉及到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要及时的与专业教师和医学人员进行沟通,制定明确的教学计划,对教学方法进行规范。组织有关人员共同探讨医学行业所需的相关人才,以及应具备的有关条件和职业技能等,实行对人才专业定位的培养,明确未来所要发展的方向,从而在素质和专业技能方面提升学生的水平。此外,教学管理人员还要对教学计划实施的程度和相关信息等进行收集和归整,并进行深入的分析,以便于可以及时发现当中所存在的问题,使其可以得到及时的纠正和调整,让教学计划更加完善,使教学管理体制更加健全。第三,对教学管理体制进行优化和完善。在教学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地进行反馈和分析,以便于可以实时的了解到教学的新动态。建立健全完善的教学管理体制和反馈机制,可以有助于强化医院职教与高职本科之间的联系,促进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3+2”教学的衔接更加完善,从而使教学更加顺利,提高教学质量。对于负责教学管理的相关人员,要定期的进行沟通,相互了解教学的现状和管理体制在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要立即做出分析和调整,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对医学职教“3+2”高职本科教学管理体制进行优化和完善。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所需,定期的用实践教学来巩固学生对知识对专业的掌握,以提高学生的水平。第四,创建医学职教“3+2”高职本科教学的资源共享体系。创建教学资源共享系统,可以有助于推进衔接教学的紧密结合,实现衔接之间资源共享,使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一方面,可以提升师资之间的交流和技能。医学专业技能较强的人员与高职本科的教师可以相互交流和促进,针对有关医学方面的不懂问题和阻碍可以及时的进行沟通和探讨,对“3+2”的学生组织有关专业的讲座或培训,从而使双方的水平都可以得到补充和提高。有利于学生未来发展方向的确立,使其得到专业化的发展。另一方面,“3+2”的衔接教学资源的共享可以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在院校内部学习医学专业的学生都会涉及到相关的实践知识,而资源共享可以实现对实践器材及场地的补充,使学生可以充分的学习到实践的内容,巩固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促进教学质量的进步,使教学管理体制得到完善和发展。
作者:任佳伟 单位: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董显辉.中国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研究[D].天津大学,2013.
[2]王技德.甘肃省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
[3]孙子秀.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中的专业衔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4]谈学梅.国内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5]戴汉冬.职业教育“中本贯通”课程衔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
第三篇:高等职业教育共享资源信息化发展分析
摘要:
在新兴产业培育成为主导产业的时代背景之下,互联网+教育成为突破地域局限,促进教育与各行各业结合的推行重点,而其中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与资源共享的发展研究成为我们需要探索的课题。笔者以黑龙江职业学院信息化平台———龙知网建设为例,对高等职业院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设给出策略建议: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管理协调团队;确定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模式标准;制定完善的保障和激励机制等。
关键词:
信息化建设;资源共享;职业教育
近年来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区域间教育信息的优化配置,实现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MOOC、微课、翻转课堂、手机课堂……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老师随意选、学校任意挑,这就是信息化时代带来的“互联网+教育”。这些随着信息时代教育信息资源的数字存储、网络传输的特性带来的是让教育信息资源将不再具有独占性与地域性的特点。而随着教育建设项目工程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高等院校信息化校园建设发展迅速,各级各类高校几乎都已建立了不同层次和规模的信息化平台。我们用黑龙江职业学院信息化平台———龙知网为例,对高等职业教育互动共享资源信息化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利找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战略中学习、教师、校企关系的设计与实践操作的平衡点。
一、龙知网信息平台建设基本情况
龙知网是以中国顶尖MOOC平台“好大学在线”为基础,根据黑龙江省职业教育的网络教育发展要求定制开发的综合性网络教学平台。2014年职业教育发展遇到大数据时代、教育结构转型而产生的问题与阻力,在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和多重困难面前,黑龙江职业学院正式成立网络运营中心,根据市场需要开发职业教育为主的网络课程及相关产品。通过两年的建设和运营,龙知网现已向成员单位内部和社会提供大量的优质课程教学、第二专业系列课程教学、职业培训系列课程以及相关在线教育产品的服务。这个网络平台,既可有效辅助传统教学,又可以通过数字化教学、数字化管理,突破阻碍继续教育发展的诸多因素,通过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课程,报名课程,做到随时随地学习,轻松快乐求知。随着课程建设的日趋完善,包括教学大纲、教材选择、教学参考等在内的教学内容资源已经实现网络信息化,拓展了课堂教学的形式与内涵。原来只能通过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单一形式才能实现的教学服务与教学管理功能,例如答疑、测验、考试、教学日历、教学评价与反馈、模拟实验等都可以更加便捷和更加有效的方式实现。而龙知网的开发运用全部都基于一个基础———资源的共享互动。
二、教育资源在互动和共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龙知网两年来的建设和运营情况来看,在信息教育资源的互动共享的开发、利用和管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资源利用的效益。
(一)教育资源数量与质量不均衡
目前我们面临着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发生转化这一问题,龙知网在运营的过程中同样有着一方面社会公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于高质量教育需求迫切,如线上职业专业类的高端培训市场巨大;而另一方面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短缺,精品课程供不应求,更新速度不能完全满足市场要求等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当前教育资源配置过度强调行政本位,主要依靠计划手段,过度偏重外延发展。在初始阶段偏重硬件和规模有一定合理性,但随着认知度、资源存储量等问题的明显改善,职业教育互动共享资源信息化矛盾发生根本性变化,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已成为主要矛盾。但是由于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中技术应用的难度很大,很容易导致制作者与授课者的角色分工分家,使得很多课程功能不是从满足教育要求和被教育者需要出发的,而是从技术层面能否实现的角度开发,难以把教学经验和网上教学优势结合。
(二)存在管理和利用率较低问题
在龙知网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还发现教学资源短缺与利用率低之间的矛盾。如何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社会效益与教育资源如何充分利用这一问题也急待解决。网站课程教学的信息量非常繁杂,平台中课程资源内容以多媒体、流媒体等形式居多,现使用的系统难以将种类更多的信息,所以特殊内容时就需要编写新程序。分享到其他基站也需要重新制作网页录入信息,这样就使得教学系统难以形成独立模块,严重影响系统的扩展能力,在集成其他应用时更是降低了系统灵活性,基站很难对信息进行统一的管理。
(三)缺乏优质和新颖的课程建设规划
高职院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都会面对一个统一问题:资金和人力资源有限,缺乏专业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指导,共享教学平台一般要依托大型基站,课程内容建设上缺少新颖的课程规划。龙知网在建设过程就遇见很多课程只是为申报而建,一次性建设验收结束即告完毕,缺乏长远的创新维护和更新使用目标;课程的负责教师多没有统一的制度平台管理,一般都是按照申报条件要求,将有关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结合现场教学影像放在一个网页上,或者是用PowerPoint直接,大部分内容往往只是数字化的文本,能够花费数月时间制作日程教学精品课程的高校教师少之又少;各平台之间互动和分享课程的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
(四)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存在矛盾
资源共享的前提基础是知识产权的归属和约束性。只有解决资源建设的知识产权问题,才能提高知识所有者和资源拥有者的地位,以提高作者课程资源开发的积极性。但是目前我国网络教育资源运营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缺失。在现实运营中就面临着如何客观地协调和平衡知识产权的专有性和课程资源共享的开放性之间这一“无保护”和“过度保护”没有界定标准的情况。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缺失极大损害了作者创作和网络资源共享的劳动成果,导致一些优秀人才不愿意将自己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共享,影响了资源的互动共享。
