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路径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路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路径

摘要:高职教育不论在高等教育体系中,还是在职业教育体系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们有必要在顺应时展步伐的前提下探索高职教育的发展路径。文章着眼于青海省高职教育,在分析其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其未来的建设路径进行了探索,以期能够建设一个更加完善的、适应青海省情的本土化、现代化的高职教育体系。

关键词:职业教育体系;高职教育;青海省;路径探索

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对我国近10年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指出“2020年我国要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框架”。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之根本。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们必须顺应时展的脉搏,将中国现代化特色充分显现出来。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为国家输送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因此,构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将助推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青海省位于我国西部,一直以来属于全国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作为青海省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青海经济的发展,培养青海省职业技术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青海省政府和各级部门一直以来非常重视青海职业教育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职业教育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青海省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

近几年,随着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青海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开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论是从院校数量、规模或是招生人数上,青海省的职业教育都呈现出了扩张的趋势。各个职业院校坚持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办学宗旨,不论是在师资结构上,还是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都进行了完善和创新。

(一)高职院校总数增加,招生规模扩大

21世纪初,青海仅有一所高职院校,其承担着全省的高职教育任务。直至2006年,在短短的六年时间里,青海省就有了卫生、建筑、畜牧、交通、警官等5所职业院校。高职院校总数进一步扩大。2014年,为进一步发展青海职业教育,青海省又先后成立了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西宁城市技术学院和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3所高职院校,使青海省的高职院校总数增加为8所。职业教育的专业领域涵盖理工、农林、医药、政法等各个方面。从招生规模上看,2006年全省高职院校和高职专业共有在校生4851人。[1]直至2014年,仅青海畜牧、建筑两所高职院校的在校生总数就达到了8000人以上。随着近几年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权力的不断扩大,招生总人数仍然是有增无减。以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班级单招生所占比例约为班级总人数的20%左右。由此不难推断,各大高职院校的招生人数增加趋势强劲。

(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双师型”教师比例增加

青海省高度重视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经常通过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教师企业定岗培训、校企合作等方式增加教师与行业企业交流的机会,使教师冲破传统理论化教学模式的束缚,将实际的岗位要求融入到课堂教学中。[2]就目前青海省各大高职院校的师资比例结构来看,“双师型”教师比重较大,且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较高。

二、青海高职教育体系的发展困境

青海高职教育经过多年发展虽已取得了较为喜人的成效,但就目前各个高校的实际教学情况及社会各界的反馈来看,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高职教育发展仍存在一定的困境。

(一)对职业教育的观念认知较为传统

长期起来,公众对高职教育的认识较为传统,一直存在着“重书本、轻技能、重本科、轻职校”的观念。这主要来自于家长和社会两个层面。在家长层面,他们对职业教育缺乏客观的认知,往往将职业教育视为考不上本科的“差”生教育,更有甚者,将职业院校比喻为“差生收容所”。在社会层面,大众对高职教育的社会定位不准确,很多用人单位更是将“本科学历”设置为招聘的门槛。这无疑让更多人对高职教育避而远之。很多学生和家长宁可花费更多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进行复读,也不愿在高职院校学习一门技能。这种“一刀切”,甚至是学历歧视型的社会认知严重阻碍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二)高职教育师资结构需要完善

就目前青海省高职教育的师资结构来看,师资结构矛盾主要体现在教师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之间的矛盾。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新需求,青海各大高职院校相继增设了一些新型专业。这些新专业的出现对于年龄稍长的中年教师而言无疑是一个考验。对于年轻教师而言,他们虽然拥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但实践能力却稍显不足。就近几年各大职校新教师的招聘情况来看,新聘教师的学历层次多为本科或研究生,而对工作经验或职业技能并无过多的要求。这就凸显了教师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之间的矛盾。“双师型”教师比例虽有所提高,但对高校教师职业技能水平的鉴定还未有科学的评判标准和指标体系。各大高职院校只是单纯将教师是否持有职业技术资格证书作为评判其是否具有“双师”身份的唯一定性标准,而对教师的实践工作能力却缺乏定量评判的标准。

(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育体系需要完善

近几年,随着一些新新专业的开设,各校也在不断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育体系。在探索过程中,虽有国内其他高职院校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但仍需结合青海省情及青海高职教育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相应调整。一些存在已久的老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设置方面虽已比较成熟,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一些固化的课程设置已经难以顺应时代的要求了。这就要求各专业教学人员能清楚地认识到社会需求和学校供给之间的矛盾,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的改进和创新,真正实现“学”与“需”、“需”与“用”的有序衔接。

