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现代职业教育中辅导员的职责,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随着社会快节奏发展,时代不断进步并呈现出不同特征,人是社会人和时代人,大学生被打上了社会与时代的鲜明烙印,出现各式各样的心理特征,本文根据心理学中自我认知等理论,结合现代职业教育实际,探索和反思现代职业教育中辅导员的职责。
关键词:自我认知;心理权威;情结;同一性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24号令)文件规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基于此,在现有的条件下,熟悉学生心理状况,帮助学生完善自我认知或者帮助学生从错误的自我认知中走出来,不断疏导、引导、激励学生,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职业技术人才,职业教育大中专院校的辅导员老师责任重大。
一、职业教育学校中学生对自我的认知
不可否认,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存在着一种怪现象,一些教师对来自于职业教育(中专、大专学校)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有负面情绪,“对一些学生感到无语,对一些学生感到失望,对一些学生想到放弃,对一些学生非常厌恶”。这来源于这样的一个社会现实,经过高考的筛选,职业学校的学生群体是相对不优秀的。职业教育中的学生本人,有时也存在自暴自弃、方向不明、动力不足、浑浑噩噩、无所用心的状态。对于一名辅导员老师来讲,授业解惑并非首要任务,有效地进行沟通与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摆脱不良的心理状态,并树立起崇高的人生目标,才是最关键的任务。因此,结合学生自身心理状态,合理分类,对症引导就显得很有必要。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积极向上,即进取型学生,往往是超越了心理权威,更自信、自尊;消极低沉,即自弃型学生,往往是惧怕心理权威,逃避现状,自暴自弃。所谓“心理权威”,可以是父母,也可以是成长环境中具有话语权的长辈。比如,来自于农村或城市底层普通家庭的学生,周遭亲属接受教育的程度可能不高,此时的“心理权威”有可能是文化水平不高但极具话语权的长辈,也有可能是家族中通过读书晋身的高级知识分子。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若是通过自身努力,获得了“心理权威”认可,或者超越了“心理权威”的预期,都会给学生本人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此类学生显得更外向,更自信,在学校中的表现也更为积极,多为学校中的主导型的班干部或者是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相反,若是相当长时期得不到“心理权威”有效且积极的反馈,即认可与关心,他们会产生自我错误归因或者自暴自弃,通过犯错误的方式试图引起“心理权威”的关注,长此以往,造成自卑、自弃等不良后果。
二、“情结”在重塑自我中的作用
为更好地分析和理解“心理权威”现象,在此引入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本我”意为受压抑的欲望,简而言之是肉体人的反映,倾向于动物性表达,属于潜意识层面;“超我”主要是道德判断,是道德人的反映,追求道德与精神上的完美,属于社会规范与精神约束层面;“自我”则位于“本我”与“超我”之间,高于肉体欲望,低于道德规范,既有欲望诉求又有精神追求,更加符合现实中人的形象。“超我”,要求人变为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圣人,属于道德化的自我,从社会道德规范、统一契约、伦理标准、具有共识性的世界观、价值观等内化而来,其形成是社会化的结果[1]。由此可以看出,现实生活中的“心理权威”也可以理解为“超我”的映射。“心理权威”对学生本人在学习、生活等方面提出了高要求、高标准,在幼童时期,他们往往遵从了这种要求,在成长过程中有一部分人顺应并超越了“心理权威”预期,但也有一部分人无法达到“心理权威”设定的标准,前者表现出了超强的“自我”,而后者则往往通过叛逆的手段和方式试图引起“心理权威”的注意或关心。通过弗洛伊德的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超我”代表了父权权威,现在的社会一定意义上也是父权性质的社会。由于“超我”追求精神与道德上的完美,与“本我”原始欲望站在了对立面,站在道德制高点更容易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因此“超我”对“自我”也带有相当程度的侵蚀性。在这里,为进一步阐释“心理权威”现象还需要借助弗洛伊德的另外两个概念,即“厄勒克特拉情结(恋父情结)”“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弗洛伊德指出,女孩恋父、男孩恋母是儿童期的性对象特征。比如,“厄勒克特拉情结(恋父情结)”指女孩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绪。弗洛伊德借用这两个概念来描述儿童性心理的主要特征,女孩子更容易爱上自己的父亲或与父亲相似的异性。同时,潜意识里具有取代母亲地位的欲望。特别是到了性器期发现自己没有男性生殖器,故埋怨并妒忌母亲占有父亲的爱[2]。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本文的“心理权威”与弗洛伊德从性角度引出的恋父、恋母情结有一定关联度但并不完全等同。恋父、恋母情结是幼童成长和自我认知形成过程中需要经历的关键时期,属于个人成长的内在因素。“心理权威”则属于外部因素,是客观存在的个体人。在这里需要进一步指出,弗洛伊德所说的恋父、恋母指的是女孩恋父、男孩恋母,延伸开来其实是恨母、恨父,即女孩恨母、男孩恨父,这种情况在“心理权威”现象中似乎广泛存在,心理上的逆反更容易在同性中存在。也就说,对于女孩来讲,“心理权威”往往是母亲,延伸开来讲更有可能是女性。而对于男孩来讲,“心理权威”往往是父亲,延伸开来讲更有可能是男性。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与“心理权威”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而冲突的结果,对学生的心理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
