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元制职业教育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双元制职业教育研究

摘要:

德国双元职业教育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教育职责的教育模式。与学校制职业教育相比,双元制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所以深受企业和学徒的欢迎。作为一种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双元制职业教育不仅促进了德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劳动从业者的职业素质,而且在世界各国享有盛誉,它的成功经验值得推广。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阶段,急需大批能够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我国应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在实践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之路。

关键词:

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工学结合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与完善以及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职业教育被推上了教育产业的大市场,处于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前沿,目前正在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人的就业和自我提升需求都强化了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在2014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和总理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指示。会上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被誉为二战后促进其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是德国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对保证德国劳动者的高素质、产品的高质量,以及德国国民经济在国际上的持久竞争力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双元制职业教育,不同于学校制教育形式,它是学生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和在企业接受技能培训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本文将对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进行研究与分析,以期为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简介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由企业和教育机构联合办学,企业、学校和老师共同培养学生,学生利用企业和学校各自的优势,理论与实践结合,工学结合,从而成为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职业技能的高素质技术人才的一种教育制度。

1.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产生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产生可以追溯至中世纪手工行业的学徒制。学徒培训工作通常在师傅的指导下进行,由手工业行会统一管理。19世纪后期,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德国各地开始建立专门的培训场所,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培训需求。同期,各种进修学校大量出现,用来为学徒进行文化补习。此后,进修学校逐渐演变为学徒接受义务教育的机构。20世纪初,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德国的魏玛宪法明确规定,进修学校作为义务教育进行普及。1920年,德国全国学校大会将进修学校正式命名为“职业学校”,它是双元制职业学校的雏形。1964年,德国教育委员会在《对历史和现今的职业培训和职业学校教育的鉴定》中将职业教育模式命名为双元制职业教育。1969年,联邦德国政府颁布了《职业教育法》,确立了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它标志着德国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的正式形成。

2.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

(1)两个培训地点

企业和职业学校,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两个基本培训场所。其中,企业的培训场所就是车间或施工现场,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而职业学校的培训场所就是课堂,主要教授学生理论知识,也就是“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从教学时间的分配来看,企业培训占整个培训时间的70%左右,而学校的教学时间占培训时间的30%左右。

(2)两种教师

企业培训的教师都是企业的雇员,他们一般也都接受过双元制职业教育,从职业学校毕业,并在企业有一定年限工作经验。他们是双元制职教体系中非常关键的,起着重大作用的师资。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师,都是国家公务员,他们必须完成四年的大学专业学习并通过国家考试,然后再接受两年的师范学习并进行一段时间实习后方可任职。

(3)两类考试与证书

企业培训一般长达三年或者三年半,结业考试内容以其在企业接受的实训内容为主,目的在于考核学生对所学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而职业学校则会进行资格考试,内容包括学生所学的各门课程。学生获得的毕业证书也有两类,一类是由行业协会颁发的技能证书,一类是由培训学校和职业学校共同颁发的学历证书。

(4)两个经费渠道

在双元制职教模式中,培训经费有两个来源,即企业和国家。企业里的培训费由企业承担,而国家会对小型企业进行一定程度的补贴。职业学校的培训费则由国家及州政府共同承担。这样就保证了培训经费的充足稳定。

三、双元制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1.存在的问题

(1)体制僵化,管理复杂

德国的双元制职教体系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一整套的法规、措施和方案,固然对培养人才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另一方面,这套庞大的体系管理复杂,体制僵化,缺乏灵活性。政府的统一规划也会扭曲企业和经济界的真实需求以及地区间的合理差异。双元制职业教育对经济依赖性过强,而企业对于技术革新的反应速度变化不一,使其很难及时跟上或超前反映科技和经济的变化趋势。

(2)企业提供的培训难以满足年轻人的需要

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传统的职业教育越来越难以满足年轻人的需求。很多手工业岗位空缺,而金融相关岗位却供给不足。许多学徒由于有了新的选择而在培训中途与企业解除了合同关系,产业结构的调整使这个问题变得越发严重。培训岗位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企业提供的培训岗位与申请者的期望差距较大,这是因为培训专业发展速度缓慢、技术含量偏低,难以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学徒会因此选择其他培训专业。

(3)企业培训与学校教学间缺乏协调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顺利实施需要企业与学校间的密切合作,但两者之间常会出现缺乏协调的情况。首先是企业培训和学校教学难以协调一致。由于生产技术水平的进步,企业往往会根据实际工作情况来制定培训的内容,而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是事先制定的,往往不能反映职业环境的变化,造成了企业与学校的培训内容难以取得协调一致。其次是企业培训师与学校教师缺乏沟通。学校教师面对的是来自于不同企业的学徒,培训师也会面对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教师和培训师都难以全面了解对方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与教学工作的协调,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2.面临的挑战

