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新时代中,社会主义事业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对于人才的需求是迫切的。高职教育是为各行各业培养与输送专业人才的阵地,必须要认清自身的使命职责,构建现代化人才培养模式。基于此,本文以高职教育为研究视角,针对高职教育中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出建议。期待为推动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引下,结合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具体化,为社会培养与输送优秀的人才。为了进一步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应该结合社会对于人才提出的要求,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基于此,笔者针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展开的分析讨论具有现实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的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职业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预计到2020年,专科教育在校学生将会达到1480万人。从人才培养目标这一角度来看,高职教育不仅需要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要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培养出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中国制造2025”是打造制造业强国的战略方针,可以推动我国经济迈向中高端发展水平,结合这一强国战略,高职发展中必须要致力于培养大国工匠,培养出具备大师级气质与潜能的制造业人才。基于此,高职教育发展中,必须要将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整合在一起,将工匠精神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为社会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人才,提高高职学生对于现代产业、现代企业以及经济新常态的理解能力,使得高职学生在走出象牙塔、步入社会之后真正成为具备工匠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方案
现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架应该立足培养大国工匠,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人才发展的基本规律,同时要将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作为客观依据,继续深化校企合作与产教结合,将优秀企业文化以及大师技艺融入到教学体系中,践行工匠培育与“1221”人才工程。
(一)深化落实校企合作
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实践中,为了有效培育人才的工匠精神,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与输送大国工匠,必须要实现生源供给的多元化。高职院校应该深入理解产教融合的精髓,践行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的发展道路,同时也要深入而清晰的分析国家教育部门颁布实施的相关规定中关于人才培养的要求与标准,更要清晰准确的把握现代企业的用人标准以及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情况,冲出同等学历的农民工以及企业员工入校门槛限制,进一步改革招生以及入学的规定,进而打造出工匠精神的良好分为,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高职教育生态环境。针对三学年制,可以实施“2+0.5+0.5”的校企合作培养方式,明确校企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薪酬待遇以及社会条件与荣誉,最终构建终身育匠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培养出的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高超的技术能力,同时符合现代企业的用人标准。
(二)课程设置专业化
为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要立足工匠培育,打造专业化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将产业核心工作岗位、重点工作岗位以及拓展工作岗位的目标任务作为依据,将现有课程体系分为公共课程、专业课程、核心课程以及拓展课程等几个门类。其中,课程体系中的必修与选修课程的比例必须要达到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即7:3,也就是必修课程19门,应占总课时的76%,选修课程为6门,占课时的24%,结合这一总体规定,可以将选修课进行进一步细分,例如可以分为限定选修课与任意选修课两大类。人才培养过程中,课堂的总课时量要控制在1600学时,实训课时应该达到450学时,顶岗实习要达到600学时。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标准要求四个到位。第一,专业所具备的抗风险能力必须到位。在分析抗风险能力的过程中,可以利用SWOT矩阵分析法,也就是要对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做出精准分析,从而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的规模性效益以及专业效益,进而推动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使得高职院校的专业打造更具可控性。与此同时,发展实践中一定要实施全面化的招生管理、教学管理,保障课程体系的安全实施[1]。第二,对于学生的能力目标以及课程体系关系的分析必须到位。能力目标要包括职业能力与一般能力,而职业能力主要就是指学生的专业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协作与拓展能力,一般能力是指社会能力以及自我调整与约束能力。结合这一能力目标体系地位分析,对课程做出具体对比,从而排除课程体系中的无效课程,打造更加专业化的育人模式,提高办学时效性。第三,课程标准的设计必须到位。这就要求在设计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一定要立足现代人才的培养,立足大国工匠的培育,确保每门课程的设置都符合大国工匠的育人标准,能够凸显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进而使得课程、教学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相得益彰、同气连枝。第四,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五个对接”必须落实到位。所谓“五个对接”是指专业与产业的对接、岗位的对接、课程与职业的对接、教学与生产的对接、学历与职业认证的对接[2]。
(三)打造“互联网+学生”的平台
第一,要进一步完善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认证的双向考评模式。这一考评模式主要针对高职学生在学习期间的在校学习领域以及顶岗实习的工作领域进行考核,主要考察的就是学生学习文化课以及实训课过程中的成绩、通过学习所获取的综合能力,同时也要考察学生的单项技能以及实践能力,要将工学交替的实训成绩作为重点,同时也要讲职业证书评价以及毕业论文考评囊括到考核体系中。在实施这一考评模式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量化加权的方法实施课业成绩的统计,通过对理想标准与学生学习实践之间的对比分析学生是否达到规定的毕业标准,之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发放毕业证书以及技能认证证书。这一考核系统的设计涵盖了学校规定的毕业标准以及教育教学中所需要达到的能力标准,同时也包括了学生自查、补考等自主学习单元,需要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同参与完成课业的考核[3]。第二,借助“互联网+”的东风,构建“互联网+学生”“互联网+员工”的大国工匠培育平台。这一平台要包含行业、企业大师级指教教师技能传授以及培训教育的标准,实训教学中的教学标准、新技术新技能开发研究与实践应用能力、新产品以及新技术的创新创造能力、对于民族传统技术的传承能力、对于供学生实习实训资源的开发、工匠精神的培养培育等基本内容。要将育匠平台的物化成果内容中应该融合实物作品以及实习实训的课程资源。通过这一平台的构建,可以使得高职教育发展实践中的学习与工作两个领域共同发挥大国工匠的培养功能,为社会培育与输送具备现代工匠精神、符合现时代人才需求、具备扎实职业技能与极高职业素养的人才。
三、结语
综上所述,重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推动祖国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与输送更多优秀人才的需要。希望通过文章的阐述,可以使得高职院校认和政府交予的使命与责任,与时俱进的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清晰把握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总体目标,深化落实校企合作,打造专业化的课堂体系,积极构建互联网+人才培养的育人模式,推动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与输送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向洪.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衔接模式比较探讨[J].学理论,2018(08):227.
[2]张雪峰,姜旭德,张密丹等.基于“工匠”培育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探索,2018(03):42-46.
[3]刘永辉.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思路研究[J].科技风,2018(17):41.
作者:姬朝盼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