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以企业培训为主,培训过程是在企业和职业学校进行,企业中的实践和在职业学校中的理论教学密切结合。德国“双元制”模式是职业教育成功的典范,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对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以及我国借鉴“双元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发了对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
【关键词】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同时引导世界教育的发展方向,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学习与模仿的对象。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办学模式与中国高职院校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和对比度,其借鉴“双元制”培训理念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成功经验,值得中国职业院校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时进行对比性研究。
一、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职业教育地位不高
在我国,职业教育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并没有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根据陕西师范大学郝文武、周海涛对陕西、内蒙古、四川、青海四省区的调查,“220所职业学校中,以就业情况的优劣为标准划分,发展好的有68所,占样本总数的30.9%,发展不好的152所,占69.1%。他们分析指出:资金不足的162所,占样本总数的73.6%;教师短缺水平低的63所,占28.6%;领导不得力的109所,占49.5%;教学设备差的98所,占44.5%;”除此之外,随着高校扩招,“普高热”升温,职业学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虽然我国职业教育取得的了成就,但是我们也要从多方面考虑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使得职业教育能尽快走出困境,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家长、学生的努力方向任然是读普高、上重点、考名校。职业学校招生十分困难,降低分数线也无人报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职业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1、专业设置问题
职业学校内部教学科目的设置也没有改变以往的传统观念,设置了许多与普通高校一样的专业。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某些职业学校过于看重经济利益,追求利益最大化。这便使得在在专业设置上,更加迎合商业利益的需求,某些专业过于热门。优点是使学生基于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将自身所学的专业更好地融入到社会工作的需求中。不足之处是一些专业过于热门,培养的学生数量过多,而社会对此专业学生的需求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便造成了一些学生无法找到工作滞留了下来。
2、教师问题
我国目前虽然大力提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何谓“双师型”教师,概括为两种:一是具有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证的教师;二是既具有作为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又具有技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专业教师;现实中,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其实很少,大部分学校只重视双师的形式和指标,因此若要培养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就要注重他们的实际工作和教学能力。
二、我国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借鉴德国“双元制”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法律度保障
“双元制”在德国迅速发展,是因为德国有法律保障“双元制”的实施。德国最早的职业教育法是1869年颁布的《强迫职业补习教育法》,二十年后的1889年,政府又颁布了《工业法典》,首次将企业学徒培训必须要与职业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双元模式以法律条文的形式作出了规定。1969年,联邦德国颁布了首部《联邦职业教育法》,成为西方国家比较严密的职业教育法规。而在中国,我国政府虽然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教育部文件也致力于推进“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但是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还很不完善,既没有针对性的“专门法”,也缺乏与之相应的“配套法规”。
(二)校企业合作问题
中德两国的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诸多不同,主要原因是我国没有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和教学过程的制度安排。投入、责任、权利、义务和操作程序均没有相关规范,导致各高职院校虽然响应相关文件精神,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收效仍然不明显。但同时还需要认识到,在作为平等合作伙伴的学院和企业之间,缺少中介环节,缺少利益驱动,也是导致企业不热心参与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
(三)师资力量薄弱
中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双师型”,中国高职院校教师直接毕业于本科院校,没有企业工作经验,缺少实践技能,无法满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只好承担起教师的教育与培养任务,要求教师在一定时期内到企业参加实践,以了解企业最新技术进步情况,并且能把所掌握到的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是与其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相一致的,也是由其基本国情决定的。由于大学毕业生没有企业工作经验,成为教师后再到企业去从事工作,也无法完全融入企业中。师资队伍落后于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发展要求的实现,决定了中国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师资队伍实践能力缺乏这一问题。
三、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世界职业教育领域最为成功的模式之一,研究其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总结其中的成功经验,必然会对我国职业教育带来启迪和帮助。
(一)大力加强职业教育立法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但人才比例却不大,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搞“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因为发展职业教育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我们可以得知经济繁荣、国家富强的根本出路是重视和发展职业教育,这些都可以通过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中得出。因为职业教育可以培养出高技术型人才,更重要的是,就此把中国的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当然,在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必须要有法律的保障,在我们学习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时,发现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在完善的法制下得以保障,因此我们也需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建设。
(二)大力加强职双师型教师资队伍建设
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职业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质量,与其有一支要求严格、富有特色的职教师资队伍是分不开的。德国在职教师资培养方面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他们建有自己的实践、配足了相应的设施来加强对学生实践性、技能性培养。众所周知,普通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分别是“学术性”人才和“实用性”人才,所以,对高职学校教师与普高教师要求也不能等同。我们在学习和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同时,应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建立有效的职教师资、培训机构和体制,并能与职业教育发展完好匹配。以高职院校的特点来配备和培养职业院校的师资,强化公共课技术平台上的任课教师基础理论和科研能力,教育学生最新的知识;对于专业方向任课教师而言,更加强调实践与创新能力,鼓励、支持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推动共同研发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以实现技术上的创新。这样既能提高教师实践和创新的能力,又能提升企业技术水平。
(三)建立客观、公正、规范的考试考核体系
客观、公正、规范的考核体系是德国“双元制”模式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首先,考试的标准就是按照联邦统一的有关《培训条例》和《考试条例》,专业命题小组的设置由德国的16个州组成,制定统一考核所用的试卷。再次,“双元制”职业教育考试由行业协会承担,它与培训无直接关系。这样就能充分保证了考核的公平。”而我国职业教育考核体系考试形式比较单一、评价标准相对片面、教考不分考试目的不明确、考试内容过分受限于教材,与实践要求相脱节。针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考试体制中所存在的弊端以及出于对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学业考核的科学规范性和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我们有必要抛弃过时的考核理念,重新审查和反思现存的高职教育考核制度在借鉴德国职业教育考试模式和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考核体系。
作者:徐雪薇 赵莹 单位: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郝文武,周海涛.经济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高等师范教育的改革———对四省区职业中学的调查分析[J].教育研究,2000(4)
[2]黄鹏,黄明秀.德国职业学院“双元制”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J].中国地质教育,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