三、“超越释怀”与“困入牢笼”
既然与“心理权威”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那么这种个体“自我”与“心理权威”的冲突结果是什么呢?埃里克森的答案是“同一性”或“同一性混乱”[3]。人是社会的人,个人的成长不是孤立的,与其他社会人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个人在与他人的交流交往过程中,不断提取自身所需要的经验,从而获取意义。无疑,从出生起,儿童接触最多的是父母,对人的基本信任与感觉也是建立在与父母的交流的基础上,就成为儿童第一手经验。成长过程中,父母所施加的道德影响与要求,大多内化为儿童自身的道德标准。至青春期,他们将父母、社会权威(如,老师)对自身的期望、要求加以融合,获得对自我的认定与认可,从而形成所谓的同一感。在此过程中,心理状况良好的“进取型”学生,往往成功形成了与“心理权威”的同一感,达到了或者超越了“心理权威”的预期,不断地将早期养成的角色与当前的理想原型相结合,不断地将自己认为是什么样的人与自己在别人眼中表现为什么样的人进行比较,从而较好地形成了连续感和一致感,即埃里克森所说的自我同一性。消极低沉的“自弃型”学生,则与“进取型”学生不同,往往与“心理权威”的预期背道而驰,也许他们一开始遵从了“心理权威”的要求而努力,但由于无法有效得到“心理权威”的肯定和积极反馈,便自我贬低和自我否定,他们无法有效地将自我意识与其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整合起来,因而无法保持自己的历史时间的连续性,从而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同一性混乱。实现了自我同一性,也就成功实现了对“心理权威”超越释怀,便有了展翅高飞的冲动,因此更为自信。但若出现了同一性混乱,便有可能“困入自我的牢笼”,“心理权威”就有可能成为其叛逆的对象或心理阴影,往往表现得自卑,或过度自尊。
四、分门别类进行鼓励与疏导
从我的实际教育经历和参阅的文献来看,职业教育中的学生心理绝大部分是积极、乐观、热情、充满信心和希望的。也就是说,大多学生顺利实现了自我同一性,对于这部分学生要多鼓励和激励,帮助他们完成自己的职业与人生规划。而对于暂时出现了同一性混乱的学生,他们往往受家庭教育、生活环境等影响,出现心理困扰,甚至出现冷漠心理。他们有可能对与自己无关的人和事一概冷漠对待,言语尖刻,态度孤傲,缺乏进取精神,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要多与其交流,进行心理疏导,要看到问题本质,多肯定、多表扬。由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24号令的基础上,职业教育专科院校中的辅导员的关键职责便是帮助学生实现同一性,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工作。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开展心理辅导,这就要求辅导员老师从最基本的尊重、理解、爱护的角度出发,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成为师长,更要做朋友。引导学生深入自己的内心,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需求。为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为自己的人生树立目标,引导他们成为变成自己想成为的“榜样”。同时,在心理层面帮助学生正确的面对困难与困境,正确认识自己,引导学生树立多思考、总有办法的观念,遇事冷静思考,正确地分析困难和解决问题,强化学生环境适应能力。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勇于担负责任是成熟的标志。好的内容要通过好的方法来实施。在充分摸清楚学生相关情况、认真分析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后,要善于进行分类,这就要求心理辅导必须具有针对性,若是学习上的问题就要进行学习辅导,若是情感上出现问题则进行情感辅导,若是性格存在一定缺陷则进行性格辅导,若是存在人际交流障碍则进行人际交往辅导,若是就业存在困难则进行择业辅导与就业辅导等。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心理辅导工作,但往往是发现学生存在心理状态异常后进行辅导,这多属于事后补救,其效果并不甚理想。积极的心理辅导要形成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侧重事前预防,通过授课、讲座等诸多形式,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心理卫生常识,学会进行心理调节。同时,学校不能仅满足于事前引导与事后辅导,也要注重过程监督,即经常开展心理测试,分析学生的心理情况,经常开展心理问题探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存在心理问题并不可怕,也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每个人都有可能存在心理问题。要多组织开展课外活动,引导他们运用积极的态度看待心理冲突。职业教育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辅导员老师要在有效分析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工作。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注重帮助学生摆脱目前心理问题的同时,更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走出心理困境的方法,建立起牢固的心理防线,从而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具备健全人格、适应新时展要求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奥]弗洛伊德.自我与本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
[2][奥]弗洛伊德.与文明[M].合肥:安徽文学出版社,1987.
作者:窦雅? 段晓磊 单位: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 湘潭产业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