(四)职教体系层次结构不合理,严重阻碍高职教育发展

职业教育体系应该由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构成。就目前青海省初级、高级职业院校建设的情况来看,该省存在着一定的不协调。这种不协调主要体现在数量和地域分布两个方面。从数量上来看,青海目前共有48所公办职中院校。可以说,中职院校的数量规模已经能基本满足中等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然而,公立高职院校仅有8所,其中3所还是刚刚成立处于探索期的新院校。数量上的严重不对称无疑给中高职院校的有序衔接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如果高职院校还以普通高中生为主要生源,不仅无法给中等技能人才提供能力提升的机会,更是没有将中层职业教育有序衔接起来。很多高职院校设置了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虽然衔接机制更为紧密和专业化,但这无疑加大了高职教师的工作量,进而影响了高职教育的质量。从地域分布上来看,目前青海省的高职院校和开设高职专业的本科学校多分布在西宁地区,而中职院校除在西宁的四区三县(四区为城中区、城西区、城东区和城北区。三县为湟源县、湟中县和大通县)均有分布外,还在海北、海南等民族自治州有分布。这便充分体现了民族教育民族化和本土化的特点。

三、建设青海省高职教育体系的路径探索

高职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是培养专业化技能人才的必经之路,也是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根据纲要的要求及青海省高职教育体系的薄弱地位及其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笔者认为青海省高职教育的发展路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政府统筹规划,树立现代职教新意识

政府应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发挥引导和核心作用,从宏观层面上对现代教育体系进行优化,尤其要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一个科学的定位,赋予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平等的地位。同时,政府还要发挥宣传作用,加大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从意识上改变公众对于职业教育的传统认知,将职业教育视为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一个不可或缺环节而非位于教育底层的收容性教育。[3]从中央到政府各级部门应更进一步理顺其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到中央政府的统筹管理,各级政府部门积极配合并发挥其地域指导性作用。尤其是在每年的招生就业环节中,相关教育部门应该加大责任力度,划定合理招生规模、招生分数,促进各个教育层次之间的有序衔接。另外,相关部门要能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布各大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比例和就业专业匹配度等信息,从而改善大众对高职教育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的顾虑,引导更多的考生参加职业教育,进而达到为社会输送更多技能型人才的目的。

(二)完善师资结构,坚持需求导向的办学理念

高职教育对教师的职业技能有着更为严苛的要求。学校应不断完善教师的结构,鼓励教师多到企业行业中进行实践和学习,以便培养教师的岗位意识和技能经验。学校要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师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完善教师综合能力评价方法,对教师的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进行更为科学的考评。同时,学校还要鼓励老、中、青三代教师之间的互帮互助,建立更为完善的师资结构体系,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完善“双师型”教师评价专业体系。在教师招聘、职称评定、年度考核等方面,学校要将教师的职业技术能力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三)坚持教、学、做、产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所谓“教”就是教师要在教学中发挥传授知识的作用,“学”就是学生要将教师讲授的知识融会贯通,“做”体现在高职教学体系的实践性环节,“产”体现在高职学生的就业方面。在需求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指引下,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必须是具有实践操作技能的、能为社会所用的专业化人才。因此,在高职教育环节中,我们应将教、学、做、产四方面有机地融会贯通在一起,实现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同时,这四方面的相互结合又是将高职教育中的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四方面的责任主体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高职院校在学生培养和课程设置方面应充分体现出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社会各行业和岗位对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相应的课程标准和体系。在课程安排上,学校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学时安排上,学校要将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的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从而使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四)促进民族特色高职教育体系的发展

青海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底蕴。然而,就目前青海省各大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看,除了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这所以农牧业为主的院校开设的如动物医学、动物科学等专业符合农牧区实际需求的专业外,其他大多数专业的民族特色不突出。尤其是一些适应第三产业的服务型专业更是显得特色不明显。青海省高职院校的生源以来自牧区的藏族为主,大多数学生毕业后选择进入自己的家乡工作。然而,这种缺乏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并不能完全适应牧区岗位的实际需求,给学生的实际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学校应在现有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上,为适应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在课程安排方面更多地体现出能够切实为地方事业做出贡献的特点。[5]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任重而道远。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对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思索与完善将促进全国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得职业教育更具吸引力。

参考文献:

[1]王振岭,南金翠.青海职业教育发展的形势、机遇和对策分析[J].青海民族研究,2007,02:155-159.

[2]陈鹏,庞学光.大职教观视野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教育研究,2015,06:70-78.

[3]曹晔.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13,11:41-45.

[4]肖凤翔,薛栋.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的现状及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4:28-31.

[5]王文达,吕炜,刘鸫根.现代职教体系下高职教育的发展定位与路径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14,16:14-19.

作者:井亚琼 单位: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