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研究(4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4篇)

第一篇: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作用

摘要: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仍以地方政府主导为主,地方政府主要通过制定落实政策法规、统筹规划、提供公共服务、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等途径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地方政府;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世纪之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尤其是规模迅速扩大,基本上形成了每个市(地级市)至少设置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格局。2012年,全国高职院校数、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已分别占普通高校总数的60.8%、53%和43%,在规模上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1]。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了大量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其中相当一部分已成为企业行业的中坚力量,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一、关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界定

高等职业教育,是指由高等教育机构实施的旨在培养受教育者具有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并获得相应的、国家承认学历的毕业证书的高等教育形式。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岗位针对性强、企事业单位认可度高、紧跟市场发展需求、培养目标明确等特点。从现行的招生层次、学制等方面来看,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被看作是与高等专科教育同等层次的教育。但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应有之意来看,高等职业教育不仅包括专科层次,还应包括本科层次、研究生层次,是不同于普通教育的独立的高等教育体系,既具有技术应用性、技术创新性和职业针对性,又具有普通教育关照人的精神诉求、彰显人文性的特征。

二、地方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地方政府是和中央政府相对的一个概念,在我国分为省、市、县、乡四个级别。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者或举办者以省、市两级政府为主,县、乡两级政府基本上不具备举办和管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条件。所以,我们所说的地方政府是特指省级政府和市级政府。国家行政学院李军鹏教授指出:“政府职能是国家相关行政部门依据有关的法律法规,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公共事务时所要承担的职责和具有的功能。政府职能是公共行政基本内容和活动方向的一种反映,是公共行政的一种本质表现。”[2]地方政府是我国高职院校直接行政管理主体,现在很多高职院校采取的是地方政府为主导的教育管理体制,地方政府是管理主体,对高职院校实行直接的行政管理。因此地方政府职能的发挥,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积极发挥地方政府职能作用,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要积极有效地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地方政府首先必须积极发挥其职能作用,从宏观上、战略上把握,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办学,从而推动、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贵州省地处偏远,经济水平与发达省份相比而言比较落后,但是,在贵州省各级政府的支持推动下,贵州的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据统计:“截至2015年9月,贵州省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总数达到22所,全省计划招收高职学生81728人,实际到校61850人,到校率75.68%,在校生规模达到154310人,高等职业教育在贵州高等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3]。高职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满足了贵州省贫困家庭子女通过高等职业教育改变他们命运的愿望,满足了贫困农村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扩大了适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范围,为提高贵州省人口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数控技术、机电设备维修技术、护理技术、采矿技术、林业技术、旅游管理、物流管理等紧缺人才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所有各类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这极大的促进了贵州经济的发展。下面以贵州省为例,具体阐述地方政府在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中应该发挥的作用。

(一)制定政策法规,保障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地方政府制定的高等职业教育法规及其相关实施细则,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引导、保障和促进作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为贯彻落实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全省上下呈现出奋力后发赶超的态势,为了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贵州省委、省政府确定了“加快发展、加速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各行各业尤其是贵州省的支柱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一线的生产、建设、经营、管理、服务人才需求旺盛,迎来了贵州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新阶段,贵州省出台了《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黔府办发[2013]48号),各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视职业教育,认真落实贵州省政府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动贵州跨越发展战略,在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了学校大力支持,充分发挥了政策调控与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为高等职业教育院依法自主办学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证和制度环境。

(二)积极统筹规划,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需要政府统筹规划。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政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的主要制定者和实施者,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政策的统筹规划,贵州省各地方政府始终将高等职业教育及职业院校建设发展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和产业结构发展规划,坚持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定位和办学方向,发挥政策调控与资源配置作用,引导和支持学院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六盘水市委市政府在《六盘水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将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建立支撑工业强市战略、城镇化带动战略、产业化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加速培养六盘水市产业发展紧缺技能型人才,加速培养适应现代服务业、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紧缺人才”,“将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建成多学科、多层次,在校生规模达10000人以上的地方高等院校”。安顺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持续推进安顺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为了配合贵安新区发展的需要,贯彻落实《贵州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3-2020年)》的有关要求,以专业为纽带,搭建中职、高职、本科立交桥,积极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出台安顺职业技术学院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工作方案,目前,“3+2”连读涉及20余个专业,以自学考试、专升本考试等形式实现高职与本科的衔接,覆盖专业达近10个,有力地推动了本地高职教育的发展。

