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农民职业教育路径选择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留守农民职业教育路径选择,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留守农民职业教育路径选择

[摘要]培养农村人才是乡村振兴实施与实现的基本条件,而农民职业教育是提升农民人力资本、孕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阵地。通过田野调查,分析出当前农民职业教育发展在个人意识、职业教育自身以及政府政策保障等层面存在系列困境。留守农民作为守望者扎根农村,将是一股建设性力量,认为通过思想认识纠偏与提高,城乡职教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以及体现农民主体地位的职教政策细化将可以对症下药,解决留守农民现有桎梏。

[关键词]乡村振兴;留守农民;农民职业教育;新型职业农民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战略强调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也就是说,农民将作为乡村振兴实施与实现的主力军参与其中,只有动员与知识武装农民,就地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才能更好更快地完成既定目标。

1文献梳理与问题提出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区别在于其面向职业技能、技术岗位、用人单位、行业和市场。这一独特属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职业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精准扶贫以及乡村振兴有着积极的作用并在现有背景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政府层面上,政府为首的行政部门掌握着职业教育的核心控制权,却没有给予职业教育足够的发展自由度,导致职业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人才培养效果难以符合真实岗位标准要求,职业教育在公众的意识中处于较尴尬的地位。社会层面上,不能与时俱进看待职业教育,表现为绝大部分职业院校学生及其家长不懂社会趋势和人才需求市场潜力,观念陈旧,跟不上时代潮流。职业教育问题的产生由来已久,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也多种多样,在笔者看来,其主要原因在于职业教育作用发挥不完全。换言之,职业教育最主要在于培养技能人才,然而无论是个人或者企业对当前职业教育下的人才培养未能十分认可。对于农村而言,人才是其发展的短板,振兴农村则必定要拥有人才。在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状态下,现有劳动力不能满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针对留守农民,利用职业教育赋予其“人力资本”,培养其“生存发展之技”,组建一支牢牢扎根于农村土地上的乡村振兴人才势在必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离不开教育,尤其是离不开农民职业教育。

2乡村振兴战略下留守农民职业教育路径的可行性

2.1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实现的诉求

一个地区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这也就决定了乡村振兴下农民职业教育不能缺位。同时,战略强调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并在具有一定人才储备的基础上建设农村专业人才队伍。然而,农村人口“空心化”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的现象无疑给乡村振兴带来了现实难题。首先,城镇化浪潮下农村劳动力大多涌向城市,农村中留守人群多为老、弱、妇、孺,他们大部分待业在家或单纯依靠土地赖以生存,部分尚且处于贫困状态,无力推动乡村发展。其次,人口空心化一定程度上会引发产业、服务等空心化,农村对人才的吸引力进一步弱化。因此,农村在“未能造就人才”“不能引进人才”以及“不能留住人才”的多重困境下,通过吸引城镇居民、农民工、大学生等人才向农村回流不能立竿见影,当前解决留守农民生产力的问题是关键。

2.2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自身诉求

职业教育现代化核心在于“人”的现代化,应体现全民参与,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需求。我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公民有权利依法接受职业教育;国家应采取合适政策帮助妇女、失业人员以及贫困人口等各个群体接受职业教育,促进其职业发展。职业教育全纳性、公平性的特征也决定必须对留守农民进行职业教育。《教育2030行动框架》关于职业教育的目标提出要确保所有人获得接受优质职业技术教育的机会,确保残疾人、原住民和弱势儿童等弱势群体可公平接受各层次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机会。人的发展才能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以人为本”的农民、农村、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才能实现乡村振兴。

3乡村振兴战略下留守农民职业教育困境

农民职业教育对接“三农”,为农服务,对于当前脱贫致富、乡村振兴意义巨大。在我国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尤其农民职业教育的发展相对落后。发展过程中,农民自身、社会环境、国家资源配置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或多或少限制着农民进步,农业发展,乡村振兴。