三、建立高职院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高职院校信息化互动共享的实现需要根据自身特点从建立网络教育资源管理部门和协调机构、资源建设开发与利用的规范管理,完善激励与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调整建设。
(一)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管理协调团队
首先建立由教育主管部门、高职院校、专业二级学院组成的多级管理机构。资源的建设由运营中心一类的具有专业建设、维护、运营的单位统一规划,并制定网络教育有关的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共享政策,与教育集团,如职教集团一类的团体进行合作与交流共同完成以共享为目的的网络教育资源合作开发。其次要建立由课程规划、教学设计、资源开发和管理的教职人员组成的网络教育资源共建专业团队,加强院校与院校之间的资源共享。最后应由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职能部门带头协调相关院系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合作与共享。树立名校强校的发展意识,根据学科优势、专业优势和课程特长,积极引进和自主开发网络教育资源。
(二)确定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模式标准
高职院校具有优势学科不同,课程都是极具院校特色的特点,所以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采用自主研发、合作开发、引进精品等多种方法,形成互补互动的网络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组织体系。从政府、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等层面制定完善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公共服务的管理的标准,有完整的制度保障。由教育资源建设单位根据职业类教育的学科优势,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明确知识产权所有者,进行资源有偿征集的详细内容及办法和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及资源数量和质量要求。进行合理规划,确定需开发的资源名称、类型、时间和经费,做好资源开发立项指导以及资源的检查和信息化建设完成后的评审验收。对精品教育资源进行分类计入管理,鼓励更新和循环利用。同时提供平台技术支持的基站和公司及职教集团、教育培训机构进行网络精品课程的合作开发,发挥各自的优势推广面向市场的商业化开发和运作形式,提高网络教育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增强建设单位和课程本身的活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制定完善的保障和激励机制
第一,制定网络资源共享的具体条件和相关决策指导手册,便于调控的信息资源共享网络的规划与发展,促进推动重大项目的开展与推广;第二,通过完善的法律保障制度来保证教育资源的信息安全和保护知识产权。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受众进行公益性的教育、宣传,健全相关法制和采用繁复不易破解的专业技术方法来实现对作者知识产权的保护;第三,互动和共享应遵循价值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标准的成本分担和利益分配体制,在标准体制下实行有偿共享。还可通过学科精品课程交换使用的方式进行有偿共享,切实保障平台建设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参与者的积极性。第四,建立完整的应用与评价标准。用可操作性强的网络资源评价反馈管理系统进行质量监控,加大设计开发者与使用用户的互动,对优秀资源给予奖励,对不达标资源给予者给予警示、实行优胜劣汰,促进资源建设的良性循环。建设经验说明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成果的互动和共享不能一蹴而就,想彻底消除信息孤岛更不是仅凭职业院校一己之力便可完成的重任,高等职业教育实现教育资源多方共建、自由流通和共享是信息化发展关键的一步,需要多方协作、合力推动,形成跨界共享合作体。
作者:董瀛 苏云珊 单位:黑龙江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侯龙龙,薛澜.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的变化及其政策含义[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29(6).
[2]曾海文.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15).
第四篇:互联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思考
摘要:
在现代“互联网+”时代下,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要顺应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态势,尽快在教育观念,服务面向方面及时更新观念,在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人才培养结构等方面要及时做出调整。将创新理念、信息化技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贯穿到教育全过程。
关键词:
互联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
近年来,随着国家有关职业教育的相关制度和政策的不断出台,已经明确了加强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是调整国家经济结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之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及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报告中都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要不断的创新,尤其是在2015年3月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总理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可以说互联网将是未来一个时期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和技术支持,那么在这种形势下,我们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要思考:传统的教育教学还能否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任务下,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背景下,我们高等职业教育到底该如何创新?才能在大好的政策背景下迅速发展,才能在生源危机中获得重生,才能为实现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宏伟目标贡献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要理清楚这些问题,首先我们必须要时刻清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也就是适应现代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尤其是在现代”互联网+“环境下,我们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更是培养能在互联网环境的支持下有实践能力、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能“上手就干”的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以及《中国制造2025》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然而,就我国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而言,还存在着一些客观问题,例如: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俞仲文先生介绍“当前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满足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新四化”要求目标相比差距还很大,专业教学大体上还停留在低水平重复、简单化操作、浅内涵发展的阶段”[1]。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巡视员王继平指出“职教总体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一定差距,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有待提高,办学与经济社会需求还存在脱节现象,部分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双师型’教师总量不足、素质不高,行业企业参与的内生动力不足[2]”。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周稽裘委员提到:“目前,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职业教育社会吸引力不足的问题虽然有所缓解,但在各地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且会较长时间对职教发展产生影响。二是职业教育办学方式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实际的问题,削弱了职教的影响力和战略地位[3]”。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与行业接轨的重要手段和依托,但是现阶段校企合作的现状与理想的目标也有一定的差距。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主任龙德毅等人在2013年底出版的研究中的得出了如下的结论:从研究样本企业和院校来看,企业对校企合作依赖性不高——大约67%的样本企业中每年新招聘员工来自职业院校的比例低于20%,大约60%的样本企业所委托职业院校培训的员工数量占全员的比例在5%以下;而90%的样本院校都采用校企合作的办学方式,这些数据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学校热企业冷的现状。当然,虽然高等职业教育目前还存在着一些客观的问题,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笔者认为,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我们必须要正视客观问题的存在,并且必须要坚定”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对于经济发展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的信念。那么在互联网+时代下,高等职业教育到底该如何创新?笔者认为除从国家层面给予很强的政策支持以及对于老百姓的学历观念引导之外,我们职业教育本身还需要做很大的创新努力,才能从根本上让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提升:
