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改革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随着“互联网+”思维运用到各行各业,高等职业教育也应进一步加强与互联网的融合。根据对高等职业教育目前培养模式的调研分析,找出网络环境下其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信息化课堂的打造、教学资源的配置、教学师资的培养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互联网环境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改革途径,以期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
关键词:互联网;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改革
1互联网环境现状
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6%。我国IPv6地址数量为41079块/32,域名总数为3792.8万个,其中“.CN”域名总数为2124.3万个,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6.10亿。我国手机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5.83亿,手机网民使用率达71.4%。网络视频、网络音乐和网络游戏的用户规模分别为6.12亿、5.76亿和4.84亿,使用率分别为73.9%、69.5%和58.4%。互联网的发展规模已经到达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渗透到了各行各业中,这给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契机。
2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是指培养具有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并获得国家承认学历的毕业证书的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教育部为了适应我国高级技能人才紧缺的国情,结合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总趋势提出的一个新的教育体系。据调查显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目前的培养模式现状是以下几点。
2.1人才培养模式与互联网环境适应性不够
“互联网+”的概念自2015年3月被提出后,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传统行业与网络的结合迅速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应。互联网运用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领域,也取得了良好的业绩,但是相互的适应与融合还不是很够。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的掌握与获取依然依赖于教师的教学内容与课件,对于通过网络来获得更广泛的专业教学资源拓宽学生视野方面做得依然不够。高等职业院校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依然采用传统的方式,各个院校靠在有限地区开展市场调研,获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资料为依据,修订与完善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总的来说,各个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依然各自为政,与更大范围内的同行业院校、专业对口企业的对接做得非常有限,高等职业教育与互联网络的对接做得不够。
2.2教学资源不能满足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
目前为了满足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开发了很多的教学资源与平台。例如世界大学城,这是一座网络虚拟城市,它是运用Web2.0、Sns、Blog、Tag、Rss、Wiki等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等理论和技术设计并以网络交互远程教育为核心、综合了远程教学、网络办公、及时通讯、商务管理、全民媒体、个性化数字图书馆等功能的一座既虚拟又真实的大学社区平台。这给职业教育的教师与学生提供了一个广泛地获取信息资源的学习与交流的平台。但是世界大学城目前很多的课程资料和教学资源源自于相关院校教师平时上课资源的堆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与应用程度的提高,教师与学生对于世界大学城这样的网络平台使用程度并不高。因此,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学资源仍有待开发。
2.3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式与互联网环境有差距
随着网络技术在各个行业的渗透,“互联网+”思维广泛的运用于传统行业,这对各个行业的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也提出了更多的新要求,但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已经采用了多媒体、网络技术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但是对于学生的专业领域内网络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却非常缺乏。各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运用了网络技术于教学过程中,结合工作岗位需要,针对专业技能需要的网络操作技术的教学却没有跟上实际的工作岗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的步伐。2.4缺乏具备互联网思维的师资力量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师资力量也是目前网络环境下高等职业教育的薄弱环节。很多的年龄比较大的教师对于网络技术的运用能力比较差,把传统的教学资源结合网络技术的能力也比较薄弱,这就构成了高等职业教育网络环境下教学最大的一个瓶颈。
3基于互联网环境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途径
基于互联网环境背景下开展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互联网环境适应性不够,教学资源不能满足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式与互联网环境有差距,缺乏具备互联网思维的师资力量等具体的问题,提出了结合互联网环境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创新的途径如下。
3.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互联网环境的开放性,共享性,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突破限定区域的人才需求调研,应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开展互联网环境下专业人才需求的调研。高等职业院校应着重调研相应专业的岗位需求对技能型人才的网络操作技能的要求,并把这些需求修订到才培养方案中,设计出与岗位需求、学生特点相符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制定每门课程中结合岗位技能需求应具备的网络操作能力标准,从而培养出真正对接网络营销环境下的专业人才,真正实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互联网+”思维。
3.2打造信息化全真教学课堂
目前绝大多数高等教育院校的课堂依然是传统的讲堂模式的课堂,这满足不了信息化教学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应该把课堂向互联网课堂教学积极转变,将网络信息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例如相关专业课的教学课堂可以直接连线相关岗位的工作现场,直接让学生观摩学习,既能很好地结合理论联系实践,又可以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实习实践,一般很难找到完全对口的岗位实习,主要原因是校企合作单位不能一次性容纳一个专业的全部学生实习,所以很多的高等职业院校的实习实践就流于形式。如果实现这种全真的网络教学环境,学校只需与校企合作单位建立远程的网络连接,把课堂和实习的环境通过网络远程连接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3.3对接企业网络资源,丰富教学资料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资源在多年的开发与积累的情况下,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与互联网信息发展的速度相比较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为了更好地满足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需要,对接岗位技能要求,除了学校教师主动开发网络课程资源外,可以与校企合作单位共同承建课程教学资源,把全真的企业管理流程,岗位技能需求,专业岗位技能操作要点融合到专业网络课程资源中去,满足学生课后深入学习,灵活利用碎片时间学习的要求。与此同时也可以发挥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社会,引领示范的作用。
3.4培养具备互联网思维的师资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效果与学院的教学师资密不可分,因此培养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师资队伍是重中之重。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应该专门培训学校教师的网络运用能力,引进先进的网络教学示范案例,争取做到每一个教师都能熟练建设网络课程资源,能熟练运用网络课程资源教学,都能做到与校企合作企业实时对接引入岗位操作技能入课堂,真正实现互联网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融合。
参考文献:
[1]刘君.“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可行性调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8).
[2]罗娟丽.“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的解构与重构[J].教育与职业,2017(7).
作者:周叶林 单位:湖南外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