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就业导向异化与矫正路径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职业教育就业导向异化与矫正路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职业教育就业导向异化与矫正路径

【摘要】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对于就业导向理解的偏差,给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就业导向的异化使得人才培养模式、办学价值追求、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功能等方面出现了扭曲和偏差,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也无助于学生在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持续竞争力的提升。因此,需要从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教育理念、教育价值等三个方面加以矫正,纠正就业导向异化带来的偏差。

【关键词】职业教育;就业导向;异化;审视;矫正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迅猛发展,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按照2015年7月教育部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的职业院校数量占到了高等院校(包括专科院校)数量的55.3%,在校学生总数占到了43.2%,可谓是规模庞大。[1]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内,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职业教育确立的以就业导向为目标的培养机制,在办学过程中紧扣市场需求,办学体制灵活,专业特色也较为鲜明。在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缓解学生就业压力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同时也为社会培养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不自觉将就业导向固化为其主要的办学定位,在办学理念方面过度突出专业的应用性色彩,职业教育逐渐成为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具。当然,职业教育确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是一致的,促进学生就业也是职业教育发展应有的题中之义。但对就业导向的僵化理解,使得职业教育发展日渐异化,工具理性色彩日渐浓厚,远离了教育的本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完整的人———越来越远。[2]无疑,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就业导向的异化问题应当引起教育者、决策者的注意。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异化是指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单纯以促进学生就业为目标,失去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成才的本质,由此使得学生成为教育的工具。学生在职业教育学习过程中并没有成长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最终沦为技术的工具,这显然是偏离教育发展方向的。故此,职业教育在其办学发展过程中,应该重新审视其就业导向异化问题,重新确立职业教育发展的应有方向,致力于培养完整的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职业教育就业导向异化的重新审视

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职业院校对就业导向的理解存在偏差,使得其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技术人”作为其发展的根本目标,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过度强调和关注学生的谋生技能,很少关注学生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和作为“人”全面发展应具有的基本素质。

1人才培养过度强化职业性而忽视教育性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教育的分类标准看,职业教育属于应用教育,其办学指向是学习者从事的实际工作,有较为强烈的职业特征。尽管如此,我国职业教育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在就业导向的指挥下,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将职业性作为办学的唯一方向,将就业率作为职业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唯一衡量标准。为了追求就业率,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往往将最好的教育资源用于就业前景较好的专业上,提升对学生就业技能、能力的培育,将学生视为是提升就业率,提升专业品牌效应的工具。从这个意义上看,过度强调职业性,注重对学生技能技术的培养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起点,也作为其发展的终点。2000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表示,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而高职高专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教育政策的这种定位表明,职业教育属于国民教育体系,兼顾职业性与教育性,两者同时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缺一不可。职业院校的办学不同于社会上的技术技能培训机构,其是国民教育系列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突出其教育性。有学者尖锐指出:职业教育发展通过专业知识培养人才是远远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只能是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上的螺丝钉,而不能够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完整的、能够自我发展的人。职业教育发展在过度强调职业性的同时,忽视了职业教育的教育性本源,也使得教育性逐渐丧失,进而使得职业教育引领技术文化、技术科学发展的职能日渐弱化。显然,技术本身只是一种工具,而不是人的全部,其只能是成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一种方式,但职业院校在办学中将其演绎成为办学的全部目标和整体方向。如此,职业教育的教育性无从凸显,实际上对职业教育持续发展是不利的。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在办学过程中过分关注学生就业,过度强调就业导向,反而其培养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为追求就业而培养的人才,实际上难称真正的人才,由此导致了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社会认可度较低。在当前产业结构升级及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转型,产业形态日渐多元。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于职业性与教育性的结合,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社会所需的完整的、全面的人,才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就业机会,其培养的人才才能够为社会真正所用。