一、更新教育观念,改善传统教学方式
在“互联网+”时代下,传统的学校教育观念、课程体系以及班级课堂授课形势,恐怕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尤其是在现代人才需逐渐从唯学历向崇尚技能转化的初始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要尽快脱离以往本科教育理论的影响,摆脱以往“高职教育实际上只是高等教育专科层次的代名词,而不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的观念,在教育教学中要尽快回归到职业技术教育的本真。在教育教学形式上要充分体现互联网以及大数据等信息化时代所独有的特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综合运用大班授课、小班教学、现代师徒制的个别化教学、网络自学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充分运用慕课、翻转课堂、微课以及网络平台等多种教学模式,让学生轻松利用互联网在线资源习得已有理论知识,在校园内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仿真与真实的实训、实践训练,掌握职业技术技能。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转换以往的角色,教学过程中与学生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合作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组织者的作用、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的引导者作用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者的作用。高等职业院校在课程开设方面要充分考虑到人才培养的需要,而不能一味地追求专业与课程设置的高大上,使培养出来的人才不接地气、不切实际,既没有学历的竞争力又缺乏技术技能的真正实力,这不是职业教育的目的,并且也不符合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二、转换职业教育观念,提高服务意识
不论是高等职业教育还是中等职业教育,其根本特色和任务是落到“职业”两字。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俞仲文关于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给出了这样的界定:“中职主要培养操作技能型人才,即以熟练的动作技能培养为主要标志;而高职主要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即以具有一定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养为主要标志。如何使学生既具有熟练的技能,又具备技术应用、技术改良和技术革新的能力,将对现今各高职院校的培养方案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那么,要实现新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要转化职业教育观念,时刻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已经不再是“低端”的学历层次教育,而是大批量培养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途径。高等职业教育要将创新理念与实践意识贯穿到职业教育的全过程,而不仅仅将其作为一门课程。在目前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参与其中,主动为企业提供所需的智力支持、管理团队和创新工程的孵化支持等,进而提高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热情度;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也要敞开大门,让企业的优秀人力资源、实践实训资源以互助、项目驱动或者参股等形式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实现高职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多渠道、多角度、多层系融合,进而使得高等职业教育与行业、产业达到真正的协同发展与双赢,而不仅仅是人才的简单“不对等”供需。
三、坚持强技能与再教育并重的终身教育理念
随着技术的进步,产业的升级以及行业的不断细分,对于知识的需求与不断更新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终身学习也已经是一种必然趋势。那么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在办学定位以及人才培养理念方面要注重全日制人才培养的同时,更应该承担社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技术培训、创新理念培训和业余教育工作,这样不仅能为行业、企业人才的技术技能更新及时充电,同时还能为行业、企业管理人才的学历与管理能力的提升提供良好的平台,除此之外,高职院校通过提供这种再教育服务还能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建设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水平。如此循环,将不断加强校企的深度融合,同时也将为高职院校在激烈的生源竞争中以独特的优势占领一席之地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加强“互联网+”思维的建设
在现代“互联网+”时代,以及知识急速更新的阶段,对于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互联网+”时代更加强调技能型人才的综合素质,未来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不是简单的技能型“蓝领”,而是具备“关键能力”的“银领”[4]。高职院校要尽快做好转型准备,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主动地将“互联网+产业”、“互联网+行业”的产业、行业发展思路,转变成“互联网+专业”、“互联网+教学”的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思路。“互联网+专业”、“互联网+教学”的理念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开发和教学模式创新的新篇章,同时也是各类高职院校在“互联网+”时代迅速发展的新起点,同时笔者认为,培养具备“互联网+”时代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水平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国家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
五、加强多学科的组合性建设
就目前来看,国内的各类本科院校以及职业类院校,绝大多数还是以每个单独专业的建设为主,各专业需开设的课程大多还是以单独开设的形式为主。而一项针对318家企业开展的调查显示,93%的老板选择员工更看重“独立思考、人际沟通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专业。在全球教育领先的芬兰,2020年,从小学起,就将废除科目,打破知识界限,不再单独教授数学、地理等等,取而代之的是经过整合的“主题式”课程[5]。就目前我国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对于各类人才的需求将会逐渐弱化所学专业,不过多地强调学历层次,而是重视所具备的各项技术技能和灵活创新能力。高等职业教育与各类理论型的本科教育相比,其最大的优势就是职业化、实践性强,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教学中更应该根据职业能力的需要加强多学科的组合性建设与创新,而非跟随本科教育,过多的考虑单个专业的建设与单独课程体系的开发。这样才能更多地体现职业教育的优势,才能更好地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功能。
作者:李叶 孙建华 翟羽佳 单位:北京经济技术职业学院新闻与影视艺术系
参考文献:
[1]俞仲文.产业升级需要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6-1-19.
[2]高靓,陈少远.职业教育仍是教育领域薄弱环节[DB/OL]中国教育新闻网2015-12-03
[3]周稽裘.职教发展进入攻坚与转型阶段[N.]中国教育报,2015-12-3,(5).
[4]周敏.互联网+时代中国高职教育转型思考[J].北京教育,2015-12-23.
[5]丁琬懿.大学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EB/OL]爱微帮—新校长传媒2015-07-10
第五篇:国外高职职业教育发展启示
摘要:
在国内的高职教育体系中,五年制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在教育培养模式上还有待提高。本文对国外高职先进职业教育模式的成功经验进行分析,借鉴其经验,通过多种路径实施大力发展我国五年制高职教育。
关键词:
