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及推行(共4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及推行(共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及推行(共4篇)

第一篇

一、高等职业教育基本建设存在的问题

1.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不合理

专业设置是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自身特色的集中体现,也是其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专业设置不仅需要对当前社会各个行业人才需求的科学分析,还需要把握市场动向从而找准热点专业。但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在此方面还有明显的不足,其集中体现在院校对于社会各个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还不敏感,并且对于各个行业不同岗位的调查也明显不足,进而使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不能迎合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点。

2.高等职业教育目标不明确

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传统的高等教育,其培养的人才应该以能力素质为主。但就目前而言,很多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在此方面还没有深刻的认识,过分注重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而对实践应用技术重视偏低。这就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没有足够实践应用能力,但在理论知识掌握方面也有一定的不足,不符合目前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

3.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体系不完善

课程体系建设在高等职业教育基本建设方面,占据着核心地位,同时也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但多数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体系还不完善,其主要其中体现在目前存在的课程建设体系还没有适合高等职业教育使用的部分,而部分院校继续沿用本科院校的课程建设体系,从而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所冲突;而部分院校则采用了新型的技术课程建设体系,但因为课程建设模式的设计和实践远远不足,从而导致了技术课程建设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缺陷,降低了高等职业教育建设的质量。

4.高等职业教育的产学合作机制不完善

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最重要特点就是产学合作,即其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很强的可用性。就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基本建设情况来看,在产学合作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还没有形成足够的规模。其主要体现在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方面没有和相关的行业进行合作,并且在整个建设过程中,校外力量的融入也不明显。

二、高等职业教育基本建设的优化措施

1.健全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体系

在进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工作时,相关人员应该明确市场需求的重要性。在实际建设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应该保证其设置的专业拥有较为稳定的市场需求,并且还要把这些专业与各个技术等级证书相结合,从而保障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稳固的发展;其次对于热点专业的设置方面,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应该杜绝跟风现象,结合院校本身拥有的优势和热点专业的特点,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同时还要进行必要的市场调研工作,然后与一些热点专业对应的行业资深人士进行深入的讨论,从而严谨的进行热点专业的设置。

2.改善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

针对我国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两难处境,在实际建设工作中,相应的研究人员应该借鉴国外在此方面的先进经验,构建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其体现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相关的教育人员应该重视不同课程的实用性和融合性,把各个课程之间的内容进行有机合并,从而构建高等职业教育的综合课程体系;第二在技术应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借鉴德国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把社会各个行业与对应课程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而增强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适当的降低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

3.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计划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计划首先应该有浓重的现实意义,还要与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从而保证计划的灵活性。在此方面,应该遵循几个方面的原则:第一,教学计划应该在市场稳定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完善;第二,教学计划应该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从理论知识、技术应用和心理身体等多个方面进行教育工作,从而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三,教学计划应该明确学生的主导地位,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当引导者的身份,辅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能力;第四,针对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生源混杂的情况,相关院校应该发掘共性与个性共存理念,即对于同一专业的不同生源,在大的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应该保持一致,但在细节的培养计划方面则可以适度的进行必要的改进,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成效性;第五,教学计划的进行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并提高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工作中的地位,从而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目的的完成;第六,教学计划应该把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融入其中,进而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人才的培养工作;第七,教学计划应该涉及一些具有地方或区域特色的专业,从而增强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实力。

4.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中产学合作机制

首先,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应该让企业直接参与到院校专业建设中去,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工作;其次院校可以通过科研开发等手段,把校外企业和学校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而增进校外企业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融入程度;最后产学结合不仅有利于相关企业了解学生现状,也让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得到充分的应用。因此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应该保持与企业之间的双向交流,从而构建人才和企业之间的最优组合。