(1)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优势在于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使学生在进入职业领域之前,就具备了该职业所需的技能和知识。然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跨行业、跨领域、跨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很多德国公司把生产厂建立在国外,通过廉价的劳动力来增加企业收益。所以,传统的操作技能已不再是职业能力的衡量标准,人们对职业能力已经有了新的认识。跨文化能力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标准。然而,在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学徒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难以培养出适应国际化需求的职业人。在此形势下,职业教育必须随着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相关部门必须调整职业教育的法规政策。

(2)产业结构的转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德国的经济结构经历了从工业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经超越了其他产业,这意味着德国已经开始从工业化社会逐步转向以知识导向和服务导向为主的后工业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职业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并对人们的从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同样也会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传统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工业化的产物,其涉及的培训专业往往是以传统的手工业、商业为主,缺乏与服务业以及高新科技相关的培训内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3)人口结构的变化

近些年来,德国的人口数量呈现加速下降的趋势,其移民政策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德国的外来移民中有很多人来自于欧盟以外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人往往缺乏良好的教育背景,因此进入德国后长期处于社会的底层,其子女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也很难得到良好的教育,很多人(尤其是女性)鉴于教育背景的原因无法完成中学学业,这些人在申请学徒培训职位时,很难得到培训的机会,从而成为被排除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以外的弱势群体。如何把不同背景与种族的受教育者纳入其职教体系中,是德国政府必须要面对的挑战。

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近些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呈现规模快速发展的趋势,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迅速增加。但是,我国传统的职业教育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参与度较低,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实践脱节,毕业生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较差,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足。所以,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有益经验和合理思想,以改革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人才,是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模式转型的必然要求。

1.设置“双元制”管理机构,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制体系

校企合作是双元制职教模式的核心内容,而目前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一方面,由于缺乏合作的动力机制,企业往往不愿意参与学校教育,而学校则难以灵活地根据企业要求变革教学模式。因此,政府应设置双元制管理机构,从而为校企合作提供管理与约束。另一方面,我国未形成健全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导致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实施缺乏制度保障。借鉴德国的经验,我国各级政府应将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一系列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以保证校企双方各尽其职,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2.加快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是职业教育的实施者,是关系到此体系运行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德国对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十分重视,建立了一套严格的考核制度,不仅要求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还要具备娴熟的操作技能。与此同时,德国政府也注意提高教师的物质生活待遇,这就保证了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优良素质。目前,我国职业学校的教师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学历层次不高,实践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把教师培养成为既深谙专业理论知识又精通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同时应逐渐建立一套有利于师资队伍发展的教师资格认证体系。

3.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灵活设置课程

德国在职业教育实施过程中,课程设置与就业市场密切接轨。通过企业和学校的磋商,共同制订培养计划,使课程内容既有职业技能的培养又有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还会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调整培训内容。反观我国的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学生的培训计划由职业学校制订,课程内容也是一成不变,对市场变化反应不够灵敏,难以准确把握企业的技术需求与就业状况。进而形成了毕业生学无所用,就业压力大的状况。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应指导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社会发展灵活调整课程内容,实现学校与就业市场的“零过渡”。

五、结语

本文主要研究与分析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以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启示。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功,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广泛声誉,这是与德国的工业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因素密不可分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对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有重大借鉴意义,但由于我国与德国的历史传统与现实状况有很大差异,因而在借鉴时不能盲目照搬,而应汲取其精髓,不断改革与完善我国的职业教育,为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从而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

作者:田晨 单位:爱丁堡大学

参考文献:

[1]GerholzK,BrahmT.Apprenticeshipandvocationaledu-cation:aninstitutionalanalysisofworkplacelearningintheGermanvocationalsystem.InC.Harteis,A.Rausch&J.Seifried(Eds.),Discourseonprofessionallearning2014,(pp.143-158).SpringerNetherlands.

[2]HummelsheimS,BaurM.TheGermandualsystemofini-tialvocationaleducationandtraininganditspotentialfortransfertoAsia.Prospects,2014,44(2):pp.279-296.

[3]KlotzVK,BillettS,WintherE.Promotingworkforceex-cellence:formationandrelevanceofvocationalidentityforvocationaleducationaltraining.EmpiricalResearchinVocationalEducationandTraining,2014,6(6):pp.1-20.

[4]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亓俊国,庞学光.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内涵的多维度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8,(11):23-26.

[6]王宇东.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

[7]魏晓锋,张敏珠,顾月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特点及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