(三)提供公共服务,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从诞生之时就需要地方政府大力扶持,地方政府要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公共服务。地方政府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公共服务主要包括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氛围,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公共财政支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1.地方政府要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氛围

地方政府要通过舆论宣传,通过舆论导向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支持。由于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人民群众对高等职业教育还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轻视高等职业教育,认为高等职业教育不如普通高等教育等。“地方政府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氛围,逐渐改变社会群众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偏见,使民众从思想上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高等职业教育也是人才成长的重要途径。”[4]毕节市委、市政府实行优秀技能人才特殊奖励政策和激励办法,大力表彰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与先进个人,广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贡献,从而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和发展环境。在贵州省教育厅和黔南州委、州政府共同努力下,2015年黔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承办“2015年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活动,并开展了“黔南医专•台湾中山医学大学学生交流”活动,首次实现了外派学生至境外高校进行访学和交流的活动,对宣传黔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2.地方政府要多途径多方式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公共财政支持

教育经费投入是支撑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是公共财政的重要方面。高职教育特别是工科高职教育,由于重操作、重技能训练,教育成本较大,投入相对较高。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初期,地方政府更应该对进行扶助,逐渐加大财政资助力度。贵州省各地政府以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质量为核心,科学规划,加大投入,逐年提高政府财力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提高预算内职业教育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比例,用于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实训设备更新、教师队伍培养、专业课程和教材改革,对于不断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促进教育公平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2014年度,贵州省人民政府在将高职院校办学经费拨付标准提高至与本科院校一致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投入。仅项目建设经费一项共投入近4196.2414万元。并利用中央财政支持资金,撬动地方财政,行业企业投入和学校自筹共3783.9746万元投入到学校实习实训条件建设,贵州省两年期间累计投入实训基地建设资金达7980.216万元。截至2014年,铜仁市政府实际投入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经费总计达42358万元;其中:35100万元用于新校区建设;6000万元用于实习实训设备更新增置;750万元用于师资队伍建设;大大增强了学校的基础办学能力。

3.地方政府要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黄营满在博士学位论文中强调:“校企合作需要政府的帮助与支持,只有在政府的支持下,企业和学校才能在合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能动性,实现共赢,政府是沟通职业院校和企业的桥梁和纽带,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是校企一体化成功的有效途径和保障”[5]。贵州省各级政府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加强统筹领导,鼓励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全面的合作关系,调动学校、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推动校企一体化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方向发展。贵州职业技术学院在贵州省政府和省教育厅的主导下,逐步建立起校政企合作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初步形成了校政企合作的基本格局。除了继续与贵州省能源局、中兴通讯公司和贵州国有及股份制煤矿等多家企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在2014年底与成都东星航空服务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与企业在人才培养、科技开发、技术培训、技能鉴定等方面进一步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在贵州省政府和安顺市政府主导下,安顺职业技术学院在2014年与安顺市公交总公司和豪德集团分别签署了合作举办“安顺公交学院”和“豪德学院”办学协议;与安顺市林业局签订了《林业园林科技合作协议》,开展战略合作;与御茶村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现代化茶叶生产加工专业技能训练评估基地,以有效培养高素质茶叶专业技能型人才。在贵州省政府和安顺市政府推动帮助下,安顺职业技术学院与青岛环太经济合作有限公司、山东朝日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签订了青岛•安顺校企合作中高端国际劳务战略联盟框架协议。

四、结语

综观当今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他们的崛起依靠的是科技和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高等职业教育起着强劲的推动作用。地方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要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以培养更多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王德军 征玉韦 单位: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范唯,吴爱华.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13(16).

[2]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辛均庚.贵州城镇化进程中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10).

[4]季雯.论地方政府在地方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形成中的角色定位和职能[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5]黄营满.地方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中的角色定位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7.

第二篇:高等职业教育关键能力培养

摘要:

“关键能力”是职业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是一种对劳动者的未来发展起关键作用的能力。从关键能力基本内涵出发,在对工程机械制造及销售企业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在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中实现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关键能力培养的措施。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关键能力;工程机械;运用维护

1“关键能力”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关键能力”的概念是德国经济学家梅尔腾斯(Mertens)首先提出的,是相对专业能力而言的更广泛而基础的能力,是在各种不同场合和职责情况下作出判断选择的能力。目前普遍认为关键能力包括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两方面,与专业能力共同构成综合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是在特定方法引导下有目的、合理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解决问题并评价成果的能力。社会能力是从业者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强调在职业活动中对社会的适应性。社会能力可包括交往与合作、塑造自我形象、自我控制、反省、抗挫折、适应变化、组织和执行任务、推销自我、谈判、竞争等能力,也涉及了应归类于方法能力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创新能力。方法能力是个人对家庭、职业和公共生活中的发展机遇、要求和限制做出解释、思考和评价并开发自己的智力、设计发展道路的能力和愿望。专业能力与关键能力两方面能力均是就业所需,过于强调哪一方面都会造成另一方面的缺失。