三、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结构的不断改革,社会各个方面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在未来的发展中必将有其新的意义和内涵。本文经过科学合理的探究,较为系统的阐述了高等职业教育基本建设的策略,给广大高等职业教育人员带来了操作性较强的实践经验。但因为我国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建设现状和条件都有很大的差异,从而在实际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重点也有所不同。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人员在进行基本建设工作的时候,应该根据本区域在此方面的建设现状和特点,并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在本区域内的发展动向,全面的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基本建设工作,从而促进本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作者:吕静 单位: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一、“创意与操作一体化”的复合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化工类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化工人才的培养规格与其他高职院校的人才规格不尽相同。鉴于此,我们将化工人才规格概括为“创意与操作一体化”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其特征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创意能力,能够娴熟地运用专业技能去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具体来说,化工类高职学生应严于把关、富于创意、善于操作、长于沟通。严于把关指把好生产过程关和产品质量关;富于创意指在每一道工序、每一个具体岗位上都能实现再度创作,从而使产品设计师的意图锦上添花;善于操作指不仅娴熟地掌握一门专业技能,还要熟悉前后相邻岗位的操作,一专而多能,保证团队的整体协同;长于沟通指长于交往、交际、谈判,具有良好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这样可以提高团队的整体战斗力,增强团队的核心竞争力。

二、“三位一体”是化工类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径

化工类院校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其特殊困难。化工生产是比较危险的岗位,工作岗位分工较细,无法成批接受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基于此,学院探索了一条“三位一体”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途径,“三位”即立足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产学结合,依托“株洲化工厂”和湖南化工集团实施工学交替,对接校外合作企业推行顶岗实习“;一体”即三种方式是前后相继的有机系统,互相依存、互为补充。目前,学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基本能有效覆盖化工类专业;湖南化工集团的依托作用越来越明显,提供了大量的实习岗位,并派有丰富实践经历的高级工程师到学校,对学生和老师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对接校外合作企业的覆盖面日渐拓宽,程度日益加深。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意能力至关重要,可以让学生多做观察性、演示性实验,促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观察。要做到与工作岗位的零对接,实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一个好的教学制度和课程设置体系是基本保证,要将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未来的岗位技能进行对接,将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活动进行对接,把课堂环境营造成一个工作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工作的乐趣,让课程内容反映当时企业的生产需要。同时,还要将课程内容与企业的最新技术进行对接,使课程计划处于动态中,随时可以接受企业的反馈意见并进行修改,让学生与未来的工作岗位零距离接触。要对学生进行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教育,使学生具有丰富的文化素养知识、良好的业务素质,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基础化学实验掌握基本化学分析与测试技术,学会操作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各种仪器,培养学生的化工操作能力。让学生在仿真的工厂环境中工作,使学生与工作岗位近距离对接,享受到操作真实化工机器的感觉;将学生带到工厂、企业参加顶岗实习,使学生感受到工厂的工作氛围以及与工友工作的文化氛围,融入企业文化,感受团队意识,获得实践经验,为未来的上岗打好基础。要实行“工学结合”,还需要由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对接受顶岗实习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性补贴,让企业积极地接受学生参加顶岗实习。

同时,企业也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报酬,提高学生参加顶岗实习的工作积极性。学校要成立由学校、企业、行业三方代表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讨论专业发展趋势、岗位能力培养要求、课程培养体系、人才评价体系等内容,修改课程授课计划,基本做到课堂教学内容职业化、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方法多使用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法,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培养他们化工操作、应用、自动化控制等多方面的能力。

三、构建突出“创意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是解决人才培养方式的核心

从培养化工产业需要的“创意与操作一体化”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目标出发,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入手,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持续发展能力为目的,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的内在逻辑关系,我们构建了以岗位职业活动和工作过程为导向、体现化工产业从业要求的课程体系即综合职业能力模块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由职业基础素质、岗位技能和职业综合能力三个模块构成,前两个模块主要积累知识和技能,第三个模块通过项目课程的开设综合训练创意能力。职业综合能力模块的设置是化工类高职课程体系的重要特色。项目课程的开设要建立在明确的岗位基础和工作任务上,直接使用行业标准,有特定的师资要求及安排,也有特定的施教场所安排,一般通过创设职业实践情景或直接在职业环境中展开教学。为突出对创意能力和创意品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我们在课程建设中强调工学结合三年不断线、创意品质培养三年不断线。我们构建的突出创意能力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源自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属于行动体系课程观,即按工作形式、工作内容、工作流程来设计课程体系。

