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探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探析

摘要:职业教育供给改革为职业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文章采用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的方法,对近3年来我国关于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研究,以主体分布、区域分布、级别分布为纬度,以认识研究、热点问题研究及解决策略研究为经度,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

关键词: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热点问题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职业院校的管理和课程设置等作出了明确规定,职业教育改革刻不容缓。“十三五”时期,中共中央面对我国乃至世界经济深层次的问题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构想。特别是在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想和路径被运用到经济、医疗、教育等多个社会领域,提升了供给的质量和效益,为我国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1]。近两年,强调要提高供给质量,扩大有效供给的供给侧改革被运用到职业教育领域,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为适应这一改革趋势,众多学者对职业教育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据统计,直到2017年12月底,以“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为主题在中国知网数据库共搜索到论文275篇,其中2017年158篇,2016年116篇,2015年1篇。笔者拟对目前此类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以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的进一步研究。

一、职业教育供给侧研究的统计分析

(一)主体分布

本文主要以中国知网(CNKI)为搜索平台,以“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为搜索条件,检索析出文献275篇,去除会议综述、文献重复、报纸、不相关文献后共得到194条文献,其中硕士论文1篇,并最终以这194篇文献为样本进行分析。统计可知,近3年来关于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研究主体大致分为普通高校教师、高职教师、中职教师、研究生以及其他研究人员5类。其中,高职教师为研究主体,累计研究成果共93篇,占比47.94%。这表明高职教师由于自身的职业需要和教育经验等原因,对职业教育改革的关注度和敏感度更高,是目前职业教育改革理论研究的主力军。另一大研究主体为研究生,研究成果共40篇,占比24.39%。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等政策原因,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数量猛增,研究成果增长也较为明显。五大研究主体中占比最少的为中职教师,仅8篇,占比4.12%。中职教师总的学术研究水平及对职业教育改革的关注度较低。总而言之,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问题的研究主体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对职业教育改革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区域分布

依据图2所示,将研究者按所在单位的地理位置进行划分,分为东、西、中三部,考察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的区域分布状况。我国关于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问题的研究在区域分布上呈现从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地区逐渐递减的趋势,东部地区占比最高,达到了61.86%,共120篇;中部占比为23.71%,论文数为46篇;西部地区最少,共28篇,占比为14.43%。研究的区域比例不够协调,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职业教育资源分布的区域不平衡造成的。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政府支持力度较大,师资力量较为强大;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政府财政投入不足,职业院校发展相对滞后,师资力量不强等导致研究不足。

(三)级别分布

为了了解现有的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的质量状况,我们对这194篇文献根据所发刊物进行了级别归类,归类结果如表1。由表1我们发现,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级别质量较高的刊物三年间此类文献仅发表了2篇,占比1%;中文核心期刊发表了58篇,占30%;而其他普刊发表了134篇,占比达到69%。我们可以得知,一方面,尽管“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近两年已经成为专家学者们的新兴研究课题,但仍然存在着明显的总量偏低的问题。总量偏低必然导致研究深度和广度不足;此外,从文献发表的刊物级别来看,中文核心期刊占比达到了30%,较为可观,但发表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上的仅有2篇,整体研究质量还有待提高。

二、对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认识的研究

(一)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供给侧”改革最早来源于西方经济领域,以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及万尼斯基等人为代表。而供给学派强调的与以凯恩斯为代表的需求侧改革论强调的政府干预相反,认为“供给创造需求,需求随着供给变化而变化。”作为供给侧范畴的生产力的提高会带动经济社会进步和财富增加。作为供给端主要是通过劳动力、资本、土地和自然资源、制度、技术创新五大要素的科学配置、优化,来达到最优供给的目的[2]。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就是强调从提高职业教育的供给质量为出发点,通过改革的手段,合理配置要素,提高要素生产率,扩大有效供给,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3]。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人才供需存在两方面的矛盾:一是人才供应结构化失衡,同质化供给突出,技能结构单一;二是有效供给不足,存在“高标准”的市场需求与“低质量”的人才供给。

(二)职业教育领域进行供给侧改革的原因

孟繁慧指出,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等职业教育“产能过剩”,高职生就业已由传统的“卖方市场”过渡到了“买方市场”,导致“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就是高职院校盲目开办热门专业,导致热门专业人才过剩,从而引发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学生就业观出现问题等[4]。姜大源从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潜力出发,从多角度阐述职业教育才是人力资源供给侧改革的最大‘潜力股’,为此,需要深入挖掘职业教育的文化潜力,以激发学生乃至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尊敬。[5]蔡文伯、高睿从社会舆论偏见、合作机制、投入问题三方面阐述了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必要,他们强调,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强调提高供给质量,从而从根本上破除社会偏见;供给侧改革为职业学校教师提供了探索更多教学方式的空间,从而释放教师激情;供给侧改革是改变政府投入的需求侧思维,改善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现状的重要思维方式[6]。

(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价值

对职业教育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价值,任波和张雪都给予了积极的肯定。职业教育的对象———人,长期以来被当做职业教育的“接收器”,忽视了人本性的发展,供给侧改革强调职业人作为提升供给质量的根本,就是要从全方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等。供给侧改革能够促进职业教育价值的理性回归[7]。其次,供给侧改革能够提高人才供需的适应性。针对沿海发达地区出现的“技工荒”和内陆欠发达地区的“民工荒”长期存在的现象,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新形式,“工业4.0”时代和“中国制造2025”基本国策的提出,职业教育只有摒弃旧观念、旧模式,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才能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式,提高人才供给质量[8]。