2目前职业教育中关键能力培养的不足

(1)对关键能力内涵解读不充分。

我国职业教育推行“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然而很多职业院校在执行中被误解为“以专业技能为本位,以就业率为导向,以为企业服务为宗旨”。以致利用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来实现关键能力整合的措施不是很到位,从而不能实现在能力内容和培养方法上的互补与渗透。

(2)课程设置没有突出关键能力的培养。

关键能力是一种超出某一具体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跨职业的能力,所以很难凭借某一门学科的教学来培养,它需要通过依靠各门学科教学的整体力量来培养。目前有些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没有突出关键能力的培养,没有注重关键能力课程的整体设计与安排。有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把关键能力理解为专业核心技术技能,在课堂活动中于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不够,导致关键能力培养与专业技术教育脱节。许多教师对关键能力缺乏足够的重视,认为关键能力的培养仅是学生管理人员和辅导员老师的任务,或是简单认为思政和人文类课程即可完成对学生的关键能力培养要求,忽略专业课程教学对关键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3相关企业对从业者关键能力的要求

经多次深入中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第二分公司、吉林市正大工程机械销售有限公司、吉林市第一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机械设备处、沈阳铁路局吉林线路大修段等企业,采取现场调研,问卷调查、专家座谈、毕业生职业发展跟踪调查等方式,获得企业对工程机械运用及维护专业的人才需求、岗位要求。经对企业管理者访谈及问卷调查汇总分析,企业认为目前高职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心理素质不好”、“时间观念不强”、“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欠缺”、“解决问题能力不足”、“缺乏团队精神”、“依赖性大,工作缺乏主动”、“应变能力不足”等。将问卷中“企业录用员工时最看重的因素”“、员工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高职学生需要具备的职业素质”、“用人单位最关注的高职毕业生的个人品质”等问题的反馈进行分析排序。

4工程机械专业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措施

(1)将关键能力的培养作为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学生就业主要是四类岗位:工程机械操作、工程机械维修、工程机械技术服务、工程机械管理。确定专业培养目标除掌握工程机械驾驶操作应用技能、工程机械修理技能、工程机械技术服务技能和工程机械管理技术,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等技能型、技术应用型人才外,还要求毕业生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能够在较短时间达到应职岗位的较高要求,并具备相近岗位的转岗适应能力。

(2)在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实施中突出关键能力的培养。

对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主要面向岗位进行了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分析,得到本专业对应的各个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将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结合岗位所对应的职业资格的要求,归纳出多个行动领域,并进一步转换成对应的学习领域核心课程。在专业教学实施中推广以项目为导向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承接和完成某个具体项目任务来掌握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设计针对工作态度、小组合作、资料收集、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自我评价等能力训练和培养的环节及内容,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获取知识技能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以及工作评价的能力,加强团队精神、吃苦精神教育。

(3)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通过多种形式的综合素质拓展活动培养关键能力。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专门设置有综合素质拓展类课程及训练,如采取军事训练、主题党团活动、社会实践、公益劳动、体育比赛、公益活动等方式丰富学生的人文常识、强化应有的政治素质、思维素质、心理素质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通过公共安全教育、安全生产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来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法律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和服务意识及规范个人言行的能力和责任能力。通过各类职业技能比赛使学生在大赛的准备、参与过程锻炼关键能力。

(4)教学评价设计中突出关键能力培养效果。

教学评价的设计包括评价方法的选择、评价指标和评价工具的确定等方面。关键能力是一种有别于具体专业知识之外的学习、工作和创新能力。采用定量化的评价指标显然无法系统地对其发展状况作出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描述性评价更适用于对关键能力培养的评价,评价应着眼于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过程,促进学生认知、情感和能力的不断发展。在工程机械运用及维护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了多元化的考核与评价方法,以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获得。如采用现场实际操作、辩论、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制作作品、任务表演等方式或几种方式综合运用的考核方法,实施重在实效的评价机制改革。