四、实行兼职教师“AB角制”是破解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瓶颈的关键

化工专业具有实践性、创造性强的特点,要求教师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从业资源,在师资培训途径上也有别于一般的高职专业。化工类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兼职教师库的建设上。可以通过聘请化工专业的行家里手来担当专业课和技能实训课教师,以弥补自身师资的不足。但是化工类高职专业的兼职教师有其特殊性,那就是流动性大、突发性任务多,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破解这一“瓶颈”,我们比照国外同类职业院校的通常做法,按行业的A,B角制度建立动态优化的兼职教师库,即一门课有两名以上的兼职教师担任,A角有临时性任务,B角可以顶上。这种做法一是保证教师有较高的实践技术水准和专业水平;二是弥补技能实训课教师的不足;三是把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引进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作为青年教师的导师,对青年教师进行辅导,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也能为青年教师到工厂去实习锻炼开辟路径,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操作水平;四是丰富了师资结构,能很好地保障教师的教学需要,不会因为老师的缺失而影响教学的正常开展。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是双师素质强化、双师结构优化。为建设好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我们还通过实施“五项工程”,建成一支动态优化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

通过到企业实践锻炼、开展项目合作、参与课程建设等形式,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和职教能力,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和相应的考核评价办法,创新校企“共享”机制,聘请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建成400人左右动态优化的兼职教师数据库,形成实践技能课主要由兼职教师讲授的长效机制。具体做法有:专任教师定期到企业,兼职教师20%更新率,并通过末尾淘汰制与不合格淘汰制保证队伍精良。

五、“共建”“共享”“共管”是顶岗实习管理的重点

顶岗实习是化工类高职院校的难点,化工类工作的特殊性和岗位细分等特点,决定了不可能成建制地接收学生参加顶岗实习,鲜明地呈现出分散与集中相结合而以分散为主的特征。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采取了顶岗实习基地共建、指导教师共享、实习工作共管的办法,依托骨干合作单位建立顶岗实习管理区域工作站,人员共派、管理延伸,从而创新了管理体制和机制。

六、结语

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它要求学生具备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宽的知识面,关键要有过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结合学校与社会的实践,从化工人才培养平台、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具有的核心能力、教师的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建议,为开展化工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作者:张丽玫 潘勇 单位: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第三篇

1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

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体制的组成部分,注重教育体制改革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帮助职业生解决课程学习中遇到的具体问题。首先,精品课程在体制建设方面选聘了优质资源,尤其在国外先进技术课程上进行了引进,这是国内职业课程不具备的;其次,精品课程打破了传统职业教育模式,以某个精品项目为总指导,全面推动职业教育最优化发展;从两个方面加快了职业教育体制的全面改革。

2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的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推广与应用,精品课程在高等职业教育方面的作用得到肯定,许多职业院校开始引入精品课程理念,用以强化内部职业教学的改革力度。但是,并不是所有高等职业院校都适合精品课程,盲目地推广精品课程理念,往往会给职业教学工作带来诸多的难度。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

2.1思想问题

教育思想滞后性约束了精品课程的推广,直接影响了精品课程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例如,许多职业院校还停留在过去的教学思想里,对于新概念、新思想缺乏足够的认识,在观念上未能全部认可这一教学理念。比如,职业院校对精品课程倡导的“一流教师、一流教材、一流方法、一流管理”等核心理念认识不足,思想上否定了校内推广精品课程的价值意义,导致课程资源共建共享面临着阻碍。

2.2条件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建设重在“精品”,如何让专业课程精益求精,这必须要有足够的前期条件为支撑,才能更好地完成职业教学任务。就高等职业院校而言,精品资源共建共享对软硬件设施提出了严格要求。硬件方面,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必须充足;软件方面,以师资队伍为主的教学条件必须具备;这两项条件都要投入成本资金才能配套成功,而职业院校因资金问题往往无法实现。

3职业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对策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步伐逐渐加快,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共同构成了四大教育模式,满足了社会人才教育战略实施的综合要求。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技能型人才方面的作用更加显著,帮助生产型企业解决了技能型人力资源紧缺等问题。鉴于精品课程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价值,高等职业院校必须重点解决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中存在的难题,这是新时期职业院校改革的重点工程。

3.1科学规划

各高等学校要在课程建设全面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定位与特色合理规划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规划是为了拟定高效率的课程资源共享方案,从根本上解决精品课程建设的难题。高职院校需要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积极重视学科教育规划对现实工作的指导作用。

3.2队伍建设

教师是一切课程教学的指导者,搞好教师队伍建设有助于精品课程作用的全面发挥。精品课程要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的教授主讲,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鼓励博士研究生参加精品课程建设。

3.3体系改革

要准确定位精品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单门课程建设与系列课程改革的关系。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先进,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职业院校需定期调整教学体制,以精品课程为依托优化职业教学方案。