国外高职;职业教育;经验;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进行职业教育,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累积,国外的高职职业教育模式已形成各自独有、有效的模式。我国在发展五年制高职教育中,可以借鉴其宝贵的经验,结合自身的发展国情与目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训工作。
一、国外优秀的职业教育成功经验
(一)囊括政府重视、社会认同、个人积极的三位一体的配合教育模式
在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中,国家、地方政府为职业教育所需经费投入巨大,并且还给予职业教育立法保障。政府的重视将职业教育推上与高等院校的教育同一水平线上。比如在瑞士的公共教育经费支出中,职业教育的经费占据16.2%,学术高中占据8.1%,高等教育占据17.1%。在工业制造行业较为发达的德国和日本,都出具相应的法律保障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的重视也促进了其职业教育的发展,推动国家的经济的快速向前发展,这一现象则很好地提高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民众对政府实行的职业教育积极响应,也影响了进行职业教育的教师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了学习的效果和岗位素质技能的提升。
(二)以法律保障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
为了保证国内的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各发达国家将法律法规作为职教的重要保护手段。在所有的国家中,德国的职业教育的成功是举世瞩目的。德国所推行的教育保护法主要是针对职业教育,如《职业教育法》、《企业基本法》(德国的职业教育是“双元制”即企业技能培训、学校理论教育方式)、《职业教育促进法》等,日本也出具了《学制令》,以此保护日本国内的职业教育,这些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保障了职业教育的健康高速的发展,提高了职业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使得其具备行业内的所有岗位的胜任能力。
(三)充足的职业教育资金
德国职业教育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各种税收和资助,如地产开发税、工业制造税收等,这部分的资金占据职业学校总收入的46%,企业直接资助占据23%,混合经费资助占25%,学生学费占6%。而日本的职业教育经费主要是来自于教育体系和雇主分担,比如在20世纪末,日本政府预算用于人力资源发展的是157千万日元,这笔预算直接用于公众的职业教育的经费是116.7千万日元,占据总经费的74.5%。由此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发展成功的国家,职业教育经费都是通过多渠道进入,如国家政府、社会资助、企业投入等方式。
(四)发展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
德国的职业教育采用的是“双元制”模式。美国的职业教育采用符合开放多元发展的“社区学院”模式,日本的职业教育采用的是“企业主体”模式。以上发达国家的的职业教育都具有各自的特色成熟的培养模式,都重视学校与制造企业之间的合作,学校与企业、行业之间的联系十分的紧密,将行业的就业市场为培训的导向,鼓励学生在毕业时能够同时取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证书。成熟的职业教育为各自的国家培养了大量合格的、高技能的优秀人才,推动国家的制造行业的发展。
二、当前我国的五年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认同感低
笔者对近几年的人才需求市场进行调查后发现,随着大学扩招,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由精英化向大众化不断的转变,用人单位对求知者的招聘成本也随之降低。学历的贬值直接误导了教育机构的畸形发展,高职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因为用人单位人才观虚高受到不公正、不客观的对待。尤其是全球经济形式不好后,人才市场一度出现供大于求的失衡状态,造成大量的高职毕业生闲置,导致在校的高职学生出现学习效果下降、自卑心理严重,有种“破罐子破摔”的抵触心态。直接造成了学生由于欠缺专业知识及技能或职业综合能力不足,竞争能力薄弱,形成了恶性循环。
(二)保护薄弱
目前,国内针对职业教育的的保护法律法规只有《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这一议案,没有更为具体严格的法规。与发到国家所建立的职业教育保护法相比,国内的相关法律法规立法较为滞后,监管方面更是严重缺失。国内的职业教育法是在1996年开始颁布实施,对于快速发展的社会与全球形势而言,这套法律法规已不适合发展需求。
(三)教学资金存在短缺
五年制高职学校的教育经费主要是来自于政府拨款及向学生收缴的学费。国家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有限,教育费用包括了高等院校费用、高职院校教育费、九年义务基础教育费用等部分。经国家教育部的教育经费明细可发现,投入教育的资金约占GDP的3.5%,投入的重点是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所以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短缺,教学的设备配备也无法与社会接轨。据统计,2009年,高职院校的学生人均运算内公用经费仅为1059.69元,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人均投入是其两倍,所以导致了恶性现象。学校为保证高职教育的顺利发展,保证教学质量,就提升了学费的缴纳额度。这也是制约高职学校改善办学硬件设施和提升师资力量的瓶颈。
(四)采用的“校企合作”模式不成熟
国内的高职职业教育模式是借鉴德国的“双元制”,采用校企合作的办法进行职业教育,但是德国采用这一方式是经过长久的累积而形成的,国内的五年制高职教育根基尚浅,无法促进此模式的成熟稳步发展。模式不成熟主要表现在:首先是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宏观调控力度不够,没有建立完善的机制,对合作的校企双方的责任、义务和权利缺乏约束。高职院校进行校企合作就是培养学生技能,提前适应岗位工作模式,并未进行更深层的能力进行培养。其次是进行校企合作期间,企业培养的重点在于技术,而非学生的创新能力及行业各阶层综合能力的培养。部分高职学校在进行“工学结合”教学中,实习场地有限,缺乏专业培训教师,且部分教师的职业素质和科研能力较差,无法真正实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三、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经验对我国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的启事
(一)构建有利于高职教育的社会氛围
为构建良好的循环高职职业教育环境,国家和政府应该进一步确认职业教育在建设工业、机械制造强国及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提高五年制高职教育在社会中的认同感,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在社会中的岗位竞争能力,让社会的高度认同转变为积极学习的动力。建立严格的法律法规,让处于职业教育中的社会、学生、政府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再让专业人士制定职业证书考核的标准和培训的流程标准,组织统一的职业证书考试。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或者考核标准有不合理之处,可以通过协会(中国职业学院联盟)向政府提出建议。将社会的职业考核融入高职五年制高职学校培训中,进一步增强五年制高职学校的吸引力,保证教师的技能培训和理论教学的水平,保证教学质量。
(二)增加五年制高职教育资源,采用多途径经费来源
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必须达到国际的标注值—4.5%,并且对国内各阶段的教育经费投入要公平合理。将职业教育的职责落到地方政府的考评中,让五年制高职教育落到实处,同时还需要多方面的资金收紧,形成多元化的办学经费来源途径。比如企业资助(先进的设备提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等),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与人力资源机构应、社区、工业区联盟(如,四川汽车用品协会)的合作,培养独具特色的人才,从不同的渠道获得资金,降低学生缴纳学费,提高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吸引力,改善置业教育的教学设备老旧、师资力量缺乏等状况。
(三)完善构建的“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多元化发展
国家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法律保护,并建立专业负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构,将合作过程中的双方责任、义务、权利等进行制度化管理及文件说明。形成合作双方的润滑剂,保证校企长期有效合作。对于工学结合培养学校来说,机构需要为其提供专业、宽大的培训中心或者实训的车间,面向社会企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的支持,比如职业技能培训、资格证书考核等。在进行技能培训时,教师可以按照其标准指派学生进行教学,既能提升学生技能,亦能培养学生综合岗位的适应能力。
四、结束语
对于五年制高职职业培训,学校首先需要明确培训的目的,才能更好地制定教学的计划,采用更有效的模式进行教学,保证教学的质量。
作者:许小娟 单位: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徐成钢.国外高职教育发展的模式、特色及对我国的启示[J].学术界,2014,06:228-237+312.
[2]管弦.国外高职教育卓越发展的典型经验——以美国、德国、瑞士、澳大利亚、新加坡为例[J].教育学术月刊,2015,08:33-39.
[3]吕琪.借鉴国外先进模式发展五年制高职教育[J].人才资源开发,2015,20:219.
[4]徐恒山,丁明利,王文华等.借鉴国外实训模式理念建设高职教育实训基地[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02:62-63.
[5]王黎明.国外校企合作模式及借鉴价值的分析和研究[J].科技信息,2012,32:229.
