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重要路径。探索职业教育与企业之间的产教融合发展,对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适应性、技能型人才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目前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培养现状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突出有效治理的可操作性法律体系,政府主导作用薄弱,学校内部运行机制有待完善,职业院校的“教”难以适应企业“产”的需要等问题。发挥好产教融合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作用,需要法律形成驱动,完善制度渠道反映;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建设合作成效支持;强化学校执行力,打造校企合作稳固发展格局;整合校企资源,助力双方内外利益诉求。

关键词:产教融合;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一、产教融合的内涵和发展要求

1.产教融合的内涵

通俗意义上来讲,“产”指的是产业,可以指工业,又可以泛指国民经济中各个具体产业部门。“教”指的是教育,在这里特指职业技术教育。“融合”是指同一事物或者多个事物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合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事物的动态发展过程。现实意义上来理解产业和学校之间是不可能融合的,两者之间的性质与追求目标上无法形成一个整体,也无法产生一个新的产业,本质的区别并没有消失;而从两者之间的培养合作来理解,教育与产业之间要形成某种合力,达到一致的目标,只能是两者要素之间的融合,即:信息、工艺、资金、学识等要素之间的融合[1]。基于此,认为狭义的产教融合是指职业教育与物质生产、社会服务等行业开展共同教育、生产、服务等活动,并形成与单纯的教育和产业有本质区别的另一种组织形式。即:校企深层次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共同实施教育课程、共同推荐学生就业,齐心协力有效推进合作的发展。

2.产教融合的基本要求

现代职业教育系统中的产教融合,主要体现在学校与企业的五大对接中,包括:第一,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对接。课程项目与实际生产标准紧密联系,侧重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着重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根据职业标准调整课程内容的整体结构,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专业的生产过程和岗位需求。第二,理论教学与企业生产对接。打造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传统学科教学模式,把专业所需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内容融合到具体的教学课程中,课程内容的编排是按照企业工作流程编排,而不是按照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第三,办学专业与产业需求对接。职业院校专业结构要与地方的支柱产业紧密对接,把专业设置计划与产业的长期、短期需求结合起来,调整长线、短线比例,根据行业的发展与需求动态来灵活调整,确保教育与培训符合产业生产适配性人才标准。第四,培养计划与产业需求对接。根据行业发展与需求动态来制定专业培养计划,掌握人才所需培养技能,学校制定基本培训框架,各个行业再根据自己的行业特点与需求制定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培训框架。第五,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职业资格认定框架,将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认定挂钩,将理论考核与实践评价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获得毕业证的同时也能拿到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就业提供更好的机会。

二、产教融合视域下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职业教育作为与社会经济发展、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教育类型,担负着培养现代社会要求的技能型优秀人才和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必然选择,是职业技术教育和校企合作的重要衔接途径。近年来,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快速发展,从国家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指导方针以来,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发展进入到稳步推进阶段,虽然呈现出较好的发展趋势,但仍存在以下不足:

1.缺乏突出有效治理的可操作性法律体系

新时期职业技术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已然具备了良好的政策与基本运行轨道,整体来看,关于产教融合的法律条文不少,但其针对性、实践性不强,甚至与产教融合直接相关的几近缺失。由于缺乏具有具体支撑作用的法律保障,没有形成有效地监管和激励机制,产教融合的执行力也相应较弱。同时,由于缺乏法律层面的制度保障性,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基本处于初级运行状态,缺少政府层面和相关管理机构的专门监管。故具体实践成效也无法评估和检测,校企双方的合作也未能得到政府机构、教育部门、人力资源单位的有效支持,从而滞约了校企之间的产教融合发展。

2.政府主导作用薄弱

产教融合发展,政府是关键。新形势下我国各地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存在明显差距,校企双方表现为“有合无融”。产教融合认识不足,校企合作形式单一,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合作关系,没有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关系,专业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相互脱节现象比较严重[2]。对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需求,政府的管理效率不高,虽然近几年我国对于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之间建立了协调机制,但政府作为主导,协调学校方、企业方之间持续健康发展,其统筹功能还有待加强。

3.学校内部运行机制有待完善

要深化产教融合,需从校企合作新模式、新方法上探索。首先,职业院校的行政管理机制与企业市场化的运行体制,很难在实践过程中完成对接;其次,要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仅仅依靠学校一方是不能完成的。企业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参与度低,学校专业建设、课程设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有效互动少,很难形成长效的校企人才输送机制;最后,“双师型”教师是保证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经过多年建设,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迅速,已拥有一支粗具规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但缺口仍然较大,大多教师在专业知识传授、实践操作、实训教学、专业指导能力等方面普遍居于中等水平,与学校需要的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又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要求差距明显。

