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企业职业教育指标体系建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破解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难题的重要突破点。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是一种理想状态。构建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指标体系,应遵循主体性、导向性、互惠性、过程性的基本原则。在原则指导下,根据不同参与主体的参与程度,尝试构建政府参与的支持型指标、行业参与的引导型指标、企业参与的主导型指标、职业教育学校和机构参与的匹配型指标框架,以期为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提供启示。
[关键词]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指标体系
[课题项目]
本文系2013年广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广西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支持体系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SK13LX241)
在对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重要指示中,提出要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形成教育和产业界共同发展职业教育的格局,促进校企深度合作育人,激发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企业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参与者,也是主要用人单位。企业的用人需求代表市场走向,职业教育对企业的供应状况代表职业教育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匹配程度。职业教育自身培养目标的职业性与实践性,决定了职业教育与企业的不可分割性。因此,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以及两者的融合度,是破解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难题的重要突破口。尝试构建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指标体系,有利于寻找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最佳方式,以期为实现企业的深度参与提供可行性建议。
一、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内涵
多年来,关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研究很多,但多是关于困境与对策以及寻找良好参与模式的探讨,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涵研究较少。目前研究中涉及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界定,大致分为两种:一是从企业参与的内容来看,指企业参与职业院校的教育以及其他教育机构所开展的职业培训;①二是从企业参与的作用来看,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程度是影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②这样的界定似乎只停留在表层,对其参与主体、参与方式、参与内容等要素的界定还不清晰,容易造成认识上的误区。首先,对参与主体的概念界定不清,企业并不具备主体资格。“参与”在《辞海》中的解释与“加入”等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就是企业加入职业教育的过程,但加入的状态有主动与被动之分。2002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提出要充分依靠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加强企业与职业学校的合作。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举办者、职业学校的合作者,不仅是参与者,还是处于重要地位的参与主体。其次,参与主体方不清,仅限于企业和职业学校或机构。当探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参与主体时,就会给人们造成一种错觉,认为这个过程只有企业和学校两者参与,事实上,它涵盖了企业、职业学校和机构、政府、行业等多重参与主体。只有多方共同合作,才能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落到实处。因此,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以企业为主要实施主体,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与政府、行业、学校和机构共同合作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内涵,应指企业全面介入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实现全方位对接的职教人才培养培训模式,也可以看作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所达到的一种理想状态。可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深度参与:一是企业与职业教育的全方位融合,包括企业参与的模式与内容是否与职业教育的自身发展相吻合,职业教育学校和机构能否与企业协同育人。目前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模式主要有三种“:订单式培养”“2+1”“工学交替”模式。订单式培养指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培养计划,共同教学,定向就业;“2+1”模式指前两年在学校学习,第三年采用顶岗实习的方式;“工学交替”指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培养计划,由学校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交替进行。③可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容包括制订培养方案、提供实训基地、承担教育教学任务,但这些仅限于订单式培养与工学交替培养模式,与之前所探讨的“全方位融合”仍有一定差距。“全方位融合”强调企业应参与职业教育培养培训的全过程,包括招生、培养方案、专业设置、课程教学、教材选用、实训计划、师资培养、就业选择、经费投入、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政策制定、管理决策等多方面。只有企业全方位参与职业教育,才能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二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过程中的各个参与主体之间,应保持协调一致的内在关系。每个参与主体都是参与过程实现的支持方,缺少哪一方都无法保障这个机制的正常运行。虽然每个参与主体的职责不同,但各个主体的协调一致将有利于实现整个机制的优化,最大程度地发挥各个主体的有效作用。企业是参与过程的主要实施方,决定整个参与过程的实现程度;政府是企业参与的支持方,保障企业参与的顺利实施;行业作为企业的主管部门,是企业参与的引导方,指导、监督企业参与的各个环节;学校和机构作为企业参与的另一个实施方,是企业参与的助推力。职业院校、机构只有通过加强自身建设,才能吸引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合作。
二、构建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指标体系的原则