5结语

职业能力是一个综合的能力体系,包括专业能力、关键能力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这一点无论对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的人才评价及培养均有借鉴意义。在大力提倡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对现代生产和社会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也是当代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段金辉 王佳 张代军 单位: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东方建银投资有限公司

第三篇: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德育评价方式

摘要: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搭建“立交桥”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趋势,职业教育中的德育教育衔接势在必行,本文从德育评价方式的衔接为切入点,抓住衔接原则,对中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德育评价方式的衔接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职业教育;德育;评价;衔接

随着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明确指出,我国职业教育要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搭建“立交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德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什么样的德育评价方式在德育工作中具有导向作用;要实现职业教育目标,衔接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德育评价方式就成为实现现代职业教育目标任务所面临的课题。

一、中、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德育评价方式衔接的必然性

1.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经过长期的发展,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更是明确指出“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加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沟通,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要协调发展和全方位的紧密衔接势在必行,德育工作的衔接不可或缺,德育评价方式是德育工作是“指挥棒、风向标”,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德育评价方式也需要衔接,他关系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完善发展。因此,探究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德育评价方式的衔接显得比较有现实意义。

2.人才培养的需要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分属不同部门管理(中等职业教育所属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等职业教育所属高等教育司),教育目标和重心缺乏统一性,增加了中高职业教育协调发展难度,导致中高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无法真正对接。据近年来的研究和调查显示,中等职业教育的德育评价没有以长远、成长和发展的视角去制定评价标准,而是评价标准的“重心”下移,评价内容偏向于中小学德育,高等职业教育其德育评价没有以发展、完善和固化的角度去制定评价标准,而是评价标准的“重心”拔高,评价指标偏向于本科生德育;评价“重心”的下移和拔高,出现德育评价方式的断层,直接影响到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德育成长,更影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完成为我国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3.德育教育发展的需要

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是现代教育发展趋势,但对“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德育评价方式衔接”的研究研究成果较少,并且大多散见于“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或培养目标衔接”和“中等或高等职业教育的德育评价”的研究中。但这些学术研究也存在不足:一是从德育或德育评价视角探讨和完善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发展较少。二是在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德育评价方式,缺少统一性、协调性、发展性的理论原则作支撑,出现了职业教育中德育评价工作的断层。三是研究成果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较差。因此,德育教育的发展要从多角度去探索研究和完善。

二、中、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德育评价方式的衔接原则

1.发展性原则

从中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德育教育对象来看,其年龄为15至20岁左右,他们正处于身心成长发育的关键期,每一个都是具有发展性的个体,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德育评价时,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每个学生在每个成长阶段的德育表现,而是要更加注重其未来的发展性和阶段性,这就需要,教育评价者从学生的发展性特点来考虑制定德育发展目标、评价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的德育成长和发展。

2.以生为本原则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学校、教师是施教主体,学生是受教对象,选择怎样的道德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评价,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学生作为受教群体,存在着性格特征、学习基础、道德素质等差异,施教主体应该承认差异,以学生为中心,树立学生成长成才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推动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3.知行统一原则

当前,中、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德育评价中采用的评价方式单一,多以书面考试等简单评价方式来衡量学生德育成长的情况,评价方式的不完善,较多从“知”的角度进行评价,忽略了“行”的有效评估,使得中、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在德育方面“知、行”严重脱节,出现“高分低德”的现象;因此在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德育评价方式的有机衔接,就要注重和完善评价方式的“知、行”有机统一。

三、中、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德育评价方式衔接的建议

1.制定统一的德育工作目标

中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德育评价方式脱节,其主要结症在于没有制定统一的德育评价目标,在实际工作中无准确的工作目标可依,准确定位中高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的目标是做好职业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德育评价方式衔接的必经之路。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本质上是同一类型教育,德育工作同根同源,应由国家相关部门进行宏观调控和统一指导,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落实,确定统一的德育工作目标;最终,中高等职业学校根据实际工作采取有效的评估方法开展德育评价。

2.构建完善的信息化评价“平台”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互联网作为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学习的重要平台,这为中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德育工作拓展了思路和途径,是德育工作需要开辟的新领域、新阵地。从中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德育评价方式衔接的角度来看,需要建立“课程-学习-实践-评价”一体的德育教育平台。(1)课程:学校根据中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当前德育教育的发展趋势,开发中高等职业教育一体的网络课程体系,并采用视频、慕课、动画等信息手段进行教育教学。(2)学习:创建中高等职业院校共享的网络学习资源库,学校规定学生在校期间每学期至少要在德育教育平台上进行自学的学时数,并要修完相应的课程和环节。(3)实践:设计与实际的社会生活相一致模拟游戏平台,学生通过玩游戏的方式,在游戏中进行模拟的工作、商务洽谈、谈恋爱等项目训练,找到工作、学习、生活中应具备的一些基本的道德素质,以模拟实践的形式提高学生道德修养。(4)评价:在平台的设计中,根据相关的数据分析和论证,制定出中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成长的每个阶段中应该具备的道德素质作为学生德育考核的标准,并把标准融入到每个环节中去,到达标准的同学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3.实施统一的德育“学分制”

