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启示,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在整个教育体系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学生升学就业的主要渠道。而“双元制”是德国颇有成效且具特色的职业教育制度。其教育模式特别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而行为导向教学方法是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我国现阶段职教的课堂教学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2018年6月17日至7月7日,笔者很荣幸地参加了由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和广州市教研室组织的“职业教育骨干综合管理能力提升培训班”,赴德国法兰克服和柏林进行了为期21天的考查调研,共考察了德国黑森州行政学院、德国工商行业协会和手工业行业协会等部门、2所高校、4所职业学校以及2家企业等地的职业教育机构和学校,感受了双元制培训模式下的培训成果,也目睹了行为导向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互动性和取得的成效。也让笔者对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的地位、框架、教学计划、教学模式进行了实地考察,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一、德国职业教育体系概况
从德国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战略入手,全面了解德国国民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体系,重点是“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详细了解各种不同类型的职业学校、企业的“双元”管理和教育方式,以及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所扮演的政策主导、业务指导和监督考核作用。德国的教育体系十分完善,结构呈现多样性。根据德国《宪法》规定,各“联邦州享有文化主权”。也就是说在联邦基本法规定的范围内,各自高校可以自己管理学校,而各州的文教部对各种类型的学校教育具有管理权及监督权。所以,德国的各州教育体系在结构上有所区别,上图为德国大部分行政州的教育体系结构。从下图可以看出,整个教育体系大概可以分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几个层次。在教育功能上又可以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
二、德国职教专业教学体系
经过学习、参观交流、讨论研究,笔者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有更清楚的一个认识,同时也对德国的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及模式有更多启发。虽然德国国情与中国国情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是德国的一些做法,对于我们国内的中职教育及教学工作还是有很多可以借鉴的。首先,要了解德国双元制教育的含义和特点。1.德国双元制教育的含义。德国双元制教育的含义,就是指在职业教育中,由一元(指学校)与另一元(指企业),来共同承担学生的教育、以及教学的任务。而且学生在整个教学日常的活动中,企业、学校就一起参与,学生以企业实习为主。学生的三分之一时间在学校学习,三分之二的时间在企业学习。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学生入读职业学校前,一定要联系好自己想要去的实习企业。一入学,学生就是以这种学习模式,直到学生毕业。可想而知,学生通过这一种学习方式,到毕业时,学生已经可以成为企业的合格的技术工人了。这种结果,对学生本人和社会来说都是非常理想。2.总结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如下:(1)技能的实践要与理论的学习紧密相结合。(2)企业的广泛积极参与。(3)法律和法规相对比较健全。(4)多种教育形式的互通。(5)第三方的考试,保证了教育质量。
三、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启示
德国的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从企业培训中引进的,就是课堂教学注重“教、学、做一体化”,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职业院校适应产业升级改造、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其核心是以行动为导向。所谓行动导向就是以学生行为的积极改变为教学的最终目标,通过各种自主型的教学样式和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样式来完成任务,从而塑造学生认知、社会、情感等方面的多维人格的教学活动。职业院校“工学一体化”教学在于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并重。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工学一体化教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可以有效提高一体化教学的质量。在一体化教学过程通过行为导向型的教育或培训,才能塑造学生的认知、社会、情感等方面的多维人格的职业行为能力。一体化教学不仅是以行动导向教学的延伸和扩展,也是企业里为完成一个工作任务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如汽车保险理赔课程组织实施过程中,一般按照明确任务、事故确认、原因分析、方案决策、实施操作、总结评价六个步骤进行。1.明确任务是一体化课程引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的环节,通过该环节的实施让学生明确课程的学习内容、学习目的及向学生清晰地传达一次课的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开始的时候,使学生就能感觉置身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某种情景之中,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直观的、形象的氛围情景中来参与课堂的教学。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效达到明确任务的目的,该环节中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关键词法、卡片法等。角色扮演法可以还原工作任务情境,让学生体验任务下达情况。关键词卡片法可以提取工作任务的要点,使学生更好理解、明确任务要求。2.事故确认环节在一体化课程中可以使学生实际体验课程任务,最大程度还原企业真实工作任务,促进学生解决存在问题的动力,提高解决学习任务的真实度。该环节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分工合作进行协助报案、事故现场查勘确认,确认事故存在的现象,并进行汇报确认情况,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所在。3.事故原因分析环节在一体化课程中是为了使学生拓展思维,探讨导致问题的来源,完成学习任务的操作范围。该环节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法、头脑风暴法、餐垫法等。小组讨论法使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思维碰撞,在相互探讨中相互启发,明确导致存在问题的原因,促进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度学习。餐垫法要求学生把各原因明晰地填写在餐垫纸上,促使原因分析更加条理化,直观性更强,并组织学生对餐垫纸内容讲解分析原因,最后在教师与同学的建议下完善原因分析。4.方案决策环节在一体化课程中引导学生制作实施任务的方案计划,提升学生实施任务的规范性、职业性,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搜索信息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在该环节的实施中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法、工作站学习法、小组评比法等。小组合作法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资料,进行讨论,分工合作完成方案的制作。工作站学习法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作为一个学习工作站,小组旋转轮流依次对他组实施方案进行修改,最后各组综合他组的意见进行完善。小组评比法组织学生对各个组方案进行投票,选出最优实施方案,促进学生竞争性与积极性,也提升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认知。5.实时操作环节在一体化课程实施中是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检验,训练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升华,培养知识与技能并重的特点。在该环节实施中可采用示范法,示范法可采用视频教学示范也可以采用教师示范操作,学生根据示范操作的引领,注意实施操作的关键要点,注重操作规范性与标准性,在实践中学会该课程的技能要求,从而达到完成实施任务的目标。6.总结评价环节在一体化课程中是对整个课程学习的归纳,也是对学习目标是否完成的检阅。该环节实施中可以采用归纳法、卡片法、评价法等。归纳法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来总结归纳整个课程的学习内容与关键要点,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升华。卡片法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课程中存在的优点和缺点,促进对学习过程的认知,更好改进学习,完善学习。评价法可以利用数字化评价表,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总评等方式,提高对学生评价的全面性与客观性,促进学生对课程的反思,从而到达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汪 静.德国“行动导向”职业教育教学法研究[J].天津大学,2009.
[2]赵建宁.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1.
[3]徐 磊,熊明华.德国行动导向教学范式解析[J].教学与管理,2012.
[4]杜迎新.深化校企合作探索职教人才培养新模式[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卷2)[C],2013.
[5]李 政.“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发展观念的转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
[6]韩凤芹,于雯杰.德国职业教育模式的有益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16.
作者:巫海英 单位: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