2办学价值取向日渐功利化

随着社会产业机构的转型,社会个体的就业压力日渐加大,教育部对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学生就业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2012年教育部在“关于做好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对于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减少其招生名额直至停止招生。从教育部的政策导向看,教育主管部门对于高校毕业生包括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极为重视,但同时也表露出一个较为功利化的评价倾向。在就业形势逐渐严峻的条件下,功利性的就业评价机制会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导向和价值追求。在教育资源限定的情况下,职业院校会将有限的教育资源用于兴办那些就业率较高的专业,学生就业率的高低以及能否顺利就业就成为判定一个专业发展前景的指标,也成为影响职业院校发展的核心标准。在这种情况下,职业院校不得不牺牲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将有限的资源专注于能够促进学生就业的岗位技能、操作能力等方面需要的培养。有的职业院校更为极端,甚至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策略,完全按照企业用人的需求来培养学生,追求课堂与企业生产车间的“无缝衔接”,学生毕业之后直接到这些企业的特定岗位上去工作。[3]这种培养模式,不仅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完全忽视学生的实际需求,更重要的是,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功利化价值取向来取代突出个性、全面发展的校园文化,使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追求物质利益而忽视精神追求;也导致职业院校用企业经营的理念来实施办学,使得职业院校沦为企业的岗前培训机构,扼杀了职业教育应有的功能。如此一来,在当下的职业教育体系中,人的教育几乎完全被职业培训所取代,培养一个完整的人、全面的人这样的办学理念几乎是不存在。正是在这种功利化的办学价值追求下,学生的人文、科学等素养无法得到提升,自由、民主、公平等价值观念无法培育,会导致学生作为社会公民价值观及理念信念的丧失,职业教育完全沦为一种工具教育。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相当短视的教育行为,最终的结果就是导致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低,心理素质较差,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不足,进入社会之后实际上是难以生存的。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这种办学价值观的扭曲,使得学生本应该作为“人”的教育完全异化为“社会生产工具”的教育,偏离了教育发展的本质。马克思曾生动地描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异化的问题,他说:“在现代资本主义制度下,如果弯腰驼背使你更有生产力,那么弯腰驼背就是生产力;如果精神空虚比在精神充沛时更具活力,精神空虚也是生产力;如果人生单调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如此单调也是生产力。”[4]由此,在职业教育以就业导向在促进学生就业率的时候,其自然有合理性的一面。但如果过度追求,其危险也是显而易见的。对生产力、对经济增长的无限追求使得职业教育丧失了办学独立性,丧失了本身应有的价值,不仅学生异化为社会生产的工具,教育本身也异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具。有学者曾言:“教育的目的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使学生变得更加聪明;一个方面使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感的人。如果我们的教育只能使学生变得聪明而没有道德,那么我们培养的人在未来也许是危害社会的。”[5]当然,也许工具主义的危害性会暂时被社会的经济繁荣所掩盖,在今天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时候,教育工具主义也经常被有意忽略。对于今天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而言,如果没有一定的独立性或是没有应有的价值追求,只迎合学生就业和经济发展需求,职业教育的前景是难以持续的。只有将学生当成一个完整的人来培养,全面推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才是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性要求的,也是符合学生未来发展要求的。

3学生素质日渐单向度

单向度作为一个概念是指随着现代工业文明进程的加快,侵占了人性本来应有的空间,导致了人的批判意识和否定精神日渐丧失,逐渐沦为“工具人”。[6]那么单向度的人,就是指其作为社会个体认同现实,追求经济生活与物质享受,放弃了人性应有的自由发展,不会去追求高质量的生活,甚至没有追求高质量生活的勇气,丧失了人性自我超越的幸福感。显然,一个人如果一直追求技术科学,缺乏人文教育和教养,自然就会成为技术奴役的对象。当然,也没有任何一个社会个体希望自己成为技术奴役的工具,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正在创造着大量“单向度的人”,过度追求职业性、教育过程日渐功利化,培养了大量异化的学生,他们缺乏基本的人文精神以及理性思考的能力,更没有批判意识和精神,完全遵从技术的需要,成为一个工具人或生产的器具。孔子曾说过“君子不器”,就是个道理。蔡元培先生也曾说过,教育的任务是帮助被教育者发展自己的潜力,帮助其完成人格的修养,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杨叔子也曾表示,大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育人,而不是制器,是为社会培养高级人才,而不是制造高档器材。[7]这些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充分认识到,教育的任务是育人,而不是生产某种器具。同样的,职业教育作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其任务也不是生产器具,而是应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其更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4人文教育日渐边缘化