构建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指标,必须基于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观,反映企业与个体成长、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和内容要求,体现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与满足。为此,笔者尝试提出如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的提法,最早来源于康德的哲学,它重新定义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对“主体消极、被动地适应客体”这一观点持否定态度,认为应该让客体围着主体转,没有认识到实践在主客体一致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马克思的主体性原则,是指人对世界、自身的实践改造原则,强调主体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能动地位。因此,有学者提出,主体性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主观性、自主性和能动创造性。④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运行模式中,此原则也同样适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一个由多方参与主体共同实施的合作过程,强调多方参与主体的主体性,需要各参与主体都在参与过程中体现本身的主观性、自主性与能动创造性。主观性,指各参与主体所带有的强烈参与意愿与明确的参与目的,是在一定思想、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行为;自主性,指参与主体要充分认识自我,了解自身优势,明确参与职责,以独立自主的参与主体身份与其他主体合作完成;能动创造性,指各参与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可根据实践过程中的变动来调整参与方案,主动推进参与过程的实现。主体性是参与过程的核心所在,只有坚持主体性原则,才能保证这样一个多方参与主体共存的合作格局呈现良性发展态势。
2.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主要回答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在以往关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研究中,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被看作影响参与的一个重要因素。⑤企业的经济属性,决定企业要权衡成本与收益、收益与风险,从而决定企业行为。对此,许多学者在对策建议中提出,要强化企业对社会的责任感。企业作为具有公民身份的企业公民,必然要承担自身对人类社会所承担的义务即企业公民责任,⑥可进一步理解为,企业要参与社会活动,承担社会发展、教育发展等公民责任。由此可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有两种基本的价值取向:一是以追求自身经济效益为主的企业价值本位;二是以社会发展为己任的社会价值本位。由于目前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制度还不完善,激励机制有所缺失,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与社会对企业行为的期望发生矛盾,促使企业选择经济效益作为权衡参与行为的主要指标。然而,企业本位不一定指单纯追逐经济效益,还包含自身成长的内在意蕴。限于现阶段的发展实际,社会上对企业本位的认识产生了一定的误区。社会责任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未来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价值目标,将超越原有经济导向的企业本位,逐渐走向社会价值最大化的社会本位。在社会价值本位的影响下,企业才能实现主体道德追求与企业自利的双赢模式,形成良性发展循环。
3.互惠性原则。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涉及多方参与主体的自身利益。企业深度参与的一个理想模式,就是实现多方合作的“多赢”,既能发挥政府管理、协调、激励的作用,又能体现行业协会的指导、中介、监督作用,还能提升企业与学校、机构参与的积极性,并满足他们不断发展的需要。互惠性原则,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还要充分调动各参与主体的能动性。这就需要各参与主体在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基础上,具有相同的参与目标、趋于一致的价值取向,形成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独立的良性互动关系。政府与行业协会的良性互动,有利于政府了解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制定针对性强的政策方针,也有利于行业协会组织的合法化发展;行业协会与企业的良性互动,既有利于行业协会对企业参与行为的规范化,能对各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进行预测与评估,也有利于企业的有序参与、良性竞争;企业与学校的良性互动,既有利于职业学校获得丰富的教育资源,实现人才培养的市场化,也有利于企业树立自身的形象以及获得职业学校的知识、技术、人才、科研成果等;政府与学校的良性互动,既有利于政府的宏观统筹,也有利于职校获得一定的经费支持、基础资源配置,实现规模发展、质量提升等。因此,互惠性原则是各方参与主体实施参与行为的不竭动力。
4.过程性原则。
过程性原则,来自过程哲学。过程哲学的核心观点是:过程就是实在,实在就是过程。整个宇宙是由各种事件、各种实际存在物相互连接、相互包涵而形成的有机系统,是一个生生不息的活动过程。⑦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就是参与主体相互连接、相互支持的有机系统。秉持过程性原则,指参与主体各元素之间持续不断地联系与创造。怀特海曾对过程做过分类,他将过程分为宏观过程和微观过程。宏观过程是从已获得的现实性向获得之中的现实性转化;而微观过程是各种条件的变化,这些条件纯粹是实在的,已进入确定的现实性之中。⑧也就是说,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从宏观上,要为将来有机会参与职业教育创造条件;从微观上,要应对各种现实条件的变化,促使各参与主体实现参与意识的深化与参与能力的提升。由于各参与主体产生高度参与职业教育的意识与行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应摒弃一步到位的观念,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作为一个长期、逐步实现的过程,从参与的现实条件入手,努力使客体的参与条件逐渐满足参与主体的主观需求。
三、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指标体系建构的原则,我们认为,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指标框架应由不同参与主体的参与程度所决定,分为政府参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学校和机构参与、行业参与四个部分,每部分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出二级、三级指标。
1.政府参与的支持型指标。
2014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落实政府职责,完善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政府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中,体现宏观统筹、实施保障、政策支持的主导作用,力求做好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基本保障条件,包括职业教育法律法规的完善、经济支持、实施条例的制定、制度建设、师资培养培训等。我国自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至今,仍未出台实施细则,因此,应将法律法规修订的进度情况列入衡量政府支持的指标体系中,从而加快完善法律的速度。在政府对教育领域提供的经济支持中,与普通中学、高等学校的经费投入相比,职业学校的经费投入相对较少,经济支持程度严重影响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因此,对经济支持要素的指标框架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教育经费投入(科研经费、学校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企业参与专项资金(实训基地建设、企业补贴等)、参与企业的税收减免、贫困生资助、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投入(实训设备、教学设备、数字化设施)等。可以根据各级政府的投入情况,对省域之间、县市之间、学校之间经费落实的情况进行比较,根据其差距大小,了解政府的经费支持力度与落实情况。实施条例应包括企业实训教师资格条例、企业参与资格审查条例、经费管理条例、就业资格准入条例、“双师型”教师资格条例等。虽然条例之间无法进行比较,但可以具体衡量不同区域内的具体实施状况,从而对企业参与的程度有一个宏观把握。关于师资培养培训的指标,应重点考察培养培训的规模、速度与质量水平。目前,职教师资力量薄弱,培养培训任务主要由职教基地、少量职业技术师范学校完成,师资培养的规模与质量都有待加强,对职校教师的职后培训较少,限制了教师的提升空间,这些都是影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培训整体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