第六篇:安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摘要: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设立给安徽高职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安徽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建立联动机制,推动高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构筑高职教育与皖江示范区产业需求信息平台,重视实践教学建设,创建面向职业岗位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制定相关激励政策,使社会、企业、学校主动参与到高职教育中来,更好地服务皖江示范区产业发展。
关键词:
高职教育;产业转移;发展;策略
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持续推进,承接产业转移规模逐步扩大,重点承接发展的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轻纺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六大产业急需大批技能型人才,加快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满足皖江示范区产业人才需求成为安徽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皖江示范区经济发展背景下安徽省高职教育发展的机遇
地方经济的发展为本地高职教育发展提供资本支持。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作为支撑。统计数据显示,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区每年对所属高职院校的教育资金拨款远高于甘肃、宁夏、青海等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一资本投入的差异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数量和质量的差异。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夯实高等教育资金需求的重要基础。同时,经济发达地区由于能够提供更好的待遇,对高层次教师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吸引高素质的人力资本,从而提高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皖江示范区经济发展拉动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从而促进安徽省高职教育向前发展,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原动力。同时,皖江示范区经济的发展,地方经济实力得以增强,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投入也会相应增加,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将增强,提升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皖江示范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高职教育可以为皖江示范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提供适应各类产业结构提升优化所需要的具有针对性的专门人才。高职教育是促进皖江示范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对皖江示范区经济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安徽省高职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安徽高职教育的现状
安徽省现有高职高专院校74所,其中,政府举办的28所,行业主管部门举办的23所,企业举办的7所,民办的16所。另外,有23所本科院校举办高职高专教育。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专业共有19个专业大类78个专业类,目录内专业531个。安徽省高职教育从办学主体来看,有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民间资本等不同主体,已基本形成办学主体多元化格局,但是,课题组通过调研发现,办学主体多元化只是停留在初级阶段,只是形式上的多元化,并没有形成多元化的管理体制,地方政府也没有统一的管理协调机制;从发展规模来看,皖江示范区内的高职院校总体上发展不平衡。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仅占3%,也有部分省级示范院校和骨干院校,但大多数的高职院校还是处于办学规模小,办学影响力小,办学资源紧缺的生存状态。即使是示范院校与骨干院校,也存在着资源重复建设,专业结构雷同,实训设备陈旧,没有办学特色等问题;从合作机制建设来看,各高职院校间基本没有合作,各行其事,缺乏创新融合机制。课题组对合肥、芜湖、马鞍山、安庆、池州等市的皖江示范区职业教育状况进行了调研。从调研结果来看,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不能满足皖江示范区的人才需求,示范区企业技能型人才短缺现象比较突出,若不加以引导,甚至会成为阻碍皖江示范区发展的掣肘。
(二)安徽省高职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地方政府、示范区企业、高职院校三方缺乏联动机制
安徽省的高职院校中,大多数学校的办学主体是省政府的厅级单位,按照常规的垂直管理体制,市、县等地方政府不能对示范区内的所有高职院校进行统一管理,更谈不上整合资源和集团化运作。这样就导致地方政府对示范区内高职院校的管理难度加大,也不愿为之投入更多的教研经费,集团化办学程度基本为零。皖江示范区内的企业大多数也归省厅管辖,有的企业来自于省外,市、县等地方政府对这些企业的管理主要是行政职能和税收管理,并不能直接干涉企业的招工、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等行为。政府与企业之间没有互动,不了解企业的人才需要,也就不能指导高职院校培养什么样的专业技能型人才。皖江示范区内的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也长期缺乏沟通交流,各干各的,你生产你的产品,我培养我的学生,至于你的生产经营活动需要什么样的技能型工人,我培养的学生能不能胜任企业的工作岗位,就等学生就业后自己去验证吧。这样下去,就出现了学校的毕业生没人要,企业需要的人才招不到的局面。高职院校在行业企业内,办学影响力小,对行业企业的发展没有拉动作用。高职院校之间也缺乏合作交流机制。高职院校之间各自为政,资源配置和专业设置重复,跟风现象严重,没有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国家示范院校对其他高职院校的辐射引领作用有待加强,且政府对民办高职院校的公益性投入缺乏制度保障,使这一类型院校规模小,地位低,教学资源建设不足,影响了办学质量,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2.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重复率高,与市场需求相脱节
调研结果显示,安徽省高职院校的专业覆盖面窄,重复率高。我们对皖江示范区内15所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进行了调查,重复率达100%的有计算机应用、机电一体化2个专业,还有电气自动化、会计、应用电子、数控技术、旅游管理、计算机网络、环境监测与治理、电子商务、商务英语等9个专业的设置重复度较高。而且,安徽省大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一直保留十多年前的老专业,没有更新,更没有调研皖江示范区发展五年来所需技能型人才的种类,没有与行业企业进行信息与技术对接。即使某些专业是品牌专业,由于和皖江示范区的职业岗位需求不对应,也不能为皖江示范区建设输送直接上岗人才。所以近几年出现了皖江示范区内某些工作岗位在省内很难招到合适的高职毕业生,特别是一些新兴产业,需要花高薪到省外去引进人才。与此同时,一些高职院校每年却又出现很多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机电、模具等传统专业的毕业生呈现出供大于求的状况。这表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皖江示范区重点规划发展的六大产业的市场需求相脱节。
3.高职毕业生实践能力差,缺乏职业素养
高职毕业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差,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二是没有上进心,不愿意钻研专业,缺乏攻坚克难的进取精神。三是缺乏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难管理。四是缺乏奉献精神,一味要求企业给予高工资、高回报。以皖江示范区内一家化工企业为例,根据这家化工企业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毕业生不懂化工原理、不懂设备、不懂节能、不懂污水处理等基本化工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更是欠缺,甚至不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有的员工工作坚持不到一年,有的甚至工作不到一个月就跳槽走人,企业岗位人员流失现象严重。这种情况使企业陷入了“招工—培训—流失,再招工—再培训—再流失”的恶性循环。此种状态严重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导致企业不愿意和高职院校合作办学,校企合作困难。
三、安徽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
随着皖江示范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的制造技术和新的生产工艺不断涌现,不仅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而且对人才的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示范区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的迫切任务。
(一)统筹谋划,推动高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我国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仍是计划性和统一化管理,不能满足现代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在皖江示范区的新形势下,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大力推行高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应适度放权,充分发挥市级政府对高职教育的统筹和主导作用,省、市两级政府齐抓共管,合力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发展,为皖江示范区经济发展服务。(1)加快高职教育的招生模式改革。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尝试将高职教育招生从普通高等教育中剥离出来,建立职业教育系列,这样既有助于学校正确定位,更有助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推行职业教育产业化,促使学校将内涵建设落到实处,切实提高职业教育整体办学质量。(2)适当放权,扩大市级统筹权限。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将高职指导性招生计划管理职能下放到各地市;将省属中专学校的业务工作下放给属地管理,做好中高职衔接工作,充分发挥各地的招生优势与办学特色。(3)省市共建,促进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应与各市级政府共同探索职业教育的统筹运行机制,签订职教改革发展共建框架协议,形成省级规划、市级统筹、分级管理、公办民办高职院校共同发展的高职教育管理体制。
(二)制定激励政策,使社会、企业、学校主动参与高职教育
针对当前社会、企业不愿意参与校企合作,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等现状,政府应制定符合皖江示范区经济发展的教育政策,加大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力度,出台具体实施意见,创新激励机制,让社会、企业、学校各方都能主动参与到高职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对于社会方面,应加强正向引导和宣传。政府应制定相关激励政策,鼓励技能型人才在本职岗位上稳扎稳打,做出更好成绩。比如,根据其工作年限和工作业绩,政府可在申请廉租房、经济适用房、购买自住房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鼓励其在本职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但不宜以转岗升职甚至报考公务员作为奖励,以保持技术岗位的稳定性。对于企业方面,政府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可按照国家政策给予落实建设用地、规费减免、设施建设、免征营业税、返还税费等优惠政策,并出台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具体奖励政策及实施细则,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推进和落实校企合作。对于学校方面,政府根据各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品牌专业进行准确定位,引导学校转型发展,重点扶持皖江示范区六大产业所需专业,对相关高职院校在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生资助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确保省内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能为皖江示范区企业提供人才支撑。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制定教育教学奖惩制度,推行职业教育产业化,促使学校将内涵建设落到实处,切实提高职业教育整体办学质量,整合优化高职教育资源,推动职业教育集聚发展。高职院校自身也要狠抓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应用型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三)加强实训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
1.建立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不仅是高职教育培养合格技能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体现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的核心内容。针对目前皖江示范区内的高职院校办学经费紧张、实训设备投入不足的现状,根据近几年来示范区内各个地市建立了职业院校集中教学的职教园区的现状,政府可以考虑建立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这样既同时满足多所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需要,也大大提高了实训设备的利用率,避免了国家财政资金的浪费。在建立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时,也要研究当地的行业企业情况,弄清产业的主要方向,建立适应本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实训基地,为示范区经济发展服务。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建成后,在确保学校教学的前提下,要面向社会全方位开放,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成为服务社会的窗口和校企合作的平台。
2.构建产业行业职教集团