职业教育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定位指引下,职业教育日渐强调职业训练,育人功能逐渐弱化,人文素质教育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日渐边缘化,甚至受到一定的排挤。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现代技术发展的意义是什么?如果技术发展不能带给人生命的宽阔,反而成为个体生命的阻挡,技术必定会成为人性发展的制约。”可见,技术教育、技能培养并不是独立的,如果其不能与人文教育结合,自然就会成为人性的制约。只有将技术教育、技术培养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够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才能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反观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学生被视为技术的工具,但这个问题,职业教育的举办者、决策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我们见到职业院校到处充斥着技能教育、技术文化,对人文教育、人格教育极为轻视。认为教育的相关课程变得可有可无,被技术教育课程所排挤。从事人文教育的教师与从事技术教育教师待遇也有一定的差异,导致失落感较为突出。[8]在校园文化当中,人文氛围更是缺失,校园文化整体内容极为单调。实际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传承人文精神是职业教育的任务,但现在职业院校的人文精神与理念几乎消失殆尽。

5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功能的扭曲

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这是职业教育应有的功能,但在发挥教育服务社会功能的同时,不能使职业教育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附庸。在市场经济的利益驱使下,职业教育以就业导向为基础的办学方向,使得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这种密切的关系无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职业院校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来及时调整办学方向及专业设置;同时另一方面使得职业院校在适应与调整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教育应有的独立品格和自主价值。这种负面影响,加剧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危机,也加剧了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功能的扭曲。有学者对此深有忧虑:“市场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已经深深渗透到教育领域,导致了教育办学目标的功利化,教育首要任务不是培养一个具有独立品格的完整的人,而是培养为政治、经济服务的工具。”[9]这种担忧所体现的问题今天在职业教育中依然是存在的,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对于政府而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其根本任务,但同时也有让国民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经济增长不是社会发展的目标,经济增长只是手段。国民的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不是简单依靠经济增长而实现的。正如人的发展一样,人的发展固然需要依靠就业来支撑,但还需要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能够保证自我价值的最大化实现。故此,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必须保持自身的尊严和独立性,不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目标,在满足学生就业需求,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的同时,也必须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否则只能沦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附属品。

二、职业教育就业导向异化的矫正路径

从前文分析可知,我国职业教育当前的就业导向办学方向异化极为严重,这种异化已经给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严重危害,会危及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职业教育领域中确立的就业导向办学方向,实质上是国家对职业教育定位的一种外在体现。即当前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定位是为了单纯追求服务经济增长所需,还是让学习者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进而实现全面自由发展。在笔者看来,应该确立后者为职业教育办学的根本方向,唯有如此才能矫正就业导向异化的问题。

1教育目标矫正:培养完整的、全面的人

从教育目标上看,任何教育都必须要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帮助学生成长为内心充实、人格健全的社会劳动者。职业教育因其职业特性,作为一种教育形态,其与产业联系更为密切。职业教育在确立其教育目标时,不仅要主动培养能够适应当前产业结构转型的技术技能人才,还应该积极关注学生的精神所需,将培养一个完整的人作为其根本的办学方向。爱因斯坦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学校教育的任务必须始终牢记:当学生离开学校的时候,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离开的,不是作为一个专业而离开的。”技术技能只是人类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一种工具而已,职业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将学生视为是“工具”,也不能将自己的任务视同是培养工具。就当下职业教育发展的定位看,越来越多素质单向度的学生走向社会,实际上就是将自己的办学任务看成是培养工具,制造器物。此时,职业院校必须对此有清晰的认知,职业教育的使命不能是培养技术人,而是应该为未来社会培养具有独立的精神和意识,具有公平正义观念且有完整社会责任感和公共理性的人,由此在教育过程中需要保证学生在知识、品德、技能、人格等多方面协调发展。职业院校不能仅仅将自己视为是一个传授技能的场所,而是需要引导学生去追求生活、生命的终极意义,以及如何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从学生的角度看,单纯的技术技能教育可能在一时能够保证其获得较好的就业岗位,但并不能保证其以后一直能够获得较好的工作岗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意识、综合素养,对学生的未来更加有利。如果一个学生在职业院校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熟练掌握其所在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及批判、反思能力,那么其比那些仅仅只获得职业技能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10]故此,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超越“职业性”,积极推进教学改革,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习能力,提升学生适应未来生活挑战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终身受用的。正如赫胥黎曾言:“教育应当是综合教育,是培养人的身体、意志、心灵、知识、情感的全面教育,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够使得学生在将来立于不败之地。”