2.行业参与的引导型指标。
在我国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影响下,各层次的行业协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是,行业协会与职业教育之间并未建立密切合作,没有充分意识到职业教育合作对自身发展的战略意义,大多是职业院校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来主动邀请行业协会参与。行业协会作为政府与企业、企业与学校的沟通桥梁,具有一定的代表、协调、研究、服务职能,既能协助政府统筹企业发展,又能凌驾于行业企业之上,了解行业企业发展的需求,因此,行业协会指导和管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可能的。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引导型指标,可以根据相关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信息进行预测(可依据人口变动趋势、职业类别结构、各类企业的数量是否满足市场需求)和(专业设置是否满足产业发展趋势,劳动力结构是否满足市场需求)。同时,行业还围绕参与教育标准的制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培训目标、课程内容、考试标准是否与职业学校相应的专业教学计划和考试方案相匹配)、职业资格标准与国家资格证书制度的完善(组织考核的次数、参与资格证书考核的人次、颁发证书的数量、制度的实施与监管)、教材的推荐(是否满足教育教学需要、教材如何进行编写与规划)、专门管理机构是否健全(咨询机构、培训机构、决策机构、协调机构是否有健全的组织)等几方面,主要考量行业参与所带来的指导效能。行业参与的引导型指标,旨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运行机制的重要作用,通过行业协会的协调沟通、政策引导、管理监督等功能,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效能。
3.企业参与的主导型指标。
目前我国企业参与的状态大多是被动型的,参与的热情不高,这源于企业重要参与主体的身份还未得到社会各方的认可,需要企业在参与过程中体现其作为主要实施主体的价值。可以认为,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这一人力资源开发模式中,政府主导这一模式发展的方向,但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则由企业主导具体实施的进程。企业深度参与的衡量指标框架,可从企业投入的各个要素进行构建,包括企业的人力投入、物力投入、财力投入、技术投入、时间投入,可通过企业之间的横向比较、企业自评、行业评价、学校/机构的测评完成。人力投入是解决职业院校师资结构不合理的主要方面,包括企业人员担任职业学校专兼职教师的师资结构(数量、学历、性别、技能水平)、专业发展水平(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教育意愿)、培养培训等。物力、财力投入的程度是企业实质参与程度的集中体现。物力投入包括企业提供的生产车间、生产场所、技术设备、辅助设施、校舍建设等。财力投入指通过捐赠、集资、独资、提供贷款担保等多种经费渠道为职业教育提供的经费补充,可依据投入的形式与数目进行量化比较。技术投入,指企业与职业学校分享生产技术,以及研发新产品投入的技术力量,包括为企业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所提供的技术骨干、高级工程师的数量、共同研发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成果等。时间投入,指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年限长短。人才培养培训是一个周期较长、收益回报较慢的过程,通过参与的年限,可以衡量企业所投入的精力与重视程度。
4.学校、机构参与的匹配型指标。
有学者曾提出,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有四种模式,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之“学校主体”模式、校企共同体之“企业主体、学校主导”模式、教育型企业之“企校一体”模式、现代职教集团之“多元主体”模式。⑨可见,企业由被动“参与”逐步向参与“主体”转变,企业参与的过程是以学校为核心进行的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但是,学校自身建设的有限性、教育与市场的脱节,体现不出职业教育“职业性”的显著特征,不能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产生共鸣,也无法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这就需要职业教育学校或机构加强自身建设,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使自身的各项指标满足企业参与的客观条件,凸显企业在整个参与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学校、机构参与的匹配型指标可分为人才培养(专业知识成绩、技术水平能力)、招生(入学率、生源来源、招生方式)、课程开发(教师、学生满意度、课程内容、教学设施)、师资配备(双师型师资结构、数量、学历、全职与兼职等)、实习实训(实操成绩、实习鉴定)、评价(社会认可度、学校地位、企业声誉、家长满意度、学生满意度)、就业(就业率、升学率、就业满意率、就业单位)、硬件设施(教学楼、实训车间、实习基地、图书资源、教学设备、生活设施、教室环境)、管理制度等。这些指标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不是学校和机构单方面完成的,而是企业与学校、机构共同参与完成的,最终结果将体现在学校和机构的这些匹配型指标中,反映学生从学习岗位走向社会工作岗位的全过程。这些指标将转化为促使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取得教育结果的根本体现。
作者:武博 韩刘洋 单位:广西科技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注释]
①陈仙.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动力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9:6.
②林永春,李慧.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6):40.
③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5.
④陈金美.主体性基本问题辨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2):56.
⑤李秀红.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动力不足的经济学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0(10):50.
⑥聂伟.论企业的职业教育责任[D].天津:天津大学,2013:26.
⑦杨富斌.怀特海过程哲学思想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2003(4):77.
⑧(英)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过程与实在:宇宙论研究[M].杨福斌,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391.
⑨童卫军,范怡瑜.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运行模式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