高职院校和企业加强沟通交流和技术合作,由政府主导搭建皖江示范区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校企对接会、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及校企合作专业委员会等校企合作平台,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畅通对接。皖江示范区以产业为引领、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建成一批“校中厂”和“厂中校”,多途径多形式开展工学结合。根据皖江示范区大力发展的六大产业,进一步创新产教协作形式,由具有相关专业特色的高职院校牵头成立涉及各主要产业领域的职教集团,邀请相关行业协会、企业和科研单位加盟,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迈向纵深。职教集团负责建设与承接产业相配合的人才培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对于技术薄弱的专业教学和实践,可以鼓励其他地区的相关专业实践强的高校到示范区来联合办学或兴办分校,引进新的技术和实践教学管理方法,培养出能胜任示范区企业职业岗位的技能型人才。
3.创建面向职业岗位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就业后,大多不能独立上岗。高职院校和企业需要加强技术交流,创建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考核标准,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校企双方成立专门的实践考核标准制定小组,按照国家职业标准体系,以及各个行业颁布的行业技术标准和企业现阶段的岗位需要,创建面向职业岗位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让企业参与到考评中来,促使学校把学生教好,学生把技能学好,真正做到“校企一体办学”。
(四)构筑高职教育与示范区产业需求信息平台
目前,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长期缺乏沟通交流,高职院校不了解企业新技术、新需求,设置的专业不能满足企业职业岗位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对行业企业的发展没有拉动作用,是企业不愿参与校企合作的重要原因。针对这样的情况,可由政府牵头,政、校、企三方共同参与构筑高职教育与皖江示范区产业需求信息平台。以此信息平台作为宣传全省职业教育发展与示范区建设的窗口,既可以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政策措施,也可以提供有关示范区六大产业的发展需要,包括新兴产业和企业发展的现状,预测产业发展方向等动态信息,为高职院校加强专业建设、专业改革提供信息指导,为高职院校毕业生求职和示范区企业用工提供交互信息,更可以成为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对接的桥梁。
四、结束语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是安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大好机遇。安徽高职教育应抓住这个重大机遇,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出各种类型高技能人才,为皖江示范区产业发展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皖江示范区经济的发展同时又能够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与优化,实现区域经济和高职教育协调发展。
作者:张书诚 单位: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
参考文献:
[1]许南.高等教育国际化:德国经验及其对中国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启示[J].教育与经济,2012(3):54-56.
[2]刘六生,陈为峰.扩招背景下云南省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基于高等教育弹性系数的视角[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71-74.
[3]周永红,熊洋.高等教育质量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24-26.
[4]汪注,汪永太.江苏省职教集团化基本模式分析———兼论江苏模式对安徽省职教集团化建设的启示[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6):45-47.
[5]马自俊.环境成本控制与企业经济发展———兼论皖江示范区企业的绿色承接[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6):23-26.
[6]楼飞燕.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23):36-38.
第七篇:工业基地高等职业教育产业发展适应性
[摘要]
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及国务院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本文研究高等职业教育与辽宁产业发展的适应性,提出了要创新和拓宽高等职业教育适应辽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发展路径,实现全方位多层次融合,助推老工业基地二次振兴。
[关键词]
老工业基地;高等职业教育;产业;辽宁
1高等职业教育对辽宁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中央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10多年来,东北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2015年7月,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出四个要求,其中特别强调“要把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民营经济。”辽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阵地,从其产业结构特点来看,要实现经济的振兴,就要充分发挥辽宁自身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将辽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与原材料基地,形成具有辽宁优势与特点的产业新格局。而这些战略的实现从根本上要依靠科技的创新与进步,要依靠大量的高素质劳动力和各类专门人才,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正是培养这些人才的基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一方面可以不断开发辽宁的人才资源,为工业企业提供应用技能型人才,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还可以促进辽宁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并针对其需要,培养大量创新人才以及高素质劳动者。可见,高等职业教育在辽宁振兴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与辽宁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在2014年5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也指出“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因此,使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相适应不仅是辽宁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辽宁振兴的重要途径。
2高等职业教育与辽宁产业发展的不适应
2.1人才培养目标的不适应
为了适应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升级,辽宁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目前全省共有高职院校51所,国家级示范建设学校4所,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建设学校3所,国家级试点专业21个,这三项均位居全国前列。共有21个项目被批准为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项目,先后建设28个双师素质教育培训基地,高职专科在校生为29.5万人。可见,随着辽宁经济的快速发展,辽宁高等职业教育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在内涵建设上还略显薄弱,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双师队伍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与辽宁产业转型升级存在一定的差距,高职教育明显滞后。在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产业升级的过程就是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过程……尤其是一线劳动力对先进技术的适应能力日益成为产业和企业升级的人力资源瓶颈。人才培养与岗位要求之间的不匹配既造成了大量教育资源的浪费,也直接影响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进程。”
2.2人才培养层次的不适应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加快实施制造强省战略,辽宁省政府于2015年12月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辽宁行动纲要》,提出重点发展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与高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15个重点领域。因而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需求较大,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只是专科层次,由于文化基础薄弱,学生如果想进一步提升仅能依靠“专升本”进入到本科院校;此外,学生专科毕业以后,在专业技术水平上可以提升,但是在学历水平上的提升空间很小,这不仅阻碍了学生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也难以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对高层次技能人才的需求。
2.3专业布局的不适应
随着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辽宁省各县市都依托当地的优势产业明确了自己的战略发展目标,高职院校应根据自己所在县市的经济发展目标及产业结构特点设置相关专业。根据《2015年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沈阳有高职院校19所,占辽宁省内的37.25%,大连10所,占19.61%,其余12个市共有22所,占43.14%。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了沈阳、大连两地,其他地区资源较为薄弱。因此,这些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专业结构等方面也是基于其所在地,而其他县市需求的人才与之并不完全匹配,这与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区域经济的相对均衡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以鞍山为例,鞍山地处环渤海经济区腹地,是东北地区最大的钢铁工业城市,却没有高职院校,根本无法满足其对冶金类高职人才的需要。
3高等职业教育适应辽宁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提升人才培养内涵
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据,我国技能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如何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技能型劳动者,建设具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高职院校应把握这个历史机遇,以市场为导向,以技能为抓手,大力推进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和转型发展,全面突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弘扬“工匠精神”,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变。辽宁省各级部门及高职院校应深入探讨如何根据辽宁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培养“主动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高职人才,使教育规模、结构、层次和质量全方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教育体系变革的彻底性突破。因此,需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系统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门类齐全、适应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为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撑。
3.2提升人才培养层次
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辽宁省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基础较好,但高技能人才的不足严重制约了辽宁省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人才是建设制造强省的根本,为了积极适应老工业基地振兴与“中国制造2025”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全新要求,辽宁省内各高职院校应适时调整专业设置、专业结构,改革教学模式,拓宽专业口径,弘扬“工匠精神”,建立高职教育与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国制造2025”对接的办学机制,同时积极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培养所需的不同层次人才。因而,辽宁省高等职业教育要提升人才培养层次,从专科逐渐向本科,甚至是研究生层次高移,这不仅是辽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也是教育整体的发展方向。
3.3合理调整专业布局
由于辽宁省内各县市之间经济发展不均衡,这就导致各区域内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均衡。如何合理利用高等职业教育的资源,满足各县市及周边地区的需要,这需要科学合理地调整、设置专业,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根据辽宁省不同县市产业发展重点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建立职业学校人才需求预测与专业设置预警机制及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提高专业结构调整的前瞻性和针对性,促进专业建设规范化。为了更好地促进辽宁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助推老工业基地二次振兴,应优先发展适应辽宁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能源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交通运输、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发展需要的新兴专业,提升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能力;重点加强服务金融、物流、商务、医疗与健康等领域的相关专业;支持建设城镇管理、乡村建设、社会保障、社区工作、老龄服务以及现代农业等领域的相关专业。
作者:葛晶 单位: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财政金融系
主要参考文献
[1]辽宁省教育厅网站.2015年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6-04-20)[2016-7-15].