德育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课程学习不一样,要求人们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优良传统和美德等内化成为自身的行为意识,这个内化过程是一个漫长细致而循环往复的教育过程。学年制的考核和评价方式已经不能很好的反映教育成效,学分制的“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学绩考核的精确性,学习时限的灵活性,培养过程的指导性”能更好的反映学习效果。德育采用学分制的评价模式,在中高等职业学生德育评价方式的衔接中要注意一下几点:一是,要打通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在德育评价中的“唯我独尊”思想,采用考核和评价方式一致的学分制;二是,学分制在中高等职业院校中要互认;三是,在实施学分制时,要严格按照统一标准进行评价,评价的成绩如果达不到相应的要求,学生在毕业或者升学中会受到较大影响。

4.引入“三方机构”参与德育评价

在中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德育工作中,教师是德育工作的组织实施者,又是德育工作的评价者,教师即成了“运动员”又成了“裁判员”,同时,中高等职业院校评价方式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评价机制,这为科学的评估德育工作效果带来了较大的障碍。要解决这一问题,需完善德育评价方式,让教师回归到教育者的本质,引入“三方机构”对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德育工作进行评估,使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角色分离,德育评价效果更加科学准确。“三方机构”可以是家长组成的评价团队,可以是社区或团体组织,可以是社会正规的专门评价机构,也可以是前面几者有机结合构成的组织;按照国家对中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德育培养目标开展阶段性或整体性的评价,通过评价方式的改变倒逼中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衔接和德育工作的进步。四、结束语随着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实施,我国职业教育将要进一步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不会改变;这就要求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各方面的相互衔接建立“立交桥”,针对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德育评价方式的衔接与完善,已经引起了不少职业院校的关注,探索中高等职业院校德育的有效评价方式任重而道远。

作者:龚蒙 马萱 单位: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

[2]冯冬梅.五年制高职德育教学中多元评价方式的实践研究.[J].教育教学.2014(3)

第四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创新研究

【摘要】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高职招生市场,如何使高职财经专业立于不败之地,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无疑是最佳路径选择。只有通过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教师业务培训,提高年青教师的实践水平;提升科研水平,做到以科研促教学等措施,才能培养高素质的财经类人才。

【关键词】

人才培养机制;高等职财经职业教育;项目化教学

1高等财经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近年来,高职财经专业对于偏向文科的高职院校来说,在招生方面可谓贡献度颇高。以山东省财经类的高职院校为例,每年财经专业的招生数量都超过千人。在招生数量逐年下滑的大背景下,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这一方面是国家整体经济形势趋好,对财经人才需求旺盛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财经类教育人员兢兢业业,努力教学的结果。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新的情况:即考生的入学分数也逐年走低,且分数差距巨大。以2014年山东经贸职业学院专科(高职)投档为例,文科最高分为518分,最低分324分;理科最高分为539分,最低分314分,两者相差在200分左右,学生个体之间的学习能力存在巨大差异。所以,靠粗放式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形势发展。

2存在的突出问题

2.1培养出来的学生竞争力不强

按照通常理论,高职财经专业培养的学生应体现出职业性的特点:即动手能力强,上手快。但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往往是,高职学生不能迅速融入工作且眼高手低。针对目前财经就业的买方市场,在同等条件下,用人单位往往选择本科生。所以,如何培养具有特点的高职财经人才,体现出其应有的竞争力,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2.2教师的实践能力欠缺

高职财经专业的相关教师往往教学任务繁重,很难抽出时间进行“充电”,长持以往,很容易造成知识老化现象。而财经方面的知识是不断更新的,特别是在企业一线,企业的财务运营也随着经济形式的变化也出现了新的情况。另外,财经工作与行业特点结合得也越来越明显,比如物流行业财经、传媒类财务财经等都是新兴的财经人才领域。这就需要教师“与时俱进”,紧跟财经专业的发展趋势。