3.4方法调整

以信息化建设为趋势,将计算机技术融入职业教学模式,这是教学方法科技化创新的必然要求。精品课程要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鼓励将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形成一套适合本国教育的精品课程教案。

3.5教材革新

精品课程教材应是系列化的优秀教材,资源共享中要重视教材内容的优化调整,建立以新型资源为主的精品课程体系。精品课程主讲教师可以自行编写、制作相关教材,也可以选用国家级优秀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并且引进国外先进的教材知识内容,加快本国职业课程教材的创新改革。

3.6评估优化

各高等学校要采取切实措施,要求教授上讲台和承担精品课程建设,鼓励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积极参加精品课程建设。各高等学校应对国家精品课程参与人员给予相应的奖励,鼓励高水平教师积极投身学校的教学工作。对精品课程实施综合评估是很有必要的一项工作,能够加快新精品课程内容的优化改进,保障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优化。

4结论

高等职业教育加快了我国职业人才培养的战略建设,为各行企业提供了更多的人才资源储备。基于新时期人才战略机制改革的要求,国家必须注重精品课程资源的规划发展,重点解决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中遇到的问题,全面提高职业教育在人才战略培养方面的作用。

作者:杨帆 单位: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

一、高等职业教育成本分担的研究起点:资源依赖理论

资源依赖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依赖可以是相互的,当一个组织的依赖性大于另一个组织时,权利变得不平等。该理论建立初始,主要应用在企业公司管理中。目前,其研究范围已逐步扩大到非营利组织领域,如教育。在我国已有学者用此理论研究高等学校之间的比较、学校应对外部制约、校企合作关系、民办高校内部治理等。此外,该理论还可以从资源依赖的视角解释高等职业教育为什么需要成本的问题。政府(社会的代表)依赖于高等职业院校能培养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提高国民素质,而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需要政府的财力和政策支持,并且高等职业院校对政府的依赖性大于政府对高等职业院校的依赖性,权利变得不平等。目前,政府的财政投入仍然是公立高等职业院校主要的经费来源,但它愿意承担多少教育成本,由它自己说了算,高等职业院校在这其中没多少话语权;另一方面,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所需的资源也是相互依赖的,企业依赖高等职业院校提供适应企业生产与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劳动生产率,而高等职业院校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培养出的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在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需要企业人力(智力)、物力和财力的帮助。在现实的相互依赖关系中,高等职业院校更依赖于企业,其中比较明显的表现就是在校企合作方面出现“校热企冷”以及企业承担较低的教育成本现象;在高等职业院校和学生家庭的相互关系中,学生为了获得系统性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就业能力,提升社会地位,特别是在高考分数达不到本科录取线的时候,依赖高等职业院校能提供职业技术教育的机会,而高等职业院校为了提高声誉,需要招收高素质的学生,为了可持续发展,需要学生缴付学费以弥补部分教育成本,特别是在政府和企业等投资主体承担的成本不足以弥补全部教育成本的情况下。在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中,学生家庭处于弱势地位,被动地承担了过高的教育成本。资源依赖理论从组织间相互依赖的视角说明了高等职业教育成本分担的各主体(政府、企业和学生家庭)都需要承担高等职业教育成本。

二、高等职业教育成本分担的经济学基础:公共产品理论、人力资本理论

(一)公共产品理论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于1954年创立了著名的公共产品理论。该理论根据产品或服务是否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和受益的排他性,将社会产品和服务分为私人产品、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三类。私人产品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机制提供给个人享用,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和受益的排他性特点;公共产品是指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这种产品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准公共产品是介于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之间的一种兼具有私人性和公共性的产品,这类产品消费时既不是排他的,也不是全社会人人都可以共享的。

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是稀缺的,一个人使用了这个资源后,就会减少甚至排除其他人对该资源的使用;同时,提供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组织机构有时把这种有限的资源分割开来,提供给需要接受教育的人,而每提供一定数量资源的边际成本往往大于零,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具有私人产品的特性;此外,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外部性,一个人接受教育,政府(社会)和企业都可受益。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是既有公共产品属性,又有私人产品属性的准公共产品。高等职业教育是准公共产品,它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可以运用于绝大多数行业和企业,为国家和社会创造利益,具有很强的外部性与公共性。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成本需要除受教育者个人(家庭)之外的其他人承担,如政府、企业和社会,并且根据职业教育受益各方获取收益的大小,获取的收益越多,分担的责任与成本越多,反之则越少。公共产品理论从教育的属性角度解答了高等职业教育成本为什么需要分担、由谁分担以及分担多少的问题。从最根本上看,它是高等职业教育成本分担的最主要原因。