[2]辽宁省教育厅,发改委,财政厅,等.辽宁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Z].2015.
第八篇:政法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结构现状
摘要:
现代政法高职教育体系是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在服务需求、开放融合、纵向流动、双向沟通的体系框架和总体布局下,结合行业属性和区域特点,突显其系统性、交互性、终身性和高端性的特征,弥补体系空缺和薄弱环节,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现代化、体系化建设路径,逐步实现完整性、开放性、持续性、特色性的有机融合,形成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政法行业需求和法律职业人才培养规律的科学体系,为教育现代化和国家法治化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关键词: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政法高职教育体系;基本特征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当前各级各类职业教育院校普遍面临的重要战略任务。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教育部等6部门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初步勾勒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布局之下,不同性质、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高等职业教育,应当结合行业属性和区域特征,积极探讨适合自身发展的现代化、体系化建设路径,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有所作为。现代政法高职教育体系是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北京市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北京政法职业学院为例,在分析当前政法高职教育体系的结构现状的基础上,探讨现代政法高职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为政法高职现代化、体系化建设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供可资参考和借鉴的分析样本。
一、当前政法高职教育体系的结构现状
要认识现代政法高职教育体系的特征,必须了解当前政法高职教育体系的结构现状。从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框架图来看,旨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按照终身教育的理念,着力建成或形成普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体系、继续教育体系相互之间纵向流动、双向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框架和总体布局。在职业教育内部,主要可分为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3个阶段,其中,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又可分为高等职业专科、应用技术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3个层次类型。以此框架为考量尺度,以北京政法职业学院为个案作一初步剖析,可以大致反映或呈现出现阶段政法高职教育体系的现状结构,及其尚待完善之处。
(一)专科阶段学历教育
政法高职教育专科阶段学历教育主要包括以下3种类型。一是三年制高职教育。北京政法职业学院是一所具有30多年办学历史的院校,自2003年8月正式转型为专科层次高职院校以来,始终以3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以培养从事法律辅助性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法律人才和基层法律实务人才为目标,至今已经有十几年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实践,基本上满足了相当一个时期内首都政法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法律实用人才的需求。二是两年制高职教育。2004年8月,教育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高等职业教育二年制试点改革,要求新批准设立的高职院校也一律实行两年制。在此背景下,北京政法职业学院按照北京市关于开展二年制高职改革的要求,将三年制高职教育专业全部转为二年制。实践中,随着高职教育“三转二”引发争议,学院自2007年、2008年经过相关程序先后分两批,又将高职专业全部从二年制重新转回三年制。自此,学院仅根据成人教育需要,保留个别二年制成人专业,作为学院政法高职教育体系的重要补充,以满足一部分成人在职继续教育的需求,而在普通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中已不存在两年制专业。三是京津冀联合培养。这是一种突破行政区划、提高区域教育资源利用率、推进区域教育多方联动协同发展的教育模式,是新形势下的一种新探索。借助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体和“互联网+”职业教育集团,促进校际专业建设协同发展合作和校际师资队伍建设合作,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度融合,服务京津冀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
(二)中高职阶段贯通培养
政法高职教育中高职阶段贯通培养主要包括以下两种类型。一是五年一贯制。又称“初中起点大专教育”,即高职院校招收参加中考的初中毕业生,进行从高中(中专)到大专的一贯制培养,前3年按照中等职业教育的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后两年纳入高等职业教育管理范围,具有中高职衔接优势。2004年3月,北京政法职业学院根据北京市关于开展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专业试点的文件精神,以司法文秘专业为试点,积极推行五年一贯制,并逐步推广到相关专业,五年一贯制随后成为学院普通高等职业教育框架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一种教育培养方式。二是“3+2”中高职衔接。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化职业教育,深化中高职衔接改革的有关精神,充分整合中高职院校优质教学资源,2013年,北京市推行中高职合作院校在“转型升级、系统设计、凝练特色”的原则下,开展“3+2”中高职衔接办学改革试验项目。北京政法职业学院的法律文秘、劳动与社会保障、安全防范技术等专业先后参与改革试验,在中高职系统化培养,拓宽法律职业人才发展通道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3+2”中高职衔接办学改革试验和五年一贯制,共同构成了法律职业人才在中专(高中)和大专阶段系统化培养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本科阶段学历教育
政法高职教育本科阶段学历教育主要包括以下两种类型。一是专接本。即选拔优秀高职高专毕业生通过考试进入本科阶段,专科起点两年制本科,也称“3+2”专升本。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文件精神,旨在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内在发展规律相适应、不同类型普通高等教育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实质是高职高专(专科)阶段教育与本科阶段的专业教育的衔接。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对口接本率一般在10%左右,还远远不能满足毕业生升学需要,这在目前的政法高职教育体系中仍是一个薄弱环节。二是七年贯通培养。即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通过中考招生,招收符合中考升学资格的考生,前2年在高等职业院校接受基础文化课程教育,中间3年在高等职业院校接受专业课程及职业技能教育,后2年对接市属高校接受本科专业教育,完成7年学业,毕业可获取相应的本科学历。7年贯通培养的关键是要打通高职毕业生上升通道,破除成才发展的“天花板”,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端应用型人才,这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中职(高中)、高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教育“立交桥”的重要一环,是北京市在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方面进行的积极探索。北京政法职业学院自2016年开始,法律文秘、安全保卫等5个专业将加入北京市七年制贯通培养试验计划,学习者前5年接受基础文化课程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后2年接受本科阶段教育,为培养高端应用型技能技术人才奠定基础。
(四)专科阶段继续教育