4.职业院校的“教”与企业“产”的不适应

在校企合作中,通常都是由政府为牵引,学校主动寻求合作,学生培养机制和管理机构也是由学校负责,学校发挥主体作用,企业相对属于从属位置,缺乏校企之间的产教融合交流、运营平台,也就是“学校热、企业冷”现象。学校的培养目的倾向于社会价值,即知识创新和学术成果。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程度较低,没有完全打破解放和发展个人能力的传统,毕业学生往往不符合企业技术型、技能型人才需要;而企业注重的是经济效应、技术投入,缺乏“合作教育”意识,这样一来,两者利益诉求存在分歧,造成部分企业合作意识淡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两个维度的合作共赢,要发挥产教融合的作用,需要校企双方共同致力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能光靠学校的“一头热”。

三、产教融合视域下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1.驱动:制度渠道反映

国家出台具有实际支撑作用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来鼓励和支持产教融合发展,确定组织部门来规范政府机构、教育部门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与职责,规范学校教育、企业实践的培训内容、培训形式、评价体系、考试准则、资金投入等,发挥相应的作用。实际工作中,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产教融合相关项目进行监督,评价各项活动实施情况,保障产教融合的教学质量与社会效益,推动校企合作稳固发展。

2.主导:建设成效支持

高效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政府要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为教育部门和产业部门牵线搭桥,在人才供求系统、职业资格认定标准以及职业教育质量考核评价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确保人力资源的供给性、持续性、针对性,切实发挥对职业教育和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完善人才定位、培养规划、建设规格主导层构建,搭建校企双方共同治理平台,成立政府机构、职业部门、教育部门三方理事成员会,共同参与产教融合发展全过程,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和人才市场体系融合发展,打通技能型人才输送通道,优化现代产业用工制度,解决企业用工难的问题。

3.执行:校企稳固合作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办学机制与运行体制创新突破是产教融合的根本实现,要整合校企内外利益诉求,需要完善以下内容:第一,建立学校、企业之间的合作准则和指导手册,加强产教融合的顶层设计,建立和完善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络机构,形成深层次合作;第二,在培养过程中,在人才培养机制上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企业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多元化培养体系,以企业人才标准为基准,在完成基础教学的条件下,动态调整课程、实践地点,根据岗位对专业素养、职业技能的要求,校企共同制定课程体系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第三,综合中职院校现有的师资队伍年龄层次、职称等结构特点,加强对青年“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科学地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以聘请部分企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来担任学校兼职老师的方式,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积极引进相关企业单位中的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教学能力的专业人员来学校兼任专业教师,组建混编教师团队[3],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技术教学,加强兼任教师与学校教师之间教学方法、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地相互学习与交流,确保不同条件基础的教师的双师能力都能够逐步得到改善与提升。

4.整合:内外利益诉求

学校:强化专业对接融合,根据企业生产用工需求,设置支柱性产业对接,提高技能型人才的针对性和适应性[4]。在理论性研究方面,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将技能转化为产品,从而提升教科研成果服务于市场的能力。充分利用企业教科研成果转化的有效权益,为企业进驻创造良好内部环境。打造教育价值与产业价值之间的融合,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从文字类、概念类的“做”上升到动手操作的“做”,培养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中做”“做中用”,以技术立身。企业:成立教育理事会,由政府、学校、企业共同管理、培养学生,按照企业制度安排员工负责学生的岗位管理,及时了解学生实践动态,并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工作效绩、职业道德进行具有导向、诊断、调控的评价考核,进行学生岗位监控[5]。深化产教融合,校企科研合作,利用自身设备、技术等优势,从长远出发,与学校建立人才共育、专业共建、实习就业共担的校企合作模式,发挥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主体作用,提高主动意识,真正实现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顾绘.产教深度融合:学理依据、机制内涵与实施寻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3):8—12.

[2]贾兴东.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协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J].中国高校科技,2017(6):78—80.

[3]邹豫荣.产教融合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120—123.

[4]朱永坤.“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专业文化”的特征及建设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7,10(38):51—55.

[5]刘春艳,聂劲松.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的企业权益及其影响机理[J].职教论坛,2017(13):36—40.

作者:曾露 单位:四川轻化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