3.1留守农民认识不足

对于农村中留守人群而言,他们大多时间被圈定在土地上,保持着最为传统的认知即农民在于种植、养殖。加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流失率高,留守农民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农村与外界联通较少等多因素影响下,使之不能与时俱进地看待职业教育的发展。第一,鄙薄职业教育。对于农村职业教育的文化作用认知存在偏差,普遍认为高中、大学等普通教育路径方是“唯有读书高”的坦途,职业教育是教育中的“下品”。对农村职业教育的社会作用认知存在偏差,普遍认为社会工作经验的获得远远大于职业教育的培养。第二,自我认识不足。他们对自我进行身份限制,认为贴上“农民”标签在土地上奋斗了一辈子的他们没有机会甚至是没有能力接受职业教育。这种根深蒂固的错误认知既其自身的发展得桎梏,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极大阻碍。

3.2农民职业教育发展不充分

职业教育意识偏差是农民自我发展、乡村振兴的“软限制”,而农民职业教育发展不足则为“硬性限制”。究其原因在于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单一,国家、政府办学以院校为主,院校招生、教育与留守农民有所距离;社会力量参与力度小,部分民办院校得不到足够的教育资源。第一,农村职业院校不足,农民无处可学。我国职业教育以县域为中心,院校多集中于各县、市。县级职教中心还未真正成为农民职业教育的主阵地,其生源多是城、乡青少年,对于留守农民在内的大部分农民(以务农、打工为主)而言,职业院校所提供的教育是其无法获得的。第二,职业教育形式单一,无法满足留守农民的切实需要。在农村土地上,职业院校少,留守农民亦无法“去农”“离农”的现实束缚决定了职业学校教育不能满足当前农民的学习需求。职业培训则成为他们获得职业教育,学习职业技能的主要形式之一。调查发现,现有职业培训多是伴随精准扶贫的推进而施行,主旨在于快速扶贫、脱贫。培训内容多是围绕传统养殖、种植,且形式单一,不能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需要。

3.3农民职业教育配套政策不完善

1978-2017年,全国人大、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等立法机构和部门颁布的各类职业教育政策多达692项;由教育部(国家教委)制定或参与制定并颁布实施的涉及职业教育发展的通知、意见、规定等多达561项。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法规、通知等的制定主体更加多元,种类更加丰富,数量增多,体现为职业教育制度更加健全,体系相对完善。笔者通过阅读分析部分重要文件,整理与农民职业教育相关的内容,发现职业教育政策方面对于农民职业教育针对性不足,导致其丧失了同步发展的机会。如下表:可知,国家始终重视职业教育,关注农民职业教育,对于其整体前进方向进行把握、引导。但是从文件具体内容来看,对于农民职业教育多是从国家宏观层面上进行方向性指导,针对农民职业教育的配套政策不完善;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关注的焦点多是职业教育推动“三农”问题解决,或者职业教育助力精准扶贫,农民职业教育本身却未得到同等重视。

4乡村振兴战略下留守农民职业教育路径探索

当前状态下,留守农民作为守望者长期处于农村之中,他们冀望乡村振兴战略得以完成,带动其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的改变,这是农民的愿望也是党和国家的出发点。改变留守农民现状以及带领落后农村走出发展困境,解决人才问题是关键。发展落实农民职业教育是将留守农民转变成为乡村振兴人才的有效方式。

4.1提高思想认识,摆脱身份束缚

职业教育认知偏差甚至误差由来已久。留守农民相对于其他群体来说具有特殊性,表现在年龄较大、文化水平偏低、与外界接触少等方面,这也使其认识更加偏离职业教育本质,甚至于对农民职业教育的概念认知不清。另一方面,留守农民进行自我否定,对于职业农民本身存在认识不清的问题。小农意识的束缚往往导致农民自身无法做出正确改变,或可能适得其反。若想使得留守农民成为农村建设人才首要任务在于转变其错误观念,从思想上补齐短板。跳脱于农民自身之外,从政府以及市场的角度出发引领农民进行思想改革,提高其对职业教育的认识。首先,依靠政府公信力引航。在老百姓的观念中,政府始终代表着正确的航向,对于政府重视或者支持的事业,老百姓更愿意跟随而不是拒绝或无动于衷。在此基础上,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民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或以官方形式宣传农民职业教育,让农民看到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其次,依靠市场驱动。乡村振兴背景下,村与村互动、城与乡交流将成为常态,市场对于农民、农村的影响也会愈来愈大。在市场中生存,就要求农民自身了解市场状态,拥有市场竞争力,这也会使得农民不得不改变目前相对落后的认知,自觉学习进步。在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下,帮助其纠正传统认识,摆脱传统身份属性的限制,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第一步。