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现状

(一)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领域热点问题

当前,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职业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集中在从供给侧角度出发,提高有效供给。为此,学者们提出一系列着重提高职业教育供给质量的问题及策略。主要的研究热点集中在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

1.职业教育体系问题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体系问题都是专家学者们研究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王乃国、徐晔、肖龙等对我国现今职业教育内部体系进行分析,得出我国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以独立设置的院校为主体、其他院校广泛参与、中高职有效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但如何构建基于供给侧改革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其难点和核心在于构建普职横向融通的学历体系,这不仅是社会及教育界关注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改变职业教育弱势地位的根本点[9]。

2.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自职业教育诞生就是一个常议常新的话题,长期以来研究热度有增无减。除了传统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外,2011年国家出台了关于现代学徒制试点政策,成为目前职业院校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另一个热点。同时,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职业教育自身改革的需要,如何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学界从供给侧改革角度也做出了相应研究。徐晔、苏树鹏等认为,一方面,传统金字塔式人才需求结构逐渐被福特式、“马脸式”模型取代,另一方面,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科技日新月异,复合技能型人才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必需,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符合时代和市场需求。校企合作是目前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下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必须从供给侧角度出发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校企合作的路径[10]。关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董俊华认为,现代学徒制是供给侧改背景下实现“工业4.0”发展战略和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11]。

3.职业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课程与教学改革从内隐走向外显,成为近年职教改革研究新的增长点。关于供给侧改革的相关研究,王永红、贾颖莲、何世松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提出当前职业教育的三段式课程体系中专业基础课理论过于集中,课程体系供给侧变化微弱、保守,跟不上需求侧的变化,且专业课程内容中理论所占的比重较大,导致实践缺乏,不能做到“做中学”[12]。此外,除了课程体系不足,课堂教学供给也存在诸多问题。卢春林、崔红梅从英语学科进行了分析,当前的课程教学模式仅是中学时代的延伸,培养的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严重脱节。且不仅现有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师资队伍建设也存在缺乏课堂之外的实践经历及教师职称压力,教师整体能力不足等。课程体系、内容设置不当,教学模式不足,直接导致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力度和效率滞后[13]。

(二)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问题的解决策略分析

1.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为解决我国目前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上存在的问题,提高其内适力,徐晔、王乃国等从市场需求预测到人才出口要求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全面的应对措施。首先,学校和政府多主体结合精准预测市场需求,扩大有效供给;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如取消职普比例和分批录取,采取单独考试招生,五年制职业教育等方式,拓宽生源入口;政府积极推动阐教深度融合,做到课程内容理论与实践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并存,整体提高学生素养,以供给刺激需求。此外,职普融通是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中之重。为此,国家应先设立职业学校的本科层次,建立健全转学、融通招考机制,让职普融通顺畅。最后,在人才培养出口,推行以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双证书”毕业关卡制度[14]。

2.完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和学徒制人才培养策略

徐晔、姜乐军等都强调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深化校企合作首先要明确理念,从立法角度为校企合作提供法律保障。其次,企业是盈利性机构,必须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为此,政府要充分发挥职能,利用税收、土地等资源优惠政策,激发企业的主动性,并建立校企合作办学中企业回报制度。最后,要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实现创新型技术人才的“精准供给”。只有切实培养出企业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校企合作办学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并稳定运行。为此,要不断聚焦区域产业和行业发展现实需求,推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的创新,构建以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为核心的课程体系[15]。对于人才培养模式,学界一致认为目前我国应实施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策略。董俊华、胡东艳等认为现代学徒制是未来职业教育的主战场,首先应从招生方式上提升职教吸引力,探索企业、院校“联合招生”方式。其次,人才培养要产学结合,引进产业发展需求,强化应用导向。利用企业资源,以实际员工要求进行实训,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水平和能力。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建立质量监控评价系统,对学徒班的“师傅”和“学徒”分档考评[16]。

3.促进实施校企共建课程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王永红提出,面对当前的专业课程体系供给扭曲的状态,要以工作能力为核心,校企共建课程,实现专业能力拆分、聚合前移。运用“互联网+”的理念为改革路径,借助新型数字平台、终端课堂等组织形式,将供给侧改革理念引人职业教育,对课程进行碎片化重组改革,构建专业课程数字化资源库[17]。教学设计应根据具体专业需求设计多种教学模式,如公共英语课应根据具体专业设置“英语+专业”的教学模式,搭建课程、实训、实践培养平台,将课程内容与各专业职场相联系,创造仿真语言环境,模拟未来工作场景,从实际运用出发,这样的语言环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此外,仍需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应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总结人才培养方案,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市场需求[18]。

四、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述评

综上所述,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是大势所趋。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不仅为职业教育领域改革提供了新思路,也将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从提高供给质量角度出发,目的在于解决我国人才供给与需求结构性失衡问题,提高人才供给适应性,扩大有效供给。目前,“供给侧改革”已经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学者们的研究反映了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影响因素,对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对策的部分进行了有益探索。纵观研究成果,不同学者针对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做了不同方面的研究,研究内容和角度逐渐微观化、小视角化,个案研究和比较研究逐渐成为研究趋势。但目前的研究仍然存在不足,研究深度、广度不够,如学界广泛关心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职业教育的公平问题、职业教育的质量保障与评估等问题并未从供给侧角度给出切实可行的研究结论与建议。此外,就总体研究而言,大多基于理论研究较多,实证分析和定量研究明显不足。人力资源供给侧改革最大的潜力在于职业教育,要想把人力资源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强国,职业教育必须跳出围城,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出发点,以实践为基石,深化对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认识,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促进职业教育良好发展。

作者:刘金露 黄国清 单位:江西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