2.3财经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同化现象严重

由于财经专业不需要大的资金投入,所以几乎每个高职院校都有财经专业,这就造成了“小而全”、“大而全”的现象,办学特色不鲜明。在教学方面,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实训时间较少且实训模式比较单一,很难做到对学生的精细化管理。致使学生厌学心理严重,很难做到全身心的投入。

3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路径选择

3.1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培养的目标是高素质的财经应用型人才,其逻辑起点应学会做人和学会做事。针对90后这一特殊群体,仅靠单纯的说教已经很难解决问题,有些院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角色模拟等方法,就非常见成效。例如,在进行财经综合实训过程中,将班级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先后设定财务科长、总账财经、稽核财经、税务财经、出纳等角色,要求不同的学生分别扮演。对于账务处理,采用三天一结账的方式,即三天之内必须将发生的业务全部做完。同时,采用三天一轮岗的方式,即每个人都能够尝试不同的财务岗位,指导教师负责日常的出勤考核工作。采用此种方式,学生的责任心陡然提高,在不自觉中树立了团队协同意识。另一方面,由于最后指导教师要根据每个小组的完成情况给同学打分,学生的实习积极性很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由于学生在报考的专业志愿往往由家长决定,入学后,首先要学的就是财经基础知识,这让许多学生感到财经专业太枯燥,使得学生学习财经专业的积极性大减。笔者认为,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之一。

3.2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教学

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个不争的事实[1]。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设置不同的教学课程是山东经贸职业学院会计系近年来的的教学探索。以2014年入学新生为例:对于高考在500分以上的新生组织成立永拓注会班,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与北京永拓会计师事务所联合,由经验丰富的注册会计师讲授课程,所选用的教材基本是考取注册会计师的教材;对于高考在400分以上的新生组织成立会计电算化(注册会计师方向)班,所选用的教材部分是考取注册会计师的教材,部分是学院自编教材;对于其余新生,全部选用学院自编教材。同时,考核方式也有较大的不同。根据个体的差异性采取分层次教学,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当然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贯通交流,体现动态化管理。通过近三年的教学效果来看,不同层次的学生取得相应的知识技能,找到相对应的专业岗位,证明分层教学是成功的。

3.3加强教师业务培训,提高年青教师的实践水平

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得大多数教师处于封闭状态,吐陈纳新对广大教师特别是财经专业教师尤为重要。例如,自2012年起,山东省教育厅、财政厅每年就全省的财经专业的骨干教师开展的国家和省级培训,效果就非常显著。通过此种方式,一方面为广大财经专业教师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提高了业教师的业务能力;另一方面使广大财经专业教师开阔视野,为下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提供思路。年青教师是我们财经专业的宝贵财富。由于年青教师从校门进校门,虽然教学的积极性非常高涨,但在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方面非常欠缺。这就需要我们在以下方面努力:一是,做好新入职教师的职业道德培训工作。通过培训工作,使新进教师理解职业教育规律,熟悉教学工作流程,梳理良好的师德风范。同时,使他们明白,踏上了三尺讲台,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二是,做好老教师的传、帮、带工作。“学徒式”的帮带模式,非常适合财经专业,这样可以使年青教师做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三是,做好新近教师的顶岗实训工作。虽然财经工作的实际操作已由手工过渡到电算化,但实际操作对财经专业无疑使最重要的。所以应下大力气做好新近教师的顶岗实训工作[2]。

3.4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对学生进行精细管理

校企合作一直是高职教育的特色和亮点,但仅仅依靠学生去单位观摩和顶岗实训是远远不够的,加强校企的深度合作值得我们深入探索。例如,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和银座商场的校企合作模式就很具有代表性。2012年2月1日,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银座佳驿酒店有限公司正式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成立“商职学院———佳驿酒店财务共享中心”。即银座佳驿酒店的账务处理全部交由商职学院的学生来完成,学生的报酬按照正式员工的标准。相当于将企业的财务部门搬到学校,为同学们提供了处理真实财经业务实战机会。此种模式体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运作理念,也是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企业用工模式的新探索。对学生进行精细管理,强调因材施教。针对财经专业的特殊性,大批量的向同一单位输送财经人才是不现实的。但可以有所侧重,例如,利用毕业生的最后一个学期,分别开设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的实训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只有采用这种模式,即采用精细化教学管理,才能培养用人单位喜欢的人才,做到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对接。

作者:曹森 徐奇齐 单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 潍坊市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李臣娟.试论当前高职师资培训的困境与对策[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2(01).

[2]李世平.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外资,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