政法高职教育专科阶段继续教育主要包括以下两种类型。一是退役士兵继续教育。2010年12月,为提高退役士兵就业能力,国务院、中央军委下发了《关于加强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的通知》。北京政法职业学院根据国家和北京市关于加大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的文件精神,积极举办退役士兵继续教育学历班,为退役士兵提供专科层次职业教育,以提高退役士兵的就业能力,促进退役士兵充分就业。二是政法干部在职培训。坚持训学结合、训研结合、训战结合,构建在职培训、专题研讨、高级研修、境外跟班培养等多类型多层次培训模式,大力开展面向首都政法系统法律职业人才、基层政法干警和基层法律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形成覆盖面广、梯次结构合理的职业人才培养及培训的有效服务网络,这是北京政法职业学院长期以来自觉传承和充分发挥行业办学优势,增强学院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的能力,突出其办学特色的一个亮点,从更广阔的视域来看,这也是终身教育框架下,现代政法高职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现代政法高职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作为改革开放以来诞生在首都北京的一所有特色的政法高职院校,作为北京市级示范校高等职业院校,其发展与整个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历程大体同步,在办学中取得的一些成绩和经验在整个国家政法高等职业院校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结构反映性质,结构体现特征。包括政法高职教育体系在内的现代政法职业教育体系主要具有系统性、交互性、终身性3个基本特征,这是由其体系结构所决定的。现代政法高职教育体系高端性、针对性的行业特色,则关涉到现代政法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问题。
(一)系统性
所谓系统性,指现代政法职业教育体系是分层次的完整结构,在体系上应当涵盖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3个层次,各层次间可以相互衔接、相互贯通。当前,政法类高职教育基本上仅存在于高等职业教育的专科阶段,向前延伸,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都包含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以五年一贯制、“3+2”中高职衔接为主,不存在明显的职业分化;向后延伸,以“3+2”专接本、七年一贯制贯通培养为主,可延伸至应用技术本科阶段。这样,纵向上的流动性增强,体系结构的完整性方可逐步得到改进和完善。在系统性上,现代政法高职教育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应当是弥补体系完整性的短缺环节,展现清晰的纵向递进上升主线,探索形成适应自身规律的多种方式、多次选择的衔接机制和衔接路径,架构起现代政法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的基本支点,以提供各层次之间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相互衔接的前提条件,逐步实现中职、专科、本科贯通培养,这对于培养兼具较高人文素养和较强专业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法律职业人才,具有全局性意义。
(二)交互性
所谓交互性,指现代政法职业教育体系是分类型的双向沟通,在体系上应当涵盖普通法学教育、法律职业教育、法律继续教育3种类型,各类型间可以交互流动。事实上,“2006年以来的法学教育已经不是是否要发展法律职业教育,或是如何结合法律职业教育来拓展空间的问题,其重心已然定位于法律职业教育本身”,中国法学教育已经悄然地步入了法律职业教育阶段。当前,基于政法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自身的不完整性,缺乏不同教育类型之间横向流动的基础,这表明,现代政法职业教育体系尚存在很大的薄弱环节和改进空间。“法学教育中缺少法律职业教育、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脱离,是我国当前法学教育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如果说在系统性上,现代政法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系统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是存在断层的,那么,在交互性上,政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人力资源市场之间,更缺乏桥梁和纽带,存在的则似乎是难以逾越的鸿沟,“三足”尚且无以“鼎立”,就谈不上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之间“课程互换、学分互认、双向交流”的轨道转换,以及职业领域与教育领域之间“学习—就业—再学习”的相互交替。这个问题需要积极探索、逐步解决。
(三)终身性
所谓终身性,指现代政法职业教育体系是分阶段的系统培养,在体系上应当涵盖职前学历教育和职后在职教育与职业培训两个阶段,各阶段间可以相互交替。现代政法职业教育体系是按照终身教育的理念,针对经济社会发展、政法行业需求而构建起来的,应当坚持教育和培训“两条腿走路”,同时积极开展学历职业教育和非学历职业教育。当前,政法职业教育岗前岗后教育培训,主要包括两年制成人高职教育,以及政法干部培训、基层司法干警培训、实习律师培训、退役士兵继续教育,作为职业辅导教育、职业继续教育、职业终身教育的载体,这是构建现代政法职业教育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法律职业人才终身性教育、系统化培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基于上述3个基本特征,只有系统的完整性、交互的开放性和终身的持续性相结合,才能够构筑起一个相对科学完善的包括政法高职教育体系在内的现代政法职业教育体系,这是其基本的属性特征。关于特色内涵发展问题,则涉及政法职业教育个性问题,使得现代政法职业教育体系呈现出其行业性特色,即高端性。
(四)高端性
所谓高端性,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进步,法律职业准入门槛逐步提高,以及国家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政法职业教育办学和人才培养的重心,也需要随之升高,应当由以培养基层法律辅助人才为主,逐渐转变为以培养中高端法律职业人才为主,这样才能够更好地适应法治社会建设和政法事业发展的需求。因此,现代政法职业教育体系应当继续向上延伸,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阶段的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方向上的延伸,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现代政法职业教育体系究竟能够走多远、走多久的问题。这既需要国家在政策层面上有所突破,也需要政法类高职院校自身坚持不懈地探索创新,以实现体系内和体系间的适应性、完整性,这也是由现代政法高职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内在决定的。高端性在实践中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存在于同类型的比较之中。现代政法职业教育体系的高端性特征,是社会发展和法治进步的必然体现,也是政法职业教育行业自身的个性特色。从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精英化”教育的角度而言,政法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范畴;在“大众化”的高职教育领域内,政法高职教育则更像是一个“相对精英化”的教育类型。当社会进步发展到相当法治化的阶段,法律职业教育就会逐步超越最基本的普法教育和培养基层法律辅助人员的初生发展阶段,进而上升到法律共同体教育和中高端法律职业人员培养的成长发展阶段,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中法律人才的筑梦者、法律精神的践行者、法治事业的推动者。
综上所述,现代政法高职教育体系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既要符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又要体现政法行业发展的个性特征,应当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结合。因此,现代政法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应当顺应时展潮流,以终身教育理念为先导,按照服务需求、开放融合、纵向流动、双向沟通的体系框架,突显系统性、交互性、终身性和高端性的特征,逐步实现完整性、开放性、持续性、特色性的有机融合,从而形成适应或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政法行业需求和法律职业人才培养规律的科学体系,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国家法治化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作者:陈勇 邢彦明 单位:北京政法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易继明.中国法学教育的三次转型[J].环球法律评论,2011,(3):33-48.
[2]鲁琴.我国法学教育的历史、现状与展望[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2,(4):11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