4.2完善城乡职教体系,满足农民需求

在新时代,职业教育拥有了新的内涵和使命。从受教育主体来说,职业教育应更加全面地涵盖各类人群,包括留守农民。从办学主体来说,开展多元办学渠道,政府、国家为主转向社会、企业办学。从教育形式来说,发展乡村职业学校教育、职业培训、社会职业教育等多种形式。乡村振兴战略下,我们要更加发展和完善包括职业院校和各种职业培训在内的职业体系。针对留守农民这一特定群体,首要问题在于他们缺少进入职业院校的机会。对此,应以政府为主导统筹管理,促进城乡职教共生发展,完善“县(市)—乡(镇)—村”多层次教育网络,以县级职业教育为圆心,以村为半径将留守农民囊括进来。其次在于职业培训形式单一、成效甚微。对此,应以院校体系与培训体系并举,对于留守农民则以培训为主。培训内容应体现留守农民需求,在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基础上更应与乡村振兴战略相对接,促进乡村整体发展。培训方式应更加丰富,坚持“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坚持院校、社会组织以及企业等的共同发力,以多种形式满足多种需求,使得接受培训的留守农民学有所成并有所用。

4.3细化职教政策,体现农民主体地位

职业教育政策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定向轴和内驱力,是助推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的重要工具。随着农村职业教育的深化发展,政策制定也更加符合民情,政策的落实也更加深入,必将为乡村振兴提供保障。但是对如何具体推动农民职业教育发展缺少相应规定,尤其在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出现了人才困境,农民仍困锁于传统的藩篱无法走出。农村社会往往落后于城市社会,农村中存在的问题多是具有乡土气息,现有的“理想导向型的政策制定”可能会更好的地解决城市中存在的问题,但却脱离农民实际的需要。职业教育政策的制定应是立足于农村、农民的现实情况。培养出农村人才推动乡村振兴而不是寄希望于随时流失的外部人才。因此,在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制定新型职业农民政策时应从农民角度出发做到“从农村中来到农村中去”。也就是说,相对于以往宏观层面的政策仍要制定针对于留守农民的职教政策。政策制定前,应做到真正了解农村现实以及农民所需;政策制定过程中,政策制定主体以政府为主,也要充分考虑农民的积极性。

5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滋生农村人才的关键在于:其一,精准定位当前农村职业教育主体,提升其人力资本。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部分适龄人口进入学校(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不能提供生产力,现时情况下可以满足农村发展的人才几近于零。发展绝不等待,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应把目光聚焦于留守人群,既能解决当前农村无人可用的尴尬境地,又由于留守群体年龄偏大、家庭牵绊等原因亦可避免人才外流的出现。其二,促使留守农民与乡村振兴对接,发挥其主体作用。传统农民逐渐受到市场环境等的压制,为农民提供合乎时宜的职业教育,培养其新职业教育观念,顺应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为自身谋发展,为乡村谋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元海,闫广芬.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职业教育发展研究——基于三种形式的乡村职业教育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2).

[2]朱成晨,闫广芬,全.乡村建设与农村教育: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融合模式与乡村振兴战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02).

[3]李赋中,黄晨,雷宏东,牛凯文.农业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发展策略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之二[J].甘肃农业,2019(03).

[4]何维英.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新定位及发展策略[J].中国农村教育,2019(07).

[5]张同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江西农业,2019(04).

[6]谢元海,闫广芬.乡村职业教育的应然价值取向:生计、生活与生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9(01).

[7]马建富,郭耿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的功能定位及支持策略[J].职教论坛,2018(10).

[8]吕莉敏.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18(10).

[9]刘奉越.乡村振兴下职业教育与农村“空心化”治理的耦合[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07).

作者:张元通 周晓彤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