2教育理念的矫正: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遵循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需要在科技传递与人类生活目标建构中保持平衡。2000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就明确表示,职业教育发展必须注重人文、社会教育与技术教育的结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这个政策导向的基本要求就是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除了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技能知识之外,还必须将价值引导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技术科学精神与人文科学精神对于职业院校学生的成长同样重要,不可厚此薄彼。从技术科学与人文科技的关系上看,两者也是相通相融的。人文科学、人文教育需要从技术科学、技能教育中汲取营养,而技术科学的发展同样需要以人文的终极关怀为目标,只有两者的合理互动才能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如此,职业教育在发展中,如果只重视对学生进行技术技能培训而无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结果就只能是培养单向度的工具人、技术人;当然如果只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那么学生毕业之后同样缺乏谋生技能而无法在社会立足。再从人的成长及发展的规律看也是如此,任何一个专业其最终教育的目的是育人,是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只有当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和谐的、合格的人之后,其才有可能进行专业发展或职业发展。可见,培养学生成“人”是教育之本,是学生立足之本。人文教育的任务及目标就是引导学生探究人生、生命的意义,反思人是如何在社会生活以及怎样在社会生活。任何一个社会个体只有经过人性、人生的探究与反思,才可能会过上有尊严、有意义的生活。职业院校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本着对学生长远发展负责的态度,充分认知到人文教育在与技能、技术教育结合中的意义,明确人文教育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应有的地位和价值,从教学过程、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多个角度打通人文教育与技术教育之间的壁垒,努力实现两者的融会贯通,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3教育价值的矫正:办学理念去功利化

客观而言,自从建国之后,我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领域,一直处于功利主义价值观主导的“政治论”的配置下。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为其办学目标,为政治服务是教育的基本价值。改革开放之后,教育服务于政治的功能稍有所淡化,此时教育又被赋予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可以说,教育离开了政治的支配,又变成了经济发展的附庸。无论是服务于政治需要还是经济发展,均是功利主义办学价值的体现。今天在职业教育发展中,这种功利主义办学价值追求可以说已经是发挥到极致。在未来的发展中,职业院校必须要矫正其功利化的办学价值观。职业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对真理负责、对社会负责,而不必囿于国家的政治、经济任务。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应该遵循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价值诉求,在培养学生技术技能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追求真理,引导学生弘扬自己个性。[11]职业教育对真理负责并不是说不需要培养技术人才,对真理负责的意义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不再是以职业性为唯一导向,也不再是以就业为唯一导向。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的产业结构和业态不断出现,社会需要大量的创新性人才,职业教育不能完全为经济、政治服务,必须要为社会培养有较强创新精神、能力和意识的高级技术人才。就职业院校而言,如果不改变就业导向的价值观,纯粹为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来定位人才培养,就无法实现人才培养的创新,更不能培养出创新性人才。职业院校尽管具有跨界属性,但其根本上还是属于教育领域。因此,职业院校在办学价值追求中,必须去掉功利主义理念,重塑学术精神,在保障就业需求的同时,应该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加强研发创新,成为高新技术的引路者,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人文精神的技术创新人才。通过职业教育过程,不仅要使学生现在能够就业,也使得学生将来也能够就业且能够转岗就业,保持就业过程的竞争力。

三、结束语

显然,职业教育就业导向异化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使得职业教育在办学理念、办学方向、价值追求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偏差,深深地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偏离了教育应有的本原。职业教育作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过程中,职业院校应该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回归到“人”的教育中,从教育目标、教育理念及教育价值追求等几个方面推进改革措施,这是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应有的方向。尽管市场大潮对职业教育有较大的冲击,但职业教育毕竟是教育,应该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终极追求,防止就业导向异化带来的教育方向的偏离。

【参考文献】

[1]许跃,郭静.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92—96.

[2]陈文海.职业教育的异化与消解[J].教育与职业,2012(23):5—7.

[3]李雪梅.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异化与矫正[J].高等教育研究,2013(10):52—56.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61.

[5]刘铁芳.重温古典教育传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

[6]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55—56.

[7]欧飞兵.国内外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探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68—70.

[8]高宝立.职业人文教育论: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特殊性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5):36—46.

[9]杨斌.什么是真正的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123.

[10]张祥明.区域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7(1):73—75.

[11]王卓.基于产业链发展视角的成人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研究[J].成人教育,2016(1):84—87.

作者:马磊 单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