(二)人力资本理论

舒尔茨和贝克尔于20世纪60年代系统地建立了人力资本理论体系。该理论自其诞生以来,一直为西方经济学主流学派所支持,并被视作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石。该理论至今仍然影响着各国教育发展的政策,特别是教育投资政策的制定。其主要内容包括:1.与传统经济不同,现代经济除了相应的资本和自然资源外,劳动者的知识、技术及能力已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和驱动力。2.人力资本是投资形成的,其中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教育不但是一种消费,同时也是一种投资活动,是增加人的价值含量并影响未来货币收入和未来消费的投资。3.教育的投资是有收益的。从人力资本理论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并非仅仅是一种消费行为,无疑也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这种投资是有收益的。个人通过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增益了自身的人力资本,能够提高其未来的预期经济与非经济收益;对企业来说,通过高等职业教育投资获得了符合企业生产经营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应用人才,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对国家来说,通过教育投资提高了国民的人力资本存量,增加了国民经济总值,提高了国民素质。那么,高等职业教育成本就不应该仅由政府或仅由个人单方面来承担。这里的社会是指政府、企事业单位与社会团体的总称;个人为受教育者与家庭的总称。人力资本理论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解答了高等职业教育成本由谁分担的问题。

三、高等职业教育成本分担的直接理论基础: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由约翰斯通于1984年在美国“大学资助服务”第30届年会提出,该理论认为,高等教育是有投资、有收益的,能满足国家、企业、受教育者个人和家庭等主体的需要,根据市场经济利益获得原则,谁收益谁付款,教育的成本就必须由这些主体分担;根据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收益多的主体应多分担成本,收益少的主体应少分担成本;根据能力支付原则,从教育中获得好处和利益的人按其支付能力大小提供教育经费,能力大多分担,能力小少分担;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形式主要有收取学费、大幅度提高学费、收取学杂费、减少助学金、奖学金和贷款的数额、加大对学生贷款的回收力度、政府鼓励私立教育机构(减少政府对教育的投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解答了高等教育成本由谁分担、分担多少及如何分担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该理论也适用于高等职业教育。

四、高等职业教育成本分担的社会学基础:教育公平理论

柏拉图(Plato)在《理想国》中阐述了教育公平的含义:公平的教育应该使每个人特有的能力得到发展,为了使每个人都能通过教育获得发展,社会必须提供相同的教育机会,这种机会不应该受民族、地域、家庭背景、经济状况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胡森认为,教育公平主要指教育机会均等,一是指教育起点的公平,以效率优先为原则;二是指教育过程的公平,在教育资源配置和教学过程中,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受教育者;三是指教育结果的公平,以承认个体差异和发展不平衡为前提,给每个人提供不同的教育。海纳曼认为,教育机会均等的实质可以归纳为不同的受教育者享有公平使用教育资源的机会。基于上述理论,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高等职业教育成本分担有利于社会公平,有利于受教育机会的均等,从而促进教育公平在特定范围内的实现。如果高等职业教育成本主要由政府负担,政府的财政收入又通过税收来获得,这样,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成本就转到了全体纳税人头上。

在任何一个高等职业教育没有完全免费的国家,在高等职业教育学龄人口中,总是只有一部分人受到高等职业教育,如果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经费全部由政府来负担,就等于让所有纳税人支付了高等职业教育成本,这显然是有失公平的。另外,实施高等职业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扩大了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机会,有助于更多的青年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公平权利,将会促进教育公平。但是,由于社会资源和财富分配的极不对称,高等职业教育成本分担也会加剧社会弱势群体的不利地位,使得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无力承担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费,这便导致了一些教育不公平现象。因此,在构建高等职业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时候,要建立强有力的学生资助体系,以此来平衡成本分担下的消极后果。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也是达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从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角度来看,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各收益方主体分担教育成本。上述理论都从某一个侧面或角度说明了高等职业教育成本为何分担以及如何分担的问题,为构建合理的高等职业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作者:董青 单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